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孝是人性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婴儿期生命尤为脆弱,如果没有父母时时刻刻的关心照料,就不会安然度过这一危险时期。
B.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这是因为正是父母的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
C.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D.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第二段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关系。
B.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并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C.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的观点。
D.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5 12:0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曾听某省的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孩子归来,根据地名按图索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在一起。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上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
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范仲淹的“衡阳雁去无留意”;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洛阳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美感。
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在悠久历史中形成。“邯郸”这个地名,延续两三千年,不是依旧与人们同在吗?
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
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
(取材于李辉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珍爱乡愁,寻找乡愁、将地名融在了乡愁中、永远都不会忘记。
B.历史悠久的地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和文学经典中。
C.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尊。
D.地方政府更改地名不需要面对过去,能体现中文之美、有内涵即可。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中有关常识的理解,不确的一项是
A.“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出自王维的《汉江临泛》,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为“王孟”。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多集于《杜工部集》。
C.高适的“衡阳归雁几封书”与杜牧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均提及的“衡阳”有归雁峰,传说鸿雁秋季南飞至此停留。
D.“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件身”出自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国古代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小题3】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地名与乡愁B.地名,改还是不改?
C.地名文化D.地名,我们回家的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冯剃头
邵火焰
冯剃头一生只会剃光头。
剃光头并不难,要说有点技术含量的话,那就是下刀的力度和角度的把握。轻了剃得不干净,重了剃得疼痛;有的地方得垂直剃,有的地方得斜着剃,有的地方得旋转着剃。如果不能拿捏到位,轻则头皮发红,重则头皮见血。冯剃头高就高在即使闭上眼睛仅凭手感,也能轻轻松松地完成。冯剃头不追求快,而是追求慢。顾客们喜欢的就是这种慢,慢工出细活,那剃刀在头皮上慢慢地游走,麻麻的,酥酥的,剃着,剃着,有的顾客就响起了鼾声。
冯剃头在小镇大街上租了一个门面。客源虽然不多,但比较稳定,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再加一些刚满月的婴儿。老人们图方便,剃光头清爽好洗;婴儿满月那天必剃光头,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这些人就是冯剃头的“衣食父母”,冯剃头觉得就这样度过一生也很知足。
可是这世界变化真快。仿佛一夜之间,小镇上一下冒出了好几家美容美发店,光听那店名就不同凡响:最高发院、顶头尚丝、一剪钟情……渐渐地来冯剃头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了。除了张屠户等零零星星几个顾客外,再没人来了。冯剃头发现那些老顾客都不再剃光头了,而是开始蓄发,还将白发染成了黑的。婴儿的满月光头也没人来剃了,那些年轻的父母们说他这里不卫生,怕孩子传染了疾病,都到妇幼医院去了,那里有专门给婴儿剃头的医生。到最后,张屠户等人也不来了。张屠户将头发蓄成了板寸。
没光头可剃,冯剃头浑身不自在,那拿惯了剃刀的手总有一丝痒痒的感觉。偶尔有那么一两个顾客上门,冯剃头像来了贵客,不惜拿出大半天的时光,花在来人的光头上。老伴看不下去了,勒令他退租了门面。冯剃头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照办了。
家里就那两亩责任田,有老伴一个人就能应付。冯剃头每天也没有多少事可做,有空就摆弄他的剃头工具。有一次他买来一个冬瓜,想象那冬瓜就是人头,他神情专注地在上面慢慢地刮着,老伴看见后说,儿子也大了,我们得再帮他一把,你不能这样每天待在家里,做这些无聊的事,得出去找点正经事做呀。冯剃头一刀砍在冬瓜上说,我也知道儿子大了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可我除了会剃光头还能做什么呢?老伴说,事不会找你,你得去找它,你就不会托人帮你找找?
几天后,张屠户帮他找了一份还算“专业对口”的工作。张屠户和他人合伙办一个的生猪屠宰场,他们用杀猪刀总刮不干净猪头上的毛,导致猪头不好销售。冯剃头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当天宰杀的猪的猪头上的毛刮干净。冯剃头也像给人剃光头一样慢慢地刮着,可一天下来刮不了几个猪头。张屠户嫌太慢,叫他刮快一点,冯剃头开始记住要加快速度,但刮着刮着就忘记,那猪头在他的眼中成了人头,他慢慢地慢慢地一丝不苟地刮着,像打磨一件工艺品。张屠户一看不行,只好想辞掉了他。
冯剃头又回到了家中没事可干了。可那手依旧时时发痒。冯剃头熬不住了,他不相信,偌大的一个小镇难道就没有一个要剃光头的人吗?这天冯剃头上街,突然看到前面走着的一个中年男人,就是一个光头。冯剃头几步赶上前去说,请问,你这光头是哪里剃的?中年男人冷冰冰地剐了他一眼,没理会他,冯剃头以为他没听见,又加大声音说,能告诉我你这光头是哪里剃的吗?中年男人显然动怒了,瞪着眼说,你是太平洋的警察吗?管得也太宽了吧?老子这头不是剃的,是得病化疗掉光的……热脸贴冷屁股的滋味很不好受,冯剃头愣在原地直翻眼睛。
冯剃头强迫自己不再去想“光头”,而严峻的现实也容不得他去想了。儿子成人了,过不了两年肯定要结婚成家,无论如何得再赚点钱帮帮儿子。刚好镇上有家蜂窝煤厂在招工,冯剃头去做没人愿做的筛煤粉的工作,这工作既脏又累,那扬起的粉尘无孔不入,除了牙齿是白的,浑身上下都是黑的,但工资相对要高一些。冯剃头每天起早摸黑地一干就是两年。
这天冯剃头正在铲煤粉时,突然晕倒在地。儿子把他送到了医院,一检查情况严重,已到了肺癌晚期。在住院化疗期间,冯剃头的头发全部落光了,成了一个光头。他摸着自己的光头,那手又不觉痒了起来。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往日那辉煌的岁月,想起了那些他剃刀下的光头们。
三个月后冯剃头病情恶化。那天也许是回光返照,冯剃头睁开了眼睛,儿子问他,爸,你想不想吃点什么?冯剃头说,什么都不想吃,就是想做一件事,儿子说,什么事?冯剃头眼里突然有了亮光,他说,我想给人剃一次光头。
儿子知道没有人会让他剃光头的,儿子捶了捶脑门说,爸,来吧,给我剃。冯剃头闭上眼睛,好半天才努力地睁开说,拿我的剃刀来。儿子扶他坐了起来,然后蹲在了床边。冯剃头左手按着儿子的头,右手拿起早已生了锈斑的剃刀,脸上有了多日不见的笑容。
儿子等了半天,却不见父亲的刀落下。儿子站起来一看,父亲已永远闭上了眼睛,那嘴角还带着一丝满足的笑意……
(《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内涵丰富。其标题“冯剃头”,除了设置悬念、提示情节外,还是行文的线索。
B.小说多次运用语言、动作、肖像描写,传神地塑造冯剃刀这一老艺人形象。特别是他弥留之际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C.小说描写了执着于剃头手艺的冯剃头的故事,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富有表现力。
D.小说构思精巧,详细叙述了冯剃头从事剃头工作到彻底遭人冷落以致临终还想给儿子剃头的故事,读后让人难掩悲伤。
【小题2】小说塑造了冯剃头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冯剃头为儿子剃光头”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确看待《芥子园画传》
陈都
《芥子园画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中国画教材,它运用浅显易懂的方法,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使得社会上为数众多的职业画工,甚至是文人画家,都可以迅速地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比如齐白石就是在看到《芥子园画传》后,才发现自己所画的画,大多不合章法。又如潘天寿、傅抱石等,也都是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就上手学习《芥子园画传》,并因此掌握了一定的规矩准绳。所以,作为艺术普及类的教材,《芥子园画传》在艺术开蒙方面,堪称卓越。
此书系清代学者李渔的女婿沈心友,将家中所藏明代画家李流芳的课徒山水稿四十三幅,托予山水画家王概整理、增补,历时三年成稿一百三十三页,后于1679年李渔以其居所“芥子园”为名,出资精刻套版印成山水卷,是为《芥子园画传》初集。1701年,沈心友再邀王概与其弟王蓍、王臬根据初集体例,编绘兰竹谱(二集)及梅菊、草虫花鸟谱(三集)。此三集面世后,一经传播,迅速风靡全国。1818年,针对市场的需求,书商又假托《芥子园画传》之名,以清代画家丁皋的《写真秘诀》为基础,并杂糅其他图谱编成人物谱,作为第四集刻版行世。这就是《芥子园画传》的成书过程。而就此书的刊刻来说,现今常见的《芥子园画传》,是出自巢勋的刻本,因为《芥子园画传》原用的饾版拱花技法、开化纸木刻五色套版,虽然精美,但每次只能印几百部,且极易损耗,至光绪年间,原版翻印的画面已不甚清晰,于是海上画家巢勋便临摹前三集,又对第四集加以整理,然后石印,此举虽然使得印量大增,但精神上难以与原版相比拟。
需注意的是,虽然《芥子园画传》可以自学、速成,但中国绘画讲求“师古人”“师造化”,必须经过长期的揣摩消化之后,才能独出机杼。而所有受《芥子园画传》启蒙的绘画大师,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也正是依此才成为一代宗师。然而,自清代以来,常有不负责任的言论,混淆贤哲的学力学识之所在,放大、夸张画传画谱的功用,导致一些不良的风气,如照抄书中图式,凑成一幅画;学书里几笔,就自诩为画家……凡此种种都成为中国绘画的病症。于是,在西风东渐之下,反省画传画谱,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也就成为中国绘画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议题。在诸位名家中,斥骂《芥子园画传》最多的,无过于徐悲鸿。这位油画出身的艺术家,在中国画问题上所发表的大量言论,虽符合时代潮流,并博得时人的喝彩,但也难免有偏颇之处,比如将文人画视为中国绘画衰败,乃至弊端丛生的原因;又比如将《芥子园画传》等同于文人画,连同董其昌、“四王”一起进行鞭笞。诸如此类,于今天看来,一些观点是不成立的,仅能为当时的思潮做一个注脚。但是,徐悲鸿有一点没说错,那就是“‘芥子园’之类画谱的出世,不知埋没了多少天才。因为一般人心理,大都喜欢取巧,只要有现成画谱,不必自己挖空心机来构思,花时间去找画材。所以想到画山水花鸟,人物屋舍,画谱上有的是,一举手之劳,都可解决,人人如此,中国画真要走上末路”。
持这一观点的艺术家非常多,但与徐悲鸿冲在思潮前沿的立场所不同,一些传统的中国画大家是站在保存国粹的角度上,强烈地反对着画传画谱。黄宾虹就是理论批判最深入的一位。黄宾虹就是理论批判最深入的一位。在这位中国画大家看来,画传画谱不仅仅是帮助懒汉偷懒的工具,更严重的弊端在于它破坏了传统绘画的教学体系——“自李渔刻芥子园画谱,笔墨之法,学无师承”。何为“师承”?宾虹老人曾引用石涛的话解释过:“古人未立法以前,不知古人用何法;古人既立法以后,后人即不能出古人之法。”所以,在他看来,“法莫先于临摹,然临摹得其意而位置不工,摹画存其貌而神气或失。人既不能舍临摹而别求急进之方,则古今名贤之真迹,遍览与研求,尤不容缓”。明之天启、崇祯,清之咸丰、道光年间,因国势趋弱士大夫在发奋钻研前人经验的同时,也激发起认真研习笔墨的学风,于是中国画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两次贞下起元之势。而黄宾虹所谓的懂得学习前人,懂得临摹,就“可与言国画变迁之大要素”,则正是指的这段历史。然而,诸如《芥子园画传》之类的画传画谱却提供了一条看似美好的“捷径”,那么,由临摹名家大师真迹,进而得先贤笔墨精神的“师承”途径就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
总之以《芥子园画传》为代表的古代画传画谱,虽然在艺术开蒙方面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但中国画的精髓则全未窥见,而不学之人尤爱视画传画谱为“法器”,于是废临摹而为抄袭,靡然成风,传统的中国画教学遂在这般虫吃鼠咬中逐渐沦落。由此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中,一些革命派要革《芥子园画传》的命;有些传统派也要拆《芥子园画传》的庙,而这种共识对还原画传画谱等传统艺术启蒙类书籍的原始定位,无疑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芥子园画传》”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芥子园画传》是诞生于中国清代的中国画技法图谱,画谱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知识,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使用。
B.《芥子园画传》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四集四个部分,内容涵盖山水、草虫、花鸟、兰竹、梅菊、人物等方面。
C.《芥子园画传》名字于李渔居所的名字,初集为山水卷,以明代画家李流芳的绘画作品底稿为蓝本,经王概整理编辑而成。
D.《芥子园画传》影响深远,版本也不断推陈出新,从康熙年间的“王概本”到光绪年间的“巢勋”本,装帧和艺术质量日瑧完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清代以来,许多人片面夸大了画传画谱的功用,导致绘画界照搬抄袭、浅尝辄止等不良风气出现,对传统的中国画教学也造成强烈冲击。
B.《芥子园画传》功效巨大,造就了许多中国画名家,齐白石、潘夭寿、傅抱石等,就是因为临摹了《芥子园画传》,才成为一代宗师的。
C.徐悲鸿对《芥子园画传》提出了最强烈的批评,认为此类画谱扼杀创新,埋没人才,等同于使中国绘画弊病丛生、走向衰败的文人画。
D.控中国画坛中,无论是革命派还是传统派,都质疑抨击《芥子园画传》,这有利于纠正对画传画谱功效的浮夸认知,将其科学定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的天启、崇祯与清朝的咸丰、道光年间属于中国绘画史上的两次复兴阶段,原因在于画家们能发奋钻石前辈的绘画经验、研究学习绘画技法。
B.《芥子园画传》前三集经创作者精心加工整理,同时采用了饾版拱花技法,运用开化纸木刻五色套版,为学习者提供了规矩准绳,一经面世便风靡全国。
C.为满足市场需求,书商们假借《芥子园画传》的名号,邀请王氏兄弟,以丁皋的《写真秘诀》为内容主体,兼融其他人物图谱,最终创制出“人物谱”。
D.为了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黄宾虹强烈地反对《芥子园画传》,他认为《芥子园画传》最大弊端是破坏了通过临摹体现的师承式传统绘画教学体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渔 鼓

刘绍英

芦苇砍倒后,长哥把丝网一条条收进了船舱,又从舱底翻出用布兜裹着的渔鼓,就上了岸。

渔鼓自是好材料做成,鼓筒溜溜的光滑,竹纹清晰,看得出来,夏天的时候已经喂过桐油了。上端系了一块红绸布,好似姑娘辫子上的红绸结。下端绷上了蟒皮,用手拍上几下,那梆梆的声音浑厚铿锵,便会直往心里钻去。

渔鼓是长哥父亲留下的。每到芦苇砍倒后,父亲就会与长哥背着布兜,抱着渔鼓,沿澧水河挨家挨户地送吉祥。父亲的声音浑然低沉,有了些苍凉,长哥的声音清脆高亢,透着年轻,鼓声打出的节奏则沉闷敦厚,似八月隐雷。这时,农闲下来的乡亲,渔鼓打到哪,他们就会跟到哪。走过整个村子,送给各家的唱词都各不相同。回来的时候,糯米糍粑、绿豆皮、米泡芝麻糖之类的,就会装满布兜。更有些小把戏,好奇地偶尔伸出手去摸一把渔鼓,便一路跟着父子俩,直到父子俩上了船,他们才快快地转去。每到这个季节,乡亲们似乎伸长脖子等着父子来,一年上头,家家图个吉利热闹。父亲死后,长哥就没再一个人上岸打渔鼓。

长哥翻过了堤坡,就走进了堤坡下的村子。

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长哥走到第一户人家的门前愣住了。门上了锁。长哥记得这家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红唇白齿,长得好看。每次父亲与长哥来,她都会给父子俩泡上一杯茶,茶递到长哥手里,姑娘就会说:“喝茶润嗓哩!”长哥看她,她就红了脸,头一低,进到里屋去了。等到长哥渔鼓的声音响起,她又会从房里出来站到旁边很认真地听。记得那年回到船上,长哥晚上就做了个梦,梦里自己娶了这个姑娘。

长哥有些沮丧,拿渔鼓的手很自然地垂了下来。

长哥走到第二家去,刚到院门口,一条黑狗冲了出来,对着长哥狂吠,吓得长哥手里的渔鼓差点掉到地上。

“谁来了?”院里一个气力不足的声音。

“我,打渔鼓的。”长哥忙回答,还是抬起腿进了院门。狗伸着红舌头,望着长哥已不再吠了。

长哥看见了一个老人裹着床被子躺在藤椅上,在屋檐下晒太阳。太阳正照在老人的脸上,那脸便有些生动。长哥走到老人的跟前,老人眯着眼,看着长哥的渔鼓咧嘴就笑了:“哦打渔鼓的呀。我耳朵背,听不见。儿子到乡政府去了。”

长哥点了点头,心里明白,家里没有其他人,老人耳朵又听不见,这渔鼓要打给谁听呢。

长哥还记起,这是村主任家。平常这个日子,村主任家是最热闹的了。

长哥向老人告辞,抬头看一眼明晃晃,却有些寒冷的日头,就走出了院门。

长哥想: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呢?这样想着,脚步却没有停止,又走到了第三家。

这家很热闹,堂屋里有十来个人在看电视。电视的声音特别响亮。长哥把渔鼓拍了两下,声音沉闷低回。没有一个人回头。长哥把渔鼓又拍了两下,这次的声音有了些激越。两声渔鼓响过,长哥自顾自地唱了起来。屋里的人这才齐刷刷地转头。一大嫂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走到长哥跟前说:“打渔鼓的,等我们把这集电视剧看完。”

长哥看见,那些转过来的头,马上又转向了电视机。

长哥说:“我到其他人家去了再来吧。”

大嫂说:“你不要去了,村里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看着长哥满脸的疑问,大嫂继续说:“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说着,给长哥拉了把椅子,便不再理长哥,眼睛又盯向了电视。

长哥依照大嫂的招呼坐下了。坐下的长哥没有看电视,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

渔鼓上端的红绸布已经很旧了,那还是爹在的时候,在镇上用两斤鱼换的。

坐了一会儿,电视插播广告,那些头扭了过来。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起身围住了长哥:“打渔鼓的,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

“唱《两只蝴蝶》。”

“唱《老鼠爱大米》。”

……

长哥起身。这些前几年还流鼻涕的小把戏,像野地里的蒿草,窜高了。

长哥歉意地说:“我不会喝流行歌,我打渔鼓就送吉祥,说水浒,说好汉故事。"说完,长哥就把渔鼓敲了两下,和着节奏,用他逐渐低沉浑然的声音唱了起来:“一送恭喜二送财,三送……”

这时,广告已插播完毕,那些头又都扭向了电视机,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的梆梆声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也听不见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就写出了长哥当时的紧张、感动。
B.小说颇有诗意地写长哥那年做了一个梦,梦里自己娶了那个长得好看的姑娘,表明长哥是个有些浪漫、向往美好爱情、爱幻想、有梦想的民间艺人。
C.“小把戏”喜欢听的是流行歌曲,对渔鼓不感兴趣了。说明渔鼓是一种高雅艺术,曲高和 寡,不是普通人能够欣赏的。
D.“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冷清、自在,与下文“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相呼应。
E.小说匠心独运,通过对渔鼓听者渐微的伤感的描写,引发了在现代文明进程里传统文化逐渐被侵蚀甚至遗落的担忧。
【小题2】小说对村子里的三户人家的描写,务别侧重反映什么样的生活现状? 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沙漠

沈宏

①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②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③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耗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④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 ”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⑤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大伙都惊住了。

⑧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没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⑨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我”拼死守护的水壶中其实并没有水,这在前文中有多处已经给以读者暗示,这样的安排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围绕着肇教授对这壶水的真相的交代固然引人入胜,然而小说最动人之处无疑是那两次对峙所体现出的特殊的环境和紧张的气氛。
C.在那沙漠上,面对没有水的现实,人是多么的无助、无奈甚至无望,这一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
D.小说以水壶为叙事中心,通过描写孟海他们与“我”的对峙,批判了人在生死抉择时为求生而丧失自我的自私。这正是小说的主要题旨所在。
E. 小说以“水壶”为线索,通过叙写考察队员走出沙漠的故事,刻画出在生死攸关时人与人不同的品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中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
②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小题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③段文字在小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