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释)①绛侯:即周勃,西汉开国功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做字。文中袁盎的名和字构成近义关系。
B.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C.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手执符节以为凭证。节,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曾寄身吕禄门下为食客,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赢得了周勃的信任。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凭借文帝宠幸,常常忌恨袁盎,袁盎为此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国之大礼,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经袁盎解释,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2 11:0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司马迁《项羽之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通常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此处泛指山的东面。
B.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秦和汉初,每郡设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
C.江东,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因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古代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D.籍,项羽的字。古人为表示尊重,称别人称名;为表示自谦,称自己称字。如《鸿门宴》中的“不然,籍何以至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领八百骑兵突围的项羽在阴陵迷路,向一农夫问路,却被欺骗向左行,误入大泽,导致被汉军追上,再次被围于东城。
B.项羽刚愎自用,到最后也不反省自己为何失败被围,而是把失败归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并用一场“快战”证明“非战之罪”。
C.原本想要渡乌江突围的项羽,想到自己从江东带来的八千子弟都已牺牲,便自觉不能苟活,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放弃渡江,决一死战。
D.项羽重情重义,死前把自己的乌骓马交代给别人照顾,即使面对吕马童,也毫无怨恨,用自己的生命帮助对方取得赏金封侯的奖赏。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放还叔谋事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鲍之交》)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三战三 走:逃跑
B.士大夫之 族:类
C.天下不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扬
D.今之众人 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召忽死     欲人无感也难矣
B.吾尝为鲍叔谋事更穷困 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皆出于此乎
D.子孙世禄齐 而耻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乙文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从而表达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赞扬。
B.甲文借管仲之口表达强烈的褒贬态度和渴望知遇明君的人生理想,抒发了不遇知己的慨叹,探索了怎样对待贤才这一重大命题。
C.甲文写管仲对鲍叔这个人生知己的感激,以排比句的形式列举大量而细微的事实说明鲍叔的知贤,语势充沛,说理有力。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原创)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胜记     胜:尽,全
B.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考察,考证
C.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责罚
D.垢弥甚耳     弥:更加
【小题2】(原创)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项是
例:重为乡党所戮笑
A.屈原放逐
B.虽万被戮
C.下流多谤议
D.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小题3】(原创)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倡“有教无类”。
B.左丘,即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太史。《春秋左氏传》《国语》的体例分别为编年体和国别体。
C.《史记》体例通常是,“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历法等,“表”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D.《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回信,信中叙述了众多前人的不幸与自己所受的不公待遇,主要目的是安慰友人。
【小题4】(原创)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B.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C.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D.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小题2】下列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这叫“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B.皇帝,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C.堂,中国古建筑讲究“堂在前,室在后”,“堂”为行礼、交际的所在,相当于现在的客厅;“室”是内室,是堂里面住人的寝室。
D.筑,中国古代竹制乐器,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荆轲西刺秦王,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就曾慷慨击筑,荆轲和而歌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之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通缉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担心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而选择恢复身份。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但高渐离却没有以前技艺高超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威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疆。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组:绳子
B.乃以秦王属吏 属:交付、委托
C.沛公又让不受 让:命令
D.沛公然其计 然:同意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B.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C.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