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牛 王

卢慧龙

①斗牛,古已有之。秦汉时,中原有头戴牛角而相抵的蚩尤戏,唐末戴嵩、五代厉归真的斗牛图也甚有名。我们复兴镇的斗牛节,或许就是一种遗风?

②又是入冬以后的第一个“亥”日,天现曙色,三声铁炮响过,锣鼓齐鸣,各寨寨老带了斗牛向牛场坡进发。斗牛头上照例绑有两根遒劲的野鸡毛,背上都有刻着“二龙抢宝”图案的旗座,旗座上插有五面三角形彩旗。斗牛颈项那里还系了九颗响铃,一路走来,叮当作响。这自然是相当风光了。

③杨家二叔枯坐在火塘边,发红的两眼,盯着幽微的火光,一动不动。铁炮声和锣鼓声震动了窗棂,让他浑身悚惧。

④北风拂过门前的梧桐,枝杆似铁,发出簌簌的响声。

⑤牛槛那边,铁角水牯眼睛明亮锐利,哞哞吼叫,声音激越,完全是一种临战前的呼叫。片时,那对铁角铿铿地撞击着青杠栏栅,似乎要冲破它奔向那日思夜想的地方。

⑥牛场坡的斗牛场上,杨家二叔和他的铁角也曾风光过。铁角蝉联过三年冠军,当之无愧地成为复兴镇方圆十八寨的牛王。

⑦叫杨家二叔刻骨而铭心的是去年那一仗。在成百上千的寨邻面前,铁角遭遇了王家寨买进的“撞山倒”。两牛贸然相遇,角逐相抵,铁角一上去就败下阵来。坐在坡上观战的寨邻,一律站起来,为“撞山倒”叫好。两年夺魁的铁角头一回丢人现眼了。震天动地的欢呼似乎激怒了铁角,它四蹄翻飞,回头再战,百倍地勇猛。四只牛角撞击的铿锵之声,证明了双方都有千钧之力。对峙之中,铁角虽然吁吁喘气,而“撞山倒”却嘴溅白沫,终于轰然倒地。最后一个回合,铁角几乎把“撞山倒”抵死在岩石上,幸亏杨家二叔用绳索套住铁角的后腿,才让“撞山倒”免于一死。

⑧铁角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十八寨都由衷地为它披红挂彩,鞭炮声应山应谷,其壮观千载难逢。杨家二叔也按惯例接受了每个寨子赠送的一只大公鸡。

⑨去年斗牛节后,十八寨的寨老坐拢来,反反复复相商,因为铁角无敌天下,斗牛节也少了悬念,少了乐趣,不如给它永久性荣誉,拜为十八寨牛王。寨老们还立下这样一条规矩:以后,一年一度的斗牛节,铁角不必上阵,反正最高荣誉都属于它了。这也不是只对铁角,以后,只要得了三次第一,也都不参加第四次斗牛节,也可以封王。

⑩依了规矩,今天,铁角失去了上场拼斗的机会,只得困在牛槛里了。

⑪雾罩早已逍遁,天发蓝,阳光在博大的山野蔓延开来。

⑫牛场坡那边的人声传来,虽说细微,却又真切。

⑬杨家二叔走出门来,门前那棵梧桐树上,麻雀从这枝头跳到那枝头,追逐,扭打,不一会又扑扑飞了。几只小鸡,窥测了一下,大摇大摆地走进菜畦,东一下西一下地觅食。阶沿上,黄狗懒洋洋蜷缩着,不一会,缓缓地站起,前后地伸起懒腰来。

⑭鞭炮声大作,牛场坡那边,斗牛进入了高潮。

⑮杨家二叔的目光越发黯淡,心里空空荡荡。他下意识走到牛栏边,只见铁角眼神痴痴的,眼角含着浑浊的泪,它的两角因碰击栏栅而发亮。杨家二叔把铁角牵出来,在土院里转了几圈。往年出征的时候,他都要给铁角灌二两酒,让它运气鼓劲。今天呢,不用了,不用了。他后悔不迭,这铁角,去年,为什么不输给“撞山倒”呢?第一回合失利后,为什么还要斗下去呢?为什么没有制止它呢?

⑯不知怎的,杨家二叔心中一阵惶恐,他把牛拴在梧桐树上,转回屋去。

⑰就在他跨进门的一刹那,他决定重新喂一头斗牛,决不亚于这铁角。不过,以后,最多只能让它赢两回。

⑱他六神无主。

⑲他迷迷糊糊,想到这铁角老去以后,他要从它印田穴上拔下一撮毛,沾着它的血,贴在神龛的牌位下边。他觉得对不起铁角,要永远记得它,永远记得它的这段光荣和孤独。

(选自《散文》,有删改)

作者在第十三段写到麻雀、小鸡、黄狗的情况,似乎与行文风格脱节,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5:4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巩乃斯的马
周涛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骆驼却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
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间的一种尤物,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1970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不正常的政治气候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
一天夜晚,我和一个上士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跑。随着马的奔驰、起伏和跳跃,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泪水……
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
我喜欢看一群马,尤爱看群马的首领,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牝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般的尊严。
马的这种社会结构中,首领的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群,通过追逐、厮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
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心灵寂寞。好在巩乃斯草原马多,我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草的群雕,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
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也并不过分。
纵览马的历史,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
【小题1】作者不喜欢牛、骆驼主要原因是什么?写巩乃斯的马为何从牛、骆驼写起?(4分)
【小题2】“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间的一种尤物,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8分)
【小题3】暴雨中壮阔的马群场面的描写十分精彩,作者除直接描写马群的奔跑,还写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在某种程度上,马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联系全文,作为群体的马,作者着重表现了它们的哪些优点?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8年10月3日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和乔治·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温特,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据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介绍,2018年获奖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对蛋白质演化的控制,获奖者利用了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

阿诺德在1990年左右就提出了新理论,1993年完成了首个酶的定向演化实验,现在已能用于开发新的催化剂,基于她的成果,人们可以通过更环保的方式来制造化学物质,比如生产药物和可再生能源等。史密斯在1985年研发出一种名为噬菌体展示的新技术,并将这一技术用于抗体的定向演化,以制造出新药物。基于这种新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已在2002年获得相关批准,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约100万美元,其中阿诺德获得一半,另一半由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0月3日)

材料二:

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但是对于化学的研究又并非只是局限于化学之道,而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20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如此。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2018年的化学奖得主受到进化力量的启发。阿诺德在1993年进行了第一次酶的定向进化,此后,她改进了常规方法。因此,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史密斯和温特则是在“多肽和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把生物的定向进化方式用子解决化学之道只是“非常道”之一,更大的“非常道”是阿诺德本人甚至既不沾边生物又与化学扯不上关系。她以前大学本科专业是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只是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才转向蛋白质工程研究。在生物与化学交叉学科领域,阿诺德另辟蹊径,利用定向进化的方法研究蛋白质,从而获得按“常道”难以获得的成果。

当然,从“道可道”的角度看,诺贝尔化学奖还是以化学的内容和化学家为主,从1901年至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了110次,获奖者达180位,大部分还是化学内容和化学家获奖。

(摘编自2018年10月8日《北京青年报》),张田勘《2018诺贝尔化学奖的道可道与非常道》)

材料三

“原来在实验室改变基因是个缓慢的过程,自从有了阿诺德的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在试管里面实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周佳海告诉记者。据介绍,阿诺德发展了这一技术,她大胆地改变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这样基因在扩增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随机突变,从而改变了氨基酸,蛋白质也就改变了。这就相当于在实验室里可以人工快速地进化蛋白质。这一工作有何意义呢?“就拿洗衣粉来说,以前去除污渍的蛋白酶,活性比较低,可能需要在热水下使用,现在催化效率提高了,只需少量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了。”周佳海说,对于化学家来说,借助这一技术,不仅可以使用新的酶催化剂在实验室快速合成蛋白质,而且还可以“无中生有”地生物催化形成碳硅键、碳硼键来实现之前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反应。过去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难以进入工业应用,定向进化技术通过改变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使其可以广泛使用。

(摘编自2018年10月4日《解放日报》,黄海华、袭变涵《用化学的办法解开生物学难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人们可以利用阿诺德的研究成果,以更环保的方式来生产药物和可再生能源等。
B.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这与她改进常规研究方法不无关系。
C.酶类定向进化技术,提高了基因改变的效率,优化了生物体内天然催化剂的应用。
D.利用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同特点是都利用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需要的蛋白质。
B.科学家要取得难以获得的成果,必须改进常规方法,必须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
C.交叉学科不仅会带来新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而且可能带来学科的广阔发展和巨大成就。
D.洗衣粉的例子,形象地说明阿诺德酶类定向进化技术的意义,让抽象的道理易于理解。
【小题3】以上三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代既是墓志创作的鼎盛期,也是墓志文体的重要变革期。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多种文体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为唐代墓志文体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墓志文体发展至初唐,逐渐固定为单一、程式化的叙述范式,内容多歌功颂德,浮泛空洞,实用性与叙事性有余而抒情性不足。体式既定,难出新意,因而招致追求个性张扬、崇尚革新的唐代文人的强烈批判,激发出他们变革墓志文体的创新意识。而唐代文人往往多体兼擅,亦是唐代墓志文体得以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墓志虽也称颂逝者,抒发哀悼之情,但侧重叙述逝者的生平事迹;而哀祭文虽也追记逝者的生平,但偏重于述哀,抒情色彩更为浓厚。唐代墓志文体多方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使这一时期的墓志由传统的以叙述墓主生平事功为主,逐渐转变为叙述与抒情并重,极大地增强了墓志这一实用文体的情感张力。此外,唐代墓志经常借用哀祭文擅长运用议论的手法,以宣泄沉痛的悼亡情感,激起读者的共鸣,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化作品的情感内蕴。无怪乎储欣盛赞韩愈《李元宾墓志铭》“铭词与《祭十二郎》相埒(相等),皆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虽然储欣此言仅是说明二文因采用同一修辞手法,而达到了近乎一致的艺术感染力,但这亦可作为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的有力证据。

唐代墓志作家在墓志撰写过程中,有意纠正六朝以来墓志创作逐渐千人一面、缺乏人物个性的弊端,往往借鉴史传的人物形象塑造、唐传奇事实性虚构之法。墓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传记,并非单纯的史实记录,它还需要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也就是说,除史实的真实之外,传记还可以带有某种程度的虚构的真实,亦即叙述的真实。例如杜牧的《唐故进士龚轺墓志》中对二鬼诱使龚轺坠马而亡的叙写,奇幻而多姿,极具戏剧效果。

墓志作为一种应用于丧葬活动的实用文体,不仅有记载墓主家世及生平经历的序文,而且也有颂扬墓主功业德行的铭文。墓志的铭文部分一般采用四言韵语的形式对序文内容进行综括,以抒发伤悼之情。但墓志发展至唐代,富于创新精神的墓志作家们丰富了铭文部分的变化,四言之外,三言、五言、七言、杂言、骚体均有,如《王氏殇女墓志》等,这无疑是对诗歌艺术体式的吸纳。

(选自李秀敏《唐代墓志铭:风流难掩社稷功》)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促进了墓志文体的创新和变革,助推墓志创作走向鼎盛时期。
B.为了增强情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唐墓志借鉴了哀祭文擅长用议论宣泄情感的手法。
C.唐代墓志借鉴虚构之法,不再以史实记录的方式进行创作,力求凸显人物个性风貌。
D.唐代墓志作家敢于创新,丰富了墓志的语言变化,全文出现了三、五言和杂言等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1段从外部条件和作者素养方面,分析了唐代墓志文体发展更新的重要原因。
B.文章从哀祭文、史传文、传奇和诗歌方面,论述了不同文体之长对唐代墓志的影响。
C.文章提出问题后,横向展开论述,并在每个论述部分后提供了实例作为议论的支撑。
D.本文以唐代墓志与其他文体互渗为视角,分析唐代墓志演变,为墓志发展提供证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唐代墓志文体或许还将长期缓慢发展或者停滞不前。
B.墓志文体范式逐渐僵化、内容逐渐趋同,唐代文人出于创新意识而有意做出了纠正。
C.唐代墓志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方式,从传统的歌功颂德,转变为叙述抒情并重。
D.从唐代墓志的发展来看,抒情方式叙述方式以及语言形式对墓志文学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山路马帮
简云斌
近来在乡镇工作,每天上下班要坐四十分钟的车,一般早上八点出发,晚上六点回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来回奔波,天天如此。坐车时,我喜欢打量窗外风物。本地属于采煤区,公路沿线多是光瘠、裸露的石灰岩山壁,间或有些茶山、竹林、庄稼地,由于灰尘重,色调并不清绿,路旁的农舍更是灰扑扑的。这样的感觉自然不太舒服。只有马帮在公路上出现时,才令我眼睛一亮。
早上看见的那些马,同人一样,是出门干活的。晨光中,几匹矮小、结实的马,在公路边排成一队,驮着沉重的货物,摇着尾巴,低着头,悄然地走着。每匹马左右两边各挂着一个大竹筐,装的多是水泥、石灰、片石等建筑材料,两个竹筐用木棍架起,紧紧压在马背上。行进中,它们的身子洒满了阳光,黄色、褐色或黑色的毛发沾着尘土,稀疏而脏乱,散发出热腾腾的汗水,马蹄在坚硬的路面“嗒嗒”作响。
赶马的是些普通村民,有时甚至是老人、妇女,拿着树枝类的马鞭,并不吆喝,也不鞭挞,只是牵着缰绳,那些马就老老实实地跟着他们走。主人不说话,马儿也不吭一声,像一队默默移动的石头。偶尔,一匹马因不堪重荷,会抬头喷一个响鼻,顺便打量一下我们的汽车。它的嘴是咧着的,似在憨厚地向我们笑,它的眼神特别温驯、纯朴,像山里那些孩子。
有一次下乡,碰见一位正在运料的老乡,顺便向他打听了一下马的行情。据他讲,一匹马身价大概两千元左右,每天吃十几斤饲料,主要是豌豆、玉米、小麦和草料,成本二十多元,而马干一天活,可以挣七十八元!那位老乡说着,很自豪地拍了拍身边一匹正喘着粗气的黄马。那马已干了一整天活,此时,身上仍驮着两大袋水泥,背部早勒出了几道深深的血痕。我摸了摸它的背,它也向我甩了甩尾巴,不知是不是表示感激。
每当看着这些低眉顺眼、老实巴交的矮种马,我总在心底发出一声感叹:这就是命运呵!同样是马,北方的马可以在草原、大漠上扬鬃奋蹄、驰骋如风,大地是它们的舞台,自由是它们的性格,奔跑是它们的形象。而南方这些马,生来就是负重,套着缰绳,驮着比自己还重的货物,在山路上无休无止地跋涉、劳苦,一直到衰疲、老死。终其一生,它们除了行走在这些坑坑洼洼的山道,身体被荆棘、乱石擦出层层血痂外,从不曾梦见过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和坦荡的阳关大道,也从不曾拥抱过奔驰的梦想。
但是,这些矮种马身上表现出的坚韧品格,却着实令人敬重。人们常把干沉重的体力活叫着“当牛做马”。相对来说,马比牛更忠实、更勤恳。牛一般不会累死,如果它实在不能负重时,会消极怠工,赖在地上不肯动,所以牛虽然勤劳,但有时也博得一个不雅之称:懒牛。马则不一样,虽有“良马”、“劣马”之分,但从未有“懒马”之说。它是宁愿累死,也不会停下跋涉的步子。面对这些朴素的马,我想起曾经读过的几句诗:“我是一匹埋头于千年耕作的老马/忘记了奔腾/挣不脱鞭子和故乡”。我想,当这些马驮着重物,艰难行走在大山深处时,一定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支撑着它们。不然,它们如何爬得上那么高的山口,跨得过那么深的沟壑?
我还听说过一件事:本地一个叫“奥陶纪公园”的景区,开发之初,业主请了一些马帮驮运材料。因工期紧,运输量大,那些马匹没日没夜地奔劳,先后有四匹马累死在了工地上。这个故事令人伤心。我觉得,公园业主应该为那四匹马修一座纪念碑,让人们在游玩时,记住这些为人类幸福献出了生命的牲灵。虽然,它们在大地上活着时,是那样卑微、无声,但谁又能说,在仁慈的神明面前,它们的灵魂不比我们人类更为圣洁高尚?
下班路上,碰见马帮时,则是另一番情景。夕阳落山,暮霭四合,马儿们完成了一天的劳作,迈着轻快的步子,从陡峭的山上一路溜达下来,是那样轻松、自在。树林漏出的夕晖中,晃动着它们矫健的身子。沿路都是青草、野花,一些马忍不住停下来,惬意地啃上一两嘴,主人也不急着催促它们。有些马儿身上的竹筐里,还盛着一大堆青草,那是主人顺路扯的。马儿和它们的主人一起,沿着公路,悄无声息走上一阵子,就回到那些亮着桔红灯光的农舍,那是他们歇息的地方。
我们的车走远了。回头看时,马帮早已不见,薄雾冥冥,宛若缰绳般纤细的一条条山路,也隐进了夜色之中。我不知道,在那样的夜晚里,当那些马立在厩旁、默默嚼食时,会不会忘掉白天的辛劳,偶尔揣想一些与奔跑有关的事情……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对自然景色的描写,用语不多,突出了矿区山间山石多、尘土重且暗淡无光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暗淡的心境,同时也为了反衬见到马帮的兴奋心情。
B.作者将负重的马描绘成行进的石头,比作山里淳朴的孩子,这都表明,作者对马的隐忍负重持褒扬赞美态度,并且这种态度单一不变,贯穿始终。
C.运料的老乡分析马的行情,分析马干活的成本和利润,这都表明马帮运货的功利色彩,也预示着这些马的工作虽然让人敬重,但最终难以避免悲剧性的结局。
D.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诗句,突出马坚韧不屈的崇高形象,这样写使行文典雅、更有意蕴,自然引出作者的推断联想。
【小题2】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对散文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小题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线索布局谋篇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251张模拟画像

钟祥荣

“我再认真想想,这里需要添加几根眉毛,对,就这样,属于比较粗的线条。”

“头部比例要适当修改,这人整个脸型是国字脸,但我不确定他的鼻子是啥形状的,我看到了他手里有枪。”

在金店店员集体回忆的基础上,嫌疑人的模拟画像被初步勾勒出来了,第一位现场目击者走进了模拟画像室,根据自身回忆,对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见。

昨天发生的金铺抢劫案作案时间仅为四分钟,嫌疑人抢劫得手后全力冲出街道,不知是心慌意乱,或是没戴牢固,急冲冲跑到第一个岔道口时,头套瞬间脱落,待其从地下捡起来重新戴上之际,十五秒之内有四位目击证人目睹了其真容,刚巧这四人是从街道岔口四个角度看到了其面容,直线距离不足三米,他们同时证实嫌疑人手里握着一把枪,刚巧这一区域没有安装监控摄像头,用公安术语来说,属于监控“盲区”。

当地公安局马上邀请省城最顶尖的模拟画像专家,要赶快提取目击证人的记忆碎片,经画像专家的严谨组合,勾勒出这名嫌疑人的真实影像,再发出通缉令。

第二名目击者走了进来:“鼻子是尖挺型,颧骨比较高。”

“这个部位要适当加宽几厘米,我总觉得哪里还需要修改,哦,是耳朵比较大,耳垂还要画长一点点,对,这样就比较接近了。”

画像专家的手不经意颤抖了一下,几秒钟后恢复了平静,黑白素描画像边,铅笔划过了一道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小痕迹,但这丝毫不影响画作更加趋于完美。

第三名目击者说出了另一个角度的辨识:“前额比这画像里的要窄些,眼珠子更趋向于丹凤眼,双目有神。”

“双目有神?!这个描述于绘画无益,你还是说说你能够想起的细节吧,比如头部的具体特征,对破案帮助较大。”

“哦,他耳垂下面有个红色的印记,又好像是小时候受伤留下的伤痕,这个我看得非常清楚。”

画像专家的手又再次颤抖了一下,迟迟疑疑在素描头像上划拉了几下,一个小小的印记,细致又传神地勾勒出来了。一定要稳住,越接近成画之际,越要沉住气,并且一定要关注细节,画像专家至今共画了250幅嫌疑人肖像,据此抓获了250名嫌疑犯,靠的就是对面相细节的把握,靠的就是对目击者记忆碎片的有效提取。

第四名目击者还在门外等待,画像专家起来喝了口水,来回踱步托腮思考,再次从较高处目测画像的轮廓,从一名美术学院毕业生到公安部知名的模拟画像专家,他相信这幅画是到目前为止画得最传神最到位的,连眼神也画出来了,没有丝毫的偏差,他有这个自信和把握。

第四名目击者提供了嫌疑人跑起来好像有类似长短脚的特征,专家觉得唠叨且多余,只是机械地应答了几句,画笔并没有动,画面上再也没添加一笔,搞得目击者不知所措,莫名其妙地离开了画室。

沉浸已久的记忆又被捞了起来,浮现在眼前的是那块小小的疤痕,熟悉的疤痕,又是残忍的伤痕,那是二十多年前家乡青草山上,两个十多岁的放牛娃在山路上玩弹弓打鸟的游戏,突然一阵低沉的脚步声由远而近,一头公牛低头舍命狂奔,红着双眼喘着粗气,后面是一头体型更大的公牛,全速追逐而来,山路狭窄,两个放牛娃愣在路中,不知所措,电光火闪之间,高大的放牛娃一把推开矮了一个个头的放牛娃,自己躲闪不及,牛头直冲身腰,撞倒在山路旁,尖尖的牛角划过其脸庞,一股鲜血流了下来,伤得很重。

公牛打架,神仙难挡,但在此时,画像专家心里仿佛奔跑着几百头野牛,想躲也躲不开,想跑也跑不了。

从山村放牛娃到美术学院毕业生,再成为公安部门知名模拟画像专家,他相信这第251幅模拟画像是目前为止画得最传神最到位的,他有这个自信与把握。

该出去给家里的林伯打个电话了,电话里就说,我找到三娃子了,他在外过得很好,不必惦记。

(《小说选刊)》2017.10,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描摹“第251张模拟画像”的过程为情节的主体,并以此聚拢人物的各种关系,使情节主干突出,结构紧凑。
B.文中反复说专家相信这是“目前为止画得最传神最到位的”,这源于他的专业自信,更因为多年来他从未忘记这张脸。
C.专家觉得第四位目击者提供的信息“唠叨多余”,是为了凸显他专业技术高超,根据前三位目击者就能让画传神到位,不需要第四位目击者了,所以不动笔,使这一形象更显真实。
D.小说讲述了画像专家意外发现童年的救命恩人成为犯罪嫌疑人的故事,故事安排巧妙,语言质朴平淡,结尾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写专家“沉浸已久的记忆”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