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儿童文学里几乎有一个人应该有的一切美好,它富有情感,富有思想辨析,富有哲学启明,令人愉快地把道德之微粒撒在人的记忆土壤儿童文学不是从来就有的,币是诞生于人类对于自己年幼生命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更人性和艺术的关怀、更恰当的故事和书籍给予之时人类成熟的儿童文学史总共也就二三百年让现代人在童年时阅读到儿童文学,是诗意文明、浪漫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实也含有对生命的实用意义童年时光会有许多内容陪伴,儿童文学是其中一个高级部分文学、艺术本是人的生命所创造,却常常被悬置,因为人更注重看得见的物质和利益,却不是如泰戈尔所说,更愿意把“无物”的诗握在手里巴金说,童话虽然讲的都像梦话,但是这些梦话里有新鲜空气,值得生活中的人进来呼吸拥有儿童文学阅读的童年,便有一生和文学亲近的可能,童年的接触和喜爱最有可能延长为终身记忆和习惯一个期望拥有高级趣味的人,是必须有文学阅读习惯的。

文学阅读是对母语更高层次的学习。这便是孩童语文课本中必须有文学篇章,而且应当选取优质文学篇章的理由。母语最优美的语气、搭配、节奏、表达力都在母语文学里,孩童若拥有丰富的文学阅读,便从小就有了更形象、更干净、更准确运用母语的能力。优美的儿童文学语言令人安定,心平气和,值得被记忆储存,以为日常运用。

幽默、谈谐是儿童文学的天然素质,是可爱、智慧人类的人格成分,是生活着的日子里优美的交往能力和呼吸中的香水味道幽默和谈谐很有可能来自天生,也有可能在成长中渐渐增添无论是先天已经具备还是后天渐渐生成,儿童文学阅读都具备唤醒和提供幽默谈谐的能力。所以在儿童文学阅读中,要十分看中“笑起来”的效果,很多无端的“笑起来”有可能塑造一个人后来的明亮性格,使其处世豁达。

文学阅读给人积累高级故事记忆的机会,有文学故事的记忆和只有生活经历的记忆很不一样。因为文学故事中有更大的人类世界、更开阔的自然天地阅读文学的人,可以拥有《小王子》的行走路线,不是只在自己星球,也可以到达别的世界;文学故事中的想象力是对有局限的个人想象力的增添和补充,合成为你现在和后来的想象力。能讲些文学的儿童和人生都是有趣味、有吸引力的。

在儿童文学里,儿童是一个广泛的主人公他们既有真实的淘气,也有天真的坦白;不是天生完美,却很可能方向明亮;他们也许很不懂这个世界,但他们不会在故事中落魄和不可救药,,币是昂扬、有往上生长的力量。他们都是生命起跑和加速跑阶段的运动员。

儿童文学不是《论语》,不是《道德经》,但它充满《论语》式的精神和《道德经》式的善意和智慧。它不说教,但它富有情感,富有思想辨析,富有哲学启明,它令人愉快地把道德之微粒撒在人的记忆土壤,耕作时不用犁把,收获更不用镰刀。

(摘编自梅子涵《真正的诗意从不空洞—谈阅读儿童文学的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类对于自己年幼生命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更人性和艺术的关怀,有了更恰当的故事和书籍时,才会诞生儿童文学。
B.巴金和泰戈尔都更倾向于享受“无物”的精神财富,而巴金对童话褒奖有加,他夸赞童话里有值得人们汲取的精神营养。
C.文学阅读有利于母语的学习和提升,于是教材编者们总是在语文课本编入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帮助儿童学习母语。
D.儿童文学里的主人公,普遍性地都是儿童,他们既有独特的性格,又具有共性,有优点一也有缺点,但总的来说是积极向上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多个角度解读和阐述了阅读儿童文学的重要意义,把阅读儿童文学提高到人生成长和成材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
B.本文第一段领起全篇,赞扬儿童文学对于人的道德成长的意义,总揽全文;末段呼应开头,强调儿童文学对于道德成长的作用。
C.文章主体部分逐层深入地论证了儿童文学或文学阅读对于母语学习的提高、幽默品性的陶冶、想象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作用。
D.本文的语言风格鲜明,虽为论述文,却不乏散文的特质和文学的气息,“记忆土壤”“香水味道”“运动员”等比喻形象生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文学成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有对生命的实用意义,让现代人在童年时阅读到儿童文学标志着诗意文明、浪漫文明的开始。
B.童年的接触和喜爱最有可能延长为终身记忆和习惯,所以,要想一生亲近和结缘于文学,就必须从儿童时开始阅读儿童文学。
C.阅读儿童文学能够为读者唤醒并提供幽默iJ}谐的能力,这种文学特质能够形成一个人未来人生的明亮的性格和豁达的处世风格。
D.有文学故事的记忆不同于只有生活经历的记忆,而对于有局限的个人想象力,可以用文学故事中的想象力作为增添和补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09:4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孝是人性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婴儿期生命尤为脆弱,如果没有父母时时刻刻的关心照料,就不会安然度过这一危险时期。
B.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这是因为正是父母的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
C.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D.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第二段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关系。
B.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并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C.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的观点。
D.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要素。

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专门的地质遗产工作组,负责全球地质遗产保护工作。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保护工作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建立了完整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做法大多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目的是将一些集稀有、珍贵、观赏价值并具重大科学价值为一体的地质遗产建成地质公园。既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场所,又作为科普教育基地,为促进地方旅游、贸易事业的发展创造机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真正起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作用。除了用于科研和对大众的教育外,地质公园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它可用来提供就业机会和开展与其专业主题有关的新经济活动。随着世界地质遗产保护,特别是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实施,必将极大推动世界各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发展。

我国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同样高度重视。保护区的建立对促进我国科学研究,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至今还没有开展全国性、系统性地质遗迹调查,缺乏系统、完整、详实的地质遗迹的基本状况调查和评价资料;保护区的建设刚起步,现有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未得到保护;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和工程建设使得许多地质遗迹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并呈上升趋势;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和缺少专项保护经费,严重制约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开展。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保持优美的地质自然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质遗迹这一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美学价值的珍贵自然遗产将得以有效保护。地质遗迹这一人类的瑰宝将永远闪烁耀眼的光芒。

(摘编自向岚《地质遗迹:人类社会的瑰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质遗迹属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会直接影响地球生物多样性。
B.发达国家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很重视,并有一定的保护措施,欠发达地区则恰恰相反。
C.我国的地质遗迹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D.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是最佳选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地质遗迹的形成谈起,指出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发人深省。
B.文章在论述地质遗迹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怎样保护地质遗迹方面展开的。
C.文章把一些国家和我国保护地质遗迹的做法作对比,以引起读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D.对于地质遗迹,文章论述顺序是由国外到国内,再展望未来,逐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质遗迹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实施极大推动了各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发展。
B.如果世界各地区都能够很好地保护地质遗迹,那么人类可能会长久享用这一瑰宝。
C.我国高度重视保护地质遗迹,且地质遗迹保护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
D.目前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还比较多,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逐步予以解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虽然风电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但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弃风限电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西北、华北、东北“三北”地区,已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弃风限电现象的根本在于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市场容量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我国应加快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因为风电已经从补充能源进入到替代能源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今,从西北、华北、东北到东南沿海,到处耸立着风机,我国风电呈现快跑态势,装机规模持续迅猛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5年领跑全球,累计新增9800万千瓦,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5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29亿千瓦,年发电量1863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3%,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风电已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专家认为,我国风电能迅猛增长得益于政策的持续性、补贴的力度大、投资者涌入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与风电疾驰发展的脚步相挟而来的是弃风限电问题十分严重。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全国弃风率为10%;2012年全国弃风率达到高峰,为17%;2014年全国弃风率为8%,同比下降4%。但今年以来,风电弃风现象加剧,上半年全国弃风电量17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01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8%,同比上升6.8%。
“造成风电发展双面性的原因是风电消纳问题严重。”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29亿千瓦;而在2005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仅为126万千瓦。10年间,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增加100多倍。风电发展速度过快、电网建设跟不上等是导致我国风电消纳问题的最重要原因。此外,风电也存在着波动性、随意性、不稳定性等缺陷。“三北”地区是风电消纳问题特别严重区域,原因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风电消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关乎风电发展的生死存亡。对此,《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消纳优先,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的原则,优化风电建设布局,大力推动风电就地和就近利用。
(作者叶伟,节选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风力发电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现如今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和东南沿海,都很重视风力发电。
B.2015年我国风力发电并网装机容量是十年前的100多倍,可以说我国风力发电是疾驰发展的,呈现出快跑的态势。
C.要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我国就必须加快推动风电这种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D.波动性、随意性、不稳定性等是风力发电存在的缺陷,这些缺陷也造成了风力发电的消纳问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风力发电已经从补充能源进入到替代能源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B.虽然2014年全国风力发电过程中的弃风率仅为8%,但是在风电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全国弃风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C.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经过五年的迅猛增长,已经达到9800万千瓦,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也是逐年提高的。
D.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三北”地区,风力发电的消纳问题就特别严重,这已经严重制约了风力发电的健康持续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认为,要想让风力发电摆脱风电消纳问题而顺利发展,就必须要坚持消纳优先,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的原则,推动风电的就地与就近利用。
B.风力消纳问题是指风力发电发出来的电接入电网、再输送出去加以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不理想状况。
C.国家对风力发电所给予的持续性政策、大力度的补贴,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再加上投资者的资金投入等,都推动了我国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
D.从风力发电的发展状况来看,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愈大,风力消纳问题也就愈加严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梨花箱
李德霞
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
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
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
父亲不敢还嘴,陪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
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我吃饭,你看着,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
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
“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
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
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啪”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当地……
奶奶死了……
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
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
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
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
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
(选自2012年11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父亲把奶奶背回家,奶奶要求住北屋,因为北屋的阳光好,奶奶怕死,所以想多晒一下太阳。
B.这篇小说描写了奶奶摔伤腿后把自己饿死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紧张、曲折,极富戏剧性。
C.奶奶上山挖野菜,摔伤了两条腿,金先生看过后认为,如果调养得好,可以保命,但两条腿是治不好了。
D.这篇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父亲对奶奶的厌恶之情就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
E. 奶奶躺下来不久,就让父亲去搬梨花箱。梨花箱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奶奶看得很重。这一细节为后文奶奶藏晒干的玉米饽饽做铺垫。
【小题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6分)
【小题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又云:“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山海经》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

第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以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生活过的民族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具体来说是指血缘性关系或社会性关系。
B.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后具有类血缘的意义,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
C.血缘关系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家庭伦理用以治家,也是治国的政治原则。
D.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所以国家、国土、国民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情理合一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
B.文章从家与国、国与族等三个统一性,系统阐释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特殊性。
C.文章最后呼吁当代文艺工作者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
D.文章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名人名言,用于佐证说理,论述有理有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炎帝和黄帝是中国诸多民族的祖先,由《山海经》的特点推测其记载的血缘性关系可能是指文化血缘性。
B.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因其在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而成为一种美学情怀。
C.由于时代等原因,张载、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D.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彰显了这种美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