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蘋: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
B.“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
C.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
D.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
【小题2】“争挽长条落香雪”句,用落雪喻落花。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喻来形容落花的一项是( )
A.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C.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清平乐》)
D.地上空拾星,枝上不见花。(孟郊《杏殇》)
【小题3】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通观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16 05:3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幕,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宮。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这可以从很多古人的名与字中看出来。苏轼,字子瞻,“轼”与“瞻"之间关系是“轼”为“瞻"所依凭的工具,从《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可知。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相当于并列关系,大鹏鸟飞举也。
B.冯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也作“冰夷"。《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传说河伯是鱼尾人身,头发是银白色的,眼睛和鳞片是流光溢彩的琉璃色。
C.自古至今,中国的读书人、藏书人、爱书人都渴望能有属于自己的一间书房,静谧闲适,读书写文,是心灵休憩的港湾。“雪堂”是苏轼的书斋名,“项脊轩”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名,“人境庐"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书斋名,“饮冰室”是清末学者康有为的书斋名。
D.“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以“铺采擒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小题3】下列关于《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项是(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人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彰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呑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注)①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②扣:通“叩”,敲击,敲打。③桴(fú):鼓槌。④硿硿(kōng )焉:硿硿地(发出响声)。⑤噌(cēng)吰(hóng):形容声音洪奔。⑥罅(xià):裂缝。⑦窾(kuăn)坎(kăn)镗(tāng) 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
B.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兮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
C.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即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
B.中国古代釆用干支纪年,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固定的顾序依次相配,周而复始、记录年份。干支除纪年外还可纪月、纪日、纪时,如文中的“丁丑”。
C.谥号是指古人死后,由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善恶给予一种称号,以示褒贬,如文中的周景王、魏庄子。
D.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文中的“元丰”,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每当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常更改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作者月夜来到绝壁下,面对恐怖的景象和声音心中无丝毫惧意,坚持探寻,最终发现了真相。
B.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
C.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狄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命名山的缘由。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鄱阳湖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人不应该 “事不目见耳闻”却随意“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