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三爷的徒弟
陈德鸿
孙兴的接骨手艺是和孟三爷学的。
孙兴说,他15岁那年上山采松塔,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好几处骨头都断了,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哀号到快天黑,让在山里住的孟三爷发现,当时就把骨头接上了。等他好利索了,就拜了孟三爷为师。
有人马上摇头说,孟三爷那个孤老头子有两把刷子不假,可他连亲侄子都不传,咋能传给你呢?鬼才信呢!
不信你去问呀!孙兴涨红了脸说,起初孟三爷确实不答应,后来被我缠得没法,就说,你这笨手笨脚的,摘个松塔都能从树上掉下来,教也没用。我当时就急了,说我掉下来是因为没舍得用刀砍树梢。我说把树梢砍掉了,松塔好捡了,可松树就不长了。孟三爷想了想,又问了我不少事,这才答应的。
孟三爷没了快俩月了,让我们找阎王爷问啊?一个人说完,一群人都笑了起来。都知道孙兴心善,不会说谎。于是都知道了孙兴是孟三爷的徒弟,也都想看看他的本事,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毕竟,谁也不会故意把自己的骨头弄折。
谁也没想到,第一个来找孙兴的是饲养员老李头。老李头说,队里有头骡子断了一条前腿,听说你是孟三爷的徒弟,能给人接骨,不知能不能给牲口接?
能,咋不能呢!孙兴满口答应,心里却有点发酸,自己的第一个病人竟然是头骡子。
到了队里,孙兴让人把骡子的三条腿固定住,在那条断腿上捋了一会儿,喝了一大口葫芦里的酒,便往上喷,喷了几次,然后闭上眼,叽里咕噜说了几分钟谁也听不懂的话,猛地睁开眼说,好了,牵着在院里遛遛,明天就能下地干活了。
这,能成?老李头半信半疑。
孙兴没回话,拍拍屁股走了。走着走着,便见围观的人们傻了似的僵在原地,眼睛越瞪越大。他不安地停下来,回头看了看骡子。就在这时,身后响起了欢叫声。
开春时,队长媳妇小秀抱柴时滑了一跤,摔断了三根肋骨,疼得直吸气。队长想用马车把她送到县医院。
小秀急了,这离县城几十里,到了还不把我颠簸死?赶快去找孙兴呀!
这个,这个?队长为难地挠着头,就是不动步。
啥这个那个的,不就是得露胸脯吗?到县里就不露了?小秀咧着嘴说,只要不疼,咋的都行。
队长的脸被呛得一阵红一阵白,只好找来了孙兴。孙兴尽量避开小秀的胸部,用手在她的胸肋处上下左右捋了一阵儿,喷了几口酒,然后闭上眼睛,开始嘟囔起来。十几分钟后,孙兴睁开眼睛,见小秀胸部凹陷的部位已经变得平整,便撩下她的衣服,挎上葫芦往外走,边走边说,好了,干啥也不耽误。
队长愣了一会儿,急忙追了出去,问,多少钱?
孙兴说,不要钱,给谁看都不要钱。
队长说,要不上秋多分你点粮食吧,谁都不能有意见。
孙兴停住脚说,我多,别人就分得少,这样的事我干不来,你最好也别干。
那你这是图啥呢?队长问。
啥也不图。孙兴说,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
孙兴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甚至有不少外县人也来找他接骨。但不管是谁,什么身份,孙兴概不收钱,也不要物。有人不解,孙兴便说,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弄得问话的人一头雾水。
许多年后,一个记者不知从哪儿听说了孙兴的事,专程跑到村里来调查采访,找到了当年的队长家。
队长说,孙兴给人和牲口接骨那都不算啥,最神的是接高粱,有几棵高粱在地里断了三截,他对好断茬,挨个捋巴捋巴就给接上了,喷了几口酒,念了一会儿咒,就跟好的一样。
见记者摇头,旁边的小秀说,你还别不信,那几棵高粱到秋时都结了大穗,比别的都大呢!
我信,我信。记者咂咂嘴,他念那咒是啥内容,你们知道不?
队长撇了撇嘴说,他嘟囔那玩意,怕是外星人也听不懂。
记者笑了,又问,酒里也应该有秘密,不知那酒葫芦还在不在?
在是在,不过已经在他坟里埋了快三十年了。队长说。
可惜了。记者说,凭他的神技,要是活到现在,早发大财了。
你说啥?记者话音刚落,两个老人的眼睛便瞪了起来。
没、没说啥。记者有些毛了,我、我是说他技术那么好,为什么没有传下来?
两个老人沉默了一会儿,队长叹了口气说,他倒是想传,有够资格接的人吗?有吗?别忘了,他可是孟三爷的徒弟。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朴实而不失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孙兴成为孟三爷徒弟的来龙去脉,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奠定了小说明快轻松的基调。
B.小说善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比如“他不安地停下来,回头看了看骡子“,一“停”一“看”形象生动地写出来孙兴第一次接诊后的略微不安。
C.小说善于运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比如通过队长的不解更加衬托出主人公的独特,而与此同时,也批判了队长只重钱物。
D.小说结尾部分的记者调查看似与主体情节无关,却是对主人公的赞赏、对主题的强化,也增加了主人公故事的传奇色彩。
【小题2】(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并分析孙兴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题3)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孙兴的传奇故事,却为何要以“孟三爷的徒弟”为标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2 11:0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乐府诗在入唐以前已存在两个传统,一是上承“诗教”风刺一面的汉魏传统,二是以艳歌艳词为主的六朝传统。初唐乐府沿袭齐梁绮靡的路子,内容不出白氏所批评的“赞君美”或“悦君意”。“初唐四杰”的乐府虽体现闻一多先生所谓“由宫廷走到市井”“由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的倾向,但现实的针对性不强。盛唐以边塞为题材的乐府诗,更多地歌颂盛唐的武功气象。中唐以后,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和刘禹锡集中创作乐府,试图在理念的层次上直接继承《诗经》的“风刺”传统,甚至否定汉乐府的价值,但选择以“乐府”而非其他诗体干预政治,还是反映出他们对于汉乐府观风知俗观念的继承。不仅如此,中唐乐府诗人吸收了六朝的部分传统,展现出对于地方风土风俗的书写兴趣。
唐大量出现表现地方风土或风俗的乐府,与中唐观风观念的转变关系密切。初唐、盛唐之观风俗以政治治理为中心;另一方面,更是要通过礼乐教化来“移风易俗”。但安史之乱后,中唐人不再视地方风俗为负面的无条件改造对象。高郢《礼部试策五道》指出“然为政之道,当因人所利而利之,故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欧阳詹《鲁山令李胄三月三日宴僚吏序》说得更加清楚:“一方不同教化,恐他邑之欢乐此辰,不得似公之邑也。”
同时,“采风”或“采诗”的理想被中唐诗人不断提出。但其“采诗”与汉人有异,所采并不是真正来自民间,而是从士大夫的创作中收集而得,与其说是“采诗”,不如说是“献诗”。白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乐府大家,白氏真正主张的是“采诗以补察时政”,新乐府如《上阳白发人》《卖炭翁》《道州民》都已涉及唐世风俗的叙写。刘禹锡《淮阴行》“以裨乐府”其实就是一种采诗的思硌,他在《采菱行》《插田歌》中明确表示要赋之“以俟采诗者”。这就进一步把与六朝乐府有亲缘关系的中唐乐府赋予汉乐府的政治意义,并在题材上进行了扩充。
这种“采诗”的思路为中唐文人所共有:随着中唐文人纷纷到地方就职,送行者常期待被送者因为在地方施政得当而能让当地民众作歌谣以颂之,这预设的正是“采诗”的可能。此外,有些作品本身就是在表达某州县长官的“政教得失”,背后还是体现“采诗”的观念。这一类型的创作未见于初、盛唐,却为中唐文人所发掘,这都说明汉代“观风”或“采风”的传统在中唐复兴。
各类文体中,乐府的起源本与“采诗”或“采风”的理想直接相关,当采风的传统被再次强调,“观风俗得失”不再依附于“察吏人善恶”或王朝礼乐的落实,而是更直接地与百姓生活的具体情况相关,这就让与“观风俗”最直接相关的乐府产生创作上的转变。中唐之所以出现大批书写风俗的乐府,背后正涉及唐人在观念上的转变。
(摘编自吕家慧《论中唐乐府中风俗题材的兴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唐乐府华丽浮艳,以歌颂、美化君王的德政为主,其中虽也有涉及市井生活之作,但现实针对性不强。
B.盛唐一些边塞题材的乐府,多反映了盛唐的武功气象;而中唐则以乐府来干预政治,并表现出对地方风土风俗的书写兴趣。
C.中唐乐府否定汉乐府价值,直接继承先秦诗歌的“风刺”传统,但又对汉乐府观风知俗的传统有所保留。
D.乐府“采诗”的传统主要于汉乐府,但中唐的“采诗”与汉乐府有别,大多是从士大夫的创作中收集而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初唐、盛唐的“观风”观念不同,中唐人承认不同地域风土风俗的差异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
B.“观风”传统在中唐的复兴,使得反映地方官员施政得失的乐府诗成为衡量官员政绩高低的标准,因而为文人所重视。
C.中唐乐府大家白居易和刘禹锡在“采诗”的创作实践中,不仅赋予了中唐乐府的政治内涵,而且还扩展了乐府诗的题材领域。
D.中唐一些士大夫乐于“献诗”,所写乐府大多通过描绘地方风俗来反映社会现实,以达到“补察时政”的政治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唐乐府是在六朝乐府传统与汉魏乐府传统的共同影响下,并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环境而逐步形成的产物。
B.中唐乐府中有大量的书写风俗的作品,这不仅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也与士大夫们不再从负面的角度看待地方风俗有关。
C.促使中唐乐府产生质变的直接原因是中唐人在“观风”观念上的转变,而安史之乱正是产生这一变化的重要节点。
D.中唐乐府继承六朝乐府反映民情风俗的传统,但更强调诗歌的政治性与实用性,文学性已非首要追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宿白:学者与良师
徐光冀
宿白,我国考古学界泰斗,1922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从事考古学一线研究和教学工作逾一甲子,是我国考古学研究及教育的重要开拓者、集大成者,尤擅长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和佛教考古。
宿白先生是新中国考古人才的重要培育者。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创办全国第一个考古学专业,苏秉琦先生任教研室主任,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宿白先生任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各大学为筹办考古专业或为培养讲授《考古学通论》的教师,派人到北大考古专业进修。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为发掘抢救地下文物,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因此从1952年开始,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合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至1955年共毕业四届,培训学员300余人,宿白先生是训练班的教学和行政管理负责人之一。毫不夸张地说,新中国的考古骨干,大多直接或间接是他的学生,他可说是“桃李满天下”。
宿白先生讲授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考古学,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是由他建立的。之后,他还开有古建筑考古、石窟寺考古等课程。为做好教学工作,他致力于科学研究,写出许多篇有创建的论文。这些论文经过短则十余年,长则三四十年的反复修订,直到2011年方才结集成《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出版。也正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才有了高水平的教学。宿白先生讲课深入浅出,要点明确,并在黑板上绘图说明,受到同学们欢迎,当时校内老师任课的只有向达、阎文儒和宿白三人,主要是请校外教师授课。从上世纪60年代起,基本课程均由本校教师担任,这对专业的学科建设非常重要,以后这些老师都成了著名专家教授。这些都是与宿白先生的筹划和努力分不开的。在宿白先生等人的努力下,1983年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成立我国大学第一个考古学系,宿白先生任首届系主任,开拓教学和科研,使中国大学考古学教育进入新阶段。
宿白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非常重视野外实践,长期从事田野考古。1951年,他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一书。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必须把考古资料与相关历史文献相结合进行研究。宿白先生以丰富的考古学知识和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进行研究,再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这本书成为历史考古学报告的经典之作。1962年他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作的《敦煌七讲》的学术报告,从理论和方法上为建立中国石窟寺考古学奠定了基础。他长年带领学生实地调查、测绘和发掘多处石窟寺,其研究成果汇编为《中国石窟寺研究》,记录了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同时,他还培养了一批研究石窟的专业人才,现在从事石窟寺考古研究的几乎都是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1959年,宿白先生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考察西藏佛寺近半年之久,足迹遍及拉萨、山南、日喀则、江孜等地区。他不辞辛劳,亲自记录、绘图,并撰写发表这些地区的佛寺调查记,还对西藏寺庙建筑进行分期研究,这是前人未做过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成果汇编为《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一书出版,从而创建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学这一分支学科。
宿白先生一贯关注文物保护事业,多方建言献策。他为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的保护多次建议,最近还为西藏芒康盐井、盐田的保护,给国家文物局领导写信,引起重视,并迅速得到落实。这样的体现责任感的事例还有很多。
宿白先生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要求严格。学生每有文章请他审阅,他总是认真审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而且他还亲切近人,没有一点大学者、大教授的架子。学生到他家,他都热情接待。记得一次北大考古学系邀我作专题讲座,我先去看望先生,一同晚饭后,他与我步行到教室并主持讲座,其时他已经卸任系主任。
宿白先生为人正直,对社会上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等现象深感忧虑。2010年“曹操高陵”有争议,由于涉及行政干预,一些学者不愿表态,而他却本着学者的责任感仗义执言,始终认为安阳市西高穴2号墓,由于证据不足,不能确认为“曹操高陵”。
宿白先生近年年事已高,深居筒出,但仍在整理未刊讲稿,近几年已出版的就有6种之多,并还在继续整理。同时还亲自编目,将全部藏书捐赠予北京大学图书馆,惠及学子。他对考古学界动向十分关心,除阅读书报外,还从登门看望和求教的学生中获取信息。真是活到老,研究到老。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宿白先生从事考古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超过60年,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了大量工作,贡献巨大,被称为我国考古学界泰斗级人物。
B.宿白先生教学、科研一肩挑,科研为教学打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水平的教学也促进了他的科学研究,提高了他的科研水平。
C.宿白先生具有丰富的考古学知识和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重视野外实践,而这正是从事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所必需的。
D.文物保护虽然与考古研究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并不是宿白先生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可他却对文物保护非常关注,曾多次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小题2】宿白先生重视野外考古实践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宿白先生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黎珍本书店“朝圣”记

在巴黎,走路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早晨,从第三区出发,沿着塞纳河一直走到第五区。走累了就坐在河堤旁,一边发呆一边看河面上来回忙碌的游船。也会兴致勃勃地观察乌鸦,看它叼来一大块华夫饼,放在低洼处的水潭里浸泡,然后一口口细致地吃完,多么聪明的鸟儿。漂亮的鸽子们也总是无处不在,当你从包里拿出面包的时候,它们就不紧不慢地踱步到你跟前,咕咕地叫着,理直气壮地问你要吃的。

傍晚,也是走着回住的地方。在老城狭窄交错的街道上转折穿梭,路过一家又一家的面包店、糕点店、餐厅和书店。天色逐渐暗下来的时候,餐厅门口的桌子旁也坐满了喝酒聊天的人。总有一些精致的小店,吸引着我停下脚步,驻足在装扮得极为诱人和温馨的橱窗前。有时候是一个手工做的皮夹,有时候是一尊造型有趣的小雕塑。橱窗的角落摆着像菜单一样的价格单,米白色棉纸上面印着名称和价格,纸张和字体都优雅讲究。

那天,我出门早了一些。要走去第八区,得花上两个小时。

终于到了164号。

法布街164号的布莱佐书店是巴黎顶级的珍本书店。1840年创立至今,有着近180年的历史。布莱佐书店一直致力推广书籍装帧艺术,在藏书家和装帧师的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到“高大上”的布莱佐书店“朝圣”,是我此次巴黎之行的主要目的。

深吸一口气,推开门,街道的喧嚣在我的背后骤然消失。室内的光线微暗,目光被一直延伸到天花板的木书架吸引,书架上一层层摆满了皮装书,书脊上的烫金像是夜空中闪烁的点点星光,散发着诱人的气息。

“Bonjour!”

穿白衬衫的店员抬起头,朝我笑着打招呼。

心脏怦怦跳动,像是要不受控制,我的声音微微颤抖:

“Bonjour,呃……其实,我不是来买书的……”

我一边语无伦次地比划着,一边递上了自己的名片做自我介绍,店员一直微笑着点头,认真地听我说话。

“我能翻看书架上的书,拍一些视频和照片吗?”

他会意地笑了起来:“我叫马克,是这里的老店员。书随便看哦,非常欢迎。有任何问题可以问我。”

我贪婪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又一本的精装书,捧在手里细细欣赏翻看。对于爱书人而言,布莱佐书店真是个宝库,随意抽出的一本书,都可能是顶级的名家装帧。既有烫金精细繁华的古典装帧,又有金属或者玻璃材质的现代艺术装帧,让我惊叹不已。

与马克聊天,得知马克也是一位资深书痴。实际上,他就是为了能天天与书为伴,才到布莱佐书店工作的。“在巴黎,没有比布莱佐更有意思的书店了!我大概会一辈子待在这里了!”马克一脸真诚地说着。

此时,一位穿着体面的西装,提着黑色手提包的老先生推门进来了。马克和他打招呼,他只轻轻嗯了一声,满脸严肃的神情,径直走到书店最里面的小房间。

“这是我们店主,克劳德先生!”马克边说边跟着走进去,和老先生快速说着话。

老先生朝我这边看了看,脸上的表情似乎舒缓了不少。他朝我招手,示意我过去。小房间里有一面镶嵌着彩色马赛克玻璃的大窗户,光线透进来,照着他的脸忽明忽暗。他露出浅浅的笑容,一边打开一个上锁的书柜一边说:“我叫克劳德,听马克说你很喜欢装帧呢,要不要看一下我们店的私藏?”

克劳德先生一本本向我展示着他挑选出来的私藏,这些书代表着法国装帧不同时期的精湛工艺,有些技术甚至可能已经失传了。他说自己既卖书也爱藏书,有些自己特别喜欢的,干脆就不卖了。“但是,你知道的,真正的顶级好书,我自己也是留不住的,总有人比我更喜欢。”

克劳德•布莱佐是书店的第三代继承人,他说这个书店仍然保留着祖父的痕迹:木书架是祖父专门找人定做的,已经上百年了;小房间的马赛克玻璃窗是祖父找艺术家朋友制作的;角落里的古董电话机,是祖父那个时代装的,早就不能用了,他依然保留着……

“书店快两百年了,在外人看来,我们应该是拥有很多的财富了。”他边说边叹气:“哎,其实我们书店还欠着银行好多贷款呢!”

“说真的,如果把这些书都卖了,我的确会很有钱,很有钱哦!”他朝我笑笑,摊开手耸耸肩:“但是,这样有什么意思呢?太无趣了!人活着就得过得有趣,不是吗?”

他说,几乎每一天,书店里都会迎来新的访客。“他们不一定会买书,有些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珍本书。但是我能从他们脸上看到一种爱书人的幸福和期待。”

我们就这样一直聊天,翻书,拍照,直到书店关门。

我推开门,又迎来了街道的喧嚣,此刻夕阳斜斜地打在脸上,暖暖的。

离开法布街,到转角不起眼的面包店买了羊角面包。包装纸袋上,简单印着“创立于1892年”。

1837年的爱马仕,1854年的路易威登,1840年的布莱佐书店。

这些就是法国人的日常与奢侈。

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时候,我刚好在现场。看到一件美丽的事物在眼前消逝,不禁伤心惋惜,竟也久久沉默无言。巴黎的人们似乎并不热衷讨论这件事,继续着平常的生活、工作,偶尔淡淡地说,修好就可以了嘛。这种静默无言的守护,其实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吧!

正如,我们这些爱书之人,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寻着书籍发出的微弱而清晰的光,来点亮并指引着我们世俗的生活。也是用一种静默,守护着美丽书世界。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你知道的,真正的顶级好书,我自己也是留不住的,总有人比我更喜欢。”该句话既表达了克劳德留不住书的遗憾,又表达了克劳德对书有所归的欣慰。
B.文中描写的布莱佐书店的店主是一位看上去不苟言笑,但实际上非常幽默健谈的卖书人、藏书人。
C.文章运用插叙手法讲述了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是为了表现法国人在灾难面前淡定从容的态度。
D.“我”去巴黎朝圣布莱佐书店,收获的不仅是看到许多装帧精美的藏书,更是获得一种精神力量。
【小题2】“人活着就得过得有趣”,“有趣”的生活是怎样的状态?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小题3】理解划线句子“这些就是法国人的日常与奢侈”的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统中国司法制度的主流,尤其重视审慎,以避免冤案的出现。先秦时期司法精神的主流,主张司法的审慎与宽和,《论语·子路》中孔子主张“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作“赦过与辜”,《周礼·秋官司寇·司刺》也主张赦免幼弱、老耄与蠢愚这三种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引《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即从夏代的司法精神中,便强调与其造成冤案,宁可达不到执法效果,即宁纵毋枉。周人的《尚书·吕刑》中,尤其强调司法的审慎:“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司法中的疑罪,采取赦免从无原则。汉代孔安国的注解认为,刑狱有疑点的,应该改为较轻的处罚,小惩罚有疑点的,应该完全赦免。按照孔安国的解释,这一周代的司法精神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
秦朝的司法思想以有罪推定为基本底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两件事。一次是有人在东郡的陨石上刻诅咒秦始皇的文字,秦始皇便“尽取石旁居人诛之”,陨石旁边所有的居民都被进行了有罪推定,所以杀无赦。类似的例子,秦始皇在梁山宫怀疑身边的人将信息泄露给了丞相李斯,于是便将“时在旁者”全部杀掉。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秦法对于犯罪嫌疑人,“无解词,笞讯某”,即一边刑讯逼供,一边要嫌疑人自证清白。这种有罪推定的司法,很容易产生冤假错案,如张家山出土竹简《奏谳书》中,就记载了一个秦代冤案,一个叫“讲”的人,被怀疑偷牛,在严刑鞭打下最终屈打成招,惨遭冤狱,全家遭殃。正是秦朝的这种严酷司法,最终导致“赭衣半道,群盗满山”,路上遇到一半的人都被判定犯罪,漫山遍野都是逃跑的亡命者。
汉儒继承了先秦主流的司法思想,反对秦朝法律文化。《礼记·王制》:“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即有疑点的案子要拿出来众人讨论,如果大家都认为存疑,便作赦免处理。汉代儒书《孔子家语·刑政》也有:“疑狱,则泛与众共之,疑者赦之”,主张疑罪从无。汉儒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主张:“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即疑罪从无是仁政的司法要求。汉儒刘向在《新序·杂事第四》中曾经记载一个寓言,据说魏国有疑罪,一半的司法人员主张应该做有罪推定,魏王便请教大商人陶朱公。经陶朱公启发,魏王意识到应该“狱疑则从去”,于是“梁(魏)国大悦”,确定了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因而获得民众的拥护。
这些汉儒疑罪从无、从轻的司法思想,对汉代的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影响。《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宣帝时廷尉于定国,学习儒家《春秋》,接受了儒的价值观,所以“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这位司法官员虽然没有实践疑罪从无,但却践行疑罪从轻,比起秦法的有罪推定传统来说,是一种明显的改善。
相比于秦朝的有罪推定,儒学的疑罪从轻、疑罪从无思想都是更合理的。当然,从轻和从无二者之间又有高下之分。明代人梅鹫在《尚书考异》中就指出,“罪疑惟轻,贤人以下。忠厚之事,圣人似不止此”,意思是罪疑从轻原则,只是一般儒者就能主张的水平,而疑罪从无,才是真正圣人的司法思想。

(节选自《南方周末》2019.2.28《中国古代司法的疑罪从无、从轻》)

下列选项中,不能对画线句观点起支撑作用的一项是(   )
A.如果避免以有罪推定为司法思想底色的做法,就会减少冤假错案的产生,增强政权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B.如果能够辨清“从轻”与“从无”的高下之分,就能丰富司法思想的内涵,为实现圣人之政打好基础。
C.如果能坚持遵循“疑罪从去”的断案原则,就可以更好地践行儒家仁政思想,更可能获得民众的拥护。
D.如果对有疑点的案子加强讨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个人好恶对断案过程的影响,使结果趋于公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发光细菌确保世博饮水安全

①一种快速、灵敏、可靠的饮用水安全检测仪将亮相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只要在待测水样中加入微量青海弧菌,半小时内就能知道饮用水是否安全。与传统的物理一化学或生物医学检测方法相比,这种新型的检测技术不仅速度快,灵敏度高,而且成本低廉。

②利用淡水发光细菌进行毒性物质检测,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员朱文杰对其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③作为检测材料,青海弧菌Q67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保证了检测结果的灵敏性和准确性。朱文杰告诉记者:“发光细菌是能发出绿色可见光的细菌,青海弧菌这样的发光细菌,一旦接触到有毒物质,发光强度就会受到影响,它们的发光强度和水样中有毒物质的类型、浓度密切相关。”所以只要在水样中加入微量青海弧菌液体,用便携式监测仪读取相关数据,饮用水是否安全在半个小时内就能知道答案。这种发光细菌,不仅将在世博会饮用水安全检测中发挥作用,而且早就在上海苏州河的治理、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都得到应用和科学验证。

④“其实,海洋才是发光细菌的主要栖息地,绝大多数的发光细菌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来看,均是海洋性的。”目前已经命名的发光细菌共18种,其中霍乱弧菌和青海弧菌为淡水发光细菌。

⑤上世纪80年代末,如果要用海洋发光细菌进行检测,为了满足海洋发光细菌的生理需要,必须在淡水样品中添加食盐达到3%。但如此高浓度的钠或氯离子,会影响某些有毒物质的生物学毒性表现,因此根据细菌的发光情况来判断水质就会出现偏差。这是海洋发光细菌的一个重大不足之处。而利用淡水发光细菌检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免这样的偏差。青海弧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种非致病的淡水发光细菌,因此是难得的水质检测好材料。

⑥“发光细菌在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朱文杰说,“现在,科学家对发光细菌利甩技术的开发依旧如火如荼,比如食品卫生的快速检测、分析有机合成化合物分子结构中不同取代基毒性的影响等等,也有科学家在基因克隆的实验中用细菌发光基因作为报告基因。”

 (选自20lO年2月2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与“青海弧菌”有关的介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青海弧菌与传统的物理一化学或生物医学检测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而且成本低廉的特点。
B. 一旦接触到有毒物质,青海弧菌这样的发光细菌发光强度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在淡水样品中添加食盐达到3%。
C. 利用青海弧菌这种淡水发光细菌检测淡水中的有毒物质,轻而易举就可以避免海洋发光细菌进行同样检测可能产生的偏差。
D. 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种淡水发光细菌就是青海弧菌,因此它是难得的水质检测好材料。
【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青海弧菌是我国科技人员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及科学验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毒性物质检测材料。
B. 发光细菌能发出绿色可见光,所以水样中有毒物质的种类越多、浓度越大,青海弧菌的发光强度就会受其影响而减弱。
C. 海洋才是发光细菌的主要栖息地,发光细菌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来看,均是海洋性的。
D. 我国利用发光细菌进行毒性物质检测,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因此该项目的研究者对其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小题3】根据文段内容,下列推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A. 可以想象,世博会上,我们只需在饮用水中加入非致病的淡水发光细菌——青海弧菌,立刻就能知道我们的饮用水是否安全。
B. 发光细菌的利用技术的开发已经涉及诸多科学领域,可以说,发光细菌在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C. 发光细菌,不仅将在世博会饮用水安全检测中发挥作用,而且还将推广到上海苏州河的治理、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去。
D. 有了这种不仅速度快,灵敏度高,适用面广而且成本低廉的新型的检测技术,传统的物理一化学或生物医学检测方法就不再被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