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5:4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角落

王安忆

(1)关于这街角,最平的记忆是布店。这已经到了繁华马路的尾上,渐入清静,多是住户人家。卖的多是些普通布料,裁好的衣片、裤片、口袋布、鞋面布。看上去有些冷清,其实生意是足够做的。

(2)冬天的时候,女店员手里抱着热水袋,在柜台里边,踱来踱去。太阳照进去一个角,有一种空旷的明亮。勤快的、上了些岁数的老店员,啪啪啪翻着布匹,裹紧了再插回车架上,那声音是清脆的。隔壁弄堂里有多个老熟人,常过来剪布料。有时并不剪布料,也进来与他们闲话几句。还有时候,弄里人吵架也能吵到这里,让店里人来公断。店员们此时便收起脸上淡泊的表情,流露出些热心,两面劝说。大多数时间,是站在柜台里面,通过街角的门,看街上过往的人和车。

(3)那里边的布料,似乎多是寒素的颜色,这也加强了它的清寂。这倒是与街角的气氛很相符。店面前的方对,粗看不觉得,细看使觉出精密与细致。方型的水泥对,虽然没什么花饰,可是平展,合缝,均匀。街道树,投下树叶的影。都是素净的颜色,以线描为轮康,像那种朴素的工农化的黑白电影。

(4)布店,是街角一段可纪念的日期,它仿佛代表着一种生活:安稳,实际,细水长流。之后,情形就大变了。好像,先开始,街角两边,相继推墙开店。一爿爿的店开出来,实什么的都有。奇怪的是,这里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繁华,只是杂乱。隔条街的闹市,似乎暗中有一道分水岭似的,就是漫不过来,这里终是梢上的阑珊气象。所有的那些店铺,都处在关和开的交替之中,经营的内容不停转换,就在这此起彼落之间,那间布店隐退了。而人们似乎也早将它忘记。那些店员到哪里去了呢?如今这么多的店老板和店员,也早将他们埋住了。

(5)店铺,在频繁的更替开关之中,亦进行着纵横捭阖。店面在扩张,豪华,摩登,甚至有了霓虹灯。

(6)这时候,那关闭了店门忽又洞开。说它“洞开”,是因为这一回,它真的成了一个洞穴。它的所有室内装修,全被敲掉,裸露出水泥的壁和地面。在这洞穴里边,低廉的,因囤积过久染了污溃锈斑的布,一大卷一大卷堆在案上。

(7)店员也变得粗鲁和聒噪,他们高声大气推销着布匹,慷概接受还价。还有人用高音喇叭在门口叫卖。这一回,可真吸引了过路人。人们从这洞六里,大卷大卷拖走布匹,管它用不用着。买的人掏空口袋,卖的人则血本无归,两下里都亢奋着,热汗流淌,声音都嘶了。待到布匹出空,洞穴重新闭上,那街角就不再是原先的,而是另一个。

(8)倘有时间和心思细想,那么,这一会,布店是彻底没了。

(9)终于有一日,有人来凿这街角的水泥墙面了。等装修完,人们看明白了,这里要开一家咖啡馆。方才发觉,这街口什么店都有,就是没有咖啡馆呢!

(10)这应如事信,周围都是忙碌的生计,此起被伏的争与退。它那艳丽的情调,一般来说,比较适合上演言情剧。它的门也装饰起来了,墨绿的宽边,中间的玻璃,圈着黑色金属的曼陀罗花叶,把手是金灿灿的一个钢球,里面挂一个牌子,写着英文字母:CLOSED。于是,人们便等着有一天,这牌子翻过来,上面的事母变成:OPENED。)又有多少车流人流过去,有一日,下午四五点时分,路人看见,临窗的案前,左右挽起的幕帷之下,面对面坐了一双男女,面前放了高脚玻璃杯,杯边卡了一检樱桃,杯里是不知名的色泽清冽的液体,两人额首默坐。不知什么时候,正刷拉开了帷幕。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第(2)段为什么花费不少笔墨描写布店的店员?
【小题2】请从语言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请分析“这一会,布店是彻底没了”的意蕴。
【小题4】本文写了街角的多种变化,试加以概括,并谈谈你对这些变化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芳的灯

王安忆

走在那条湿淋淋的小街上,家家门户紧闭。雨滴敲在水泥路面上,滴滴答答,在空寂的街上溅起回声。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半启着门,老人在门前择菜,小孩在门前嬉闹。

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我走过这里,望见一扇大敞着的门里,似乎已经是午饭以后很久了,可桌上依然杯盘狼藉。一条壮汉横在竹榻上,睡得烂熟,苍蝇停在他的脸上,十分安然的样子。一个老妇人,像是壮汉的母亲,背着门在踩一架沉重的缝纫机,粗钝的机器声盖住了汉子的鼾声。满屋都是叫不出名目的破烂东西,我甚至嗅到了一股腐臭味,于是便扭回头,走了过去。

后来,我搬进新居,开始一日三回地在这条街上往来,因为上班的需要。也不知过了多少日子,这街上多了一个小小的水果摊,摆在临街的一扇窗下。摊边坐着一个女孩,留着日本娃娃式的头发,浓浓的刘海儿罩着活泼泼的眼睛,面容十分清秀,只是略显苍白,可是,唇却有天然的红润。她穿的也是红颜色的衣服,一朵红云似的停在黄的梨、青的苹果、黑色的荸荠旁边,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限于红色的毛衣。如有人走过,她便抬起半掩在乌黑的额发后面的眼睛,如那人迟疑了脚步,她就站起来,静静地却殷殷地期待着。很少有人会辜负这期待。

有一次,她见我过来,就迎上来:“今日的哈密瓜好得很,昨晚才从十六铺码头进来的,虽然贵了一些,可是划得来的。

我没买哈密瓜,而是挑了几只苹果。我看见她举秤的手是一双极大的手,关节突出,掌心有些干枯。她的脸却是极其年轻的,脸颊十分柔滑、白皙,眼晴明澈极了。她称好苹果,爽快地免了零头,帮我装进书包。

天黑以后,这里的生意便忙了许多,除了女孩,还有个男人在帮忙,叫她阿芳。我猜想这个男人是她丈夫,可又觉得她委实太年轻,远不该有丈夫。有一日,我忽然觉得阿芳有些异样,来回走了几趟,才发现她的腰身粗壮了,显然有了身孕。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奇异的感觉,很惋惜似的,又很感动。再看他们这一对,也觉得颇为美好。他结实健壮,而她清秀苗条,叫人羡慕。他干活不如阿芳利索,态度也欠机灵,可是,对人的殷切却是一样的。

有一日,我问阿芳:“水果是谁弄来的呢?不会是你自己吧。”

她说:“是我男人。他下班以后,或者上班以前,去十六铺。”

“那么执照是你的了?”我问。

“是的,我是待业的嘛!”她回答,脸上的孕斑似乎红了一下,我便没有再多问。

有了阿芳和她的水果摊,这条街上似乎有了更多的生机,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

后来,水果摊收起了,大约是阿芳分娩了。这条街便格外地寂寞与冷清了。阿芳的门关起来了。关起来的门,如同汇入大海的水滴,退进那一长排、面目如一的门里。我竟再也不记得哪一扇才是阿芳的门。偌大的世界中,一个小小的阿芳,又算得上什么呢?几个来回以后,我便也淡忘了。

一天傍晚,我忽然看见了阿芳。她依然是罩到眼睛的刘海儿,眸子明亮,皮肤白皙,穿了一件红花的罩衫,安然地守着一个色彩缤纷的水果摊。她怀里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有着和她一样鲜艳的嘴唇,看上去是那样惹人喜爱。她似乎并没认出我,用一般的热切的声音招呼:“买点儿什么吧。

我挑了一串香蕉,她将孩子放进门前的童车里,给我称秤。我看见她的无名指上,多了一枚粗大的赤金的戒指,发出沉甸甸的微弱的光芒。

从此,这里又有水果摊了,又有了阿芳、阿芳的男人,还有阿芳的孩子。阿芳也渐渐地认识了我,或是说记起了我,过往都要招呼,要我买些什么,或问我昨日的瓜果甜不甜。我还可以自由地在那里赊账,虽然我从来不赊。

毛头渐渐地大了起来。阿芳也渐渐地圆润起来,却依然容貌俏丽,只是脖子上又多了一条粗重的金项链。腕上也有了一品小巧的手镯。夜晚,她男人将电灯接出门外。灯光下,阿芳织毛衣。阿芳的男人看书,毛头在学步车里学步。摊上的水果四季变化,时常会有些稀奇而昂贵的水果,皇后般地躺在众多平凡的果子中间。

这一幅朴素而和谐的图画,常常使我感动,从而体验到一种扎实的人生力量与丰富的人生理想。

一天夜间,下着大雨。忽听有人招呼我,原来是阿芳的男人,正站在门口。他说,今日有极好极好的香瓜,不甜不要钱,或者买回吃了再付钱。我朝他笑一笑,便收了伞进去。毛头睡着了,盖着一条粉红色的毛毯,伸出头,口里还含着手指头。阿芳在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越剧大奖赛的实况,那是一台二十英寸的彩电。屋里有冰箱、双缸洗衣机、吊扇、录音机等等。我从筐里挑好香瓜,付完钱,阿芳的男人又邀我坐一坐,避过这阵大雨。

我站着与他说话。我问他:“就你们自己住这里吗?”

他说是的,姆妈在去年去世了。

“水果赚头还好吗?”我问道。

“没有一定的,”他说,“像去年夏天的西瓜,太多了,天又凉快,价钱一下子压了下来,蚀了有几百呢!国营商店蚀得就更多了。”他笑了一下。他虽长得粗壮,眉眼间却还有一丝文气,像读过书的样子,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只不过是车工罢了,插队回来,顶替姆妈的。

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想起很多年以前,从这里经过,有一扇门里的邋遢而颓败的景象。那里有一个儿子,也有一个母亲。或许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一定是这里。我激动起来。阿芳随着电视里的比赛选手在唱“宝玉哭灵”,她是那么投入,以至竟然没有在乎我这个陌生人的闯入。我看着她,心里想着,难道是她拯救了那个颓败的家,照耀了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黯淡的生计,并且延续了母与子的宿命与光荣?

可我不知道这里究竟是不是那里。这里所有的门,都是那样的相像。我极想证实,又不敢证实。我怕我的推测会落空,就像怕自己的梦想会破灭。我很愿意这就是那个家,我一心希望事情就是这样。于是,我决定立刻就走。雨比刚才更大、更猛,阿芳的男人极力地挽留我,连阿芳都回过头来说道:“坐一会儿好了。”

可我依然走了。我逃跑似的跑出阿芳的家,阿芳的灯从门里幽幽地照了我好一程路。我没有再回头。我怕我忍不住会发问、去证实,这是那么多余而愚蠢。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

(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三次写到阿芳的眼睛,请根据描写概括人物特点。
【小题2】简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小题3】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的作用。
【小题4】小说以“阿芳的灯”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文字的生命
王安忆
①什么是母语?它是与生俱来,而不是后天学习的。后来学习的语言再怎么都是有隔膜的,和你的生命、血液没有直接关系。“母语”这词起得很好,不意味所有的语言,而特指那个和你有特别亲密、骨肉相连的语言。
②中国文字是方块字,它不像拉丁文字,音形相应,和语言关系紧密,就可保存于日常会话。中国文字却很容易遗失,一个不识字的人,完全妨碍他说话表达。但它的象形性却又有一种结实。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华人较早定居当地,并且和本土人融合。他们不会说华语,风俗也已经混淆,可是我们却可以在房屋的梁柱、门额、窗楣看到中文。它们端端正正书写下来,然后涂上鲜艳的漆色,有的还贴上金箔,很显然,是被很隆重地对待。可是写字的人并不知道字意,当然,都是一些吉祥和宝贵的字词,他们也不会念读,只是将它们当作一种装饰。
③这让人感动,想象这些汉字,是经过怎样的路途和遭遇,又是寄托着怎样的祈愿和祝福,绕过海峡,也许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呢,然后又如何一代传一代,丢一些,留一些,散开来,拼起来,还有一些变异和改样。他们是当作族徽、祖训、家规、铭文,或者是避邪的护身符?这就是象形字的坚韧,它是神散形不散,但同时,只要形在,总能够挽回一些精神。拉丁字,是抽象的编码,有科学性,对于运用和记忆比较有效。我们的方块字却有物质感,它就像钉子似的,凿进视觉的印象。中国汉字和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具有共同的特性,它对于记录是最方便保存的方式。人类历史以前是记录在石头上的,如纪念碑、庙堂、圣母院,但是一场战争、一次宗教改革、一次革命,就可以把它摧毁掉。后来有了文字和纸张,有了印刷术,历史的记录就变得坚固,能够从革命、大火、战争中得以生存,因为印刷术可以将书写无穷无尽地复制。
④其实,阅读行为随时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爱好,就是喜欢听别人说话。在任何一种组合的群体里,总有一个特别会说话的人,而其他人则很热衷听他说话。为什么会有这种说和听的爱好呢,我认为就是语言的魅力。而母语,因为有共同的认知,便产生共同的想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也是想象力的活动。
⑤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时候,村庄里有一个男青年,读过高中,在当时农村是很少有的高学历。他本来就爱说话,再加上语文教育,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大家都非常爱听他说话。当时生产队通常给每个男性壮劳力每一工评定十分,但一定要评出高低。减谁的好呢?最后就减他的,定给他九分半。理由是他一旦打开话匣子,周围的人都不干活了,锄头都扎在地里,听他说话,耽误了劳动生产。这理由听起来有点儿荒唐,但是可以想象他讲话多么好听。民间有一些人也许不认字,不会书写,但在他们讲、我们听的时候,彼此已经在过着一种写作和阅读的生活了。
⑥生活中的缺陷使我情愿与自己的生活保持距离,我特别需要一个和我实际度过的世界不一样的空间,我不是要藏身逃避其中,而是它让我对现实的遭遇有抵抗力。书本就是这样的空间。当然它也许加剧我不喜欢现实生活的程度,因此又需要经历更多的生活,读更多的书,度过这个分裂的时期。毕竟小说家不喜欢生活,不读书,是无法写小说的。
(选自《小说与我》,有删改)
【小题1】依据文意,中国文字有哪些特性?
【小题2】文章第⑤段讲述村庄里男青年的故事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析标题“文字的生命”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开会

王安忆

县里号召开三干会的通知发下来了。“三干会”的全称是“农村干部会”,即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规模很大。

收到通知后,大队里就开始筹划去县城开会的事情。先是定开会的人。再要定的是必须带个做饭的去,叫谁去呢?就叫孙侠子去。孙侠子这姊妹聪明肯干,而且没小心眼儿,前说好了婆家,沫河口的,来年就要出门子了。孙家人会过日子,到了开春还有两顿稀一顿稠,从来不欠账,是个正经人家。第二条要筹划在哪做饭,还是像往年那样,在大队会计的表舅家。事情就这么筹划下了,很顺利。

孙侠子也开始筹划了。筹划那一日穿什么衣裳什么鞋。孙侠子没读过书,除了种地,就是做针线。但她也渴望生活中发生一点不寻常的事情,明年她就要过门子了,在家做姊妹的日子里要有些不寻常的事情,就有了纪念似的,比较值。

孙侠子最后决定的是穿那件线呢的格子褂,黑和黄两种颜色的格子,里头衬了毛线衣,是婆婆家送的聘礼,一斤半毛线,还是从蚌埠买来的。在这开春不久的气候里,她这一身有些单薄了;可县城百貨楼里的那些女营业员,一冬都不穿棉裤,不是也没冻着。

太阳也近午了,队长从台子上走过,喊她走了。一路上说着走着,不知不觉,就看到了县城南头的分洪闸。到了分洪闸跟前,他们就跟孙侠子分手了,他们要到县城北头的人民剧场报到,开会。孙侠子一个人从分洪闸旁边的一条坡道,缓缓地走到了底下。

到了县城街上,太阳正晌午。孙侠子首先去了百货大楼,是在县城中心,两条大街交界的地方,年前起的二层楼。可孙侠子进了一层,却不知怎么上二层。铺面很大,四圈都有柜台,中间还有一圈,依然很宽敞。女营业员坐在柜台后面,傲慢地抬着脸,孙侠子几乎不敢走近她们。她很拘束地转了一圈,刚要出门,瞅见墙角旮旯里忽然转出一个人来,再仔细一看,那是一道夹墙,墙缝里是上楼的楼梯。孙侠子弄明白了从哪里上楼,可却没了上楼的兴趣,还是走了出去。

街上更静了,太阳呢,也更暖了。孙侠子穿了这一身,正好。孙侠子买了辣皮,买了捆菠莱,又见有卖小糟鱼的,卖鱼的是个猫子,急着回船上去,就卖得便宜,花了四角钱,全要下了足有二斤的光景。还剩一些钱,留着买油醋。这下就齐全了。

提了这么些东西,往回赶着,又有一摊子做饭的事等着她,孙侠子就不由地郑重起来。走过百货大楼,她也没停留,而是一径地走过去,眼都不回一下,心里嘀咕着:人家有事!她的衲得很结实的布鞋底,快快地擦着水泥的街面。脚跟在硬地上一弹一弹,腰不由地直了起来。她忽然地有了一种城里女人的姿态:匆忙的,快速的,重要和自信的。

她顺了坡道七拐八绕地进了大队会计他表舅家的小院。家里只有老奶奶和孙子在,表舅和表妗还没有回来。老奶奶说,儿子在窑厂做临时工,儿媳在船码头或饭铺打杂。孙侠子合计了一下,决定这样几个下酒菜:烫菠莱、拌辣皮、煮小鱼、腊肉炒鸡蛋。稀的喝面条,千的贴饼子。真是一顿很丰盛的宴席。她合计完了,就动起手来。孙侠子将水倒进缸里,便切腊肉,切辣皮,装上盘子。老奶奶烧了一锅疙瘩汤,点上香油,满屋都飘香。趁老奶奶不防,孙侠子摸出一个鸡蛋,在锅沿一磕,鸡蛋黄打了个滚,进去了,说:给我小表弟吃。转身就去和面,擀面。等她把面条细细地切出来,抖落开,老奶奶那边已经和孙子在喝疙瘩汤了。

这边油进了锅,那边她方才打鸡蛋。她将鸡蛋哗哗地打起老高,就像连在筷子上似的,渐渐起了沫。她斜了碗,一溜圈下了鸡蛋,打松的鸡蛋一着热油,“潽”地起了半锅,再下腊肉,一起翻炒。真过瘾啊!孙侠子什么时候这么痛快地大油热锅地炒过菜?过年时,下材料的莱都是她娘上灶,怕她糟蹋了东西,可她不是炒得很出色!不仅菜炒得出色,时间也扣得准,她这边刚起盆,那边,开会的人就来了,堂屋里坐得满满的。这时,老奶奶的儿子媳妇都还没回来。

屋里的酒喝上劲了,猜起拳来。孙侠子往匾里的面条上抖了一些面,再提溜了几下,怕它们粘了。这时候,孙侠子才觉出身上有些冷,忙出的一身汗,又在风里站了一时,吹凉了。她往灶里添进一些掰碎的秫秸,让火种略旺一点,又往灶下偎了偎。不知什么时候,孙侠子睡着了,这一个瞌睡也不知是一眨眼工夫,还是一大会儿。她醒来时,听到堂屋里还在闹酒呢!这些爷儿们,一喝上就忘了时间。那老奶奶的儿子回来了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关于孙侠子“决定穿那件线呢的格子褂”的文字,暗示了孙侠子对此行的重视程度以及即将面对新环境的复杂心境。
B.小说以孙侠子为视角,展示了县城的景致风貌;而这些景致的叙写,也暗示了城乡的差别和不同的人情人性。
C.小说中“老奶奶的儿子儿媳”虽未出场,却与乡村姑娘孙侠子形成似有若无的联系,成为她了解未知世界的一个窗口。
D.小说以“开会”这一生活事件为背景,借助孙侠子为会员做饭的日常化情节,表达了乡民渴望走出山村、改变命运的时代主题。
【小题2】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简要分析孙侠子的具体心态。
【小题3】小说在淡化情节的同时加入了很多细节化描写,请结合作品谈谈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角落
王安忆
关于这街角,最早的记忆是布店。这已经到了繁华马路的尾上,渐入清静,多是住户人家。卖的多是些普通布料,裁好的衣片、裤片、口袋布、鞋面布。看上去有些冷清,其实生意是足够做的。
冬天的时候,女店员手里抱着热水袋,在柜台里边,踱来踱去。太阳照进去一个角,有一种空旷的明亮。勤快的、上了些岁数的老店员,啪啪啪翻着布匹,裹紧了再插回布架上,那声音是清脆的。隔壁弄堂里有多个老熟人,常过来剪布料。有时并不剪布料,也进来与他们闲话几句。还有时候,弄里人吵架也能吵到这里,让店里人来公断。店员们此时便收起脸上澹泊的表情,流露出些热心,两面劝说。大多数时间,是站在柜台里面,通过敞着的门,看街上过往的人和车。
那里边的布料,似乎多是寒素的颜色,这也加强了它的清寂。这倒是与街角的气氛很相符。店面前的方砖,粗看不觉得,细看便觉出精密与细致。方型的水泥砖,虽然没什么花饰,可是平展,合缝,均匀。街道树,投下树叶的影。都是素净的颜色,以线描为轮廓,像那种朴素的工农化的黑白电影。
布店,是街角一段可纪念的日期,它仿佛代表着一种生活:安稳,实际,细水长流。之后,情形就大变了。好像,先开始,街角两边,相继推墙开店。一爿爿的店开出来,卖什么的都有。奇怪的是,这里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繁华,只是杂乱。隔条街的闹市,似乎暗中有一道分水岭似的,就是漫不过来,这里终是梢上的阑珊气象。所有的那些店铺,都处在关和开的交替之中,经营的内容不停转换,就在这此起彼落之间,那间布店隐退了,而人们似乎也早将它忘记。那些店员到哪里去了呢?如今这么多的店老板和店员,也早将他们埋住了。
店铺,在频繁的更替开关之中,亦进行着纵横捭阖。店面在扩张,豪华,摩登,甚至有了霓虹灯。
这时候,那关闭了的店门忽又洞开。说它“洞开”,是因为这一回,它真的成了一个洞穴。它的所有室内装修,全被敲掉,裸露出水泥的壁和地面。在这洞穴里边,低廉的,因囤积过久染了污渍锈斑的布,一大卷一大卷堆在案上。,
店员也变得粗鲁和聒噪,他们高声大气推销着布匹,慷慨接受还价。还有人用高音喇叭在门口叫卖。这一回,可真吸引了过路人。人们从这洞穴里,大卷大卷拖走布匹,管它用不用着。买的人掏空口袋,卖的人则血本无归,两下里都亢奋着,热汗流淌,声音都嘶了。待到布匹出空,洞穴重新闭上,那街角就不再是原先的,而是另一个。
倘有时间和心思细想,那么,这一会,布店是彻底没了。
终于有一日,有人来凿这街角的水泥墙面了。等装修完,人们看明白了,这里要开一家咖啡馆。方才发觉,这街口什么店都有,就是没有咖啡馆呢!
这座咖啡馆,周围是忙碌的生计,此起彼伏的争与退。它那艳丽的情调,一般来说,比较适合上演言情剧。它的门也装饰起来了,墨绿的宽边,中间的玻璃,围着黑色金属的曼陀罗花叶,把手是金灿灿的一个铜球,里面挂一个牌子,写着英文字母: CLOSED。于是,人们便等着有一天,这牌子翻过来,上面的字母变成: OPENED。
又有多少车流人流过去,有一日,下午四五点时分,路人看见,临窗的桌前,左右挽起的幕帷之下,面对面坐了一双男女,面前放了高脚玻璃杯,杯边卡了一粒樱桃,杯里是不知名的色泽清冽的液体,两人额首默坐。不知什么时候,正剧拉开了帷幕。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第二段为什么花费不少笔墨描写布店的店员?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请分析“这一会,布店是彻底没了”的意蕴。
【小题4】本文写了街角的多种变化,试加以概括,并谈谈你对这些变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