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蘋: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
B.“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
C.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
D.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
【小题2】“争挽长条落香雪”句,用落雪喻落花。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喻来形容落花的一项是( )
A.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C.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清平乐》)
D.地上空拾星,枝上不见花。(孟郊《杏殇》)
【小题3】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通观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16 05:3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①凌风雪,要使②天骄识凤麟③。
沙漠回看清禁④月,湖山应梦武林⑤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⑥。
注①“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②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③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处代指使臣和国家体面。④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⑤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当时做杭州知州,诗人自己所在之地。⑥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小题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门父子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言行谨慎,平安归来。
C.本联以李揆暗指自己。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也不敢自居第一。
D.苏轼还想以李揆之典告诫子由,出使北蕃,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E.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自己的谦虚。
【小题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正襟坐  (______) ②一世之雄也  (______)
非吾之所有(______)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东山之上 是饮酒乐甚
B.凌万顷茫然 泣孤舟嫠妇
C.不知何时止不盈    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D.举匏樽相属 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二段客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让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舞动起来,更使人闻其声也要落泪。
B.第三段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主客问答只是赋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反映的都是作者的思想。
C.第四段作者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包含着人生哲理的独特艺术境界。
D.本文通过作者与客泛游赤壁的见闻,以及主客间的辩驳,体现了作者从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思想过程。
【小题5】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客与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
【小题6】本文重点描述了“明月”,说说“明月”这一意象在文章的抒情和说理方面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