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溪巴赫

肖复兴

①我一直想写一写巴赫。许多次拿起笔,又放下了。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像我当然要三缄其口了。

②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乐影响了三百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我确实不知该怎么来写巴赫。但我又实在想写巴赫。

③这一次,鼓励自己说:试一试吧!看看你能不能走近他?

④鼓励我写下去的原因,是我在偶然间看到一个资料,其实这资料早已经并不新鲜,只是我的外语太差,德语更是一窍不通。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我对他豁然开朗。

⑤说来很惭愧,因为见识的浅陋和闭塞,我听到的巴赫的第一支乐曲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还只是其中的片断。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有经威廉汉姆改编而异常动听的《G弦上的咏叹调》。但这支著名的乐曲,当时勃兰登堡对它根本不屑一顾,没让他的乐队演奏,而是将这支乐曲曲谱的手稿混同在其他曲谱中一起卖掉,一共才卖了36先令。可以说,如果没有1802年德国音乐学家福尔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传记,没有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挖掘并亲自指挥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恐怕巴赫的音乐到现在为止还只值36个先令。

⑥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如果没有福尔克、门德尔松,还会有别的人将巴赫音乐的真实价值挖掘出来,告诉世人的。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也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这确实是音乐独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样,出土文物只能观看、追寻、钩稽、对比,它却能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塑造起形象来,抖落岁月覆盖在身上的一切仆仆风尘,让人们刮目相看。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生,互成正比。

⑦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我们总爱说意义,有时意义是挺重要和必要的,意义代表着价值。

⑧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淌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的旺盛。在我们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其实它就是这样永不停止地流着,只不过那时被树阴,被杂草,被乱石覆盖,或在那高高的山顶,我们暂时看不见它罢了。

⑨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的、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瞎子,或只是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它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到达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⑩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1)hàn,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2)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⑪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⑫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小题1】按拼音写规范汉字:震(1)hàn__   一(2)pù____十寒
【小题2】第⑤段中重复巴赫的乐曲在当时只值“36先令”,其目的是:
A.对巴赫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怜惜。
B.说明当时巴赫地位低下。
C.强调巴赫的音乐起初未受重视。
D.强调说明巴赫当时处境不佳。
【小题3】为文中Ⅰ、Ⅱ、Ⅲ、Ⅳ空缺处依次选取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入
A.遮挡   掩映   远望   俯视
B.掩映   遮挡   俯视   眺望
C.掩映   遮蔽   俯视   直视
D.遮蔽   掩映   眺望   俯视
【小题4】根据文意,第⑥段中“巴赫音乐的真实价值”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5】写出第⑫段中“巴赫的性格和品格”的具体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0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

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

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

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信。

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当当,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

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几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

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扬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情地说。

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记忆。
B.第四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
C.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
D.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
【小题2】“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有时比花漂亮

肖复兴

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只不过,它们大多数的花很小,我们几乎看不见,或者基本忽略掉了它们,甚至鄙夷不屑地认为:它们居然还会开花?

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认识最早最多的草,是狗尾巴草。那种草的生命力最顽强,属于给点儿阳光就灿烂,在大院墙角,只要有一点儿泥土,就能长得很高,而且是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夏天,狗尾巴草尖上长出毛茸茸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不是它们的花,我们男孩子常常会揪下草尖探进女孩子的脖领里,逗得她们大呼小叫。

我对我曾经度过童年少年和整个青春期的大院的回忆,少不了狗尾巴草。大院里,有很多色彩鲜艳芬芳四季的花木,但是,不能少了狗尾巴草,就像我们大院里那位老派的学究的桌前,少不了一盆蒲草。蒲草,是他的清供,自是高雅;狗尾巴草,是我童年的伙伴,是如今老年回忆中少不了的一味解药。

离开大院,我到北大荒去了六年。当地老乡常对我说去打羊草。我不知道荒草甸子的草是不是大多属于羊草,用来喂牲口的,应该是那种叫作苜蓿的草。野生的首蓿草,在北大荒很多,但一般不会生长在沼泽地里。那些生长在沼泽地里的荒草,很长,很粗,韧性很强,不容易扯断。当地的老乡和我们知青的住房,都是用这种草和上泥,拧成拉禾辫,盖起来草房,再在房子的里外抹上一层泥,房顶上苫上一层。别看是草房,冬天却很保暖,荒原上的荒草,居然派上这样大的用场。当年在北大荒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现在,看到公园里修剪得平整如地毯一样的草坪,再想起它们,贫寒的它们,没有草坪的贵族气息,却更接地气,曾经温暖过我整个的青春。

在北大荒,我见过最多的草,一种是乌拉草,一种是萱草。夏天的时候,成片成片的萱草开着黄色的喇叭花,花瓣硕大,明艳照人。在它们还没有绽开花瓣的时候,赶紧摘下来,晾干,就是我们吃打卤面时放的黄花菜,北大荒的特产。那时候,我是把它们当作花的,从来没有认为是草。但它们确实是草。

现在想来,萱草应该属于草里的贵族了。草里面开那么大那么长花朵的,我还真的没有见过。后来,读孟郊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想起年轻时北大荒的萱草,不禁心生感喟,我看见的是成片成片壮观的萱草花,母亲却看不见,但母亲的堂前明明也是有萱草花在开着呀,因为母亲望着的是天边久不归家的儿子。对于萱草,我不再认为属于贵族,而属于亲情。

属于贵族的草,如今大概是薰衣草了。不知从何时起,薰衣草被大片引进种植,普罗旺斯成了高贵的背景。

去年,我去密云一家山地公园,吸引众多人前往的,是那里的一片薰衣草。拍照的人,一拨紧接一拨,成了流水的兵,薰衣草成了铁打的营盘,被宠爱有加。不仅如此,还被制成薰衣草口味的冰淇淋,在那里专卖。

今年,我去广东新会,在巴金写过的“小鸟的天堂”前,有一片跟薰衣草一样紫色的园地,很多人呼叫着薰衣草像呼叫着情人的名字一样,奔向前去拍照。拍完照后,才发现草地前立有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鼠尾草”。鼠尾草和薰衣草的确像是双胞胎姊妹,长得很像,鼠尾草却只能是薰衣草的替身。如果薰衣草是属于草中的贵族,鼠尾草大概属于平民了,因为它们很常见,几乎在所有的公园里都能够见到。

就像在一般人眼里,花要比草高级,草中也确实是有这样贵贱之分的,在我国古代就早已有草芥之说。这不过是人群中社会学划分在花草中的折射而已。看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生的故事》,他把苜蓿草说成是草中的灰姑娘。首蓿草就是我们北大荒司空见惯的羊草,岁岁枯荣,任人践踏。同样是草,只能喂牲口,不能如萱草一样给人吃,更不能如薰衣草一样为人作拍照的背景,甚至可以制成冰淇淋吃。大自然中,如这样卑微的草有很多,多得我根本叫不上它们的名字。

(选自《文汇报》,有刪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是为了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
B.第二段中运用比喻写狗尾巴草“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生动形象又充满童趣。
C.生活的阅历,亲人的别离,让作者对萱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对孟郊诗的引用,充实了内容,深化了意境,充分表达出萱草上凝结着的美好情愫。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内容丰富,与之相关的作家作品信手拈来,既有知识含量,又具文化气息,且情感鲜明,充分体现散文创作“形散神聚”的特点。
【小题2】本文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请举三例简要说明。
【小题3】文中的各种草身上,分别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科夫小说选。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

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

那天告别时,地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那座宾馆新建没几年,设计和装潢都很考究,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舍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个子高了些,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我对她说了这些感受,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

她还是那么直爽,言谈笑语的眉眼之间,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仿佛岁月倒流,昔日重现。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您看看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我说:你过得够好的了!这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吗?

她略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

分别的时候,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她还告诉我,地铁宿舍二十多年前就都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副食店早被淹没在楼群里了。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资,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文章选取了小冯同学“刚参加工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费特征来表现她的变此。
B.小冯同学说她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和前文“我”和她交流契诃夫小说的感受相相呼应,也表明了“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
C.“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D.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时间跨度大,作者采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四十年的人和生活的变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风貌。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以及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
【小题3】“那一排钻天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是怎样一点点绿的

①旅居海外时,我住的公寓楼后紧挨着一个无名的小公园,四月份了,却还是一片枯枯的。没有一点颜色。因为到大学去上课,天天从公园穿过,公园便成了我新结识的朋友,它的草地、树丛、山坡、网球场,还有一个小小的植物园,都成为我每天的必经之地,它们一点一滴的变化,都逃不出我的眼睛。

②最先让我惊喜的是,有一天清早,我忽然看到公园的草地突然绿了,虽然只是毛茸茸的一层鹅黄色的浅绿,却像事先约好了一样,突然从公园的四面八方一起向我跑来。前一天的夜里刚刚下了一场春雨,如丝似缕的春雨是叫醒它们的信使。

③我看着它们一天天变绿,渐渐铺成了茵茵的地毯。蒲公英夹杂在草叶间渐渐冒出了小黄花骨朵。但树都还没有任何动静,还是在风中摇动着枯涩的枝条,任草地上的草旺绿旺绿聚拢着浓郁的人气,真是够沉得住气的。一直快到了“五一”,才见网球场后面的一片桃花探出了粉缸色的小花,没几天,公园边上的一排排梨花也不甘示弱地开出了小白花。然后,看着它们的花蕾一天天绽放饱满,绯红色的云一样,月白色的雾一样,飘落在公园的半空中了。小公园一下子焕然一新,春意盎然起来。

④然后,金色的连翘花也开了,紫色的丁香花也开了,每一朵,每一簇,我都能看得出来它们的变化。变化最快的是连翘,昨天才看见枝条上冒出几星小黄花,今天就看见花朵缀满枝条悬泻下满地的黄金。变化最慢的是一种我叫不上名字的树,很高,开出的花米粒一般,很小,总也见它长不大。近处看,几乎看不到它们,远远地望,一片朦胧的玫瑰红,在风中摇曳,如同姑娘头上透明的纱巾。这种树,在大学的图书馆前的甬道旁铺铺展展的一大片,那玫瑰红便显得分外有阵势,仿佛咱们的安塞腰鼓一样腾起遮天蔽日的云雾,映得校园弥漫在玫瑰色的雾霭之中。

⑤变化最慢的是树的叶子,几乎所有的花都开了,树的叶子还没有长出来,无论是柳树、梧桐,还是银杏树或是杨树。一直到大学教学楼墙上的爬山虎都绿了,公园里草地间的蒲公英的小黄花都落了,长出伞状的蓬松而毛茸茸的种子,它们才很不情愿地长出了树叶。我看见它们一点点冒出小芽,一天天长大,把满树染绿,在风中摇响飒飒的回声。

⑥我知道,这时候才是这里的春天真正地到来了。

⑦我忽然想起在北大荒插队的时候,因为那时常常要打夜班脱谷或收大豆、收小麦,在无边的田野上,坐在驮满麦子和豆荚的马车上回生产队的时候,能够看到夜色是怎样退去,鱼肚白是怎样露出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晨曦又是怎样一点点染红天空,最后,太阳是怎样跳上半空中。生平第一次从头到尾看到天是怎样亮的,就是在北大荒。回到北京之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这样天亮的全过程了。

⑧同样,在北京,我也从来没有看过春天是怎样一步步走来的全过程。也许,不该怪罪我们的城市,也不该怪罪人生的匆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眼睛和心磨得粗糙和麻木,在物质至上的社会里,我们顾及的东西太多,便错过了仔细感受春天到来的全过程。只因为清风朗月不用一文钱,便徒让我们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了!

【小题1】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小题3】阅读文章第⑧段,说说作者有哪些反思?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旅居海外,“住在芝加哥的时候”,居然惊喜地发现“草是怎样一点点绿,花是怎样一点点开,树叶是怎样一点点长出来,春天是怎样一步步走来的全过程”。
B.作者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多次设喻,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
C.本文大量运用叠词,使文章生动有趣,读来琅琅上口,活泼跳动,韵味无穷,有余音绕梁之感。
D.本文用“草是怎样一点点绿的”作题目,表现出草绿的过程就是春天的过程,这样拟题比“春天是怎样一步步来的”显得更有韵味。
E.本文作者意在告诫我们,要重建自己的自然感性,就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天籁之声。不要狂妄地企图超越自然来实现人类的一切野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①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
②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③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④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
⑤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⑥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
⑦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⑧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
⑨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⑩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
⑪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
⑫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⑬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⑭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⑮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⑯“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情地说,
⑰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⑱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⑲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⑳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落后的集体记忆。
B.第④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
C.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
D.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
【小题2】“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