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扒火车

⑴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⑵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父亲站在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

⑶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⑷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萍乡,一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就在小站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

⑸197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父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凛冽,如刀,从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家的舅舅住在镇上,开一爿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仰仗舅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

⑹和往年一样,母亲摸黑又送了五里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袄上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就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进父亲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颤,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鸭子一样摇摇晃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

⑺不远处的村落,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空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荡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晨四点,终于到了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冷清。

⑻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

⑼这时,一盏马灯从扳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车厢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日,高兴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一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举着马灯,左脚有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高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东西。

⑽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溜溜的熟鸡蛋,踮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

⑾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看了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霾。远处,是枯瘦的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白杨树。火车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

⑿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

(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开门见山,直接交代父亲扒火车的历史,用父亲“扒火车”这一违法行为开篇,引人好奇,促人探究。
B.母亲的精明能干、坚强镇定,反衬出父亲的懦弱无能,而正是母亲面对艰苦环境的勇气促使父亲由懦弱走向坚强。
C.穿铁路制服的老人借自己过六十岁生日给扒火车的众人放行,体现出在艰难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D.两枚熟鸡蛋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既体现了父母亲的相濡以沫的深情,也表现了父亲对于家人的挂念、对于承担责任的决心。
【小题2】小说是如何刻画父亲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中划线句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11:45: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B.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C.三则材料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D.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小题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享受“孤独”

王海斌

早年时,总惧怕“孤独”,因它与“寂寞”总是在没有来由和毫无征兆之际,将我们团团包围,那种裹袭周身的压抑令人窒息,另加上“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情绪笼罩,总是将“孤独感”活脱脱演绎成了“世界无情抛弃你”的一出悲剧。

年岁逐增,方才知晓“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境界,无人叨扰的寂静中,我们才觉活出了真我,才觉自由之真谛。于是,我们又慢慢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升华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其实,在古代文人的人生境遇中,“孤独”一直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东晋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已然将“孤独”之境描摹得十分具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种“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乡野闲趣;这种“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达观豁朗;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乐道安贫,已然被此四句诗述尽。“孤独”在陶潜的笔下,成了一种独到之境,成了一种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而有时,“孤独”在多数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古往今来的众多“夜不成寐”者用他们自己的遭遇在诠释不同的孤独境况。王粲夜不成寐,登楼四望,生发“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活化了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真实状态,这是种愁苦的孤独;阮籍夜不成寐,起坐弹琴,感慨“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难以名状的苦闷,这是种难言的孤独;柳三变夜不成寐,起身重睡,无奈呼喊“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将搅乱心绪夜半无眠的别离相思之苦竟刻画得如此微妙,这是种思念的孤独;而东坡夜不成寐,拉上好友,在月夜游走,记下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之境,竟将这两位“闲人”乐出了一番生活的禅趣,这便是种难得的孤独了。古人的孤独失眠虽万千不一,但触及朴素的情感心弦之时竟都成了一种文艺的雅趣。

“秋士易感”,萧瑟的秋季时节曾促成无数的悲秋佳作,欧阳公的《秋声赋》更首屈一指,那数百年前的某个秋夜,欧阳公秉烛夜读,偶闻秋声,状写山川寂寥草木零落,抒发秋声悲戚人事忧劳。万物秋声,纯属自然之境况;人生悲慨,全然俗世之纷争。欧阳公那“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天问至今无人作答,“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声依旧,虫鸣四野,此情此境也算是对人世沉浮诗人本身的一种无言的宽慰了。

冬雪常与“孤独”演绎传奇佳话。柳河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陶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古至今,《江雪》《湖心亭看雪》一直是评论家笔下的评述“孤独”的经典佳作。且不谈作者本人的人世历程,单是两文的构图用语也极传神地诠释了中国画中白描留白的极致。江天纯色的雪后,万籁俱寂,四下无声,江边惟有垂纶者,是实是虚?是作者是隐者?皆无定论,然“千万孤独”的境界读者皆有共鸣,空灵岑寂的广袤天地间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朦胧美感让人动容,亦令人心醉;大雪三日时节,独往湖心亭看雪,见湖中竟有对饮者,同饮三大白,酒毕席散,惟剩舟子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何谓“痴”?“痴”不就是一种寻觅孤独的执念么?比寻觅孤独更意外的是什么,是一种“桃李春风一杯酒”的喜悦,是一种“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企盼,更是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述及此境,蓦然察觉孤独者们竟都是眼眸能说话,颦笑满深情者。

孤独之状的体味不可操之过急,它需要智者的指引但更需自我的顿悟,因为人生最终都会在害怕孤独中学会接受孤独,然后学会坚守孤独,最后学会享受孤独……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你听,诗佛摩诘已在用他最深情的方式在与我们共品“孤独”了。

选自《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读贾平凹<生命是孤独的旅程>》,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在陶渊明笔下 “成了一种独到之境,成了一种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B.“孤独”在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古人的孤独失眠虽万千不一,但触及朴素的情感心弦之时竟都成了一种文艺的雅趣。
C.萧瑟的秋季时节曾促成无数的悲秋佳作,秋景“也算是对人世沉浮诗人本身的一种无言的宽慰了。”
D.很多时候,“孤独”是一种境界,无人叨扰的寂静中,我们活出了真我,发觉自由的真谛。于是,我们又慢慢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升华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小题2】画线句“冬雪常与‘孤独’演绎传奇佳话”,为什么?请简析。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题“享受孤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制度文明的文化基因

王 博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其中也包括制度文明。这种强势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革命带来的国家实力的壮大,以及由此给西方人带来的文明优越感。这种局面使抱有“天朝上国”梦的国人对绵延数千年的自身文明一度陷入深深的质疑和焦虑。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器物、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但安顿人类生活秩序的制度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却要求社会相对稳定甚至偏于保守。于是,技术革命和制度文明两种演进逻辑的冲突在现代社会就有各种表现。从法治角度看,立法体现出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尤其在社会转型中,我们制定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或者经常修改法律,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如此一来,制度的滞后性得以缓解,稳定性却受到挑战。

如果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都算作制度文明的范畴,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这几种制度文明都有所体现,只不过不同时期侧重的分量不同。按照梁漱溟的说法,传统中国是“融国家与社会,摄法律于礼俗,以伦理代宗教”。如果用礼法合治来概括中国古代治理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法和西方现代的法的精神有云泥之别。法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也不能和西方相提并论。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否认的特色,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也是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这种特色在社会制度构建上更是趋向求稳定。中国不能只在西方法治后面亦步亦趋,在制度构建中需要表达中国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制度文明背后的文化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体系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地处北半球东段,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季风气候显著,地形多样复杂,沃野千里,适宜农耕。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中华文明对环境的感思甚至眷恋,养成了我们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等民族性格。有学者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称为“静态”模式。这种生存方式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割裂自然本根。而近代西方一些国家热衷于海上贸易;后来又受资本驱动,进行全球扩张。传统中国人对商业活动的重视程度低于农业活动。这种社会形态为礼法合治这种特殊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能。

中国古代的德治、人治和法治其实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的“社会性道德”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使得人人具有自律的本能。中国人政治理想中的人治不是那种暴力压制性的,而是心悦诚服甚至感恩戴德,因此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舶来的法律是“功利计算”的产物,是在伦理收缩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建构的。因此,近代中国学者学习西方法治规则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西方法治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的无私、重义轻利等格格不入。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明及其哲学观念,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的城邦,都曾经是相对封闭的文明体系,对外交流是偶然的。虽然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然而地方性依然没有彻底让位于全球性。这种地方性是深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文化基因,即使学习外来的制度,也要适应这种文化基因。最具生命力的制度形态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制度文明是由西方强势传入的,其强势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强大实力以及西方人的文明优越感。
B.在现代社会中,制度文明和技术革命在演进逻辑上存在着冲突,但二者有着共存的空间,并非不可协调。
C.中国古代社会整合了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因而优于单纯讲法治的西方现代治理模式。
D.礼法合治成就了中华民族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与传统中国社会“静态”的生存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国而致使国人开始质疑自身文明写起,自然引出了本文有关“制度文明”的论题。
B.文章第二段将中国古代的法与西方现代的法进行比较,指出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是中国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
C.文章第三段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说起,分析了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的,明确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明不同于西方的原因。
D.通过逐层论证,文章在结尾进一步阐明观点:在全球化时代,要建立最具生命力的制度文明一定要打破地方性的束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我们会经常修改法律或出台新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制度文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B.借鉴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重视法律伦理内涵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制度文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C.尽管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法律则以私有制为基础,但二者都追求社会的相对稳定。
D.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与西方制度文明各有特点,在与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适应性问题,不能机械照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是一个边界宽泛、定义模糊的概念。根据坎布里奇和汤普森的范围概述,笔者认为,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国际教育可作两个层面的理解。从狭义上讲,国际教育即国际学校提供的教育。国际学校大致有两类:一是为侨民子女提供“移植性国民教育”的学校,如设立在中国的美国人学校;二是向侨民或外籍人士子女提供国际课程的学校,如开设于世界各地的IB学校。上述狭义理解所面临的最大质疑是,这些学校提供的教育虽针对非本国国籍学生,但并不一定带有“国际”的味道,学生接受的无非是另一种单一课程。这使得很多学者更倾向于在广义层面上界定国际教育,即一种以跨国理解和国际和平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无论学生主体是国民还是非国民,也无论学校性质为公立还是私立。在国际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献中,凡是具有这种价值追求的学校一般被称为“国际情怀校”,它们都被视为国际教育的践行者。
最近几年,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教育经历了飞跃式发展,“国际情怀校”数量的增幅尤其明显。以IB课程为例,这个起初只面向跨国流动人口的课程,如今早已冲破传统国际学校的院墙。在全球范围内,设置IB课程的公立学校的数量已经超过IB学校总量的一半。国民教育在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方面的积极探索大大拓展了国际教育的概念外延,这促使人们去探寻一种能够统合各类国际教育实践,能够感召所有国际教育践行者的核心价值。2004年,全球国际教育机构的三百余名代表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召开题为“国际情怀教育”的研讨会,这标志着“国际情怀”这一鼓励跨文化理解与尊重、提倡全球和平及人权保护的系列价值诉求获得了世界性认同。如今,这个词汇频繁出现在各类国际学校、各种国际课程和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如国际课程项目、学生交换项目、短期培训等)的育人理念中,俨然已成为全球国际教育的灵魂。
不过,当我们慨叹全球化为教育注入国际视野和国际情怀的同时,不应漠视蕴含于其中的危机。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最富价值争议的概念,它可能意味着更自由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更多元的文化与价值发展,更协力合作的跨国政治,但同时也可能指向更严重的贫富差距,更隐蔽的文化殖民,更动荡的世界格局。身处全球化的层层价值漩涡中,国际教育势必要经历艰难的价值挣扎。尽管国际情怀已几乎成为当代国际教育的价值标签,但很多研究指出,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或地区,这个笼统、抽象的理念在进入具体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价值偏离,甚至在具体利益的争夺中被彻底架空。在剖析现实与理想的鸿沟时,仅批评办学者与家长的狭隘与功利未免太过肤浅。我们应看到,近年来一批西方学者开始将国际教育领域的具体问题放置在宏大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空间扩展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及其对国际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将这些散见于研究中的批判观点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视角全方位探讨当今国际教育的全球化危机,从而为我国当下的国际教育探索提供一些可能的反思线索,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全球范围内,随着“国际情怀校”数量的明显增加,国际教育获得了飞跃式发展。
B.国际教育概念外延的大大拓展,促使人们积极地去统合各类国际教育实践。
C.“国际情怀”似乎已成为全球国际教育的灵魂,频繁出现在各类国际学校等的育人理念中。
D.只要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视角全方位地探讨国际教育的全球化危机,国际教育便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