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①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②到达意大利的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这天天气特别好,秋阳灿灿,秋风习习,高速公路两旁的松树就像一把把张开的绿色巨伞,撑着蓝天白云,景象美丽极了。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风凛凛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③我不禁有些失望,谁能料到举世闻名的罗马竟会是这般模样。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名观众,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不要说在两千年前,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陪同的宋先生告诉我们,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与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那是怎样一种残酷的场面啊,奴隶、囚犯同老虎、狮子在进行血淋淋的搏杀,统治者和权贵们却在看台上开怀大笑。最后,鲜血流尽了,兽性也满足了。望着这座体现了人类高度文明的建筑,我怎么也无法把它和野蛮、血腥联系在一起。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象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是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④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了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与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庙墩基座。还有那维纳斯女神庙、米利亚殿堂、罗莫洛神庙、凯撒神庙,也都化作了一堆堆的碎石和乱砖。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残破的废墟正是完整历史的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⑤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⑥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

⑦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的文明。这无异于是民族精神的自杀。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人把废墟变成了宝贝,变成了无以伦比的财富。

⑧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的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小题1】第②段列举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天使城堡和艾曼纽二世骑像纪念碑等众多罗马著名建筑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中“兽性”一语双关,既指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与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写到阿房宫,两者的写作意图有何不同?
【小题4】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首段设疑,末端释疑,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突出了“罗马废墟”的价值。
B.第2段先扬后抑,从美丽的自然景色入笔,继而描写“一切都是旧的”的罗马。
C.第3段详写斗兽场的规模和功用,目的是诅咒罗马这段充满野蛮与血腥的历史。
D.没有故都风采和异域风情,本文匠心独运,从破旧的废墟着笔表现独特的罗马。
E.罗马人纳新不吐故,这份直面废墟的勇气与胆识,体现出对历史和废墟的尊重。
【小题6】最近,“圆明园到底要不要重建?”这一话题争议又起,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8:4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为何春秋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是谁?

殷商、西周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央王朝拥有绝对的文化主导权,掌握知识的祝、卜、史、宗等“王官”环绕在最高统治者身边为他服务。在浓重的神巫色彩的笼罩之下,春秋以前文化观照的核心其实是“治政”之术。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那时渐次生成,如对祖先的崇拜,对象征性仪式的重视,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等。春秋时期,文化下移,形成了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春秋时代的主题是诸侯争霸,国力强盛与否成了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此严酷的形势之下,各国的执政卿大夫都拼命汲取前代的政治经验和统治智慧,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尚书》《诗经》《周易》等典籍受到重视。“王官之学”于贵族阶层普泛化,迅速变成了执政卿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

那时的执政卿大夫阶层无论是讨论国事还是进行外交,都要对这些经典随时加以征引。从《左传》和《国语》对《尚书》援引的内容看,主要是围绕着“礼”展开,落脚点在“德”。在春秋时代的执政卿大夫看来,要想维持国家稳定,就要维护等级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使民”;维护秩序的方式是“礼”,以“礼”行“政”,才能保持和谐的局面;而要维护“礼”,就要落实于“德”,没有“德”的维护,“礼”就难以生根,难以延续。春秋时代,《诗》被纳入到“礼”的范畴之内,由“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可以看出。无论是《尚书》还是《诗》,都是当时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既是政治文化的思想资源,也是藉此发展政治文化的跳板。“礼”是春秋时期最为核心的文化概念。

春秋时期还是中国文化走向世俗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春秋时期中央王权更为衰落,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某些统治者表现出对“天”的怨恨和质疑。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所谓的“天命”“帝”或“上帝”的支撑有点靠不住,宗教文化开始动摇,现实世界受到更大关注。而春秋执政卿大夫更自觉地将关注的焦点从“天”上移到“地”上,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统治智慧上,因此政治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儒家的那些基本文化观念都已经形成,只是在春秋末年孔子出现以后,通过《论语》以及《春秋》把这些观念加以明确化、固定化和理论化;特别是引入了“仁”学观念,为“礼”文化找到人性基础,为“礼”文化的合法性提出了非常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者。

春秋时代诸侯分裂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却为思想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以强烈思想个性开辟了“法家”的一个源头。管仲作为国相看到了“礼”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但是通过道德和舆论来支撑过于乏力,因此他把“法”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此时还崛起了另一个思想家老子。老子的思想也是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参照,主张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讲究“无为而治”,开启了自觉的生命意识。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祖先的崇拜、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中国文化的基因,在春秋时代由于文化下移而被社会否定。
B.《尚书》《诗经》等典籍,是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它不仅是政治文化的思想资源,也是发展政治文化的跳板,更是贵族阶层重视的思想武器。
C.儒家思想形成于孔子之前,孔子通过《论语》《春秋》将“礼“的概念明确化、固定化和理论化,并且引入“仁”的概念,从而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
D.春秋时期呈现了思想多元化的状态:管子以强烈思想个性开辟了法家的一个源头;老子讲究“无为而治”,开启了自觉的生命意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分别列举春秋以前与春秋时期的文化状况,论证了各国执政卿大夫凭借着普泛化的“王官之学”,成为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与第四段是因果关系,论述了春秋时期是以“礼”为核心的关键时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俗化的重要转折点。
C.文章在提出春秋时代为何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是谁两个疑问后,从文化和政治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
D.文章论证有理有据,如引用《论语》中“不学《诗》,无以言”,来论证春秋时期《诗》被纳入“礼”的范畴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春秋时期最为核心的文化概念,是维护国家秩序的方式。在《论语·侍坐》一文中孔子道出哂子路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就证明了这一观点。
B.孔子出现后,“仁”学观念的引入,不仅为“礼”文化找到了人性基础,也为“礼”文化的合法性提出了有力的证明,因而《论语》中说“克己复礼为仁”。
C.春秋时期执政卿大夫关注的焦点从“天”上移到“地”上,更关注现实世界,导致了某些统治者对“天”的怨恨和质疑。
D.春秋时代的执政卿大夫认为:只有维护等级差别,才能很好地“使民”;只有以“礼”行“政”,才能保持和谐的局面;只有落实于“德”,才能使“礼”生根、延续。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细微之处(有删节)

詹克明

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与一般演员在演唱同一唱段时,他们唱词、曲牌、节拍、配器方面可以说绝大部分都相同,差别也许不足百分之一,但其艺术成就却是天差地别。

②人与大猩猩的DNA序列98%都相同,恰恰是这百分之一点几的微小差别决定了人类成为高于一切生灵的智慧生命。

③姑苏坊间的著名“苏绣”仕女图,以前的身体部分据说都是由雇佣女工完成,只是精绣眼睛部分必需拿入内府,由绣坊主人的媳妇女儿绣成。这占全像不足百分之一的部分对所绣人物是否传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④一座高标准的办公大楼,也许就因为楼梯上的斑斑痰痕,点点污渍,让人一下子就对它产生不信任感。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也许就因为满街乱丢的纸屑、饮料瓶,或是巴士一到蜂拥争抢上车等现象,让外人对此城市的市民素质看得很低。一位衣着华贵,满身珠光宝气的富婆也许就因为口吐脏言,一下子让人鄙视。

⑤事物最关键的差别常常就存在于这些细微之处。许多最高级的东西也通常会凝聚于此,例如,最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也无非是在第九位小数点之后再加一位有效数字。400万像素的高密度数码影像比起30万像素的VGA电子邮件影像,也不过是放大到A4尺寸才能在细微之处看出差别。世界级的百米赛跑,运动员也只是在0.01秒之内较量输赢。在事物最敏感的细微之处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⑥许多内行的有识之士都善于从精微处来把握事物的本质,所谓“见微而知著”,“细微之处见精神”是也。春秋时代的九方皋素以相马闻名于世。然而据《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他为秦穆公相马竟然不辨颜色与雌雄,只注重观察马的内神,“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因此得天下良马。伯乐称他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罗丹艺术论》中记载了十九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对艺术品细微之处极致美的强烈感受。有一次他领着好友葛赛尔去观察古代雕像。在傍晚的幽暗中,他特意点起了一盏灯,并将灯从侧面逼近维纳斯雕像的腹部。顿时奇迹出现了,罗丹指着雕像说:“照!……照这些从腹部到大腿间的无穷的波纹,与臀部的富有肉感的曲折。还有,那边,腰部的可爱小窝。”他感叹地说:“这是真正的肉呢!……在抚摩这半身像时,竟觉得它的温暖。”面对这样一座冰冷的大理石雕像,他竟然能感受到皮肤的润泽。

⑦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博大精深的,它总是经得起人们层层挖掘,而又永远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细微处决定一种事物质的差异时,也许人们为着这百分之一的“细微”所付出的努力要远远超出此前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宏观数量。这百分之一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精微是不朽的,也是艰辛的,而且往往是深层的,不那么显扬于众的,但它却需要人们长久不懈的追求。那些心浮气粗,求胜心切的人,往往耐不住这落寞的清寂与漫长的等待,他们更喜欢那些急功近利的东西。而且快节奏、强竞争的生存环境也更加助长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一些渴求博取功名之辈更乐意避开艰深的“细微”,专爱在“数量”上做足表面文章,这样既省力又热闹,且有极高的“显示度”,实乃昭彰业绩之最佳捷径。前一阵子,许多地方忙于合校并院,把大学“做大”,难道这样做就能打造世界级名校了吗?千架钢琴广场大合奏,万人太极拳天安门大演练,大则大矣,效果究竟如何?几层楼高的一张大报纸,无非一幅现代化的大字报纸,又有何意义?最近又推出一支“高近三米,重近一吨”的牙膏,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据说它与实际牙膏产品“保持严格的外形比例”。呜呼!要想从数量上创造世界纪录简直是太容易了。不信,你把倒在路边的那根木头电线杆一头削尖,即可申报“巨型牙签”的世界纪录。好事者,胡不为?

⑨细微对质量的关键作用,不仅“积善”如此,“为恶”也同样显著,甚至更为立竿见影。例如饮用水源中一些极毒的重金属含量,其最高允许剂量都是以“微克”(百分之一克)量级来监测的,超出允许含量就不可饮用。没有哪一个敢放言:“有害物质只是极小极小一部分,占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水体本身还是好的。”同样,在“为政清廉”方面也同饮用水质有类似的现象。少数腐败官员对社会的毒害作用足以严重败坏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影响到公众对干部素质的整体评估。甚至歌颂多数人的“先进性”也难以抵偿少数人“腐败性”造成的恶劣影响。有道是,“一粒老鼠屎可坏一锅汤”,此时此地老鼠屎对判定汤的质量恰恰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它微量,尽管它那么不值一提,但比起燕窝鱼翅海参鲍鱼这些名贵的上乘原料,比起精湛的烹调技艺,比起恰到的火候掌握,以及比起食具的精美、服务的周到等诸多因素,鼠屎是所有因素当中更具“质的决定性”的东西。

⑩寄语众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文中能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人与大猩猩的DNA序列98%都相同,说明人类的智慧仅仅比大猩猩高一点。
B.姑苏坊间的著名“苏绣”仕女图的制作过程说明制作优秀的工艺品需要更好的合作。
C.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证明许多内行的有识之士都善于从精微处把握事物的本质。
D.许多地方忙于合校并院,把大学“做大”,这样做绝不可能打造出世界级名校。
E.细微对质量的关键作用,在“积善”方面与“为恶”方面效果是同样的,只是后者往往反应更快。
【小题3】①~④段都是列举事例,试简要分析这一组事例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全文的作用。
【小题4】第⑧段中,“不信,你把倒在路边的那根木头电线杆一头削尖,即可申报‘巨型牙签’的世界纪录。好事者,胡不为?”试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小题5】第⑩段是全文的结束语。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将该结束语补充完整。(不超过15字)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园林

童寯

①自古就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农在文化上占有崇高地位,并影响士大夫的思想行为。读书做官忘不了放归故里,失望愤世的只希图“长为耕者以没世”,武人也以“解甲归田”为最终愿望。田园并称,同属绿化,园只不过是田的美化加工,园一旦荒废,便复为农田。

②今日所谓江南,主要指江浙两省,清代曾包括安徽。这一带气候温和,水源充沛,物产丰盛,自然景色亦复优美。晋室南迁,渡江人士促进此区经济、文化昌盛,陶醉风雅,崇尚清高隐逸生活,追求自然幽美环境。如吴郡顾辟疆园,至东晋而名噪于时,同郡其他名园,多以好竹佳木著称。文人之园,简率自然到无以复加。庾信小园,只榆柳两三行,梨桃百余树,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无馆无台,保持寒素本色。白居易更随时因地为园,虽所居一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仍不失南朝文人园遗意,直到明代顾东桥仍以多栽树少造屋相诫。

③现存江南园林遗产,屡经历代修改,多非原貌。如扬州迷楼肇于隋李,平山堂肇始北宋;苏州沧浪亭与环秀山庄以及嘉兴烟雨楼均始自五代,落帆亭建自宋,狮子林在元末为佛寺,规模较今为小。明代则有徐氏园(今留园),王氏拙政园等。其他如无锡秦氏寄畅园,豫园,南翔明闵氏园(清改称古猗园);嘉定明龚氏园,入清为秋霞圃;昆山明春玉园,清为半茧园,皆极负盛名。

④造园与绘画同理,经营位置,疏密对比,高下参差,曲折尽致。园林不过是一幅立体图画。每当展开国画山水,但见重峦叠嶂,悬瀑流溪,曲径通桥,疏林掩寺,深柳茅屋,四面敞开,琴书以外,别无长物,这就是文人追求的生活境界,亦即文人园的理想粉本。但实际上,一人在荒野不可能孤独存在,只得退而求其次,谋取在尘喧中得清净,即所谓城市山林,以聊表对大自然的向往。

⑤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⑥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石涛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如扬州片石山房的假山,相传出自石涛之手。

⑦第二,□□□□□□□□□。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江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等。

⑧第三,□□□□□□□□□。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圃所取。清初营建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

【小题1】第①段意在强调_______与______的关系。
【小题2】对第②段列举江南名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江南园林的历史变迁过程。
B.说明江南园林崇尚自然的特点。
C.说明文人之园和江南园林的区别。
D.说明文人之园营造上的历史传承。
【小题3】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语言典雅,古意盎然。
B.巧用比较、比喻等手法,将造园之理解释得生动形象。
C.“城市山林”一词暗含了文人在造园时的精神追求。
D.本段承上启下,沟通文脉,使行文流畅,自然天成。
【小题4】第⑥段甲乙两处缺少相关内容,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存者
②宋徽宗营建万岁山,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散落遗物尚有存者。
A.甲① 乙②
B.甲② 乙①
C.甲① 乙①
D.甲② 乙②
【小题5】根据第⑦段内容,解释图1的布局特点。
【小题6】第⑦⑧段介绍了江南园林的另外两个特点,请根据该段内容,推断□的原文。(每处不超过1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引自《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著,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引言相关内容是:公元前549年,晋国执政范宣子向鲁国大夫叔孙豹请教何为“死而不朽”时说:“我先祖从舜、夏、商、周以来,世袭贵族不辍,这就是不朽吧?”叔孙豹回答:“这只不过是世代为官受禄,并非不朽,鲁国贤臣臧文仲去世已久,但他的话还在流传,所谓不朽,当如是!我听说‘人生最高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如果能在其中一点有所建树,流芳百世,虽逝犹生。”

叔孙豹把这种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界定(即“三立”或“三不朽”),并对世俗观念予以清晰的价值导向,体现出可贵的文化自觉。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对“三立”阐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三立”把人生价值标准精确定位,使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大我”而获得精神永生,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对后世影响深远。常有人以“三立”或“立三”为名,即取此意。历代英雄豪杰以不同方式唱响人生成功的这“三部曲”,共同谱写出华夏文明史,如孔子、孟子、范仲淹、王阳明等。

王阳明是其中杰出代表,他融道德、事功和治学为一体,光大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军事家,他出奇制胜,屡平叛乱,成为有气节、有担当的保国功臣而功德圆满。作为思想家,他集“心学”之大成,立论认为:“致良知”就是“明明德”,从“格物致知”到“修齐治平”,都是“明明德”的过程。知行合一既是“明德”之本体,又是“明德”之功用。“明德”是本心的德性,这意味着“明明德”需向内求,发明本心,使自身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诚如后人在王阳明故居用楹联对他一生的总结:“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德、功、言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而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儒道释虽然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本义是遵循自性本心,顺应自然之道,彰显人伦价值。具体而言,“德”涵括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行。

“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即人生意义在于奉献而非索取,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前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人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三立”虽非易事,却是人人宜做之事。能否做到“三立”,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位高低和能力大小,平凡人也可以做到。“三立”在当代简单地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

“立德”就是树立德行的榜样。这就要求修养身心,尊道贵德,劝善行善,俯仰无愧。作为员工,忠于职守。作为晚辈,孝敬长辈。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以德育人,以道化人,以爱成人。“立功”就是建立成功的事业。这不局限于宏图大业,只要用心做事、造福他人,在日常生活和平凡岗位都可以建功立业。“立言”就是创立切实的言论。这要把立德立功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升华,给人启迪和激励。我们当立世界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时代先声,多出精品力作,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赵建永《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它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所著,“三立”理论就引自《春秋》。
B.作者认为,“明德”是本心的德性,只要使自身的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
C.叔孙豹高度评价了臧文仲,是因为臧文仲做到了“立言”,而这一评价对世俗观念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D.“三立”是传统文化灵魂所在,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互为前提。其中,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唐代孔颖达这一段话,是对“三立”理论的创造性解读,这一解读弥补了叔孙豹观点的不足。
B.文章例举王阳明事迹,把他作为终身力行“三立”的典范人物,体现“三立”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影响。
C.文章内容层层递进,先交代“三立”的由来和代表人物,后论述了“三立”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价值。
D.文章尾段表明,对于今天的企事业员工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等人来说“三立”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借范宣子与叔孙豹的问答,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引出了“三立”这一理论。
B.孔子用他独特的方式力行“三立”,唱响人生成功的“三部曲”,并与其他英雄豪杰谱写出璀璨的华夏文明史。
C.儒道释各要旨表达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由此可知“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中根本途径。
D.“三立”在当代简单的来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人人宜做之事,而且平凡人也完全可以做到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诗意色彩,灰色鲜有被提及,歌德在著作《色彩论》中描述:“在尊贵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谦卑。”
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灰色一直是隐性的身份,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所指有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的解读。灰色“集彩性”的低纯度功能不言而喻,是集中多种彩色后的简单而丰富,既影射着自然地理的客观地貌,作为表现形式与手段,也丰富着人文艺术领域的深度思考,其优质的视觉协调性促使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
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既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同时也包含人生与艺术某阶段的方向迷失,后者如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生活条件很差,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忧郁。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和隐形的文化内涵。“灰色”广义上的哲思显然适用于文学艺术等社会学门类,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则是:幽、寒、雨、暮、荒、苍、雪、愁、恨等如泣如诉的古典诗意色彩。《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以空灵淡泊的精神本质契合了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成为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在此,大美、大音及大象在洗尽铅华后定格为无言、稀声、无形的精神追求,灰色的墨韵在唐代传统书画中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至宋代则在“逸、神、妙、能”中开拓了意态的文人挥毫,及至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进而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流动着静、虚、恬、淡的古意。灰色的墨韵循环流动在阴阳五行的虚实水墨中。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与德加温润的灰色相比,热衷于以灰色、紫罗兰、绿色等打底画纸作画的古典主义大师丢勒的细密画则注重严谨的逻辑,《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了画家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如果说德加的色粉笔游走在快乐的舞台范围里,那科勒惠支的素描则借助黑白灰表现生与死的精神呼啸,《哀悼》、《抱婴儿的母亲》及《离别》等无不寄托着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其实,灰色不过是艺术媒介里的表象,艺术的本质一如罗丹所说:“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一切融化为思想和灵魂。”
(摘编自韩天腾《灰色在艺术与设计中的灰线性解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灰色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含意可以从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进行解读。
B.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表现了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性,包含人生与艺术某些阶段的方向迷失,也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
C.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引用罗丹的话,揭示出艺术的本质:不表现什么形式,也找不到线条和颜色,一切融化为思想和灵魂。
D.法国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其作品中的灰色显得温润,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是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所以《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与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相契合。
B.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的出现,使得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的特点,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
C.灰色的墨韵在我国唐代传统书画中主要表现为: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
D.《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画,其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了丢勒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尊贵的灰色面前人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人会体验到谦卑。这告诉我们:因灰色的类别不同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B.灰色的“集彩性”具有低纯度功能,灰色的优质的视觉协调性是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的原因。
C.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幽、寒、雨、暮、愁、恨”等,其文化内涵不如赤橙黄绿等色彩深厚。
D.科勒惠支的《哀悼》、《抱婴儿的母亲》及《离别》等,借助黑白灰表现生与死的精神呼啸,无不寄托着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