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窗前的树

⑴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⑵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⑶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⑷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⑸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⑹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⑺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的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来。

⑻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杈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飞到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⑼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小题1】“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分析这段描写的好处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不同处境中呈现的品格。
春 ______________ 夏 ____________
秋 ______________ 冬 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
【小题4】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秋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树叶的“沙沙声”,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B.作者描写夏槐在风雨中“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就是为了形象传神地表现夏槐顽强的生命力。
C.从全文看,作者叙写槐树四季的生长图景,不仅表现了自然生命带给自己的喜悦,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感悟。
D.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贯穿全文,同时在⑷⑹⑼作者将笔触从树转向写作、人生,结构严谨衔接巧妙。
E.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语言清新白然,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散文“意随笔转,舒展自如”的特点。
【小题5】本文与《荷塘月色》都细腻传神地刻画了景物,但用意各不相同,《荷塘月色》的写作特点是__________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______________
【小题6】在你的生命中,也必然曾经会有一些事物触动你,让你领悟感受一些什么,请仿照作者写槐的笔法,描写一样景物,要求:中心明确,叙议结合,字数不超过10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3 08:4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已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给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将是有效、可行和必行的新途径。。
建立基于虚拟收藏社区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构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为了实现文化资源的供应和村民的需求有效对接,必须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调查、大数据抓取等手段分析公众的文化需求,将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的虚拟藏品打造成有吸引力的数字文化产品,在虚拟交往过程中传递传统文化精髓,延续文明的火种。虚拟藏品主要是指传统村落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复本,具体包括村落古建筑,生活器物、家谱文书、宗教器物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采用3D激光扫描技术,逼真再现藏品的色泽等形态特征,通过移动互联网生动展示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将虚拟展示和线上交易相结合,从而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
建立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构建“互联网+家谱文化”新模式。家谱是以父系家族世系为中心,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的文献,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在中国漫长的宗族社会历史中,家谱不仅是维系家族稳定的重要档案,也是村落原住民文化基因的图谱序列。为了方便村民收集和利用家谱文献,建议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家谱文献数字化,建立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
历史上,乡贤曾长期充当乡村意见领袖角色,村民经常向乡贤们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乡贤能激活和发挥乡贤的文化“黏合剂”功能,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新乡贤和村民可以对自己的家谱进行展示、晒家规和家风、设立家族文化论坛等,家族成员之间也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各种形式展开互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实现虚拟家族社群的运营。
建立基于用户创造内容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新模式。应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的互动性、自主性、传播迅速和大容量等优势,为每一个传统村落设计一个符合本村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手机APP应用,手机APP的服务对象分为两类:一是本村村民,二是游客。在这个APP中,可专设一块产品推荐区,村民在这里推荐自产农产品并进行售卖,这个推荐会链接到微店中,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入,并通过微信二维码便捷地传播和分享。
对于游客来说,通过APP展现出的是一一个智慧乡村。同时,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购买村民自产农产品,预约农家乐,等等;游客也可以通过APP尽情享受“数字旅游”“智慧旅游”的便捷快乐。
(摘编自刘灿姣《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须用好“互联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将能够使村民的需求和文化资源的供应实现有效对接。
B.把传统村落中具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变为数字文化产品,就可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传递。
C.以父系家族世系为中心的家谱,不仅是一种文献和历史图籍,更牢固维系着中国家族的稳定。
D.传统村落文化建设中曾经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在“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中将得到解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论述了“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出现的相关政治背景及技术方面的支持。
B.文章从公共文化服务、家谱文化、村落旅游三方面,论述了为何构建“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
C.文中写到与村民有关的家谱文书、宗教器物等内容,意在说明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常见的虚拟藏品的构成。
D.在阐述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新模式时,文章从村民和旅客的角度论述了手机APP具有的巨大功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3D激光扫描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将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展示和线上交易,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
B.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使村民通过展示家谱、设立文化论坛等形式实现家族成员间的互动成为可能。
C.新乡贤在“互联网+”时代下,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黏合剂”功能,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D.为传统村落设计手机APP应用,建立村民和游客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的一种手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包括自然精神在内的许多精神氛围都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的人生社会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的诗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有浓厚的自然之趣,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后世理解唐诗就非常难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中心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田园诗爽朗明澈的诗境,也表现精神澄明。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澄澈宁静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表现豪迈奔放的情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丹尼索瓦人,这个已经灭绝的神秘人种正改写我们对人类演化的理解。2010年,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一处考古遗址——丹尼索瓦洞发现了一个当时未知的远古人类群。根据保存在一节指骨内的DNA,研究人员将他们鉴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命名为丹尼索瓦人。这项发现使得那片偏远之地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那块骨头属于一名生活在大约十万年前的女性,她的母亲是尼安德特人,而父亲则是丹尼索瓦人。他们给这位举世瞩目的年轻女性起了个名字:丹妮(Denny)。

继丹妮被发现之后,科学家又在丹尼索瓦洞找到了其他古人类的骨骼残片。很多科学家梦想能找到更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这样他们就可以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种群的分布区域以及他们与其他人族成员(包括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相遇。

丹尼索瓦人在被发现近十年以后终于成为了研究的焦点,科学家们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在丹尼索瓦洞以外的考古遗址挖掘到更多属于这个古人类的遗骸,研究者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中国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化石也许是丹尼索瓦人的。

(摘编自Ewen Callaway《丹尼索瓦:古人类的“打卡胜地”,考古学家的宝藏洞穴》)

材料二

北京时间5月2日凌晨,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刊发了一项重磅发现,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陈发成院士领衔的团队,通过古蛋白组学的分析,确认中国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一块下颌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对化石粘附的碳酸盐进行铀系法测年后,确定该个体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16万年,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丹尼索瓦人和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这两个国际热点问题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次发现,是考古学界首次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以外确认丹尼索瓦人化石。鉴于目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属指可数,该下颌骨化石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深入了解东亚直立人、古老型智人与现代智人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块16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也更新了古人类最早踏上青藏高原的时间,表明古老型人类早在中更新世就踏上了青藏高原。在现代人到来之前,他们已经成功地适应了高海拔的缺氧环境。

(摘编自郭林(丹尼索瓦洞之外的丹尼索瓦人,在中国的青藏高原现身了》)

材料三

关于东亚人群的起源,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均支持非洲起源说。但是也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认为中国人本土起源学说更加合理。

不过,自非洲发掘的古人类化石具有更好的传承体系,从南方古猿到能人、匠人(直立人)再到早期智人、智人,这个发展体系是完备而详尽的。发展脉络也更加清晰。而中国乃至亚洲目前还没有发现比直立人更早的化石样本。并且从DNA研究来看,我们和北人等直立人也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

因此许多学者都主张如下观点: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大约在200多万年前,辗转来到东亚大陆,在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些直立人一直在东亚生活了一百万年。约在30万年前,丹尼索瓦人来到了东亚,在长久的竞争中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随后,大约在5万年前,更为先进的智人终于开始征服亚洲,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在征服丹尼索瓦人的过程中,智人和丹尼索瓦人有过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因此,亚太地区的许多人群依然携带有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其中又尤以大洋洲、南亚等地区人类基因组内的丹尼索瓦人基因含量最高。

所以不难想象,丹尼索瓦人化石资料的进一步发现,将会给史前人类的进化迁徙研究带来令人鼓舞的推进,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祖先的历史起源。

(摘编自(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丹尼索瓦人下颚骨化石》)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通过在丹尼索瓦洞内所发现的一节指骨内测定的DNA信息,把这个已经灭绝的神秘人种鉴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命名为丹尼索瓦人。
B.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所测定的数据,丹妮(Denny)是一名生活在大约十万年前的年轻女性,她的母亲是尼安德特人,而父亲则是丹尼索瓦人。
C.在丹尼索瓦洞找到的古人类的骨骼残片可以帮助科学家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分布区域以及他们与其他人族成员的相遇。
D.丹尼索瓦人在被发现近十年以后终于成为了研究的焦点,研究者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中国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化石也许是丹尼索瓦人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学家对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下颌骨化石的研究,确定了该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其个体生活年代属中更新世晚期。
B.甘肃夏河下额骨化石的出土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深人了解东亚人群的起源,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C.尽管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都是在我国发现的直立人群,但从DNA研究来看,我们和北京人等直立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
D.丹尼索人约在30万年前来到东亚,在长久的竞争中逐步淘汰元谋人等直立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所以我们属于丹尼索人。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拟一个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 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思想提倡“礼治”,竭力推崇以“礼”的原则和规范构建社会生活的秩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包含范围很广,儒家文化中的“礼”至少包含以下含义。一是一种政治原则。“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形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角色、位置办事,不可以“僭越”,社会才能井然有序。二是一种社会制度。“礼”规定了社会各等级的权利、义务,以此作为人们之间建立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准则,行使相应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规范。三是礼仪规范。学习“礼”、践行“礼”是不同等级的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基础。正是因为礼所具备的深刻的内涵及多重的功能,长期以来,礼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秩序维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质上,礼是维持统治阶级地位和利益的基本手段,也是进行社会控制的规范系统。礼实现对社会秩序的控制、维护,其基础在于它建构了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
在这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中,礼发挥了以下作用。首先,地位等级的划分。礼在其内容上,分为“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等,每一个等级都代表了相应的地位和层次,这是维护统治权威的重要依据。社会的稳定运行要求这种等级结构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它不仅通过制度化的政治统治保障等级秩序,而且运用教化手段,使等级观念、身份认同观念内化于人心,使各阶层、等级各安其分,服从统治。
其次,权利义务的规范。权利义务关系是一个具有历史发展性的概念。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层级结构下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公平权利义务关系得不到保障 ,政治统治实现的是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权利。因此,在传统的“礼”所维护的秩序中,权利义务规范是一个以人治为基础的相对概念。礼是统治者实行社会控制的工具,在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方面,礼是由统治者制定的,君主可以规定礼的各种规范,处于社会层级结构底层的民众是无权参与制定的。因此,礼具有实质上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根本。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形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对人与社会的基本看法,也关系到社会秩序建构的不同逻辑。儒家以“礼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手段是基于对人性本善的认识。
社会信任可以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实现。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社会生活更有效率。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契约关系是联结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中,大量市场交易需要有诚信作为基础。在契约规则的背后,诚信的社会环境是使市场行为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诚信缺失会带来社会焦虑,大大增加社会交往的成本。以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公民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信任体系,可以降低社会治理、社会交往、市场交换的成本,使社会生活运行更加高效有序。
(摘编自翟章芬《传统社会为何以礼治天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提倡“礼治”,推崇以“礼”的原则和规范构建社会生活的秩序,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礼”包含的范围很广。
B.儒家文化中的“礼”是一种政治原则,它规定在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角色、位置办事。否则,社会就不成其社会。
C.儒家文化中的“礼”对社会各等级的权利、义务做了规定,并把礼作为建立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准则,要求人们行使相应权利、履行相应义务。
D.儒家文化中的“礼”还包括礼仪规范,它要求不同等级的个人都要学习“礼”、践行“礼”,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否则就寸步难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层次分明,在第1段中,依次论述了“礼”所包含的三种含义。
B.文章对“礼”在金字塔式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先是分析论证,然后概括。
C.文章用因果论证,在分析“礼”是统治者的工具后,得出了“礼”有阶级性的结论。
D.整篇文章论证有理有据,比较全面地论证了“礼”在传统社会中的治理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用礼来控制社会、维护统治秩序,君主可制定礼的各种规范,底层民众无权参与制定。如此看来,礼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根本,实质上具有阶级性。
B.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关系到对人与社会的基本看法和社会秩序建构的不同逻辑。而儒家以礼治国的核心手段就是基于对人性本善的认识。
C.社会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社会生活更有效率。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契约很重要。它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中大量市场交易的基础。
D.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诚信缺失会使社会焦虑,使社会交往的成本大增。在契约规则背后,诚信的社会环境是使市场行为顺利实现不可或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