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三更月鸣咽

肖建国

那年秋天,我在湘西一个叫瓦拿的小山村住了几天。

“瓦拿”是方言,意思是贫穷的山坳。我从小镇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来到这里。

墙是土墙,瓦是灰瓦,斑驳的木门吱呀作响。室内简洁、干净。两把竹椅,一张方桌,还有朴拙厚实的木床。这是老洼经营的“客栈”。

我到达时,太阳西斜。空空荡荡的院子里,除了树外,就是风。老洼对我说,村里全是老骨头,年轻人都出去捞世界了,孩子们则在山下上学。老洼五十出头,腿有残疾,出不了远门,就紧跟形势,把村民废弃的房屋租过来,翻修一新,办起客栈。

有人笑他,这穷乡僻壤的,会有人来吗? 老洼回应道,现在都进入渔网时代了,那么多的鱼挤在一个网里,这里的荒凉,说不定就是风水宝地呢。

老洼把一张张图片抛到网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野花,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应有尽有。于是,就有人舟车劳顿来了。

熟悉一下环境,天色已暗,袅袅升起的炊烟让小山村活跃起米。隔壁一老叟佝偻着腰,敲着木盆,发出咚咚回响,呼着山坡上晚归的牛羊。

整个傍晚,我看到六七位老人,他们行动迟缓。见到我,脸上都露出木然的笑。

夜里,我在半醒半梦间,隐隐约约听到一阵哭声。刚开始嘤嘤呜呜,噪音嘶哑,持续低沉,像是用手掌捂着嘴巴,不敢让悲痛之声放肆开来。间或有些哽咽,顿几下后,伤心的抽泣则更加凄切。最开始是一个人哭,紧接着是两个、三个……哭声渐渐有了力量,越显悲壮,我在这悲壮的力量中,由迷糊变为清醒。咬咬舌头,疼! 我明白,这不是梦,而是真实的存在。

人一清醒,恐惧便袭遍全身。我轻轻侧转身,那哭声就像看着我似的,忽然由高变低,混合的悲伤又变成了单一的呜咽。如泣如诉,凄凄惨惨,我浑身起满鸡皮疙瘩。

这半夜三更的,难道有鬼不成? 伸手拉灯,却停电了,虽然老洼曾交代过,夜里会停电,但在这个鬼魅迷离时刻,任凭我内心如何坚定,也有些不寒而栗。

我索性坐起来。这时哭声稍弱,透过窗子,我看到半轮秋月浮在云雾缥缈的西天。西天很低,紧扣在屋檐下,哭声就好像从那里传出,丝丝缕缕传入耳膜,钻进脑海,那月牙儿也对我发出清冷的笑,隐约可见的凤眼中,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

我骇然。哭声戛然而止。这一夜,无法入眠。

第二天,我问老洼,可曾听到哭声?老洼愣怔片刻,把头摇得如同拔浪鼓似的说,没!我在诧异中感觉到,要么他在说慌,要么我真的是出现了幻觉。

第二天夜里,哭声再次响起。刚开始仍是嘤嘤鸣鸣,有些强忍住似的,慢慢地又有哭声加入,我翻身起床,蹑手蹑脚走出小院,循着哭声,我轻轻来到老人的泥墙外,果然不错,有七八位老人坐在院中,正在默默哭泣。有的哽咽,有的抽搭,有的独自抹泪,院里院外,没有言语,只有嘤嘤嗡嗡、咿咿唔唔的哭声,哭到惨痛处,吓得半边月亮赶紧躲入云层,天地为之一暗。

夜虽不凉,我却瑟瑟发抖。老人们哭过一阵子后,你拉我一把,我拽你一下,互相搀扶着站起身来,然后各自蹒跚着回家。我揉揉双眼,静静心神,突然感悟自己冒昧地出现在这里,确实很不厚道。

第三天夜里,我期待哭声再次响起,可惜没有。第四天依旧没有。第五天,我要返回小镇,老洼来送我。走了很长一段土路,老洼才开口说话。他说得很缓慢: 好多年了,都已成了习惯。人越老,越是想念外出的子女。特别是到了晚上,更觉得孤零零的无所依靠。刚开始,只有老叟因思儿哭泣。没想到这一哭,就好像在朦胧的泪水中见到儿子一样,思念之情顿时有所缓解。其他老人听到后,纷纷仿效。经多年验证,老人们在三更之月思念亲人,则子女感应更加灵验,都会及时打回电话。于是乎,这就成了老人们想见子女的一种习惯。

我听完,默不作声,突然问:“这两天,小山村的电话多吗?”老洼一脸苦相地说:“没有。不过旋即补充道,我说的这些话,你别当真,只当是一场梦好了。”

(选自《作品》,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富有意蕴,“三更月呜咽”,画面感极强,暗示出清冷、凄惨的氛围,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小说描写夜半哭声时,写“月牙儿对我发出清冷的笑,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意在突出小说的荒诞色彩。
C.小说中“老洼”与其他留守老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思维活络,办客栈,凭借山村自然资源在网上利用网络招徕生意。
D.小说最后写我听完“老洼”道出原委后“默不作声”,情感内敛,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小题2】简要概括“我”遭遇夜半哭声时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小题3】请探究文章结尾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2 06: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有泪水的牲口
耿翔
(1)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并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
(2)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
(3)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来的。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
(4)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来抽打活着的牲口的。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痛,由不会说语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
(5)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
(6)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7)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
(8)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来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
(9)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来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
(10)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
(11)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
(12)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因为在夜晚,我知道白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
(13)我也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来那么大的力气?
(14)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
(15)这头牛后来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
(16)我想到了它们的胃。
(17)这是属于田园的胃。这是属于农业的胃。这是属于乡村的胃。
(18)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
(19)我也在诗里写到:“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楼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来。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
(20)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
A.文章第3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田园到乡村,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牲口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牲口的赞美之情。
B.文中描写了听鞭法好的人讲述鞭打牲口的情形,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C.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来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在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
D.文中多次写到牲口的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
E.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
【小题2】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小题3】文中第19段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事比天大

从玉华

第一次到温哥华时,王力没觉得这儿有什么特别的好。不过,待上半个月后,他咀嚼出了这个城市“淡淡的味道”。半年后,这位在国内企业声名很高的某研究所所长带着妻子和儿子移民了。打那以后,他和儿子王一男开始用相机记录这个城市的细节。2007年。他们挑出其中的200多张,每张图配上几段话,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天大的小事》。

如今,父子俩回到了北京,四处“推销”这些带给他们无数次触动的“巨大的细节”。

温哥华人真事儿!事儿得厉害!

力手中这张照片看起来着实有些暗淡,背景模糊一片。

那是一个晚上,王力散步到温哥华斯坦利公园附近的一处工地边,突然看到脚底下一条条亮亮的东西。原来,这儿的工人将护栏的支脚都涂上了醒目的荧光漆,用来提醒夜间的行人。

在温哥华,红绿灯是醒目的黄色底座,而不像国内的是黑色,事实证明,“黄色是事故率最低的颜色”;人行道的路牌悬挂在路中间,而不是路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很醒目;公厕指示牌上,都注明了“距离多少街区、多少米”。

温哥华几乎看不到“牛皮癣”般的小广告,他们把电线杆的下面局部加粗,专门用来粘贴小广告。这比国内“乱贴广告,罚款5万!”的硬招儿有效多了。

王力发现,在温哥华,哪怕一个人的工地,也有临时的流动厕所,而且再简陋的厕所也会装上纸。

有一次,他们站在一栋普通的红砖高楼前琢磨了好久,发现面对街道的所有窗帘都是白色的,终于忍不住进去问公寓的管理员,管理员一脸愕然地拿出一份足有一本书那么厚的售楼合同。在合同里,光是“窗帘怎么挂”,就写了近一页纸。合同还规定,“每户人家能养几只狗、几只猫,狗的身高不能超过多少”、“一栋楼有多少个名额可以出租房屋”。

出了门。爷俩感慨:原来“裤衩晾外头,会招警察的”!“温哥华人真事儿!事儿得厉害!”

真是无声胜有声

第一次在温哥华坐公交车,给王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下着小雨,10多个人排着队,其中有一个坐着轮椅的残疾人。车慢慢驶来,停稳,车门打开,自动翻出一个踏板,正好对接高出的地面,司机下来连残疾人带车推上去,然后把车固定在专门的位置上,最后大家再上车。王力一看表,三四分钟都过去了。所有人都在雨里默默地等,没人说话,那场面,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过了两站,一个妈妈推着婴儿车上来了,又花了好几分钟,车内没有一个人显得不耐烦,相反,车里人都会对孩子笑笑,摸摸她的小绒帽。王力不禁感慨:“在人人都微笑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跟人人显得急躁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能一样吗?”

在温哥华的公寓里,会在地下室里设上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作坊,叫“情趣室”,不仅钳子、锤子等常用工具应有尽有,同时钉子、板子等建材也一应俱全。谁家里用不完的材料也都放进来。有的人会买桶油漆,放把旧椅子,留张纸条:本人不会油漆,谁能帮忙?几天后就会无声无息地出现一把漆好的新椅子。

王力说。他觉得自己一家移民移对了。

将“温哥华的细节”移植到中国

在温哥华,学生上化学实验课、当义工擦玻璃,都会发一副护目镜。王一男想到春节期间中国的花炮外伤事故层出不穷,而且多为儿童的眼外伤。他希望这个“温哥华的细节”能移植到中国。

春节前,他给全国所有的省长、市长发了封建议信,希望这些父母官能提醒公众“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尽量佩戴防护镜”。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复了亲笔信,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作了重要批复。

但是,有不少官员的态度却让王一男失望,甚至有人对父子俩质疑:吃饱了闲的,政府的事,关你们个屁事!

不过,让父子俩欣慰的是,想补上这门课的官员,也还大有人在。北京市城管局把王力请去,给全市l300多名副科级以上的干部讲城市管理的细节。北京市地税局原局长王纪平,邀请王力给全市地税系统的数百名副处级以上的干部讲课。事后,老局长给王力留言:我一定尽可能让我的下属共同为纳税人做几件天大的“小事”。

如今,年近六旬的王力,移民已是有名无实,他最大的愿望是:不拿任何报酬,为中国的一座城市做宜居规划,希望“大家也能早一天像温哥华人一样过宜居生活”。

(选自2009年11月1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王力父子认为温哥华是一座宜居的城市,他们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2】文中“真事儿!事儿得厉害!”这句话有什么内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3】新闻往往会引起社会多方反响,这篇通讯可以引发管理者、普通公民和新闻工作者怎样的积极思考?请从上述三类人中选择两类来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同 学
陈小庆
看到报纸上宋云的名字时,苏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宋云不是他的老同学吗?宋云从事的豆制品生意已经做到出口了?这么说他从父亲手里接过的豆腐作坊已经被他整成上市公司了?苏文本不敢相信,可报纸上大大的红字印得明明白白,这个豆制品集团的董事长就是宋云。
苏文眼前不禁浮现出很久以前的画面:宋云的父亲老宋拉着板车,上面有两大板儿豆腐,老宋好嗓门儿——“豆腐——谁割豆腐来……”声传四方,根本不用喇叭。大爷大妈们就陆陆续续走过来,称上一块儿两块儿豆腐。苏文最喜欢看老宋拿着一拃多长的薄刀割开豆腐的动作:只见老宋掀开蒙豆腐的白布,轻轻竖一刀横几刀地下去,那白嫩嫩的豆腐便齐整整地被分割成一块儿一块儿的小正方形,然后老宋熟练地托起一块儿放在秤盘儿里,口里念叨着:“一斤高高的”。他分割的每一块儿豆腐都是“一斤高高的”,大家不说他这手艺是“一刀准”,都称之为“一斤高”!
虽然老宋做的豆腐好吃,还有不错的人缘和那有名的“一斤高”,但苏文他们几个小孩子却从来也看不起宋云。首先他家是外来户,租住了一个大院——这里属于城中村,这里很多做生意的都是外来户,再就是宋云成天流鼻涕,脏兮兮的,一副乡巴佬儿的模样,学习也不好。他是二年级转来苏文班的,第一个同桌就是苏文。宋云坐到苏文身边,讨好地对苏文笑笑,鼻子里却冒出了个鼻涕泡,苏文什么也没说,只把板凳挪得离他远了一拃。
往事如烟,十几年没有见到宋云了,他初中毕业就接了身体不好的父亲的豆腐坊,一直从事着豆腐生意,没想到居然做大了!那个被苏文他们瞧不起的脏兮兮的家伙现在居然是大老板了!苏文心里一阵难过——自己目前还只是在一家公司里做着文员,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每周上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经常和几个朋友喝酒,还熬夜打电脑游戏,自以为生活得幸福自在……可,自己的前途在哪里?自己和人家宋云怎么比?老婆要是知道宋云是自己同学,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奚落自己?
很久以前,苏文升入重点高中,宋云回家磨豆腐!苏文心里的优越感,促使自己每周从寄宿制学校回来都要专门路过宋云的豆腐坊,他穿着寄宿制学校的制式校服,而宋云穿着工作围裙在忙碌着……
苏文上高中半年后,宋云他们搬家了……
很久以前苏文就想过:自己和宋云不是一个档次的人,天生我材必有大用;而宋云,则是底层的劳动人民,需要我去关怀……
可生活不按套路出牌,宋云现在事业有成,而苏文朝九晚五,为别人打工。
不行,苏文对自己说,不能认命!他开始趁一切机会倒腾生意。
每周的电影取消了,和朋友喝酒取消了,熬夜打游戏取消了,凡是不利于上进的事情都取消了……每每想到宋云的成就,苏文就夜不能寐,他的生活很是励志,基本是卧薪尝胆,枕戈待旦!崖柏这几年挺火,他就倒卖崖柏,自己也上山去偷挖,可惜没有挣到钱;又听说倒卖牧羊犬可以发财,苏文就倒卖了好几条牧羊犬,可惜还是没有挣到钱;他又兼职推销保险,最后只动员自己买了一份;苏文还做过直销传销,做过很多辛苦的危险的甚至违法的事情。就在苏文奋发图强,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在致富路上时,他又一次看到了宋云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
这个拥有上市公司的豆制品老板宋云,居然是个女的!因为她捐资助学,这次报纸配发了她的彩照。她不是苏文那个叫宋云的男同学!苏文忽然长出一口气——本来我就不相信那个家伙会有这么大本事,果然!生活,哪里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哪里有那么多起承转合?那个脏兮兮的宋云一定还在一个小角落里卖他那可爱的豆腐,顶多把他爹的板车换成电动三轮,三轮车上有个电喇叭……苏文眼前浮现出中年宋云奔波于市井之间的画面,那画面好温馨,好亲切,好接地气!
苏文要先去看场电影,然后约上三五好友喝酒喝到半夜,慢慢来,生活还是如此美好!
如果有机会,甚至还可以和老同学宋云取得联系,好好聊聊这些年的苦辣酸甜……
不错,生活很久以前就是如此美好!
(选自《奔流》2017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借助苏文的回忆,叙述宋云父亲和宋云先后做豆腐以及同学们瞧不起宋云的往事,解释了苏文看了报道惊讶难过的原因,展现了他褊狭的心理。
B.苏文认定老同学宋云做了豆制品集团的董事长,于是不满足于为人打工的生活,开始为致富而打拼,这说明苏文爱好攀比、见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的特点。
C.苏文在所谓的宋云事业有成的刺激下,放弃娱乐休闲,想出各种门路发财,虽然奋发图强,但都劳而无功,这说明在造化弄人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D.苏文因看到报纸上对宋云的报道而心理失衡,后来又因看到报道而恢复优越感,人物心理的变化造成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产生鲜明的戏剧效果。
【小题2】小说以“不错,生活很久以前就是如此美好!”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的标题,另一个版本作“可爱的豆腐”。你认为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智能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近年来,智能车辆已经成为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很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纳入到各自重点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
智能汽车与一般所说的自动驾驶有所不同,它指的是利用多种传感器和智能公路技术实现的汽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首先有一套导航信息资料库,存有全国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各种服务设施(餐饮、旅馆、加油站、景点、停车场)的信息资料;其次是GPS定位系统,利用这个系统精确定位车辆所在的位置,与道路资料库中的数据相比较,确定以后的行驶方向。除此之外,智能汽车还有道路状况信息系统、车辆院碰系统、紧急报警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等。
通常对车辆的操作实质上可视为对一个多输入、多输出、输入输出关系复杂多变、不确定多干扰源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过程。驾驶员既要接受环境如道路、拥挤、方向、行人等的信息,还要感受汽车如车速、侧向偏移、横摆角速度等的信息,然后经过判断、分析和决策,并与自己的驾驶经验相比较,确定出应该做的操纵动作,最后由身体、手、脚等采完成操纵车辆的动作。因此在整个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人为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一旦出现驾驶员长时间驾丰、疲劳驾车、判断失误的情况,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通过对车辆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提高车辆的控制与驾驶水平,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畅通、高效。对智能化的车辆控制系统的不断研究完善,相当于延伸扩展了驾驶员的控制、视觉和感官功能,能极大地促进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智能车辆的主要特点是x技术弥补人为因素的缺陷,使得即便在很复杂的道路情况下,也能自动地操纵和驾驶车辆绕开障碍物,沿着预定的道路轨迹行驶。
【小题1】(小题1)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下列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环境复杂B.经验不足C.反应迟钝D.疲劳驾驶
【小题2】(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智能汽车所具有的特点的一项是
A.综合性B.高新技术C.新动力D.畅通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有效配置,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也面临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信用机制尚不健全,治理手段跟不上发展形势等问题。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妥善处理创新发展与有效监管的关系,保障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不同行业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有不同特点,具体监管活动应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对于涉及乘客人身安全的问题,监管部门可以要求网约车平台采取更为有效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在资金融通的P2P平台上,对于非法集资、欺诈公众的行为应严厉惩处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1日)

材料二:

2013—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及预测趋势图“共享经济”规模(亿元)

(图表出自《2020-202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深度评估及前景评估报告》2018年)

材料三:

一方面,共享经济带来了百姓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共享单车为例,它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使得都市中原本已被边缘化的自行车重回人们生活中。对于公共交通来说,共享单车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堵。而共享汽车、共享玩具等的出现,有利于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再次调配,让大众廉价地共享这些资源。商品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成熟和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促进了人们对人和物关系的观念发生改变,人们更看重使用而非占有——而这正是共享经济出现的内驱动力。

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带来的困局仍然待解。首先是资源浪费问题。当前泛滥、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恶果已经形成。据统计,去年共享单车的投放量达到2000万辆,这些自行车报废之后会产生30万吨废金属。其次是维护问题。私占、私藏、恶意损毁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相关运营平台在起初执行的“重扩张、轻维护”的运营思路,导致对共享经济运营模式的探索并未出现大的突破。如何维护也成为困扰当前共享经济生存的大问题。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引导和规范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有效应对共享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企业应该承担好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不能只致力圈钱。政府应该建立新的监管规则体系及法律保障体系。

在未来,共享经济将不只是共享单车、汽车、住房,更多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思维,这需要社会信用体系、规则、秩序等“公共品”来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9日)

材料四:

共享经济在受大众追捧的同时,也频频爆出种种风险问题,如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用户信息被过度采集等等。如何处理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顺风车风波”之后,滴滴出行“掌门人”程维认为,“我国现行政策以及各地细则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建议研究对网约车实施分类监管”。

用户信息也存在被过度采集的情况,一旦数据发生泄露或被不正当利用,将会损害用户权益。对于这种情况,不能因为可能存在用户信息过度采集的现象就否定共享经济对诚信社会建设的贡献,关键是要明确共享平台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抓紧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1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共享单车的出现是社会闲置资源的有效调配,既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又解决了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B.人们对人和物关系的观念有所改变,更看重对物的使用而非占有,这使共享经济的出现成为可能。
C.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因行业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监管部门需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
D.个人信息数据被过度采集,可能会损害用户权益,但也应看到共享经济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不能因噎废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给市场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B.2016年后,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增速放缓,但仍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
C.共享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社会各界应积极探索,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D.资源浪费是当前共享经济面临的生存大问题,运营平台只有转变“重扩张、轻维护”的思路才能解决这一困扰。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共享经济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