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发展属于哲学的抽象范畴,也属于应用型的政策实践。从学术源流看,理查德·勒纳认为,从最根本上讲,发展“意味着结构在一定时间之内发生的系统的和延续性的变化”。约翰·桑特洛克则认为,发展是“变化的图式,从胎儿期开始,贯穿生命全程。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成长,虽然也包括衰退”。在黛安娜·帕帕拉等人看来,发展涉及“变化和稳定性”两个方面,发生在各个范畴或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概括来说,发展的本质内涵至少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必须具备三种主要特征。

第一,从空间上看,发展是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变化。只有在同一系统、同一领域、同一结构、同一范畴内的变化,才可纳入发展的范畴;混乱的、分散的、随机的、无秩序的变化则不具有发展的属性,不能归入发展性的变化之中。第二,从时间上看,发展是具有延续性和关联性的变化。所谓延续性的变化,就是指“在较迟时间点上观察到的变化至少部分地受到先前发生的变化的影响,且后发生的变化的可能范围还会受到先发事件的限制”,强调变化在时间上的先后性和彼此间的关联性。时间上的延续与结构间的关联,是发展性变化在时间上和关系上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意味着事物或结构“在一段时间之内发生的系统的和延续性的变化”。第三,从结果上看,发展是提升事物或结构自适应性功能的变化。发展是事物或结构带有积极效应的变化,意味着会使事物或结构提升自适应功能,体现出事物或结构的进步性。发展性的变化是有方向性的,体现在顺应生理发展、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等发展规律;发展性的变化是内部效应与正外部性的结合,在提升自我发展的同时又会对群体和社会有利,形成一种积极的共生效应。

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角度看,发展就是在一定时间之内事物或结构发生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表现出系统性和延续性的、呈现出相关性或因果性的、具有自适应性功能的进步性变化。从意识形态视角看,发展意味着进步性的变化,尤其是意味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确认的带有进步意义的、或者符合社会主流文化所期待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变化。

从人的生命历程发展看,老年期的衰老甚至死亡也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经阶段和表现形式,衰老甚至死亡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特有的发展图式。进入中年期,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开始进入衰退进程,但认知发展、社会情绪发展等方面仍在不断向前推进。相比青年发展或中年发展,老年人在各方面均开始进入衰退过程。老年发展的参照系发生变化,参考的对象不再是青春期或中年期的发展表现,更多的是老年人对社会的自适应能力,是超越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情绪发展能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学术源流看,发展既属于抽象范畴,又属于实践范畴,其本质在于变化。
B.从系统性和结构性看,发展意味着事物或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某些变化。
C.从意识形态视角、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视角看,发展意味着进步性变化。
D.从人的生命历程发展看,衰老甚至死亡也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经阶段和表现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例证法,直观而具体的呈现了发展本质。
B.文章指出可从时间、空间、过程三方面把握发展的特征。
C.文章从社会和人生两个维度深入阐述对发展的认识。
D.文章先明晰概念,再推及社会、人生来阐释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在学术认知上自始至终是变化和稳定的矛盾统一。
B.发展是事物或结构带有的一系列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内外合一的。
C.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指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的积极进步变化。
D.发展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参照系是大致相同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9 11:1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并不乏“工匠精神”。近代以来,中国“工匠精神”之所以会迅速消失,显然与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以及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多重因素有关。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二,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流传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没有信仰,就算再好的技艺也难传承下来。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都会通过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这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谨守行规、尊师敬祖、团结同仁,已经成为这些仪式的核心内容。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防止财富外流,在没有专利的年代,匠人发明了一系列保护自身利益的办法。如在匠人中广泛流传的《老虎拜猫学艺》的故事,讲的就是如遇不淑弟子,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的问题。但是,出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徒弟是不能不收的。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很多行业生产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如果说“手艺”也是财富,按小农经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准则,这份财富只能传给一代又一代的本家族的长子。这种看似自私与狭隘的做法,实际上是古人对切身利益的一种“自我保护”,与当下下的“专利申请”并无本质区别。人们凭借着这些密不传人的祖传技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为家族赢得了利益。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会是一种行业组织,它通过共同信仰组织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抗风险能力。
B. “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指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
C.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一个行业神作为行业内部的共同信仰,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
D. 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仪式核心内容包括谨守行规、尊师敬祖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行业组织不但在行业内部制定自己的“行规”,而且还与其他不同行业和不同行帮一起遵守流传的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
B. 传统技艺的传承固然需要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行业神的创造使行业内部有共同的信仰,这就更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
C. “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说的就是“工匠精神”的文化支撑,因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
D. 《老虎拜猫学艺》表明匠人们在遇到不淑弟子时懂得保护自身的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意味着家族技艺的自我保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代以来,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和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因素使得中国“工匠精神”迅速消失。
B. “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信仰支撑和文化支撑,其中“信仰支撑”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因为它关乎传统技艺的传承。
C. 在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师傅招收徒弟非常注重其人品;师徒关系的建立,则将使彼此形成一种具有宗法制特征的关系。
D. 家族技艺不外传,其实是类似现在专利申请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虽然具有小农经济的狭隘意识,但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虚拟现实”其实可以很务实

①未来,会不会出现沉溺在虚拟现实中,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的一代?

②这种担忧十分现实。现在,由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世界将比互联网世界更加精彩逼真、“”自然也更厚。在美国,随着“游戏一代”进入大学,许多问题已经浮现。调查发现,大学里多数学生不愿甚至害怕与老师面对面谈话,有问题多以电子邮件或用论坛里提问的方式解决,令人十分担忧。

③这种担忧或许是没有必要的。老一代与从小玩手机,平板电脑长大的新一代“数字原住民”之间的技术代沟与行为差别是现实但自然的的,而且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是新一代适应老一代,必须是老一代适应新一代。

④虚拟现实技术还处在相当初级的阶段,距离成熟并广泛应用,还有漫长的路更走。实际上,虚拟现实是催生互联网最直接的动因之一,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是互联网,特别是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必须结果。

⑤过去的几千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面对面交流这种形式仍会存在,但它的比重、角色将发生变化。虚拟现实和物理现实的交汇,将极大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让交流更简单,有限时间内可交流的人与事更多。通过平行控制、平行管理、平行计算,通过知识自动化、智能软件与物理机器人,各个领域被打通了,网络世界将被充分利用起来,人不可能触及到的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可以通过各种虚拟机器人到达。虚拟世界将不再是“壳”,而是信息和知识的机场、车站和港口,从一个点迅速方便地到达其他地方。

⑥就像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也将极大地改变人的生活,把社会效率带到一个新的台阶,这种变化甚至比工业社会代替农业社会还要大。具体来说,虚拟现实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三大变化:

⑦一、描述性和可视化。过去我们要理解一种理论,需要阅读众多专著,查阅大量资料。而且,由于语言文字的特性,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很难达成一致。再加上,当某个专家看到某个现象并写进书里,由现实到文字这段时间,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领先虚拟现实技术,如果要描述一个故事,就把人放到故事的虚拟场景中去,临场感觉将不通过语言直接进入脑海,省却很多通过语言转述、理解所消耗的时间,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

⑧二、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的结合。由人工智能帮人选择,让人聚焦,使人能够预测性、实验性地进入不同的场景。这是虚拟现实未来要努力实现的。

⑨三、引导性,由牛顿时代向默顿时代升华,这一步目前还主要在研究阶段。牛顿时代,人类需要遵循物理学定律;默顿时代,通过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人有能力自我实现想象中的一种目标或者场景。引导的过程是交互的,可以把庞大的目标分成若干微小易实现的目标,并且将其封装化、组合化、可视化,让每一步做起来更加简单,不断给人选择,这就是波普尔所称的“零星社会工程”。

⑩现在制定和实施一项社会政策,往往需要多年才能检验到实际效果。如果有虚拟现实构造的人工社会模型,政策制定后,拿虚拟人做试验,在“计算”试验中发现政策中可能出现的漏洞,推理中可能出现的局限甚至偏见,再通过虚拟现实把逻辑上的错误和个人的私利尽可能剔除出来加以修正。通过智能系统选择最优化的方案,而不是拿实际的人力、资源、财政来试错。此外,还可以在虚拟和物理社会中同时实施政策,两者的结果,如果两者不一样,之间的差别就成为修正政策的反馈信号。

⑪未来不单是社会政策,甚至每个人每做一件事之前都应该先虚拟化,模拟每一步有什么目标,怎样实现,这就是知识自动化的第一步,由于效率提高,节省出来的时间将被用到事前虚拟中去,不难设想,事前虚拟将减少许多社会矛盾和资源浪费。

(节选自王飞跃《环球时报》2016年4月28日)

【小题1】第②段中加点的“壳”的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⑤段中,将虚拟现实与物理现实对比,说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将不再是交流的主要方式。
B.第⑥段中,运用类比法,形象地说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大大改变人类的生活。
C.第⑦段中,化用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地说明了理论理解的多样性。
D.第⑨段中,因技术的发展,默顿时代较牛顿时代,人类的生活将更简单化、多样化与可视化。
【小题3】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综观全文,概括作者认为“‘虚拟现实’也可以很务实”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地图中的文化与历史

①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网络下载非常方便和普及的时代,因此有人担心实体书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有人预言CD这种载体会彻底消失。事实上,人们最应该担心的恐怕是传统的地图。如今,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出国度假时,已经不会再带着纸质地图用以认路了,他们只要 掏出iPhone轻轻点几下,就可以获得任何信息。习惯于只携带移动电话出行的年轻旅行者正在使传统的地图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我们现在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地图应该仅仅是对某一片特定区域的客观科学的记录,它必须严谨如卫星所拍摄到的照片一样。而过去,地图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手工绘制作品,且有着各种不同的主观色彩,因为对于同一个地方而言,不同的地图表现出来的内容会千差万别。如今,人们加诸地图的主观性正在逐渐消失,人类随之失去的,也是地图蕴含着的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③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呢?这就是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教授杰里•布洛顿在新书《12幅地图中的世界历史》中讨论的问题。作者深入调查了上至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图绘制研究,下到如今风靡的Google地图,并在书中分析了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地图绘制工程是如何影响特定的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布洛顿的书中包含了12幅人文价值厚重的地图,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世界地图。他认为,地图绘制的历史甚至比人类技术进步的历史更长。13世纪末以来,人类普遍接触过一个地理知识方面的说法,即耶稣的受难地耶路撒冷是地球所处的中心位置。当然,这是由神学指定的,并不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定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经过很长时间才慢慢接受了经过科学研究才确认的地理学方面的各种知识。

④1973年,德国历史学家阿诺•彼得斯绘制了著名的彼得斯地图,他强烈地反对地理学家墨卡托将欧洲作为地图中心的传统的地图绘制方式。墨卡托地图    反映了各个大陆的形状,   扭曲了各个大陆的大小比例,  彼得斯地图中各个大陆的面积比例基本上接近于地球表面陆地的实际分布情况。对于习惯于墨卡托地图的人来说,彼得斯地图中的非洲显得又大又长,正如布洛顿在书中所解释的,彼得斯的地图强调了非洲,因此新地图被很多援助机构用来作为鼓励大家重视非洲的最好教材。当时,有很多其他地图绘制者并不接受彼得斯的这种绘制思路。

⑤布洛顿的书中还包含了一些阿拉伯世界和中国的地图,但这并不是一部地图绘制通史。这本书的重点还是在世界地图上,并通过世界地图阐述了历史上那些野心勃勃的宏伟的政治行为:包括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宗教信仰变革和皇权的变化等。布洛顿的书中提到了卡西尼家族四代人绘制详细的法国地图的故事。卡西尼家族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晚期,根据科学的原则,使用精确的基线和三角测量,精准地确定各个具体方位之间的距离。当时,全国范围内很多调查人员和信息搜集人员参与了这个巨大的工程,这是18世纪应用科学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促成了后来全国地形测量局这类专业机构的诞生。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一些政治因素——这个计划一开始是由法国的君主政体提供支持的,但后来又被抛弃,最终是在革命政权时期完成。好在这个工程最终绘制成功了非常完整而准确的法国国家地图,这张地图在推动法兰西的现代意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⑥布洛顿书中的另一个主旨是,地图绘制更应该关乎文化和政治价值的反映,而不仅仅是地图本身的正确性和客观性。但卡西尔地图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恰恰于他们在绘制地图过程中的精确测量和不厌其烦的数据核对。对卡西尔地图的绘制者而言,政治目的完全处于次要位置。毕竟,在中世纪以后的世界,客观性是人类尤其重视的价值之一。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第④段空格处应选择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 因为 而B.因为 所以  但
C.即使 也 那么D.虽然 但是  而
【小题3】下面选项对文章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图的主观色彩越来越淡化。
B.地图历史的发展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史的写照。
C.传统地图其实比现行的地图更有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
D.现行的地图相对来说更加注重事物的客观性。
【小题4】文中布洛顿的两个观点分别是
【小题5】第④段中所叙述的事实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从全文看,第②段划线句中的“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指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上海宜家家居徐汇商场二楼餐厅的座位,长期被中老年相亲群体“霸座”,俨然成了个“相亲角”。这些老人自带茶水和零食,长时间占座,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甚至出现打架现象,网友戏称其为“比武招亲”。为此,商家不得不出台新规,要求餐区必须先点餐后入座。

读罢这则新闻,相信去过宜家中国商场的人都能立刻“脑补”出画面。除了在餐厅经常看到“霸座”一族,在商品展示区,几乎无处不在的“蹭睡”一族也曾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不可否认,这类消费者如此习惯的养成与商场自身的体验式营销理念有关。但对于这类有碍观瞻的不文明现象,显然不能归因为商家单方面的开放。作为商家,允许顾客试睡,有吸引顾客的考量,也确实需要承受一定程度的不文明行为所产生的成本。但商家未予制止这类行为,并不表示这类行为有其正当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商家之所以敢于提倡体验式营销,也是出于一种对文明消费习惯的预设,即开放式营销不会影响正常的经营秩序和消费环境。然而从现实来看,这一点恐怕是被高估了。原本只要彼此维持在一个恰当的平衡上,对于消费者和商家而言,这一开放的做法可谓皆大欢喜。这次上海宜家为此发出限制性规定,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不文明消费现象也大量出现。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期间,安徽省铜陵市一自助餐厅开张营业,向全市居民免费派送5天的就餐券,市民凭就餐券可以免费就餐一次,不想最终却引发了哄抢,就餐结束后很多食物都没吃完,浪费惊人。

对于这类“占便宜”的心态,有人曾将其归因为经历了物资紧缺的时代,不少国人对于物品还保留着条件反射式的“占有欲”。但这种似是而非的结论未必经得起推敲,某些乱象反映的是公共文明发展的滞后。长期以来,我们社会里公域与私域的界限一直都比较模糊,不少人缺乏公共的概念,何谈公共文明的发展?在消费时代,此种观念和意识的偏差通过消费行为凸显了出来。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国民形象与素质,在今天很大程度上正是以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为载体表现出来。过去我们谈文明消费,多偏向于适可而止、不浪费,却忽视了要遵循基本的公共礼仪。“霸座”的老人,虽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消费者,但这种行为竟发生在商场,也可以说是消费行为的一种衍生。

不同时代对于国民素养和公共文明会有不同的定义。在当前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养成文明消费的行为习惯,可以说是新的国民素养与公共文明的题中之义。在这方面,商家“被迫”纠偏也是一种有力的提醒,但更有赖于社会文明消费意识的传播与普及。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年人因打发时间而“霸座”的现象也提醒相关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提供上应针对老年人的现实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摘编自来昌俊《文明消费应成国民素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中老年相亲群体,长期在上海宜家家居徐汇商场二楼餐厅的座位上“霸座”的不文明行为,使得商家被迫出台新规加以限制。
B.宜家的某些中国商场不但因中老年相亲“霸座”被闹得乌烟瘴气,甚至在商品展示区还随处可见不少的“蹭睡”一族。
C.安徽铜陵一家自助餐厅因开业免费派送餐券,竟引发哄抢和食物严重浪费的现象,可见近年来国民素养日渐下滑。
D.商场出现多种有碍观瞻的不文明消费现象,与商家受利益驱动采用体验式营销吸引顾客的促销手段有直接关系。
【小题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以上海宜家商场存在的不文明消费的现象为例进行了分析评述,并在此基础上举出实例,有很强的说服力。
B.本文针对上海宜家家居徐汇商场的不文明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办法。
C.社会上各种消费行业的不文明消费现象的出现,责任不仅在不文明消费者身上,经营的商家和相关的政府部门也都有责任。
D.这篇针对社会各种不文明消费现象的时评,以“文明消费应成国民素养”为中心论点,旁征博引,分析全面,说理透彻。
【小题3】关于遏止不文明消费现象的措施,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年人长期在商场“霸座”的现象,反映了公共文明发展的滞后,正提醒相关政府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B.面对不文明消费的现象,商家应谨慎采用体验式、开放式营销,“被迫”纠偏就是有力的提醒。
C.应对社会文明消费意识进行传播与普及,使广大消费者养成文明消费的行为习惯。
D.针对老年人“霸座”的现象,政府应该在公共服务方面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特定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使特定生物在性状、营养或消费品质等方面满足人类需求的一门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出现,最初是为了达到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特定生物体,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进而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外源基因的导入技术由初试至成熟,经历了显微注射法、脂质体介导法、基因枪法、电击法、农杆菌介导法、体细胞核移植法等多代技术的发展。1983年,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基因烟草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上首个真正的转基因生物的诞生。而首例转基因食品,则是1993年投放在美国市场的转基因晚熟西红柿,它的出现也标志着转基因食品时代的到来。
农业上,人口增长与粮食匮乏的矛盾日益尖锐。据推测,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80亿,这意味着粮食产量要比1990年提高80%才能满足需求,而单纯寄希望于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灌溉能力的提高是难以实现的,唯有改良和选育高产作物品种才能实现。而转基因作物在产量、抗逆性和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医学上,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治疗遗传性疾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手段。1990 年,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科学家以反转录病毒为载体,把腺苷脱氨酶基因导入到一名患ADA缺陷症的女孩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这个患者先天缺损的免疫系统趋于正常。
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者以之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是转基因食品,而转基因成分通常是指食品中含有的外源基因以及由它编码的蛋白质。换言之,转基因食品未必都带有转基因成分,而不带转基因成分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没有差异。目前转基因大豆的核心在于大豆作物中含有具有抗虫效果的BT蛋白,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作用,国家规定进口大豆只能用来榨油和作为饲料,而在榨油的过程中BT蛋白已经作为废渣等被去掉,食用转基因大豆油的实际成分,仅为从大豆中提炼出来的脂质,并不含BT蛋白。换言之,转基因大豆油与非转基因大豆油的化学成分完全一样。
另一方面,BT蛋白的毒性也是相对的。含BT蛋白的转基因大豆被昆虫吃下之后,BT蛋白与昆虫体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毒性蛋白复合体,进而杀死昆虫。而人类并不存在这种特异性受体,所以即使人食用BT蛋白,体内也不会产生毒性物质。而且实际上,用细菌培养生产出BT蛋白,并作为生物农药喷洒到农作物上的做法,已施行了几十年,转基因只不过是让这种“绿色农药”的加工生产在植物体内自行完成而已。相比之下,非转基因大豆在种植的过程中,虽然没有转基因成分,但是受到害虫肆虐的影响,需要喷洒大量的农药,残留的农药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危害性反而更大。
(摘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转基因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门生物技术,能使特定生物体在性状、营养或消费品质等方面满足人类需求。
B.要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特定生物体的基因组中,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C.在转基因技术中,外源基因的导入技术从显微注射法、脂质体介导法等发展到体细胞核移植法,从而步入成熟期。
D.转基因技术虽然以揭示基因功能为最初诉求,但是实质上人们达到的目的远远不止于此。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口增长和粮食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未来十几年内会变得更加尖锐,人口增长凸显粮食供求的紧张。
B.科学家用转基因技术帮助一名患ADA缺陷症的女孩修补了先天缺损的免疫系统,让人看到了转基因技术的医学价值。
C.若说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者以之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那么“转基因大豆油”就是转基因食品。
D.食用转基因大豆油是安全的,因为转基因大豆油的化学成分和非转基因大豆油的完全一样,并且其所含的BT蛋白对于人体是无毒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食危机在未来十几年间将会异常严重,而应对之策是改良和选育高产作物品种,如在很多方面有显著优势的转基因作物。
B.我们要科学对待转基因食品,并不是所有转基因食品都带有转基因成分或者对人类有负作用。
C.转基因大豆中BT蛋白的毒性有相对性,因为这种BT蛋白只有和昆虫体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会产生毒性物质。
D.转基因大豆种植不需传统农药,而非转基因大豆却难以避免农药的残留,因此食用转基因大豆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