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为帝。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恳乎其诚自有也,觉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匆匆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迷乎其志气之远也,昏乎其深而不测也,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矣。

(《吕氏春秋·下贤》)

【小题1】对“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一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也不屑于傲视那些有道的士人。
B.长得不像君主的人也傲视有道的士人。
C.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
D.君主中不贤明的也和有道的士人一样傲慢。
【小题2】在作者看来,君主要成为帝王,对待“有道之士”应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但他们的处事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4】本文的主旨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这是从一个贤明的君王角度来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7 07: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狐援说齐湣王日:“殷之鼎陈于周之廷,其社盖于周之屏,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王必勉之!其无使齐之大吕陈之廷,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无使齐音充人之游。”齐王不受。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絺纻;后出也,满圈圈。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齐王问吏日:“哭国之法若何?”吏曰:“斫。”王曰:“行法!”吏陈斧质于东闾,不欲杀之,而欲去之。狐援闻而蹶往过之。吏曰:“哭国之法斫,先生之老欤?昏欤?”狐援曰:“曷为昏哉?”于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使人之朝为革而国为墟。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斫之东闾,每斫者以吾参夫二子者乎!”狐援非乐斫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衷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於危。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迭子之所以死之也。

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犀蔽屏橹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筒子勃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进去绛,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第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言直则枉者矣 见:通“现”,显露
B.后出也,囹圄 满:使……充满
C.狐援闻而蹶往之   过:拜访,拜见
D.赵筒子攻卫,郭   附:归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王必勉 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及战,远立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C.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进曰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所以贵士,其直言也   慎勿妇死,贵贱情何薄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2)吏陈斧质子东闾,不欲杀之,而欲去之。
(3)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鼓而士毕乘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囚。
【小题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师而有材 达:显达
B.不主重惑者  肖:贤达
C.王公大人弗敢也 骄:怠慢
D.遗理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B.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C.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D.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尊师”的一组是(   )
A.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其人苛可,其事无不可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小题5】把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务本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责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已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故欲为上用者,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伐:讨伐
C.交友未笃  笃:忠厚
D.恶能善之矣 善:认为好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失其所与,不知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格。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用己未必是也
②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小题5】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武王  夜不懈  
之耕  ④非忘其父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似缓而急,似迟而速,待时   客闻伍子胥
B.圣人于事  乡
C.王子光代吴王僚王   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D.搏其手与之坐 退耕于野七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4)文中举伍子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5)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  
A.极力铺陈  B.平实畅达  C.对比鲜明D.纵横捭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取材于《说苑·卷八》)

(2)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1)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朝,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1)霸王:这里指霸主。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尊贤而士    下:居于……之下
B.故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治:治理
D.有不至 靡: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鸿鹄无羽翼也  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王也
B.有千里之望 中行氏欲无亡
C.今君有士,过八矣 遂出
D.一日三至不得见  于是相率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霸王者托于贤
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
B.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简主听了这些话,拒绝吃饭,叹息不已
C.明镜所以昭形也
明镜是用来清楚地反映形状的
D.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齐桓公一统天下,是因为他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小题5】以上两篇短文体现了赵简主和齐桓公的用人之道,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加以概括,并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