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小题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倾斜,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D.林清玄认为,要达到仙与俗的平衡,需要心灵的寄托,因此文学是必不可少的。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美起来。
【小题2】这篇访谈共涉及了哪几个主要话题?请分条概述。
【小题3】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4】怎样理解“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文学对你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11:4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在维也纳。在他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老施特劳斯已经是维也纳著名的圆舞曲大师,他的作品和乐队风靡全国。小施特劳斯从小就表现出杰出的音乐天赋。6岁的时候,就在家里的钢琴上弹奏出他自己构思的圆舞曲。他表示长大后也要成为音乐家。可是想不到,作为音乐家的父亲却反对孩子学习音乐 。一天父亲发现小约翰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一气之下找来一条皮鞭,凶蛮地抽打孩子。与父亲不同的是,妈妈安娜却为孩子在音乐上的早熟而感到骄傲,她悄悄地记下了孩子的处女作,从菲薄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请教师,指望小约翰有朝一日能超过他的父亲。
小约翰向霍夫曼教授学习对位法,向指挥家德雷施勒学习和声,他的天赋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同样,他在小提琴家安东·科尔曼那里,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的学习进步很快。由于他父亲的巨大影响和势力,几乎没有任何剧院提供给小约翰演出的合约。小施特劳斯第一次的演出是在城郊的一家咖啡馆的花园里举行的。老施特劳斯宣布,在同一天晚上他也将举行一场音乐会。但到后来,他得知自己的音乐会票在黑市上还不如他儿子的票吃香,则又取消了举行音乐会的计划。老施特劳斯狂怒不已,终于病倒了。老施特劳斯忠心的经纪人赫希深为圆舞曲之父的健康担忧,居然想出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计划。他组织了一些人准备去小施特劳斯的音乐会捣乱。
和他父亲在巴黎的首场音乐会一样,小施特劳斯这天的第一个节目也是法国作曲家奥柏的一首歌剧序曲,这似乎是遵循一种家庭的传统。一开始,听众的掌声稀稀落落,他并没有感到沮丧,接下来演奏的是他创作的一支圆舞曲《母亲的心》,这是小施特劳斯献给他妈妈的一曲颂歌。美妙的乐曲使得听众欣喜若狂,他们爬上椅子,挥舞帽子,高声地喝彩欢呼。而另一支圆舞曲《理性的诗篇》,在如痴似醉的听众们的一再要求之下,竟然反复演奏了十几次之多。使帮手们困惑不解的是,连赫希也兴高采烈地鼓掌欢呼起来了。诚然,赫希是老施特劳斯的朋友,而且还与之有着经济上的利害关系,但是他更忠实于音乐艺术,对于任何真正的艺术家,他不能不表示衷心的欢迎。最后,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小施特劳斯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地示意,请大家安静下来,乐队重又奏起柔和的乐章。当轻柔的乐声在夜空中回荡时,听众们面面相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这不是老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那首圆舞曲《莱茵河畔的迷人歌声》吗?在这首乐曲的抒情部分,小施特劳斯又加入了这么一种柔情蜜意……随着乐曲的展开,听众逐渐明白了这段插曲的深意。小施特劳斯演奏他父亲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作为子女对父辈的敬意,也是作为一种祈求,请求他父亲的宽恕。这使听众们不由得热泪盈眶,甚至男人也不例外。
1848年3月,维也纳爆发了革命。小施特劳斯积极响应,站到了起义者一边。他穿起革命近卫军队长的制服,上街指挥演奏《马赛曲》。他还创作了许多赋有革命标题的音乐,如《自由进行曲》《革命进行曲》《街垒之歌》等作品,鼓舞人心 。战争末期,为鼓舞士气,振作人民精神,他谱写了一首赞美祖国山河的大合唱歌曲《蓝色的多瑙河》。作品在初次与听众见面时,却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之后不久,小施特劳斯应邀赴巴黎参加国际博览会,他把《蓝色的多瑙河》改编为管弦乐曲,并在巴黎首演,这成了这届博览会一大轰动事件。
五年后,美国以十万美元的特高报酬邀请小约翰,那一次他在波士顿指挥了十四场音乐会,演出的规模是空前绝后的。每场观众多达十万人,演奏者多达两万人,有一百多名副指挥用望远镜注视着他,协助他指挥。连演奏的开始都是用大炮的轰鸣来宣告的。演出轰动了全美国。小施特劳斯曾说过:“假如我真是天才,我首先将它归功于我心爱的城市维也纳,我全部的力量扎根于维也纳的土壤。维也纳的空气中飘着美妙的音乐,我的耳朵听到了,我的心陶醉了,我的手就把它写了下来。”
1899年 6月3日早上伟大的音乐家死于肺病。享年74岁。他给世界留下来大量作品。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蓝色多瑙河》等脍炙人口的圆舞曲,以及《蝙蝠》《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吉普赛男爵》等轻歌剧。他在音乐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令人永远怀念。
(选自《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父子》,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施特劳斯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想长大后做个音乐家,但是父亲却不愿意让他学习音乐,只有母亲支持他,并希望他将来超过父亲。
B.小施特劳斯在首场音乐会上,因听众的一再要求,他把圆舞曲《理性的诗篇》竟然反复演奏了十几次之多,表现了听众对音乐的极度疯狂和缺失理性。
C.维也纳革命时期,小约翰以音乐支持革命,创作了许多赋有革命标题的音乐鼓舞人心,如《自由进行曲》《革命进行曲》《街垒之歌》《蓝色的多瑙河》等。
D.赫希作为老施特劳斯的经纪人,组织人去小约翰的音乐会上捣乱,但他却为小约翰的演出鼓掌欢呼起来了,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任务,对老约翰并不忠实。
【小题2】小施特劳斯作为“圆舞曲之王”,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请概括他受人喜爱和尊重的原因。
【小题3】小施特劳斯为世界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成功源于多种因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半旧
许冬林
读《红楼梦》,喜欢里面的一个词:半旧。
黛玉初进贾府,老嬷嬷领她去见二舅母王夫人。在王夫人的正房里,黛玉看见炕上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坐的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黛玉坐的椅子上搭的也是半旧的弹墨椅袱。每读到此处,内心总有一阵惊叹,叹作者笔力惊人,也叹贾府贵气逼人。这样一些色彩半旧的物品,看看那青缎的料子,分明彰显的是贾府的华贵与庄严,以及大户人家不轻易炫耀的底气和历史。想想穷门小户的人家,哪里捧得出半旧的像样物品,多半是破烂货了。即便咬牙置几样新东西,也是很快从新艳沦落到破烂,中间这半旧的过程短。没有好的底料,禁不起日月一天天地磨。至于暴发户的家里,家具器物一色全新,也无半旧。暴发户的家缺的是积淀、是根基。
而饰半旧的妆容更是不易。宝玉探望生病的宝钗,掀帘进去,见宝钗一副半新不旧的打扮: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眉不画唇不点的,别有一番风韵。我想,在《红楼梦》里,大概只有宝钗敢挑战半旧的东西。肌肤胜雪,面若银盆,眼如水杏,这样无可挑剔的雍容之美在盛装下缺少对比和反差,反而容易把人没进衣服里。倒是半旧的素色衣服,正衬出楚楚可人的淡雅娴静之美。
林黛玉就不适合穿半旧的衣服。人一病弱,气色就差,加上走路摇摇的瘦削苗条身材,搭上半旧的衣饰打扮,容易显出晃荡荡的落魄。林黛玉着装宜新宜艳,艳色之下,风姿飘逸的味道就出来了。
对着地图看,点数大大小小的城市,觉得上海是最担得起“半旧”的城市。在外滩,百年的洋房建筑依然那么雍容华贵,那么挺拔雄浑,仿佛一位半老绅士,叼着烟斗、拄着拐杖,闲看黄浦江流水和隔岸的璀璨灯火。氤氲水汽中,路灯亮起,提一只随身小包,自万国建筑博览群前经过,耳边犹响着周璇的歌声:浮云散,明月照人来……花好月圆,浓情如酒,百乐门的舞场掌声雷动,绿酒污红裙。到底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在奢华的现代喧嚣之下,还保留着半旧的里子、半旧的历史和文化遗迹,可供人流连沉醉。
犹记少年时,在庭前看母亲晒霉。黄梅天后,天气晴热,衣箱搬出,衣服被一件件展开铺在荻席上晒。有隔年的棉衣,有母亲出嫁时陪嫁的鸳鸯枕头,还有我儿时穿的用百家布缝就的花夹袄。邻居大妈站在旁边,拾起枕套看,白底子上绣了妃色的荷花和金绿的鸳鸯,还隐约散发着旧年的洗衣粉的残香。大妈家没有这些好看的半旧衣物,她父母早亡,做了童养媳,结婚时没有陪嫁。每每忆及母亲晒霉,恍惚中,二十多年前的阳光犹在,少年时的衣香犹在。我想,彼时的母亲在半旧的荷花鸳鸯枕头面前,在大妈羡慕的目光里,一定心怀甜蜜。是一副半旧的枕头,将一个乡下已婚女子的平淡时光,撑得饱满而芳馨。
某日,读初中的儿子跟我说起《诗经》,他说喜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句。于是,我们说起桃花,说起桃花一样美的姑娘,说起那姑娘的出嫁。我暗想,他心里正懵懂喜欢的那个女同学,正是“桃之夭夭”的年纪。一念至此,觉得自己轰然老去。是啊,老了,旧了。桃花又是一年春,春天的主人换了。怎么办呢?低头做事吧。年华渐逝,容颜渐凋,也许,学识、涵养、阅历和情怀会帮我撑一程,撑我做一回半旧的女子。
【小题1】综观全文,概括作者所写“半旧”的具体内容。
【小题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出两例,并分别说明其作用。
【小题3】作者紧扣“半旧”一词展开联想,由物及人,抒发人生感悟。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半旧的女子”的理解和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总体来说,微信对文艺生态的重塑,目前还处于这种“几”“微”的状态,并且影响人类未来文艺生态建构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从现状来看,在微信平台上,目前能体现大众文学创造力的信息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多佳句而少完篇”。一方面,碎片化有助于解构社会文化权力的垄断性,但是另一方面,人类文学创造力的整体提升,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聚合”,而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信“分享主义平台”也有望成为大众碎片化文学聚合、提升的平台。

从历史角度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学创作的专业化,一方面,确实对大众的文学创造力形成一定压制,但另一方面,专业化也使本来碎片化、弥散化的文学得以聚合、强化和提升。当然处于文化更加民主化的今天,我们再反观人类文学史,就不能再过分夸大专业精英作家的作用:最早的口传文学总体来说是由大众创造的,掌握文字的文化精英的书面创作,显然对大众口传文学如民谣等有所吸收和聚合。当代“互文性”理论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聚合性”的强调,事实上,精英作家个体真正所谓“原创性”的东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从中国文学史来看,词、曲等文学体式,本出自民间大众,文人使之雅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使民间碎片化文学聚合、提升的过程;再如明清文人小说,与民间说唱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或者说更能体现民间大众文学的聚合——这对当今如何利用微信平台聚合大众碎片化文学依然具有重要启示。当然,文学创作真正的“专业化”,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才出现的,并且“专业化”完成之后又走上越来越“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市场或资本积累(集聚)具有更强的“聚合”冲动,并且也具有更大的“聚合”力量——对于物质生产和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生产来说都是如此,在市场框架下,人类物质生产得以大发展,文艺生产同样得到了大发展,但是,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扩张、发展的,这造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分裂,对于文艺生活来说,又突出地表现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裂。“生产者”往往是专业人士,普罗大众主要是文艺产品单纯的“消费者”,大众本身所固有的文艺生产力、创造力相应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而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重大时代意义,就在于将会使这种分裂状况有所改观,从而使文艺整体生态也将有所改观。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对于文学及其理论研究者来说,只有不囿缚于当下现实而具有长时段的历史通变观,才能“极数知来”,从而获得洞察“几”“微”的“先见”之明。

(选自刘方喜《文学性·碎片化·分享主义平台:微信的技术文化哲学分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微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对文艺生态的重塑,目前还处于“几”“微”的状态,但它是影响人类未来文艺生态建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B.从现状来看,在微信平台上,目前能体现大众文学创造力的信息虽“多佳句而少完篇”,但数量并不在少数。
C.微信“分享主义平台”可以聚合、提升大众碎片化文学,它的这种作用与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关。
D.如何利用微信这一平台聚合大众碎片化文学,可以从文人使词、曲等文学体式雅化的过程中获得重要启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碎片化有助于解构社会文化权力的垄断性,不过人类文学创造力的整体提升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聚合”,微信将在这种“聚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B.文学创作的专业化,对大众的文学创造力形成了一定压制,但也使本来碎片化、弥散化的文学得以聚合、强化和提升。
C.精英作家个体真正所谓“原创性”的东西并不多,文化精英的书面创作,很多是对大众口传文学的吸收和聚合,所以不能过分夸大专业精英作家的作用。
D.文学创作到了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才出现真正的“专业化”,之后又走上越来越“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到了微信时代“专业化”又将被“大众化”取代。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指出作者获得的“先见”之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劫过九重城关/我座下马正酣/看那轻飘飘的衣摆/趁擦肩把裙掀/踏遍三江六岸/借刀光做船帆/任露水浸透了短衫/大盗睥睨四野/枕风宿雪多年/我与虎谋早餐/拎着钓叟的鱼弦/问卧龙几两钱/蜀中大雨连绵/关外横尸遍野/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了我心弦/谈花饮月赋闲/这春宵艳阳天/待到梦醒时分睁眼/铁甲寒意凛冽/夙愿只隔一箭/故乡近似天边/不知何人浅唱弄弦/我彷徨不可前/烽烟万里如衔/掷群雄下酒宴/谢绝策勋十二传/想为你窃玉簪/入巷间吃汤面/笑看窗边飞雪/取腰间明珠弹山雀/立枇杷于庭前/
材料二:
《盗将行》:“劫过九城关,我座下马正酣。看那轻飘飘的衣摆,趁擦肩把裙掀。”
注释:女歌手花粥一曲民谣《盗将行》,简单的和弦,歌词痞里痞气。这首歌的歌词却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评议:话说明朝崇祯年间,有个义盗武艺盖世,专劫污吏贪官。一天他劫数忽至,纵马逃城。在与一位姑娘擦肩交错的一瞬间,不小心带起了姑娘的裙边。义盗马上回顾,那官军尚远。忙下马致歉,不想姑娘明眸一盼,两人相遇如故,眉眼成书。义盗从此一生对之爱怜。奈何自己是贼,官军狰狞的面目就在眼前,好汉只得翻身上马绝尘而离……
材料三:
《盗将行》:“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我的心弦。……想为你窃玉簪,入巷间吃汤面。”
注释:如果不是相遇,又怎会相恋;如果不是相恋,又怎会受那相思的熬煎;
评议:后来义盗遍寻苏州城,终于再次见到了那位姑娘。方知那位姑娘是官家闺秀。郎才女貌,两情缱绻。姑娘向他一笑,义盗瞬间被击碎了心脏,支支吾吾说出土味情话:“你的笑就像……就像我刚才碰到的一条恶狗,我现在……我现在心里好乱!”姑娘被他惹笑,不防遗失了玉簪。只好青丝暂挽。两人在一条雨巷共用了一餐,不过是一碗清清香香的阳春面。
材料四:
《盗将行》:“踏遍三江六岸,借刀光做船帆。大盗睥睨四野,枕风宿雪多年。”
注释:睥睨,读如辟腻,傲视天地之意。枕风宿雪,风餐露宿的意思;
评议:义盗发愿,从此要建功立业,归来好与姑娘再续前缘。从此不窃玉钩而窃封国。追南逐北,刀光枪影映上战舰的巨帆。烟雨江南,姑娘凝眸远处,诉说无尽的挂念。人异地而事同时。枕风宿雪,全不顾身后四起的狼烟。义盗终成大盗,睥睨天下,无人匹敌。朝廷加恩,一纸招安。归来铁甲战将,仍是那日窗外飞雪时出走的少年。
材料五:
《盗将行》:“掷群雄下酒宴,谢绝策勋十二转。……夙愿只隔一箭,故乡近似天边。不知何人浅唱弄弦,我彷徨不可前。”
注释:掷,抛掷,撇下不管的意思。策,册封之义,古代记录战功,刻写在竹策之上。十二转,古代军功,每升一级称一转。十二转不是确数,指将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一箭,一箭射出所行之远。一箭之地比喻近在眼前。近在眼前的故乡如何“似天边”?天边者,看来只觉很近,行去却又那么远,可望不可即的意思;
评议:将军立功勋比河山,但他心念佳人。谢绝加官进爵,离开犒赏自己的英雄大宴。匹马还乡,越近乡情越怯。将军终于归来,奈何姑娘早已香消玉殒。万里烽烟,所爱隔世。刹那间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回想姑娘当年在街上丢了玉簪,一颦一笑宛如就在眼前。现在用全世界也换不回你再为我浅唱弄弦,再不能见你轻舒温婉。人间烟火,山河远阔。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将军苦笑,近取腰间原本要送给姑娘的珍珠,全当作了弹射鸟雀的弹丸。一珠一珠破空而走,目力所及,雾茫茫,空荡荡……
【小题1】下列对所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叙事,乍看凌乱,其实首位相贯,非常完整。好比思念一个人,往事历历在目,但我们在回想它时却总是交错往复,纷乱如麻。
B.材料二交代了事情的缘起和开端,评议部分又点明男女主人公不能长相厮守的矛盾冲突——盗与“官家闺秀”。所以大盗决定从军建功。
C.材料三、四记述了事情的发展,综合其他几则材料,我们可以推断“我与虎谋早餐”、“关外横尸遍野”都在写大盗九死一生的从军经历。
D.材料五“奈何姑娘早已香消玉殒”的依据,是歌词中“立枇杷于庭前”一句——语出《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小题2】综合上述五则材料,简要写出歌曲《盗将行》歌词背后完整的故事梗概。不超过60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的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小题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己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己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宗教的青睐、崇尚。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C.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D.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少地方饮茶己成习俗,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己日益沦落,己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传承革新。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己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己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