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八月的车前草

简平

①八月,这是最热的时期,所以知了叫得特别响:“热死啦!热死啦!”那时候,我们新村里有好多树的,知了就躲在树上的繁枝密叶里,不知疲倦地歌唱,响彻天地。我们这些男孩被吸引住了,都想爬到树上捉一只知了回家养着。
②可是,不是人人都有爬树的本事的。班里块头最大的大模子拍着胸脯说,你们看我的!说着,他往两个手掌里各吐了一口唾沫,然后用手臂和脚掌紧贴树干,试图也做出青蛙蹬腿那样轻巧而敏捷的动作,可他试了几回都没成功。这时,我们班最瘦弱的“老病鬼”站出来说,其实,捉知了用不着爬树的。
③老病鬼有过敏性哮喘,这病一年四季说发就发,根本不知道究竟哪个是过敏原,吃了鱼会发,闻到油漆味会发,摸摸鹅卵石也会发。哮喘发作起来时,他的喉咙里就像拉风箱一样,嘶啦嘶啦地响。因为生病,他来上课的时间不多,所以大家不大想得起他来。虽然他不大来上学,可他很想让我们告诉他班里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语文数学都教到哪里了,但我们对他却心不在焉,不太搭理。有件事我不太明白,老病鬼看见我吃冰棒的时候,两只眼睛会盯着我,我问他你想吃吗,他摇摇头说,他不能吃冰棒,一吃就要发哮喘的,但他却央求我,不要把冰棒棍扔掉,让我吃完后送给他。
④我们问老病鬼,不爬树那该怎么捉知了。没想到,他居然头头是道,说只要在晾衣服的竹竿上粘上面团,然后去粘停在树上的知了就是了。我们连忙问,怎么去弄面团呢?因为那时面粉是定量供应的,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他想了想说,他去找他奶奶。因为平时他发病时不想吃饭,只吃些馒头,所以,他奶奶用籼米跟别人家换了一些面粉。他说,他回家去让奶奶和面做馒头,到时,趁她不注意,将面团偷出来分发给大家。我们吩咐他现在就回家去,缠住他奶奶做馒头。大模子还说,要是你奶奶不肯,你就立刻发作哮喘,倒在地上,嘴里吐白沫。我说,他是哮喘,又不是羊癫疯。
⑤我们将信将疑地跟着老病鬼一起走了。他走进自己的家里,而我们则蹲在他家的窗台下面。他家的窗子外面,长着一丛车前草。这时的车前草还没结子,正在开花。车前草的花不是那种大花朵,没有一片片的花瓣,说是花,不如说是粗粗的草,看上去让人想到女孩子的小辫子。车前草的花也没有五颜六色的浓彩,就是淡淡的绿色,草色青青,草香浅浅。我们一边抚弄着车前草,一边竖起耳朵探听窗子里面的声音。
⑥一切顺利。不多会儿,我们已经每人拿着一根晾衣服的竹竿在新村里的树上扑来扑去,竹竿顶头都糊着小面团,一看到树上的知了,立刻粘上去。这个捕蝉神器真是非常管用,不消多时,我们个个都捉到了知了。
⑦我到家后才想起来,还没有给知了准备好“蝉窝”呢,于是,只好放进了饭罩里。我一动不动地守着知了,期待它发出嘹亮的蝉鸣。可是,这只知了却一声不吭。
⑧傍晚的时候,大模子到我家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小竹笼,里面放着他先前捉到的那只知了,知了正在鸣啼。大模子看了看我放知了的饭罩,不由得大笑,说我是用炮弹打蚊子。接着,他又将手伸进饭罩,抓住知了看了看。这下,他笑得更响了,甚至还弯下了腰去。“哈哈哈哈,你捉了一只不会叫的知了!”“你怎么知道它不会叫?”“哈哈哈哈,它是雌的,不是雄的!”我这是第一次知道,原来,会鸣叫的只是雄性的知了。大模子笑着而去,而我蓦然间泪水上涌。
⑨那天晚上,老病鬼来了,他佝偻着后背,脸色灰白,喉咙里拉着风箱。他告诉我说,他又发哮喘了,他奶奶说一定是知了过敏,随手就把他的知了连笼子扔出了窗外,他不顾奶奶阻拦,跑出去捡了回来。他还说,他一直希望我能多跟他说说话,在他听到大模子说了我的事后,他想把自己的知了送给我。他说,他一直在等候,希望这是一次机会。他将一只精致的四四方方的笼子放在我的面前。笼子里的知了在大声歌唱。忽然,我瞪大了眼睛——那只笼子竟是由三四十根冰棒棍叠架起来,然后用橡皮筋绑紧的,上面还沾有车前草的叶子。
⑩许多年过后,我才知道,车前草原是有“花语”的。车前草的花语是“留下足迹”:它太不起眼了,所以期望人们能够注意到它的存在,并在它身边留下足迹。我想,其实,车前草自己也留下了足迹的,它的足迹便是耐心的等候,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份等候有时太过艰难和漫长。
【小题1】分析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2】文章多次写到“大模子”,有哪些作用?
【小题3】题为《八月的车前草》,全文写车前草的笔墨却不多,构思独具匠心,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10:4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9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地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地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节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慌忙躲避的这些内容,是故事走向高潮的前奏,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中“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这句话,既体现了父亲悔恨玩网游的心理,也写出了父亲喜悦激动的心情,复杂感情交织其间。
C.方伯雄虽是次要人物,但在情节结构上起了不可或缺的勾连作用;小说通过对他的语言、肖像和神态描写,使其人物形象较丰满。
D.小说中的父亲通过与儿子共玩游戏这种方式,让儿子切身感受到沉溺网络游戏的严重后果,起到了使心灵更受震撼的教育效果。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方伯伯是“网吧老板”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发展属于哲学的抽象范畴,也属于应用型的政策实践。从学术源流看,理查德·勒纳认为,从最根本上讲,发展“意味着结构在一定时间之内发生的系统的和延续性的变化”。约翰·桑特洛克则认为,发展是“变化的图式,从胎儿期开始,贯穿生命全程。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成长,虽然也包括衰退”。在黛安娜·帕帕拉等人看来,发展涉及“变化和稳定性”两个方面,发生在各个范畴或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概括来说,发展的本质内涵至少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必须具备三种主要特征。

第一,从空间上看,发展是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变化。只有在同一系统、同一领域、同一结构、同一范畴内的变化,才可纳入发展的范畴;混乱的、分散的、随机的、无秩序的变化则不具有发展的属性,不能归入发展性的变化之中。第二,从时间上看,发展是具有延续性和关联性的变化。所谓延续性的变化,就是指“在较迟时间点上观察到的变化至少部分地受到先前发生的变化的影响,且后发生的变化的可能范围还会受到先发事件的限制”,强调变化在时间上的先后性和彼此间的关联性。时间上的延续与结构间的关联,是发展性变化在时间上和关系上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意味着事物或结构“在一段时间之内发生的系统的和延续性的变化”。第三,从结果上看,发展是提升事物或结构自适应性功能的变化。发展是事物或结构带有积极效应的变化,意味着会使事物或结构提升自适应功能,体现出事物或结构的进步性。发展性的变化是有方向性的,体现在顺应生理发展、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等发展规律;发展性的变化是内部效应与正外部性的结合,在提升自我发展的同时又会对群体和社会有利,形成一种积极的共生效应。

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角度看,发展就是在一定时间之内事物或结构发生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表现出系统性和延续性的、呈现出相关性或因果性的、具有自适应性功能的进步性变化。从意识形态视角看,发展意味着进步性的变化,尤其是意味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确认的带有进步意义的、或者符合社会主流文化所期待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变化。

从人的生命历程发展看,老年期的衰老甚至死亡也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经阶段和表现形式,衰老甚至死亡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特有的发展图式。进入中年期,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开始进入衰退进程,但认知发展、社会情绪发展等方面仍在不断向前推进。相比青年发展或中年发展,老年人在各方面均开始进入衰退过程。老年发展的参照系发生变化,参考的对象不再是青春期或中年期的发展表现,更多的是老年人对社会的自适应能力,是超越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情绪发展能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学术源流看,发展既属于抽象范畴,又属于实践范畴,其本质在于变化。
B.从系统性和结构性看,发展意味着事物或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某些变化。
C.从意识形态视角、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视角看,发展意味着进步性变化。
D.从人的生命历程发展看,衰老甚至死亡也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经阶段和表现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例证法,直观而具体的呈现了发展本质。
B.文章指出可从时间、空间、过程三方面把握发展的特征。
C.文章从社会和人生两个维度深入阐述对发展的认识。
D.文章先明晰概念,再推及社会、人生来阐释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在学术认知上自始至终是变化和稳定的矛盾统一。
B.发展是事物或结构带有的一系列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内外合一的。
C.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指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的积极进步变化。
D.发展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参照系是大致相同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珍惜愤怒

小时侯看电影虎门硝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怒与长寿,好象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因。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了酸一样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小题1】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其理由是: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
【小题2】林则徐主张“制怒”,作者则主张“珍惜愤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3】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含义是什么?
【小题4】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林则徐和医生为例,说明愤怒一则妨碍处世,二则有害健康,然后笔锋一转做出“永远珍惜愤怒”的宣示,令人为之一震,起到了先声夺人之效。
B.愤怒的消极作用早已人所共知,作者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专讲愤怒的积极作用,切中时弊,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C.作者论及何以要“珍惜愤怒”时,激情喷涌,语言犀利,且善用比喻,妙语连珠,警句迭出,读来颇有痛快淋漓之感。
D.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持之有效,也言之成理,不过,结尾处说“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有失分寸,且与前面称愤怒为“双刃利剑”相左。
E.文章热情讴歌了愤怒的积极意义,字里行间溢满阳刚之气,语言含蓄慰藉,令人回味不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⑴走出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⑵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
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一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3)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4)“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5)“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6)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7)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8)“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9)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10)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
(11)“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12)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13)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14)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15)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小题1】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B.第(9)段中的“怪癖”一词, 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地喜欢。
C.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D.“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 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E. 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小题2】请赏析第(1)段中的划线句。
【小题3】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小题4】“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作者的这一爱好给了我们哪些体会和思考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反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证。

《周易》“革卦”曰:“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原象征变革,在“巳日”(祭祀的日期)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是如此,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日日求新,《大学》就反复教海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三代的历史沿革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历史进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中国历史的这场深刻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课“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不恰当的历史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科举制度,创设了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

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是不客观不公允的。

(节选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变革精神一直都未被人们重视,这种对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征的认识误区,应该扭转。
B.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其政治体制的核心、经济制度等很多方面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强调了求新求变的思想: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巨大的创造力,论述客观公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它们的历史沿革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
B.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变革精神的支撑。
C.过去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这种说法是一种并不恰当的历史比较。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