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理,一个浅淡之梦

(1)街灯一盏盏亮起来的时候,从大理古城南门沿街往北走,感觉上是向着历史的纵深处走去,向着唐诗和宋词的幽深意境走去。

(2)然而,风中却飘溢出一股咖啡香味了。这是因为不远处就是“洋人街”。“洋人街”正式的名字是护国路。由于街上扎染店、古玩店、大理石工艺品店很多,民族风情浓郁,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鳞次栉比的酒吧、咖啡店、茶楼、西餐馆就应运而生了。

(3)一到夜晚,这条街上,霓虹灯闪烁摇曳,美国乡村音乐散散漫漫地飘荡,一种异国情调就浓郁起来。放眼望去,一条窄长的街上排满餐桌,很多金发碧眼的旅游者,坐在露天的餐桌旁,喝酒、聊天、沉思默想,看身着艳丽白族服装的姑娘在人流中时隐时现。

(4)喜欢清静的游客则会坐在咖啡屋、茶楼里。屋内大多光线暗淡,水烟壶、古铜镜、龙头三弦、月琴等老民间器物,摆放得随意而有致。甚至墙上还会挂一双哪位小脚老奶穿过的绣花鞋作为装饰。情调既是完全东方式的,更是地道的古老民间型的。这就和霓虹灯、咖啡味、美国乡村音乐,形成反差,却又有着一种奇妙的和谐。而闲散的氛围,就是它们之间的黏合剂。于是,在小屋的一把竹椅里,大可不必正襟危坐,你歪着身子或者半坐半躺,躲开了繁忙,躲开了焦虑,身心完全松弛下来,就像躲进了古代。

(5)那天,不时啜一口咖啡,我和两位来大理度假的在读女研究生聊起了天。

(6)偶然坐在一张桌几旁的机缘,使我们刚刚认识。

(7)朦胧的烛光,如一个浅淡之梦。我们的话题竟然是从“惆怅”两个字开始的。

(8)两位女孩都直言这只是书本上的字眼,事实上不可能真正产生这样的感受。这种说法让我对两位妙龄女郎顿时心生怜悯。不是吗?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爱、恨、痛苦、绝望、焦躁、寂寞、愉快、欢天喜地、幸福……而惆怅是其中一种最具审美价值的感受。当心中感到惆怅时,是酸?是甜?是快乐?是忧伤?都是,又都不是,很难说清楚那滋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体验过惆怅,那他或她算是白来这世上了,就像他或她没有真正投入地爱过一次一样。

(9)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发现两位女孩都眼睛亮亮地看着我。而在我们周围,似有若无地萦回缭绕着美国电影《廊桥遗梦》插曲的旋律。我的心竟一下子被惆怅击中了。我遗憾自己不再年轻。

(10)后来我们又聊到了“缘份”。我和她们谈起了曾两度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瑞典诗人托马斯。这位诗人,因中风留下后遗症,右手右腿动作不灵便,改用左手写作,他平日喜欢弹钢琴,也只好改用左手弹。那年他受云南艺术学院之邀到昆明讲学,我恰巧出差在外。我的一位作家朋友却与他有一次晤面。后来这位朋友告诉我,他对托马斯说,能够相见,真是有缘。托马斯就问:何谓“缘”?友人答:在时间的长河里于这一刻,在广袤的世界上于这一处,数十亿人中的两个,不可思议却又实实在在地相逢了,相遇了。这就叫“缘”。当这话被翻译给托马斯后,托马斯感叹道:东方古老的哲学实在是太深奥神秘了。

(11)就像风把花粉随意地送进一朵花蕊,命运恩赐了我一个美丽的夜晚。我们的谈话就这样进行着。连我自己都感到奇怪,在这忙碌而有点物化的时代,我为什么会像一个满怀梦想的少年,大谈特谈着一些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般的话题?只是在走出洋人街斑驳迷离的灯光霓影时,我才明白,这里,原本就是一个梦想的妊娠所,类似这样的“非关利害”的话题,正好与环境相谐。

(12)像走出一个不愿结束的梦,我几乎是一步一回头。古城温柔的夜风吹拂在脸上,大自然中的风其实跟人的命运非常类似。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在风中飘飞,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地方降落。一个人在命运中飘飞,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最终的归宿。至于在途中,他或她会有什么遭逢,那就由缘而定了。而缘又由命运而定,就像花开花落、云聚云散、雪飘雪化,跟风的疾缓、强弱、冷暖大有关系一样。

(13)被夜风吹拂着的大理古城,多么像一束开放在纷繁的现代生活中的梦幻之花。

【小题1】大理古城风貌的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 。
【小题2】第(11)段中“梦想的妊娠所”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第(1)段中说:“从大理古城南门沿街往北走,感觉上是向着历史的纵深处走去”,是因为大理南门比北门现代化。
B.之所以把护国路称为“洋人路”,是因为那儿有大量的外国游客和应运而生的鳞次栉比的酒吧、咖啡店、西餐馆。
C.“在小屋的一把竹椅里”,在大理古城闲散的氛围中,由于身心放松,远离焦虑,所以觉得“就像躲进了古代”。
D.第(8)段中之所以说“我对两位妙龄女郎顿时心生怜悯”,是因为作者认为她们竟然“没有真正体验过惆怅”。
E.作者认为:他和两位女孩在大理的相遇,与瑞典诗人托马斯在广袤世界的一处的邂逅,以及他与大理古城都是一种缘。
F.我离开的时候觉得自己似乎“走出了一个不愿结束的梦”,“几乎是一步一回头”,是因为对大理古城的留恋。
【小题4】简析第(7)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对作者“惆怅”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惆怅”是人在多姿多彩的情感体验中最具有审美价值的一种真切感受。
B.作者为大理的民族风情在浓郁的异国情调的冲击下渐渐失却而感到失落。
C.眼前才貌双全的女孩、耳边缭绕着《廊桥遗梦》插曲的旋律,我顿悟自己不再年轻。
D.因为我走出了一个不愿结束的梦,又要重返忙碌而有点物化的社会环境中去了。
【小题6】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12)段中的划线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8 09:1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重要,作者主要是展现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其中“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E. 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动,深入人心,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活泼自然的特点。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百余年。这段时期的文学以词为极盛,其艺术成就亦最突出,因而被誉为“时代文学”。词调今存八百余调,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宋代词人一千四百余家,词存两万余首。宋词的作家作品的数目与唐诗相比约少一半,若与宋诗相比则少得更多。它是倚声而作的,要求作者精通音律,否则便可能遭到“不当行”之讥,而那种不谐音律的作品就被视为“句读不葺之诗”了。所以像词这样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能有如此众多的作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属罕见的文学现象。

词之为时代文学,虽然因体性的局限,不可能像宋诗那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而获得重大的意义,但仍有不少言志遣怀、登临怀古、感时伤事或歌颂升平的题材,也有表达林泉逸兴、美好祝愿、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尤其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发出了悲壮激烈的时代强音,汇为一股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的潮流。

在宋词里,估计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恋情的。我们对于这部分作品应当怎样认识呢?我以为应从文化的意义上去理解。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各个时代的人们却赋予它特定的内容与色彩,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见到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还可见到一种很真实的时代精神。

宋人多在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美,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表现心灵的颤动,歌颂甜蜜的幸福。正因宋人在词里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服从了新的规律,词才成为时代文学的。在艳科题材里,作者流露了真实情感,于是往往不自觉地表现了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这类作品就其品格而言,是存在各种等级的。宋人许多春愁闺怨与离别相思之作,虽然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争取爱情自由,敢于向阻碍获取幸福的社会因素斗争的反抗精神,但他们并不坚决,没有付出最大的代价,结成的是苦涩的果实,留下了永生的遗憾。他们幽会时总是“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他们注定缘悭分浅,“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他们魂牵梦萦,再见无期,“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只得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为慰藉;他们往往辛酸地饮下人生这杯苦酒,“到头难灭景中情”,未了今生,亦不希望于来生,因为“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从这里可见到我们民族曾经遭受过的精神生活的压抑与不幸。因社会性的制约势力过于强大,宋代词人是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本质力量而高唱胜利之歌的。

词为艳科,这是由词体文学产生的社会环境与传播的文化条件所决定的,表明它就体性而言最适于表达爱情题材,而且概括了宋词题材内容的基本情形。宋人思想的活跃与欲望的增强,尤其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这在词体文学里表现得鲜明而深刻。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宋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词是宋朝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丰富,对后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唐诗和宋诗。
B.作为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宋词拥有众多的作家作品,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学现象。
C.因为受自身体性的局限,宋词没有出现像宋诗那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
D.在宋词里,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男女恋情的,这是由词产生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的文化条件所决定的。
【小题2】下列不属于宋词“被誉为‘时代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顶峰,其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现存的八百余种词调,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
B.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而在宋词里,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涉及恋情。但就其品格而言,是存在各种等级的。
C.宋词描绘出了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体现出很真实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民族遭受过的精神压抑与不幸。
D.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能发出悲壮激烈的时代强音,汇聚成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潮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音韵格律苛严,创作起来比较困难,但仍出现了多样化的题材,反映出人们的不同愿望,并产生了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
B.宋词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的愿望,但因为社会性的制约势力过于强大,词人写下的多为哀怨缠绵之曲,无法高唱胜利之歌。
C.因为宋词是当时的“时代文学”,所以宋人敢于在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美,敢于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从而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
D.宋人思想活跃,欲望增强,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这些在宋词中都有鲜明而深刻的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国家有界 贸易无界

霍伟岸

①一波三折的贸易争端以及日益迫近的贸易战威胁,只是人类在商业社会时代频频上演的、换演员不换剧本的一出经典政经大戏,如今这一幕之所以看起来格外引人注目,只不过是因为它发生在当代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而且我们自己也碰巧成为主角之一。其实大约从十七世纪起,这种因贸易利益纠纷而引发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制裁、政治冲突,其背后都有一个相似的政治经济复杂纠缠的逻辑,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叫作“贸易的猜忌”。

②“贸易的猜忌”本来是休谟一七五八年首次发表的一篇政治经济评论的篇名,被伊斯特万·洪特借用来,作为他那部研究十八世纪欧洲商业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思想史名著的主标题。

③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并迅速流行起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从十七世纪开始的一个大趋势到十八世纪已经变得很显明,那就是国际贸易成为至关重要的国家事务,“全球市场竞争作为基本国家活动的时代”正徐徐拉开大幕。

④“贸易的猜忌”是个经济与政治的复合词。贸易指涉的是其经济含义,而猜忌则指涉的是其政治含义,这两重含义分别遵循了不同的逻辑。

⑤一方面,贸易遵循的逻辑是互惠基础上的盈利,这个逻辑决定了贸易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本质上是没有边界的,势必要扩展到全球市场,因此,贸易的竞争最终要表现为国际竞争。另一方面,猜忌遵循的逻辑是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国家理性,也可以说是霍布斯式自然状态中不同个体间的深刻疑惧,这个逻辑是以国家的边界作为权衡利弊的基本尺度,国界以内的利益在整体上完全优先于国界以外的利益,“X国第一”的口号其实从来不新鲜。于是,猜忌的行为最终体现为民族国家的政治甚至军事行动

⑥当休谟把这看起来充满张力的两重含义凝结在同一个语词结构之中时,他首先传达了一种批评的意味,贸易的猜忌代表了 。休谟实际上认为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别国的贸易和工业发展是一种“狭隘的、有害的观点”,他坚信各国君主和大臣们如果把消极的贸易猜忌转化为积极的经济竞争,那么将会创造一个共赢的繁荣局面。但是,这并不是说,像休谟和斯密这样的对战争和商业问题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思想家,不能理解“猜忌”宰制“贸易”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

⑦洪特指出,事实上,对于贸易之猜忌的两重逻辑间的紧张关系,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论者往往倾向于选边站队,坚持经济逻辑优先的人坚信商业和平论的自由主义,他们在今天的继承人就是那些致力于破除一切自由贸易障碍的世界主义全球化论者;而坚持政治逻辑优先的人则坚信国家军事和政治生存至上的现实主义,他们在今天的继承人就是各种热衷于贸易战的民族主义者。

⑧然而,这两种依据单一逻辑构建的理想型理论以及经由相应理论剪裁而成的“隧道历史”,却忽略了政治和经济的交叠地带,亦即“贸易的猜忌的天然家园”,而且,他们那种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分离的做法,也使我们无法对经济的政治化问题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探究。洪特认为,与其后两个世纪的论者相比,休谟、斯密及其同时代人反而能够更好地把严谨的概念与严格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避免“隧道历史”的单向度见解,从而揭示出“战争的逻辑和贸易的逻辑是如何在十七世纪合而为一的,以及为什么此后想把它们拆分开来是如此困难”。

⑨因此,对于理解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困局来说,回到十八世纪才是更好的选择。

⑩洪特当然不认为十八世纪的思想家能够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这从来都不是历史研究的任务,但一项好的历史研究可以给我们揭示出在贸易猜忌的问题上有哪些反复出现的争论模式,这样我们就不必盲目地、经常是低水平地重复提出在历史上早已得到深入讨论的类似问题,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代政治经济困境的理论意义。

(选自2018年9月号《读书》杂志,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中“换演员不换剧本”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为何要在第2段特别点明“贸易的猜忌”是源自休谟的政治经济学评论?
【小题3】根据上下文,填入第6段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贸易的猜忌代表了(   )
A.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互相渗透
B.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复杂纠缠
C.政治逻辑对经济逻辑的不当压制
D.经济逻辑对政治逻辑的不当压制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贸易的边界大小在于遵循的是经济逻辑还是政治逻辑,后者的边界相较于前者更小。
B.对于贸易猜忌之两重逻辑间的紧张关系,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论者总要分出何者优先。
C.研究贸易的逻辑,论者至少需要兼顾两条历史“隧道”:一条政治的和一条经济的。
D.洪特不认为研究十八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史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的政治经济困境。
【小题5】选文是怎么阐释“贸易的猜忌”这一概念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幽人苏家桥

土家野夫

幽人之谓,语出易经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孔颖达疏解为“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此即谓仅仅是幽居岩户还不能唤作隐士,还必须践履大道,守正不阿才行。

当世江湖林泉俱为国有,隐逸的客观条件已然无存。然则内心像幽人一样生存于此俗世的人,其实尚未绝迹。以此衡之友侪,苏家桥兄庶几近之。

其人好读书,尤擅于旧学;初时痴迷于魏晋,故言行风度颇类于竹林人物。既有拔剑四顾的自雄,也多穷途而哭的绝望。然则哭笑歌行之内,却是心底的悲悯和温良恭让。某夜深雪覆盖寂寂小城,除夕将至,我与他醺然还家,路遇一老丐蜷缩某机关门前。他拉着我上前询问,老丐曰当年水灾,其家颗粒无存,只好年关进城行乞;言毕泣下。老翁勾起我们各自童年颠沛的记忆,顿时三人抱头痛哭于当街;我们倾尽囊中散银,再三拱手揖别。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恍惚还残存这样一点古风。

那时,他在故乡利川一乡镇中学教书。他的授课已然别具一格。经常兴致所至,便抛开教科书大谈这些课文的拙劣。然后从怀中掏出我们诗社的地下油印诗刊,给孩子们开讲其中的佳妙。他的课堂,我称之为“茶馆式教学”;经常组织孩子们自由讨论,他只负责启发思路并偶尔参与评判。最初校长颇为忧虑,不免有些讽谏之词;哪知年年期末会考,他的科目却往往拔得头筹。再后来,则谁也不敢不刮目相视了。1988 年,我再次毕业分到海南。回山辞别,那时他也调到了州府某中专任教。他从利川送我到恩施,过家门而不入,又陪我坐货车到武汉。想到旅途迢遥,孤乘无趣,他遂陪我火车到湛江。还是不忍看我独行远引,又颠沛到海安;最后干脆一帆渡海,万里相送到了海口,次日才又独自踏上漫长归途。那时我们都是囊无余钱的人,这样的友道深情,不啻于桃花千尺矣。

后来,中文系毕业的苏家桥,竟然成为了银行的经济师;终于步入了他日渐安稳的中年。行长曾经是其父一手栽培的旧部,他的同学也多已成为州里的要员。唯独他坚持不党不群,厕身于经济时代的洪潮浪底,凭手艺悄无声息地枯澹生活着。

他现在是银行唯一最老资格的科员,独往独来,绝不逢迎于任何上司。单位福利甚好,时常瓜分蔬菜水果;他总是在一众挑拣离开后才去看看,倘有残余便随兴取一点回家。他完全与世无争,且幽默豁达,与人为善,自然便成了众人欢喜的怪物。大家戏称其为行长,就是面对真的行长,他也一样朗声模拟官腔应诺。领导知其向无野心,不以为忤,同事则暗佩其浑无体制之俗。

他若宿酒未醒,午餐兴致好时,会在食堂把领导叫来陪坐。故意问:你们是党员吧?领导茫然点头。

他又问:读过《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吗?领导赧然摇头。他会笑着说:那我来给你们上上党课吧。领导只当他是嘻哈疯癫之徒,不以为意,也就顺便听他倾倒满腹掌故。他可以口若悬河地从马恩开讲,从国际共运扯到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老布与托派的区别,斯大林与老毛的同异,一直讲到领导瞠目结舌为止。苏家桥日夕坐拥书城,是鄂西不多的藏书小家之一。他腹笥深厚,笔锋暗藏,乃吾侪之中最先泡网的虾客。但他从不投稿梓世,更不以本尊现身,乃至迄今知其何人者无几。

他亦新旧文体悉能熟练操刀者,散文之淡雅且冷幽默走丰子恺一路。苏家桥的旧诗词功底也非同寻常,其文白夹杂苦笑冷嘲,则酷似聂绀弩杨宪益一辈之披风刀法。当年我在槛中时,他曾遥寄贺新凉一阕,词曰——

别后相思久。点支烟,挑灯枯坐,吃杯烧酒。江上飞寒风且大,未晓冬衣可有。怕只怕,杜郎穷瘦。一别经年何日见,偶回来欲语兄寻走。思往事,空垂首。

外头过活兄安否?待书来,看它几遍,莫教离手。自是危楼休独倚,怕说吹箫屠狗。但记取,死生师友。留得故园三分地,俟功名料理归田后。我与汝,再相守。

许多年来,我曾经为他扼腕而惜,总认为以他的才华品性,埋没深山是一种浪费。现在,我开始慢慢领会他那种生活的自适了。自古读书人多要为“出”与“处”的矛盾而纠结,多半是在出而未果的情形下,再选择做一个处士。而他却是,从青春时代开始,就早早放弃了他在尘世的一切有为,选择了这种无道则隐的存在方式。

东坡词谓: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每念及此,我就想起他那时隐时现在故乡人丛中,无人曾识的面容。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易经和孔颖达的注疏,点明了“幽人”的涵义,为后文读者理解苏家桥的性格特点和人生选择提供了依据。
B.苏家桥宿酒未醒,强拉领导听他讲党课,一直讲到领导瞠目结舌,说明苏家桥虽然平时不争不抢内心却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C.文章完整转录苏家桥写给作者的《贺新凉》一词不仅展现了苏家桥深厚的古诗词功底,也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D.对于友人苏家桥的满腹才华和名士风度,作者是赞赏有加,但是对友人“不求上进”的人生选择,作者曾经是难以理解也不认同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民间文学反映了百姓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不仅有许多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这一类。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 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的学科称为民间文艺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的探索和阐明,或对它的历史进行清理和论述。近年来,学术界把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重要部分给予科学的探索和确当的叙述,给予民间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与文化史以及文化学的关系,同样是密切的。文化史和文化学的探究、叙述应该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个文化为对象。要叙述一个国家的文化史或文化学,决不能抛掉民间文学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否则,不仅概括不周全,还可能影响到对整个文化现象评价和叙述的准确性。
【小题1】根据文章,概括民间文学的。
【小题2】民间文学由哪些部分构成的?有何作用?
【小题3】应该怎样对待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