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诗意色彩,灰色鲜有被提及,歌德在著作《色彩论》中描述:“在尊贵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谦卑。”
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灰色一直是隐性的身份,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所指有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的解读。灰色“集彩性”的低纯度功能不言而喻,是集中多种彩色后的简单而丰富,既影射着自然地理的客观地貌,作为表现形式与手段,也丰富着人文艺术领域的深度思考,其优质的视觉协调性促使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
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既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同时也包含人生与艺术某阶段的方向迷失,后者如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生活条件很差,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忧郁。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和隐形的文化内涵。“灰色”广义上的哲思显然适用于文学艺术等社会学门类,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则是:幽、寒、雨、暮、荒、苍、雪、愁、恨等如泣如诉的古典诗意色彩。《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以空灵淡泊的精神本质契合了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成为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在此,大美、大音及大象在洗尽铅华后定格为无言、稀声、无形的精神追求,灰色的墨韵在唐代传统书画中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至宋代则在“逸、神、妙、能”中开拓了意态的文人挥毫,及至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进而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流动着静、虚、恬、淡的古意。灰色的墨韵循环流动在阴阳五行的虚实水墨中。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与德加温润的灰色相比,热衷于以灰色、紫罗兰、绿色等打底画纸作画的古典主义大师丢勒的细密画则注重严谨的逻辑,《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了画家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如果说德加的色粉笔游走在快乐的舞台范围里,那科勒惠支的素描则借助黑白灰表现生与死的精神呼啸,《哀悼》、《抱婴儿的母亲》及《离别》等无不寄托着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其实,灰色不过是艺术媒介里的表象,艺术的本质一如罗丹所说:“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一切融化为思想和灵魂。”
(摘编自韩天腾《灰色在艺术与设计中的灰线性解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灰色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含意可以从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进行解读。
B.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表现了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性,包含人生与艺术某些阶段的方向迷失,也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
C.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引用罗丹的话,揭示出艺术的本质:不表现什么形式,也找不到线条和颜色,一切融化为思想和灵魂。
D.法国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其作品中的灰色显得温润,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是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所以《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与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相契合。
B.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的出现,使得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的特点,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
C.灰色的墨韵在我国唐代传统书画中主要表现为: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
D.《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画,其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了丢勒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尊贵的灰色面前人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人会体验到谦卑。这告诉我们:因灰色的类别不同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B.灰色的“集彩性”具有低纯度功能,灰色的优质的视觉协调性是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的原因。
C.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幽、寒、雨、暮、愁、恨”等,其文化内涵不如赤橙黄绿等色彩深厚。
D.科勒惠支的《哀悼》、《抱婴儿的母亲》及《离别》等,借助黑白灰表现生与死的精神呼啸,无不寄托着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30 04: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睛,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这惟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
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市上等兵驯驴,暗线是上等兵的进步与成长。
B.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一人一驴行走在山路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展现出空灵悠远、意境优美的画面。
C.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他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
D.小说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虽然没有运用任何情节技巧,却给人余味悠长的阅读感受。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两次的情形不同,上等兵的心情也不一样。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小题3】驴在本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挑马兰头

刘学刚

①一粒草芽儿往出拱,先是露出两片娇嫩嫩水灵灵的子叶,深深地吸一口掺和着阳光味道的空气,然后,一根细嫩的茎秆直愣愣地立了起来,抖一抖尘土,都能听见它咔吧咔吧的拔节声,这就是立春。

②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名称,都有各自特定的声响和色彩,天地因之敏感细腻感性,并经由草木、气候和天况做出响亮的回应。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亦称报春、邀春、打春、迎春、咬春。“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叶国观《咬春诗》)立着的春天是要用牙齿去咬的,清人叶国观用诗歌保存着“咬春”这一古老的行为艺术。野菜有灵根,糅含着泥土的腥味和阳光的芳香,“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这个“咬”有着做百事之前的从容和坚定。春盘上一堆白根绿叶,外嫩里鲜,咬上一口,啧啧,真的连舌床也爽爽地淌着鲜味儿,鼻息哧溜哧溜地喷着,全身的经脉被几棵仙草打通了,整个人鲜气得很。

③春天,野菜到处都有。荠菜、苦菜、萋萋菜、灰灰菜、云星菜、马齿菜,春天的大地就是一个偌大的春盘,盛得满满的,让你一次咬个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洁白的纸闪着春盘的光芒,周作人不是在苦吟雕琢,而是把一个个新鲜活泼有趣的汉字请到他的春盘里,把玩品味。挖野菜,也叫打野菜、采野菜、拔野菜。带着剪刀寻野菜,在我们那里,就是采马兰头了。采马兰头,又叫挑马兰头,百里挑一的挑,只挑马兰头的嫩梢梢嫩叶叶,留下它的绿紫茎继续生碧叶,开紫花。春挑马兰头,依然保留着古代的生活方式,人们就像对待休耕地那样,不去扯断马兰头的根茎,让采撷鲜叶嫩梢成为整个春天的日常生活,“咬春”不再是一个节气,而是人们的一种日常行为,和说话、走路一样的行为。贯穿一个春天的鲜叶嫩梢,让人感到生活的日日新,感到春天之神的持续眷爱,由此坚定在土地上过一生的信心。

④马兰头,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地边、路旁、沟畔,野地里也有,小麦返青的时候,它们开始吐绿。新吐的绿应和着回返的青,这场景,就叫一个春色无边。马兰头高者可达一米,原名马拦头,明人王磐《野菜谱》有句“马拦头,拦路生”,好个“拦路生”,道出了马兰头不择地而生的迅猛长势。

⑤民间有谚语云:“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了,新芽在地下的呼吸声依稀可闻,被遥望近看的草在大地上铺陈着,在向阳背风的洪沟河南岸,已有植物竖起了它绿色的旗帜,无遮无拦的阳光落下来的时候,变成一只只温情的手,把那些碧绿的叶抚摸得更鲜润更光彩。它直立的绿茎带些许紫红,显得很有深度。叶子是一色的碧绿,却在形状上生出一些姿态来。它的叶儿很薄,叶脉清晰,一条小河一般的主脉从茎株分离出去,径直流向叶端。基部叶尚未脱落,它的茎株就冒出一些长条形的叶子,交互向上攀升,有些迫不及待了,叶缘有羽状的浅裂,那是料峭的风给咬的吧。后发的叶子窄一些,也更长一些,有些柳叶的姿容,无缺刻。这种植物三四月间最为繁茂,春雨足,叶肥嫩。夏五月,淡紫色的花单生枝顶,头状花序,整朵花就像儿童画笔下的大太阳,中间是金黄的一团,放射的紫色光线用波浪线条简洁明快地勾勒出来,很有童话情趣。

⑥这早春就站立的植物,其花似菊而色紫,我们叫它野菊花,也有人叫它路边菊,其茎叶可摘食,“俗以摘取茎叶故谓之头”(清·顾张思《土风录》),南国北疆皆呼之为马兰头。《本草纲目》载:“泽卑湿处甚多。二月生苗,赤茎白根,长叶有刻齿,状似泽兰,但不香尔。南人多采沟晒干,为蔬及馒馅。”很久以前,南方人自制的马兰头干菜让春天的气息和味道蔓延到了秋冬,这是一种向后看的目光。马兰头吃法很多,可以凉拌,苏南地区有一道小吃,叫“马兰头拌花生米”,清爽又脆香,单听这菜名就让人喉结大动。马兰头可以熟食,爆炒、炖食、煮粥均可;还可以制作马兰茶,马兰叶填以白糖,开水一冲,爽爽的香、微微的苦、美美的甜都跑到你的舌尖尖上了。

⑦马兰头味辛,性凉,凉拌最为爽口。新挑的嫩叶叶细茎茎犹如害羞的雪,落入滚烫的情怀岂不化为热泪一滴?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建议:“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生吃好,鲜凉滑爽甘香,正是马兰头的本味。洗净的嫩叶嫩梢,沸水里先滚一趟,把涩味赶跑,然后清水养一下,养出一盆绿翡翠,沥干,切碎。备配料,胡萝卜的黄丝丝、嫩黄瓜的青条条、豆腐干的白片片。三者拌入马兰头的嫩叶叶细梢梢,撒几粒精盐、白糖、味精之类的亮晶晶,淋几滴陈醋、麻油、酱油之类的浓情,拌匀,就是一道凉拌马兰头。吃吧,吃吧,就在筷子探向青菜的一刹那,突然怔住了,这哪里是一道凉拌菜,分明是大地的无边春色,人间的绝美风景。

⑧立春,是一年的初始。早春的马兰头,直立着它的茎,碧绿着它的叶,任你挑,任你咬,让你的身体也发芽,让你整个人一年四季都春天。

【小题1】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A.
【小题2】赏析第⑦段的画线部分
A.
【小题3】文中多处引用古诗文,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小题4】根据全文,分析“咬春”的多重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书画在选择绘画对象时很麻烦,中国画到底画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我们看到哪些东西?这些都属于文化中很关键的问题。
画得像,那是西方的理论。西方人是狩猎民族,狩猎民族基本的劳作方式是打野兽时人不能动,人一动野兽就逃跑了。这个时候就固定一个点观察,野兽站立的那个点也不能动,动了就打不准了。这种单眼的固定视场,是西方早期生存的固有状态。对狩猎民族而言,鼻子和眼睛哪个更重要?毫无疑问鼻子更重要。因为人隐藏起来后,眼睛可能看不见猎物。但是鼻子可以闻,通过闻可以知道哪里有野兽来了,因此鼻子更重要。我们注意看西方的绘画,全部要画鼻子,所有的小丑都是大鼻子。这些都是文化的表现,这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西方文化,是从他们的狩猎方式传下来的。
我们中国人不这样看事物,因为我们不是狩猎民族,我们是一个采集民族。采集是要把东西抓起来,因此看东西是要上下打量,要里里外外地看。因此中国人的看法,相对比西方人多。中国人看的关键,还要上下打量,拐弯抹角地在某些地方停顿,在这里看一看,那里看一看。
那么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看问题的方式呢?中国文化如何在这块地方繁衍和发展呢?我们来共同剖析一下,大家知道,原始人生存繁衍的地方,都不能离开河流,离开河我们的祖先吃什么?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同时又绕着太阳在公转。所有的大河流域,除了长江、黄河是东西走向外,其他基本上都是南北走向,或者接近南北走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你沿着河流走,就不怕找不到吃的。在地球不同的纬度上,有不同的季节。因此在所有南北走向的大河流域,只要沿着河流走,原始人就可以找到水和食物。唯独中华民族这两条大河,是与地球自转同向的大河。他们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这是北温带唯有的两条东西走向、地处四季分明气候带的大河。如果沿着河流走,到了冬天,河流结冰,所有的水全没有了,没有什么可吃的,长江如此,黄河也如此。试想一下远古的居民,怎么在这个河流边上生存?没有办法,走没有用,沿着河流走,没吃没喝的,结果就是死路一条。因此,他们只有选择掘地而居,在地下挖个坑,靠收藏种子、收藏粮食来过冬。我们现在的“家”字、“穴”字、“窝”字等,很多都有一个宝盖头,下面加两点,就是“穴”字。考古也发现:早在七八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了穴居的定居点。中华民族为什么这么早就定居在这块土地上呢?那是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人们不能走,走就是死路一条。黄河上游和下游气候相同,因此迫使中华民族以采集和定居的方式,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存,这是个前提。而且在这块土地上一住就是6000年。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的东西,至今还未被人们认识。除了中华文明以外,世界上还有27种古文明,全部脱胎换骨,或者灭亡了。而唯一发展到今天的,只有中华文明。我们中华民族所有的文化和道德,基本上讲究的都是“人和”、“天人合一”,与自然的亲和,与他人的亲和,与环境的亲和。所有中华民族很多优秀的品格,在非常小的地方都能表现出来。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以“纲常”为基础的社会观念,这都是为了保持这个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平和宁静。而中国书画最高的审美境界,也就是“中庸、平和、自然”这三个境界,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前提,否则我们就要从这块土地上搬走。很多有识之士,也已经认识到中华民族这个特征了。我们谈中国书画,就不能不谈这个问题。
(摘自陈绶祥《中国书画与中华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属于狩猎民族,狩猎的生存方式决定了西方绘画对鼻子的青睐。
B.中国人的看法比西方人多,看问题的方式也不同于西方人,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采集民族。
C.我国绝大多数河流是南北走向,或者接近南北走向的,只要沿着河流走,原始人就可以找到水和食物,这是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
D.中华民族文化道德讲究“人和”“天人合一”,中国书画也以“中庸、平和、自然”为最高的审美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意在从中国书画与中国文化道德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书画的审美特征。
B.文章从问题入手,先写西方书画特点及原因,再写中国人看东西的特点,进而剖析中国文化道德成因及特征并指出其对中国书画的影响。
C.文中列举考古发现的七八千年以前的穴居定居点,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D.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只有做到“中庸、平和、自然”,才能生存发展下去,中国书画乃至中华文化发展都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单眼固定视场的影响,西方绘画更强调鼻子的作用,因此西方绘画的立体感一般都不强。
B.中国古居民选择掘地而居,“家”“穴”“窝”等字上面都有一个宝盖头,所以中国人家庭观念,家庭意识强,西方狩猎民族则没有。
C.中华民族以采集和定居的方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存6000年,所以受到生存条件的限制,不能走,走就是死路一条。
D.不能破坏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以“纲常”为基础的社会观念,否则,社会发展就会失去平衡,百姓就会失去平和宁静,这种观念认知,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史学创新要坚持正确方法
王曾瑜
对于任何学科发展来说,创新都是内在要求。就史学研究而言,创新主要体现为提供新的史料、进行新的论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补充、有所进展甚至开拓新的领域,形成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甚至是推翻旧说的研究成果。创新的最大意义在于“新的”比“旧的”好,而不是相反。但从史学创新的实际情况看,并非没有在创新的名义下走向反面的情况,这是推进史学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创新是要突破陈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一切规矩。就中国古代史研究而言,经过长期发展,在微观上已经积累了一套必须遵循的研究规矩。比如,史讳、年代、地理、职官、版本目录、古汉语训诂等一整套科研基本功或曰史学专门知识,是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时必须遵循的,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知识积累方能了然于胸。如果在这方面想通过“创新”来规避基本功的修炼,就会出现硬伤。例如,“邱”字是清朝为避孔丘名讳而新造的字,在清代之前并无此字。清人习惯于依据自己的名讳改古书。如果今天的学者不注意这一点,在研究清代之前的史学作品中使用诸如“雍邱县”“闾邱”之类的称谓,就会成为硬伤。举此例是要说明,史学创新要有必需的基本功和细致扎实的研究,要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推进史学创新,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要有正确的史观和史识。就中国古代史研究而言,近年来这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在一些文章中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只有摆脱意识形态的主宰,史学方能创新。所谓意识形态,对治史者而言,主要是指史观和史识。自古迄今,任何史家治史均不可能不受本人史观和史识的影响。那些主张在史学研究中摆脱意识形态主宰的人,看他们的作品,又何尝没有他们本人的意识形态在主宰呢?
就治史而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至今仍然颠扑不破。现在,有的人为了史学创新而刻意放弃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这无疑是南辕北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我们可以在史学研究中分辨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共性与个性。如此,才能分析和判断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抓住历史的本质。比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史观和史识不正确,创新还会出现许多乱象。比如,近些年来,史学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污蔑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这种所谓的“创新”,事实上所要贬损和否定的是中华民族的爱国正气和优良传统。
再说一点文风问题。目前,追求文字的生僻、晦涩和朦胧甚至刻意创造一些新词,逐渐成为某些史学作品的一种时髦,成为其“创新”的一种表现。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必然需要不断创造新词。但是,新词应当含有旧词不具备或不能包容的词义。如果词义与旧词相同,那似乎无须多此一举。但目前有的学者以编造一大堆生僻、晦涩的新词为荣,似乎此类新词创造得愈多,自己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就越强。这显然不是一种正确的倾向。
治史者都希望求得学术上的创新,但真正拿出经得起推敲的史学研究创新成果又很不易。正因为不易,更需治史者潜心努力。
(选自《人民日报 》2019年01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时必须遵循相应的研究规矩,这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知识积累才能实现,但有时也能通过“创新”来规避基本功的修炼。
B.作者认为“新的”比“旧的”好是创新的全部意义所在,这是推进史学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C.那些主张在史学研究中摆脱意识形态主宰的人,看他们的作品,已经摆脱了本人史观和史识的影响。
D.目前有的学者喜欢编造一大堆生僻、晦涩的新词,似乎此类新词创造得愈多,自己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就越强。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倾向。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史学创新要坚持正确方法”为中心论点,阐述了史学创新存在的问题以及正确的做法,论述严谨、条理清晰。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使用了许多具体可考的事例,如第二段中列举“邱”字是清朝为避孔丘名讳而新造的字,来证明史学创新要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C.有的人为了史学创新而刻意放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是一种极端的做法,而且容易导致史学界的许多乱象。
D.作者认为,当今的史学界存在刻意创造新词的文风问题,对于史学创新而言,不需要创造新词。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治史者如何才能做到学术上的创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人尽皆知的,勿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大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 始积累的任务。后来的帝 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 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 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 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 。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我在工作中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 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小题1】对文中“送去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奉行“送去主义”,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将汉语言文字送出去。
B.“送去主义”要送去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华,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等有价值的文化精髓。
C.“送去主义”中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送去汉语言文字,因为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D.全世界环保问题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如能切实实行中国的文化,必能济西方之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因为汉语言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所以,我们才提倡“送去主义”。
B.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早已被其他国家的人们所记载。
C.作者在文中之所以提倡“送去主义”,原因之一是我们要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
D.虽然西方国家拿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我们仍愿意奉行“送去主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鲁迅的“拿来主义”相比,该文的“送去主义”更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
B.因为西方不知道如何拿,拿什么,所以,发展起来的我们才提倡“送去”。
C.早在古代,我们就有“送去”的先例,所以,今天,我们完全能够自信地提倡“送去”。
D.真正的“送去”意义是重大的,不但可以让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还能解决他们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