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7月《摇滚藏獒》上映,业界内部也都予以不亚于《大鱼海棠》的期待,但其票房仅3900多万元,远低于预期。虽然票房并不能说明一切,却总归不是偶然的,国产动画电影在跨越了“低龄化”和“粗制滥造”阶段以后,又面临着质优而价劣、高投入而低产出的困扰。

不少国产动画影片票房遭遇滑铁卢,有商业运作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创作问题。大凡成功的动画片,都是在看似天马行空、神奇乃至荒诞的叙事中隐含着极为现实的情感或情绪。从观众对《功夫熊猫》《花木兰》等这种影片的认可可以看出,大众对于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格的作品很认可。美国好莱坞借助中国的文化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电影,而我们还没有找到出路,如何将我们的东方情怀和表达方式变成世界语言,这是一个基础性、方向性的问题。

材料二:

2016年度中国电影市场上映的动画电影国产片41部,产出24亿元票房;进口片22部,产出41亿元票房;2015年度国产片41部,产出21亿元票房;进口片13部,产出24亿元票房;市场呈现出严重的分布不均状态。

从消费端来看,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对原创优质内容十分渴望,《大鱼海棠》5.65亿元的票房及其两极分化的口碑热议就是证明。观众愿意为这部影片的情怀买单,其实可以视为对原创内容需求的一次集中爆发。对创作者来说,他们追求原创的努力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回应。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模仿和磨合,全社会对动画创作中原创意识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从近年票房过千万的国产动画作品来看,普遍存在创作理念格局不大、不利于在更广泛的市场内传播交流的弊病。这些作品大都有着明显排他的民族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以《熊出没》系列为例,虽然也遵循好莱坞类型故事的讲述规范,但故事气质有明显排他的区域文化特征,决定了它只能在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内被接收。反观迪士尼制作的《疯狂动物城》,同样以拟人化的动物角色为主角,却能轻易跨越文化区隔的限制,不得不说是受益于国际化的创作理念,其角色设计、行为动机、叙事逻辑等既具备合理的假定性,又具备强烈的现实观照,甚至可以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对号入座。在市场回归理性的趋势下,动画电影市场上的赢家从来都是大小通吃的合家欢类型,一味屈从低幼,就低不就高的创作理念应该及时修正。

(选自张斌宁《国产动画电影正在崛起》)

材料三:

日本动漫产业采取产销分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动漫由独立的工作室制作,媒体择优营销推广。我国的动画制作目前大多自产自销,独资的动画公司发行渠道还不够通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独资动画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作品细分度高是日本动漫营销成功的重要因素,将动漫作品按照读者的年龄、性别、兴趣方式等不同进行细分,每一个受众群体都有丰富的动漫作品作为选择,从而带动了全民消费。我国的动漫作品则更偏向少儿化,也过多的承担了教育感化的职责,受众面偏窄让国产动漫损失了不少观众。美国并没有组建特别的机构来专管动漫产业。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国的电教结合了动漫作品,极大地普及了动漫产业。

(选自易良义《国外的动漫电影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市场上映的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不少不尽如人意,这并不是偶然的,能够反映出中国动画电影存在的一些问题。
B.大众对于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格的作品很认可,中国动画电影还未很好地将我们的东方情怀和表达方式变成世界语言。
C.原创意识在动画电影制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动画电影制作者以及观众对原创意识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D.美国没有组建特别的机构来专管动漫产业,但他们的动画电影受到欢迎,原因就是其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较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动画电影一直存在“低龄化”和“粗制滥造”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质优价劣等新的问题。
B.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呈现出严重的分布不均的状态,国产动画电影比进口动画影片的上映数量要多,但票房却要低。
C.《疯狂动物城》动画影片因为用拟人化的动物角色担任主角,使得它轻易地跨越了文化区隔的限制,大受欢迎。
D.日本动漫产业实行产销分离模式,动漫由独立的工作室制作,媒体择优营销推广,这种模式是当前最好的一种模式。
【小题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国产动画电影与国外动漫电影存在的差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7 12: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这个豁达从容、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生颠簸辗转,而这一次终于没能抵过时间的催促,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
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所涉猎的学术范围,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心里特别难受,尽管有思想准备,但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依然打击沉重,缓不过来。”知道冯先生去世的消息,叶君远情绪低落。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他还曾写过《冯其庸传》,为先生整理年谱。“冯先生一生是为了学术而生的,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他一生的巨大成就和他过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书破万卷,路行万里。“冯先生在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他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告诫学生的。”叶君远说。
叶君远回忆:“他编辑《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一些助手做注释工作。一位年轻的助手由于感情生活起了波澜,注释有些草率。冯先生审校之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帮助他改正问题。对于领导干部,他也没有网开一面。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冯先生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冯先生回家乡探亲,无锡本是鱼米之乡,那时却‘民多乏食,民有饥色’。他回北京后写了《回乡见闻》并发表,在那个时代,这是需要勇气的。”
对于学界后辈,尤其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他总是关怀备至。著名作家二月河,以前曾是红学爱好者,他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冯其庸先生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叶君远说,“知名工笔画家谭凤嬛、雕塑家纪峰等,都出自冯先生门下,受冯先生教益。”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他还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冯其庸的自况开篇,既向我们交代了冯其庸先生的豁达从容的性格特征,同时在结构上也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B.冯其庸做学问从来不马虎,读《三藏法师传》时,他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登上高原求证。
C.冯其庸之所以给自己起名为“其庸”,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一生应该致力于文化和学术,要留给世人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
D.在冯其庸的鼓励之下,二月河写出了红学论文,并动笔写《康熙大帝》,冯其庸还帮助二月河出版了《康熙大帝》这部小说。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叶君远作为冯其庸带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与冯其庸的师徒情谊深厚,得知冯先生去世的消息之后,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他还是一时无法接受。
B.冯其庸在审校《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位年轻助手因为感情生活上的问题做注释有些草率,当即被冯其庸批评教育了一番,这体现了冯其庸的不近人情。
C.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作为系主任,冯其庸一开始并不想签字同意,但最终还是在人事部门领导的劝说下同意了。
D.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后,冯其庸作为首任院长,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还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E. 本文多处引用冯其庸先生的学生叶君远的话,目的在于以他人的视角向读者全面地介绍冯其庸,同时凸显了文章的真实性。
【小题3】冯其庸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灵魂

林贤治

①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②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③人生多辛苦。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④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⑤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⑥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⑦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大的灵魂!

⑧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⑨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⑩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做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小题1】第④段诗句“一树梅花一放翁”中的“放翁”指的是_______朝诗人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的意思是:
【小题3】作者在文中列举了斯巴达克斯、玻利瓦尔以及贝多芬、米勒等人的例子,他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分别是   
【小题4】文章题为“看灵魂”,却先写“看风景”,作用是:
【小题5】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
A.无论曹操还是苏东坡在欣赏风景之时都会生出无限感慨,原因在于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
B.作者认为人类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是因为人类灵魂的博大是世间任何风景都不可比拟的。
C.康帕内拉和葛兰西因为有了对“梦中的太阳城”的热爱,才能凭借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他们具备作者心目中英雄灵魂的要素。
D.米勒创作出完美的农民形象,他要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下层人民的爱和对上流社会强烈的愤恨。
E.本文语言富有文采,哲理深刻说理透彻,能够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小题6】作者在描述美国诗人惠特曼时,通过对他诗歌意象的铺陈把诗人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请你参照这种写法,用100字左右介绍一位中国文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历史先贤撰写的文献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浩如烟海。自先秦以来,历代先贤撰写了浩繁的文献典籍,这是一笔储量巨大、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利用好如此巨量的珍贵文化遗产,需要对历代文献典籍进行系统的搜集、梳理。这是一项耗时长久、工作量巨大的复杂工程。清代编《四库全书》,收书3461种,这曾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图书集结。上世纪90年代,国家组织编纂《续修四库全书》,收书5213种,规模是《四库全书》的1.5倍。即便如此,被这两项编纂工程所收载的典籍仍只是传世典籍中很少的一部分,有待搜集的古代典籍数量仍然十分庞大。此外,一些地方也在古代典籍搜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古代典籍近2万种,历代有识之士在古代典籍的搜集整理上曾作出不少贡献,但大都局限于一郡一邑,且有较多遗漏。其他省市文献典籍的整理情况也大抵相仿,都或多或少推出了若干汇编性的中小型丛书。然而,相对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来说,这些工作都还仅仅是局部性的,文献典籍的整理编纂出版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我国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文献典籍数量如此巨大,各类经典也是汗牛充栋。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如何从中选择一些经典之作来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想要让文化经典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思想理念、价值准则、审美风范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有必要编纂一系列经典普及读物,发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做好这一工作,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有利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不久前,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系统梳理先贤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摸清文献典籍的家底,编纂更大规模的文献典籍系列丛书,打造更高水平的文献典籍大型书库。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纸寿千年”,纸本文献能够保存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新时期应采取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文献典籍进行保护,使其传承得更为久远。比如,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保存文献典籍,这样既方便文献典籍的保存,也方便一些珍稀典籍从图书馆走进普通百姓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能源”。
(节选自张涌泉《文献典籍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献典籍是先秦以来历代先贤所撰著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
B.浙江古代典籍近2万种,历代有识之士在古代典籍的搜集整理上曾作出很多贡献,但都局限于一郡一邑,且有较多遗漏。
C.文献典籍浩如烟海,亟需进行系统地搜集、整理,目前在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
D.整理、保存好文献典籍,仅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点明了文献典籍的重要性,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
B.第二段侧重阐述文献典籍的搜集、梳理的历史、现状以及巨大成就。
C.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编纂一系列经典普及读物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
D.第四段联系当前实际,着重论述系统地整理、保护文献典籍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地方在古代典籍搜集、整理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些工作仍然不够系统、全面。
B.编纂《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虽耗时长久、工作量巨大,但不失为搜集整理文献典籍的最有效的方式。
C.文献典籍历史悠久,数量巨大,其内容繁复庞杂,瑕瑜互见,因此,今天我们有必要将其加以甄别和选择。
D.搜集、整理文献典籍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在新时期,除了编纂纸质丛书外,还可以运用建立数据库的方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由人而玉,由玉而人
李寅生
①古人讲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又说:“君子比德于玉”,将人们的品德与光洁温润的玉联系在一起。正是在玉文化的浸润下,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大都爱或明或隐地与玉联系在一起,如瑾如璋、如珍如璇、如璞如珩、如琼如瑶、如琪如琛、如珊如玮等等。曹雪芹虽然名中无玉,可是在他用毕生心血创作的红楼梦中,把心目中所钟爱的人物皆呼之为玉,如宝玉、黛玉、妙玉等等。这里体现的是中国人一直在生生不息地用玉的品质来规范自己、祝愿自己、影响自己、鞭策自己。
②说到“美玉不琢”,一开始我很不以为然,世上哪有不琢的美玉呢?人们所说的玉文化,这里的“化”是熏陶,是感染,实质上也就是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琢。是千百年来承传嬗递的感染与积淀。如果说“玉是华夏文明的基石”,那么玉文化则是华夏文明的脊梁。“千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就玉这个载体而言,从史前的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诸多其它文化遗存的玉器上看,鲜有不琢者。它们可以是女性,是动物,是神器。大家所熟知的中华第一龙,史记中完璧归赵的璧,始皇帝的玺,以及士大夫们佩戴的璜、环、珮等,万千玉器,可以说是无玉不琢。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写到这幡然有觉。“美玉不琢”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理念。即属美玉何须添足。“不琢美玉”是为保持“质朴、自然、归真”之美,这种思想正好与现代人的“原生态”需求相一致。从巧夺天工,到造化无工。我辈在此穿凿,无的放矢。然覆水难收,一吐为乐。
③是的,凡事做作,穿凿,刻意雕琢往往弄巧成拙,反成蛇足。从艺术风格上讲,唐代韩干画马发展到徐悲鸿画马;从宋代马远、夏圭、范宽的工笔山水发展到明清的文人写意。所谓笔愈简,而理愈出。曾见过一个用毛笔写成的硕大无朋的“一”字。弯头曲尾,如同一游动的太极龙。隐含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哲理,艺而至此,方成妙境。今天我们这令世人称道的奥运会会徽,正是传统玉文化的生动体现与承传。这件简洁灵动的玉雕,蕴涵着人物、地点、内容、感情丰富的意境。
④说到“美玉不琢”不禁让我们想起人类赖以生存栖息的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她何尝不是造化馈赠给人类一块精美珍贵的宝玉。她又何须由我们人类去处心积虑地去穿凿雕琢。这几年大气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异常,以及海面上大片赤潮海藻的形成,使人类不止一次尝到了过分雕琢的苦果。
⑤自然也好,人类社会也好,她们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轨迹和历程。科学家、政治家只能发现她们的规律,利用她们的规律,而绝不能改变规律。“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绝不是其乐无穷,而是实实在在的其害无穷。揠苗助长的后果,我们年长一些的记忆犹新。
⑥玉者,寓也;玉者,遇也;玉者,预祝也。如能把玩一件温润光洁的美玉,养心、养眼,固是一乐。然而并不一定非要人人都怀瑾握瑜。我们无法让古人为我们生产遗存数量丰富的精美玉器,达到按需分配。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眼中无玉,心中有玉。人们可以没玉,但不能没有玉的精神,玉的品质。
(小题1)下列关于“美玉不琢”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关于“美玉不琢”,作者不以为然,认为世上没有不琢的美玉,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B.“美玉不琢”指的是一种理念,玉之美属巧夺天工,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无须处心积虑去穿凿雕琢。
C.无论从我们的民族文化还是从诸多文化遗存的玉器上看,就玉这个载体而言,无玉不琢,这足以证明“美玉必琢”的道理。
D.“美玉不琢”强调了不必过分雕琢,从艺术风格上讲,用笔要恰到好处,意蕴要丰富。
 
(小题2)下列关于“玉“的精神意义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国人就讲人们的品德与玉联系起来,用玉的品质来规范自己、祝愿自己、影响自己、鞭策自己。
B.“美玉不琢”的道理,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玉”的精神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丰富。
C.玉文化的传递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承传嬗递的过程,其蕴含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所谓“眼中无玉,心中有玉”,说明玉的物质价值远没有精神价值大,要有玉的精神,玉的品质。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玉承载着千年中国古老的文化,给人在精神上一种寄托,并能给人以启迪和灵感。
B.现代中国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崇尚人格化的“玉”,只有这样,我们的后人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文化,这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对大自然感恩的表现。
C.现代观念认为,“美玉不琢”是现代玉文化的特征。以历史和辩证的眼光审视玉文化,古代与现代截然不同。
D.“美玉不琢”,保护玉的原生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们应将现代玉文化发扬广大、推陈出新,让后人领略到我们所传承下去的玉文化、玉品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 185 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然而,自 2004 年以来,有 4 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 1998 年(2551 亿元)。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摘编自北极星环保网)

材料二:
一旦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突然倍增的洪水如果无处可去,当然会在城市里肆意奔流,于是,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建设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带的居民区、工厂等,随之成了泽国。现今的中国,城市内涝日趋严重。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充分(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另外,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越来越大的挑战。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如何解?》)
材料三: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我国自 2015 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 2017 年 4 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 420 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 544 亿元。全国已有 370 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 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四: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至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涝与江河洪灾并存→比较损失→内涝未被重视→损失增加→人们给予更多关注
B.城镇化迅猛推进→导致→城市内涝日益严重→治本之法→建设海绵城市
C.城市规模扩张→负面问题→自然得水循环被切断→直接后果→城市的雨水积蓄能力下降
D.海绵城市→构成要素→湿地公园、小区湖河等→功能→积存与渗透、释放与利用雨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十多年来我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递增的严重的情况,说明人们必须正视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
B.材料二与材料三都认为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虽有其合理性,但是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
C.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
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D.材料四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政策制定者能及时采纳,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就可指日可待。
E. 海绵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城市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海绵城市。
【小题3】为解决我国城市内涝,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提出你的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