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也。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年二十一始东入咸京,以进士对策高第。曾献书阙下,时皇上以太后居摄,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问状。子昂貌寝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乃敕曰: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晔,拜麟台正字。上数召问政事,言多切直。属契丹以营州叛,建安郡王攸宜亲总戎律,台阁英妙,皆署在军麾,时敕子昂参谋帷幕。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子昂进谏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子昂体弱多疾,激于忠义,尝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及军罢以父老表乞罢职归侍,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药以为养。恨国史芜杂,乃自汉孝武之后以迄于唐为后史记,纲纪粗立,笔削未终,丁府君忧其中废。子昂性至孝,哀号柴毁,气息不逮。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意未已,数舆与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子昂进谏/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
B.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子昂进谏/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
C.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子昂进谏/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
D.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子昂进谏/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典”“坟籍”为古典典籍通称。
B.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指经考试合格后录取,“对策高第”指获第一。
C.阙原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可借指宫廷;“献书阙下”是指到宫廷等待皇帝接见献书。
D.契丹原是我国古代民族之一,以游牧生活为主,十世纪初由耶律阿保机统一后建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昂初不读书,后立志读书。他起初凭着是有钱人家的子弟而行侠仗义;后曾经进入地方学校,树立志向,几年之内,通学各种书籍。
B.陈子昂状貌丑陋,凭言辞受任。他身材短小,貌不惊人,人缘不好;说起王道霸业之类的谋略、君臣关系,言辞激昂,赢得了皇上的重视。
C.陈子昂懂得军事,敢于进谏。在武攸宜麾下,因言辞恳切率直,他分出部下万人率领作前锋的请求没被允许,后武攸宜接见他而闭口不言。
D.陈子昂有志修史,赍志而没。他痛惜国史杂乱,准备编写从汉孝武皇帝之后到唐代为止的史书,提纲粗略地确立了,因父亲去世而中止。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昂体弱多疾,激于忠义,尝欲奋身以答国士。
(2)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于是遂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04:5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备注:①泠(líng)泠:清凉、凄清的样子。此处指清越的琴声。②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之凄凉。③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前两句描写音乐的境界,“泠泠”一词写出了琴声的清越, 而“松风寒”则暗示了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让读者进入一种优美但又凄清孤寂的意境。
B.后两句,一“古”一“今”,通过对比,可见随着时代变迁,音乐变革,人们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古调虽好,但今人已不弹,实在让人无奈伤感。
C.一、二句,诗人本想静静聆听美妙的琴声,无奈寒风吹动松林,这样的喧嚣不但让人无法聆听琴声,心里更泛起了阵阵寒意。
D.在三、四两句中,诗人直接表达了对“古调”的喜爱之情,但遗憾的是,如今却没有人再为他弹奏了。
E. 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但毕竟已是“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的情致来欣赏了,言下流露出一种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小题2】有人说,诗人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谪,自有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