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狗狗姓氏

晚9点,尹局长下了小车示意司机把车开回去,打着饱嗝进了有小院的屋子。在沙发上坐着的邻居,曾在局里工作过的退休职工老年看见他进来,赶忙站起身来。一直卧在门前警惕地瞪着老年的局长家宠物狗“丹丹”,也一跃而起,在局长脚前撒欢蹦高。

“尹局长回来了?”老年的脸上堆着谦恭的笑

“嗯,有啥事?”尹局长边用牙签剔着牙缝,边漫不经心问。

“是这么回事。”老年有点忸怩起来,“我是刚搬过来的,有些情况可能你不知道,听说你家狗狗名字叫‘丹丹’,恰好我小孙女的名字也叫丹丹。你给狗狗起名字时,我还没有搬过来,你不知道情况,可现在,你看这狗狗和人一个名字,总觉得那啥。你能不能把狗狗的名字改改?”

“有这事?”尹局长往沙发后一横,撩一眼老年,架起了二郎腿,正好小保姆的茶也递到跟前,放好了,诺诺然退去。

“可不是!要说这名字吧,也就是个符号,可人和狗总不能一个名字,你看……”

“这事有点不好说。”尹局长半歪着头,口气很干脆,“要说咱们是邻居,退休前你又在局里工作,没有什么不好说的,可这狗狗的名字是叫顺了的,一下难改口。最关键的,你给它改了名,你叫它肯定不理你,它已经记死了‘丹丹’这个名字。”

宠物狗一听主人嘴里出来“丹丹”俩字,很兴奋地人立起来,把两只上蹄搭上沙发,瞪着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局长的脸。

“你看你看,它就认这个名,叫它其他肯定没有反应。”

老年憨憨地站着,一脸的失望:“你看这事没商量了?”

尹局长边摩挲着狗狗的头,任其红红的舌头舔着可以逮住的手腕手心,边撩起一只眼睛来:“不就是个名字吗,那么讲究干啥?我家这小家伙我根本就没有把它当成狗狗,而是当宝贝女儿看。再说了,啊,你家孙女的名字肯定没有申请专利,是不是?”

老年脸上一阵红一阵紫,定定神说:“那好吧,局长你歇着,我走了!”说罢不等局长有回应,一扭身出去了。

隔了一段时间的又一个晚9点,尹局长又乘车回来,下车刚走到大门口不远地方,听背后有人猛喝了一声:“尹贵生!”

这是谁呀,左邻右居可从来都是喊他尹局长的,还没有过谁对他直呼其名。打着饱嗝脸色不悦的尹局长扭过身来。

路灯浑浑的巷子口,站着老年,并不看他,扭着脖子左瞅右看,又扯着长腔大喊了一声:“尹贵生!”

“你叫我?”尹局长口气不大好听。

老年一抬头,脸上又堆上谦恭的笑容:“哟,是尹局长!我哪里敢叫你名字,我在喊我家狗狗呢,前几天刚抱回来,一转身就跑出院子外边,我怕丢了。”

“你说啥?你家狗狗叫啥?”

“噢,没有说清楚,我家狗狗的名字也叫尹贵生。”

“你,你,你怎么能这样呢?”

不就是个名字吗,那么讲究干啥?我家这小家伙我根本就没有把它当成狗狗,而是当宝贝孙子看。再说了,啊,你的名字肯定没有申请专利,是不是?”

尹局长脸涨成紫茄子,嘴张了几张,终于没有吐出一个字来。

老年仍然不依不饶:“你觉得我这样做很不讲人道很没有人性是不是?你觉得你很丧失人的尊严是不是?忍着点吧,人的尊严算个球?”

尹局长有点气急败坏了,可一贯练就的嘴皮功夫尽数散失,只有干张嘴冒热气的份。

老年不再理他,又扭头连声喊“尹贵生”,巷子里滚肉球一样跑出一只杂毛小狗,嫩声嫩气“哈儿、哈儿”地叫。

【小题1】文中两次写到“老年脸上堆着谦恭的笑”属于人物描写中的__________描写,这两次描写各反映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请摘录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细节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相关情节,比较下面两句意思几乎相同的人物语言,简析各自的言外之意。
局长:“不就是个名字吗,那么讲究干啥?我家这小家伙我根本就没有把它当成狗狗,而是当宝贝女儿看。再说了,啊,你家孙女的名字肯定没有申请专利,是不是?”
老年:“不就是个名字吗,那么讲究干啥?我家这小家伙我根本就没有把它当成狗狗,而是当宝贝孙子看。再说了,啊,你的名字肯定没有申请专利,是不是?”
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构思精巧,简单的情节中却反映了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B.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是心理描写更为突出。
C.小说采取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作为平民百姓的读者读后感觉很痛快。
D.老年脸上“一阵红一阵紫”表现了他“请求”不成后的无奈,局长脸“涨成紫茄子”表现他的尴尬。
【小题5】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什么的,请用简要的语言具体概括并阐述理由。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关于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6 08:0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
高长山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代。“魏晋风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而载入史册。就书法而言,正如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一样,魏晋时期的书法也从实用目的性逐渐转化为审美目的性阶段,因而也成了书学自觉的时期。
  汉代的书法可以说是各种书体臻于完备,其基本格调是以实用做出发点,章法规整,追求整齐典雅,用笔严谨,其中所包蕴的苍茫混沌的自然美,成了后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尤其东汉时期书家们渴求从草书的墨迹中获得精神快感,认识到了书法可以体现人的品格与风节,并得到魏晋士人的继承和弘扬。
魏晋士人面对社会动乱,作出了“全身远害”的政治性退避,从而把精力投注到书法艺术上来,从对书法的爱恋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在许多文人士子的笔下,书法已不再是信手随意的书写,而提升到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文化的境界。与汉代书法比较而言,一种真正抒情的“纯”书法成熟了。
“魏晋风度”在书法上的体现,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其作品的神韵有二:一是表现多变的技法之美;一是表露种种人格之美。从技法上讲,王羲之书法已变汉代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新体。南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可以说是对王羲之及其这个时代书法作品基本特征的准确地概括。从表露人格之美上,王羲之行草书的外在形态率真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而内在却涌动着欲罢不能的动荡感,恰好表现了魏晋名士表面风流潇洒,内心却充满哀怨不平的心理和情绪。
  “神韵”还体现在书法理论上。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述相继问世,内容广泛且具有开创意义,代表作有:索靖的《草书势》、卫恒的《四体书势》、卫铄(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说十二章》等。探其肇端,卫夫人和王羲之的书论于东汉蔡邕,蔡邕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认识包括三个层面,即“神”、“势”、“形”,三者通过创作主体的努力,是能够协调起来并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的。在此基础上,卫夫人的《笔阵图》鲜明地提出了“意前笔后”的创作思想,成为书法美学中的经典之语,为书法本体美学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是在魏晋时期这种文化背景下,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雅士的推动下,书法艺术达到高峰,书法理论也渐入佳境,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学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7月19日)
【小题1】下列关于“汉代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八汉代书法比较注重章法规整,追求整齐典雅的效果。
A.汉代书法承前启后,艺术审美价值取代了实用价值。
B.东汉草书让当时的书家感到书法可以体现出人的精神。
C.汉代书法所包蕴的苍茫混沌的自然美,为后人所追求。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卫夫人在《笔阵图》里所提出的“意前笔后”的创作思想本质上源于东汉蔡邕有关书法艺术中“神”、“势”、“形”的一些深刻认识。
B.王羲之在书法上的重要贡献在于: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书法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书法逐步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
C.王羲之书法作品一改汉代质朴书风,技法多变,外在形态率真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而内在却涌动着欲罢不能的动荡感。
D.南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是说书法的高妙之处在于书法之气韵,外形次之。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由于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从而让书法也从实用目的性逐渐转化为审美目的性阶段,因而也成了书学自觉的时期。
B.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神韵”还体现在书法理论上,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述相继问世,内容广泛,为后世研究书法提供了参考。
C.社会的动乱使魏晋时期的文人仕子不得不远离政治,从而有大量的精力融入书法并将书法提升到人生态度和思想文化境界。
D.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达到高峰,书法理论也渐人佳境,都离不开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雅士之流的推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朋霍费尔①从五楼纵身一跃
蔡东
海德格尔②行动筹划了已有半年,总是快成了,到底又没成。
以前,周末的时候,身为科大哲学老师的乔兰森喜欢坐在阳台的藤椅上跟学生聊哲学,他说话不紧不慢,很随意地引述原典,一派闲逸迷人的风度。
那会儿,他才四十出头,圆寸发型很精神,身材又瘦高,站起来在阳台上踱步时,一步一步,像风吹动起铜管风铃,连脚步声都是清脆的。即使当着学生的面,她看他的眼神里也掩藏不住爱意。
说起来,她也算个热衷于家事的女人,兴头上跑几个超市买材料就为做一道程序烦琐的新菜。但现在大部分时候,她提不起兴致来,日子一天一天失去了柔韧性,心绪没来由就是恶劣无比。她听到了日子发出的声音,规律的让人听久了会发狂的声音。
现在,周素格准备陪着丈夫,在回放里一集一集地找《天天饮食》看,看烦了就换成《西游记》。感谢电视,要是没有电视,这几年她真不知道该怎么熬过来。谁知他说不看,没什么好看的。
她说:“要不,就睡会儿觉去?”他茫然地摇摇头,说:“我想做个木匠。”
起病后,他说话就没头没脑地,但今天这句话还是让她愣住了。木匠?做了三十年夫妻,她还是第一次听他说起,他想做个木匠。
她看着丈夫,此刻的他,是裸露的,诚实的。藉由脑部的萎缩退化,他再度成为长不大的孩童,那段幽密的记忆突然开始放光,纤毫毕现。
她点点头:“我知道了,知道了,原来你是想做个木匠。”
她看看表,已经五点多了。
她说:“兰森,我等着给你买点做木工活的材料;眼下,我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我想一个人出去待一待,放个假,放几个小时的假,你能听懂吧?”
乔兰森点点头,他说:“马颊河的木匠最好。”
演唱会八点开始,她第一次看演唱会不熟悉情况,想着还是早去为好。她从储藏间暗格里取出麻绳,捋几圈挂在胳膊上,又搬出那把半年前她找遍家具卖场才寻获到的宽大舒适的座椅,跟沙发 并排放好,确保椅子跟电视机之间的距离合适。
他看到崭新的木椅子,很欢快地坐上去。她赶紧抻着麻绳,把他拦在椅子上,先系上一道。接着捆胳膊,木椅子棱多,很容易穿梭打结,最后是绑住两只脚踝。打结的扣是死扣,但绳子绑得松,怕勒疼了他。
熟练,迅捷,闪电行动。她半张着嘴,脑子里一片空白。
看着她忙活,他一直笑,说:“你先绑我,一会儿我还要绑你。什么时候换?”
乔兰森终于被她绑在了椅子上。海德格尔行动,筹谋多时,大功告成。
她低声说:“我寸步不离地看护你,时刻提着心,在超市里买袋盐也担心,往购物车里放完东西,一回身你已经不见了。”
“我真的受不了,受不了了。”
她拿起皮包,检查了一下演唱会门票。挎上包,换鞋,开门,她听见他的声音从身后传过来:“你要走?”
她说:“我出去一下。”他继续问:“去哪里?”她背对着他,说:“你看电视吧,《猫和老鼠》。”
她迅速关上门,乘电梯来到楼下。经过天井时,她的步子慢了下来。她控制不住地想象家里的画面。也许,乔兰森正低着头,身子往前挣,想从木椅子上挣脱出来。就算他从麻绳里挣脱出来又如何,他被幽闭在一个奇怪的地方,脸上是智识诡异消失的蠢样子,不能思考,不能独立完成任何一件小事。
她猛然睁开眼睛,那只丈夫起名朋霍费尔的、早已被发现摔死在小区天井的白猫侵入进她的行程,这次白猫出现的方式跟以往不同,它不是被抱在丈夫怀中的,也没有躺在地上的光斑里。白猫朋霍费尔从五楼纵身一跳,摔死在小区的天井内。这幅画面如此真切,就像她亲眼看到过一样,画面里,白猫没有回头,一跃而下。
上楼,打开防盗门,冲进客厅,站在椅子前面。她惶惑地站着,根本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出现在家里。他笑了,说:“这么快就回来了?”
她愣了一下,忽然想到什么似的。她回答道:“好玩吧?今天就到这里,先不玩了,晚上我带你去看演唱会。”
她俯下身子去解那绑住他的绳子。
(有删改)
(注)①朋霍费尔:20世纪德国神学家,著有《狱中书简》等。②海德格尔:20世纪德国哲学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着力反映的是人的生存困境:照料失智丈夫的日常生活,周而复始的厌恶与责任、挣扎与勇气、残忍与软弱,表现了人生困局中的人性纠结。
B.小说善于以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面对冲进客厅的周素格,乔兰森笑说“这么快就回来了?”体现了乔兰森与周素格的默契。
C.小说以富有柔软细腻的叙述,既直面了灰色的人生,又对苦难的人世葆有温情和暖意。语言清新,富含深意,颇具艺术张力。
D.筹划已久的看似失败了的海德格尔行动,却让周素格成功完成了一次转变,这个转变就是:与其逃避,不如共同承受。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周素格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的标题和开头初看晦涩难懂,认真品味却有深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的影视剧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以前占据市场显著位置的穿越、魔幻、宫斗、戏说题材逐渐隐退,而一度呈现式微态势的现实题材创作却在政策的支持和舆论的引导之下持续发力,呈现出喜人的丰收景象。一大批影视作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火热现实,获得了业界口碑与市场成绩的双赢。

不过,我们在为现实题材影视创作繁荣发展欢呼的同时,也要警惕某些打着现实主义旗号,却没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只靠凭空想象和道听途说拼凑编造,使作品悬浮于现实之上,片面地反映现实甚至扭曲现实的现象。还有的创作者虽有深入生活、表现现实的勇气和自觉,却不具备运用艺术手法回应大众情绪、引导理性思考的意识和智慧,一味渲染世间险恶,放大社会黑暗,揭露人性的短处。一些现实题材影视剧忽略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与和谐美好的生活景象,自始至终被负面情绪笼罩。这种脱离主流价值宣泄情感、把“糟糕的个别情况”夸张放大为社会普遍现象的做法,给观众带来感官体验的不适,容易对其内心世界造成巨大冲击,使人感到心情低落,更有甚者出现怀疑人生、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须知,除了艺术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也是评价影视作品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影视创作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人们安顿精神的栖息地和滋养民族精神的沃土。不可否认,现实中存在虚假、罪恶,但这些负面内容只是现实的一部分。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党领导人民过上了美好生活,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图景和奋斗历程,这才是时代、社会、生活的主流,是影视创作的素材富矿。

影视创作应秉持积极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将视野更多地着眼于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社会主流价值所追求的真善美。即使要表现负面的内容,也应将接地气的生活熔铸为能够进入审美视野的“第二现实”,发现、提炼、挖掘其中的美好、温情,努力使“糟糕的个性化”变成丰盈饱满、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形象,将“琐碎的小情感”升华为人间大爱,在此基础上启发广大观众审视自我、思考人生、陶冶情操,在他们心中形成更加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换句话说,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创作需要“立地”,更应该“顶天”,既要接地气,也要提人气、有生气,这才是影视创作应当追求的更高境界。

(摘编自范咏戈、李蕾《创作应观照积极的现实生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下,一大批反映新时代中国火热现实的优秀影视作品正在替代穿越、魔幻、宫斗、戏说题材的影视作品,成为了影视剧市场的主角。
B.有些创作者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单凭自己的想象和道听途说进行胡编乱造,他们的作品不能真实地再现现实生话,甚至扭曲现实。
C.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有表现现实的勇气和自觉,具备用艺术手法回应大众情绪、引导理性思考的意识和智慧,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D.那些渲染世间的险恶、暴露社会的黑暗、揭露人性的短处的作品会冲击观众的内心世界,使其情绪低落,甚至怀疑人生、不能正常生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并没有开门见山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只是介绍了影视剧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把有的创作者能深入生活、有的不能进行对比,说明创作不能脱离现实。
C.文章从反面论述了当今影视剧市场存在的弘扬正能量不足的现象,使议论更具现实针对性。
D.文章最后一段用理论论证的方式,阐述了现实题材影视作品既要“立地”又要“顶天”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描写和谐美好的生活景象,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弘扬的主流价值。
B.与一部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经济效益相比,其社会效应才是评价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指标。
C.影视创作过程中即使要表现负面内容,也要弘扬正能量,使观众获得健康向上的人生体悟。
D.创作者创作现实题材影视作品时既要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又要使作品成为积极的精神力量。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中国的孝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要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就必须认识中国的孝道。“孝”就是孝顺,善事父母,要对父母尽孝心,而且绝对服从。儒家所倡导的尊亲、养亲就是这个意思;而墨家则将“孝”建立在“兼爱”的基础上,认为“孝”是有利于赡养父母的行为;道家的老子则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法家的韩非子认为“孝”即“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虽然各家主张不一样,但有共同的倾向。孔子的“孝”就是孝、悌、忠、信,弄清楚了此四字,对孔子的孝道观就不难理解了。“孝”和“悌”可以放在一起理解,因为与血缘关系紧密。“孝悌”就是规范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孔子所认为的孝,其范围是很广的,比起后来所说的孝的概念要广得多,并且与宗法等级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联系密切,在当时看来,这是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所认为的“本”就是“孝悌”。在当时社会中,孔子的看法是十分符合逻辑、令人信服的推论:如果是一位在家里充满爱心,又尽孝悌的人,那么他对国家是不可能犯上作乱的,他对社会也不可能造成危害。看来,孔子的主张,在我们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有删改)
【小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对于“孝”的主张的侧重点。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孔子所认为的孝“比起后来所说的孝的概念要广得多”?
【小题3】根据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孔子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