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寻我家

蔡 楠

我开始寻找我家。

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的。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并不大,我曾经骑着摩托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围着这座城市不停地寻找,找遍了大街小巷高楼平房,都没有找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到电视台去登广告。

我的广告词是这样拟写的:(某男人因不慎丢失家庭一个,内有三十岁的年轻妇女一名,外带一六岁男孩。另有家具什物若干。记忆中家庭住址在×××街××巷×号,有线索者,请通知电视台广告部转,重谢!)我把广告词交给部主任,部主任又将它交给台长。台长大笔一挥作了批示:现在丢失家庭的人很多,据统计在我市30一40岁年龄段的人群中,丢失家庭率高达67.8%,且有不断上升之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为帮助他们尽快与家人团聚,凡来我台登播寻找家庭广告者,一律免费!我谢过台长,留下手机号码,出了电视台。

登出广告的第二天上午,我的手机响了,是电视台打来的。他们已经为我找到了家,一会儿就派车送我回去。

我激动万分,坐着电视台的车踏上了归家的路。车子七拐八绕,在一幢高大的建筑物前停下。广告部主任领我绕过高大建筑物,拐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古铜色的铁门前,他和蔼地对我说,到了,这就是×××街××巷×号,你回家吧!

我掏出钥匙开门。啪,锁开了。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家。我看见妻子正在客厅猫腰撅腚地擦地,六岁的儿子正在写字台上写作业。我没敢打扰他们,我想悄悄绕过客厅回到我和妻子的卧室。这时妻子扔掉抹布惊慌地开口了,“站住!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钟蕾,是我呀!我叫着妻子的名字,我回自己的家来了!”

钟蕾后退一步,定定地望着我,“这怎么是你的家呢?”

“这怎么不是我的家呢?你看这两间正房两间陪房,是我操持着盖的。院里的石灰砖是我的哥儿们替咱们砌的,客厅这套进口仿皮沙发是我打三折优惠从一个关系店里买来的,卧室里挂着的那幅字是著名书法家铁西为我写的,他还请我雅正呢!这怎么就不是我的家呢?”

“你说得一点不错,这些都是我丈夫干的。可我怎么就不认识你呢?”钟蕾仍然摇着头。

“你怎么会不认识我呢?我们是在一九九〇年五月一日结的婚对不对?你后背靠近臀部的地方有一颗黑痣对不对?我们的儿子是在我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出生的,今年六周岁了对不对?再有他随你的姓叫钟小雷对不对?”

“对呀对呀对呀,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也好像在哪见过你,可我怎么就想不起你来呢?”钟蕾睁大眼睛,上下左右地探测了我一圈,仍然摇头。她喊来了儿子,“钟小雷过来,你看看这个闯进咱们家的人,他是你爸爸吗?”

“不是”,钟小雷瞪着骨碌碌的眼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爸爸不是正在厨房做饭吗?我去喊他来,爸爸,爸爸——”

我的儿子钟小雷从厨房里喊来了他的爸爸。是他爸爸,却不是我,是一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的中年男人。那男人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天哪!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模样,我比他要年轻要英俊,比他能挣钱,比他能做事,比他……

一阵凉彻骨髓的悲哀袭来,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

大街上,杨花柳絮漫天飘舞,我在杨花柳絮中迷失。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那我的家在哪里呢?

我至今仍在寻找。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02年第22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电视台长批示登播寻找家庭广告一律免费,是为了帮助越来越多的像“我”一样丢失了家庭的人,这表明“丢失家庭”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B.小说中“我”曾是一个爱家顾家的男人,这从“我”记得结婚的日子,记得房子是自己亲自操持着盖的,记得沙发是自己托关系买的等细节描写中可以得到证实。
C.我明明记得详细家庭住址,电视台根据线索找到了我家,我用身上的钥匙打开了自家大门,小说结尾却说这里不是我家,这是用荒诞的情节表达生活的真实。
D.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是因为家里的妻儿并不认识我;我感受到了凉彻骨髓的悲哀,这说明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
【小题2】小说结尾写到“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我”最终在杨花柳絮漫天飘舞中迷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那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的中年男人究竟是谁?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12:59: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慎独”的思想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儒家发展为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的品行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大学》和《中庸》都提到了“慎独”。《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保持谨慎。“独”字理解为“独处之时”,“独”字被理解为“独处之时”。“慎独”所讲究的“独处之时”的时间观念,已经从外部时间转化为内部时间,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注、提升,追求自我内心的至善。又指出小人闲居独自做坏事时,什么都做得出来。见到君子的时候就畏畏缩缩,掩藏自己不善良的行为,而标榜自己的好处。其实别人看他,一目了然,因为内心的真实意念会显露于外表。这就说明表达诚意并非因想欺人而外显的,它应是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故君子要疋心诚意,以达知行合一。
《中庸》一书对“慎独”的理解不尽相同,《中庸》认为“道”是须臾不能忘却与背离的,可以背离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君子慎独。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人性向道,心虽然是“性”的表现,但并不是时时刻刻遵循性体的。因而,君子会有意识地节制心的活动,常存敬畏之心,以求达道。
尽管《中庸》和《大学》目标一致,但出发点却不同。《大学》讲君子慎独,是出自更具体形象地对“诚意”的理解:《中庸》意如书名,“慎独”是遵循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中庸》中谈论“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独”可作“仅仅”解,特指那些不正当、不合乎中庸之道的行为和观念;“慎”指“成慎恐惧”,强调言论的恰当与及行为正确。而《大学》中.“独”作“独 处之时”解,则将“慎独”的道德要求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追求,不仅仅是在人监督或制度束缚的情况下,善于克制自己不良的思想与行为,谨言、慎行,而且要内化道德规范为人性信仰,知行合一。
“慎独”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不仅在古代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仍可以为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时,有些人却失去了灵魂家园的绿洲,有些人经不住各种诱惑,一不小心踩进罪恶的泥潭,这是不能谨守道德之心而造成的恶果。可见,“慎独”就是刻在心头的警言,是提升修养的一个弥久自新的好方法。那么怎样能做到“惧独”呢?当今时代要求我们拥有一份主动认识自身的自省意识,一份对主体觉醒所必备的忧患意识,这对于形成“慎独”至关重要。“慎独”就是一种简朴的修身方法,需要我们长久修炼,没有对“慎独”的执着追求,又怎能优化我们的人生?又怎能完美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
(选自《论慎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慎独”指君子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憤,讲究个人修养,注重个人操守,它是懦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B.“慎独”将外部时间转化为个人独处的内部时间,关注、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追求自我内心达到至善至美境界。
C.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在于小人独处时掩藏不了自己内心的恶,什么坏事都做得出;见到君子时则刻意标榜自己的好处。
D.君子要正心诚意,做到知行合一,因为诚意是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意愿也终究会显露于外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中庸》认为,人性向道,君子需要慎独,因为“道”是不能忘却―与背离的,一旦背离,“道”就不是“道”了。
B.慎独是君子自我修炼的过程,心是“性”的表现,但心有时也会游离性体,君子慎独就需要节制心的活动,保持心静。
C.《大学》从“诚意”的角度提倡慎独,,《中庸》则从中庸之道的角度提倡慎独,强调言语行为的恰当性和行为的正确性。
D.《中庸》对慎独的要求层次低,流于形式;《大学》对惧独的要求较高,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性信仰,知行合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惧独”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它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依然可以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B.人们追求物质的享受导致灵魂出窍,踏进罪恶的泥潭,这表明,抛弃慎独,不谨守道德之心容易招致恶果。
C.在当今,“慎独”仍然可以为个人修养的提高发挥指导作用;做到“慎独”需要具有自省意识和忧患意识。
D.“慎独”虽简朴,但需要长久地坚持。坚持慎独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达到个人风范的崇高境界。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的远征

陈丹青

⑴二十三年前,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初起的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后期某课,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⑵自1983到1989年,也是木心恢复写作、持续出书的时期。大家与他相熟后,手里都有木心的书。逢年过节,或借个什么由头,我们通宵达旦听他聊,或三五人,或七八人,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勉力强撑的,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⑶木心在大陆时,与体制内晚生几无来往,稍事交接后,他曾惊讶地说:“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这样子,过了几年,终于有章学林、李全武二位,纠缠木心,请他正式开课讲文艺,勿使珍贵的识见虚掷了。此外,众人另有心意:那些年木心尚未售画,生活全赖稿费,大家是想借了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或使老人约略多点收益。“这样子算什么呢?”木心在电话里对我说,但他终于同意,并认真准备起来。

⑷事情的详细,不很记得了。总之,1989年元月15日,众人假四川画家高小华家聚会,算是课程的启动。那天满室哗然,很久才静下来。木心,浅色西装,笑盈盈坐在靠墙的沙发。那年他六十二岁,鬓发尚未斑白,显得很年轻。讲课的方式商定如下:地点,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时间,寒暑期各人忙,春秋上课;课时,每次讲四小时,每课间隔两周,若因事告假者达三五人,即延后、改期,一二人缺席,照常上课。

⑸木心开讲后,则每次摊一册大号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字,是他备课的讲义。但我不记得他低头频频看讲义,只目灼灼看着众人,徐缓地讲,忽而笑了,说出滑稽的话来。当初宣布开课,他兴冲冲地说,讲义、笔记,将来都要出版。但我深知他哈姆雷特式的性格:日后几次恳求他出版这份讲义,他总轻蔑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

⑹木心讲课没有腔调——不像是讲课,浑如聊天,而他的聊天,清晰平正,有如讲课——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如宣读早经写就的文句。不止十次,我记得,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

⑺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⑻讲课最令我感到兴味的瞬间,是他临场的戏谈。

⑼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就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在木心那里,切题、切题、再切题,便是这些如叙家常的离题话。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且慢,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来一句,又来一句——随即收回目光,接着往下说。

⑽讲课中,他两次提到与他相熟的街头松鼠,还有寓所北墙密匝匝的爬墙虎:“它们没有眼睛哎!爬过去,爬过去!”每与我说起,木心啧啧称奇。忽一日,房主未经告知,全部拔去了,他如临大事,走来找我,狠狠瞪大眼睛:“那是强暴啊!丹青,我当天就想搬走!”

⑾有次上课,大家等着木心,太阳好极了。他进门就说,一路走来,觉得什么都可原谅,但不知原谅什么。那天回家后,他写成下面这首诗:

五月将尽/连日强光普照/一路一路树荫/呆滞到傍晚/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天色舒齐地暗下来/那是慢慢地,很慢/绿叶藂间的白屋/夕阳射亮玻璃/草坪湿透,还在洒/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都相约暗下,暗下/清晰 和蔼 委婉/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⑿二十年前,木心这样地走着,看着,“一路一路树荫”,其时正在前来讲课的途中;下课了,他走回家,“天色舒齐地暗下来”。

⒀那些年,众生多少是在异国谋饭的生熟尴尬中,不免分身于杂事,课程改期,不在少数,既经延宕,则跨寒暑而就春秋,忽忽经年,此即“文学远征”至于跋涉五年之久的缘故吧。

⒁“结业”派对,安排在女钢琴家孙韵寓所。应木心所嘱,我们穿了正装,分别与他合影。孙韵母女联袂弹奏了莫扎特第23号钢琴协奏曲。席间,众人先后感言,说些什么,此刻全忘了,只记得黄秋虹才刚开口,泪流满面。

⒂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那年他六十七岁了。就我所知,那也是他与全体听课生最后一次聚会。他的发言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每当他借述西人的文句,我总觉得是他自己所写,脱口而出:

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2012年11月10日写在北京

(选自《〈文学回忆录〉后记》,有改动)

【小题1】解释加点语词在句中的含义。
(1)后期某课,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2)但我深知他哈姆雷特式的性格:日后几次恳求他出版这份讲义,他总轻蔑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
【小题2】文章第⑾段引用木心的诗,简要分析其作用
A.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木心的性格特点
A.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结尾段落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代先民从事农业耕作开始,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尽管这类危机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而且显然是在人类所能解决的范围之内,但是公众、媒体和政治家们却似乎并未像对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或其他社会问题那样严肃地对待土壤危机。然而,我们对土地和土壤资源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一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迁移土壤和岩石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完全出人意料,因为地质学家将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而非人类——视为改变地貌的动力。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以数百万年为计的“深度时间”范畴,以及地球自身生成及演化历史的讨论中:在漫长的地质时间轴上,人类只能被视为刚刚出现。事实证明,人类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世界地貌,在极短的时间内已造成可与地质作用相比拟的影响。
透过地质学的视角来审视农业发展史,便可以看到一幅人类自食其果的图景:我们对待土 地的态度,决定了土地对待我们的方式及其时间纬度。还可以看到避免悲剧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只要人类不再愚昧地重复无限损耗土壤资源的行为,便可以避免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但遗憾的是,当今人类的行为,正是在全球范围内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
在过去的150年中,每几十年就有智者敲响土壤退化的警钟。但是,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太过短暂。那些尽力扭转土壤退化局面的努力,都被所谓更重要的事情取代。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南部大平原垦荒种粮,出口欧洲以满足其粮食需求;再比如今天,我们培育作为生物燃料原料的作物,以实现作物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考古学家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土壤流失与古代社会的衰退或灭绝之间的关系。在环境史学资料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森林砍伐造成土壤侵蚀,并最终导致文明毁灭”的论点。不过,根据早期对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地质学探寻,特别是对陡峭林地的土壤侵蚀的研究来看,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土壤流失,不可能仅由林木砍伐造成。事实上,只有想方设法地杜绝植被复生,才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人们不禁开始怀疑,农业活动或许是造成这一切的真正罪魁祸首。我们面对的谜题是:是否农业活动在造就了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蔓延的同时,也通过更长期的土壤退化及流失过程,播下了引发社会衰落的种子。
如何重新思考传统农业中的智慧,进而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改变对土壤的看法开始:土壤不只是用来种植植物的培养基质,它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问题,因为人们没有严肃地对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B.世界地貌变化的动力一般来自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但一种新的观念认为,人类活动也正在重构世界地貌。
C.如果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悲剧就会发生。
D.审视农业发展史,人们迷惑:农业活动造就了文明,也导致了文明的消失,成为真正的罪魁祸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最后思考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B.文章从地质学视角展开论述,得出人类无限损耗土地资源,可能会带来文明灭亡的命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今天的事例,旨在揭示土壤危机被许多更重要的事情取代。
D.考古学家和环境史学家的观点作为直接的论据运用于文章的论述中,支持本文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对待土壤资源,那么,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才会持续。
B.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是因为地质学家认为改变地貌的动力在于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
C.文章立足于考古学家和环境史学的观点,指出人类文明的衰退乃至毁灭的原因,还在于农业活动无节制地摧毁土壤。
D.土壤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保护人类文明就是保护土壤。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诗经》里说:“蝃蝀①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②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①蝃蝀:音当地dìdōng,虹。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小题1】加点字注音
而风   兆 俗
【小题2】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小题3】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小题4】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D.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小题5】选文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