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师说》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②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敦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③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书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以贻之。

注: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受:通“授”,传授。③年:出生的年岁④众人:普通般人。⑤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面须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⑥不断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闻也固先乎吾  道:道理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里
C.其圣人也亦远矣  下:下面
D.是故圣圣,愚益愚 益:更加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师道不传也久矣!
B.生乎吾前,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师不必贤弟子。 不拘于时,学
D.惑不从师。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
【小题3】下列各组人物中都有“向老师学习”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②李蟠③童子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君子⑥今之众人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④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做法,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家里有钱还是没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B.文章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以向别人学习为耻的恶劣习气。
C.文章第三段,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四人拜孔子为师的实例,阐释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D.《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7 11:4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教授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何必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贻:赠送
【小题2】以下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二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之风。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欧阳生哀辞
韩 愈
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
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
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十五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会监有狱,不果上。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
呜呼!詹今其死矣!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率不历岁 率:全、都
B.治其地 治:管辖、治理
C.将率其徒伏阙下 阙:宫阙
D.以卒詹志云     卒:最终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
B.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
C.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
D.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詹世代居住在闽越之地,出身于官宦之家,其故乡闽越富饶而美丽,代育才士,其虽有“长材秀民”却不肯外出做官。
B.欧阳詹才华卓著,在江南负有盛名。时任福建诸州观察使的常衮与其交往,对他青睐有加,一些地方名士也都对其推崇信服。
C.欧阳詹为人义气真诚。贞元十五年冬,韩愈进京,欧阳詹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助教,却不计自己官微言轻,力举韩愈为博士。
D.欧阳詹侍奉父母恪守孝道,但在他父母已老之时,毅然“舍朝夕之养”,远去京师求取功名,因未能尽孝道而留下遗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
⑵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