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1)日本的“过劳死”和美国由不公平而流行的饥饿情况使哲学家罗素得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结论:“人类将比预想的更快地消亡。”

(2)在人类生存的20世纪,几千万人无辜地死去,这证明了罗素判断的正确性。而且如果我们只把自己看作一个长长的生物链中的一环,前景就将更悲哀。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现在生存着大约4000万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然而,在从前某个时期,地球上曾生存着50亿到400亿个物种。也就是说,只有千分之一的物种仍然存在,创造了地球上99.9%的物种都已死去的生存记录。大批物种的出现和消失提示了有关我们自己命运的问题。人类与那99.9%的物种的不同之处,是因为只有我们才懂得如何运用客观环境来为我们服务——改变环境来适应我们这个种群,而不是像其他所有种群那样去适应环境,最终还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如冰河时代的到来而消失。因而,人类是独一无二的,他是造物主,而不是自己命运的产物。

(3)然而我们的智慧却并没有保证我们所使用的方法都是明智的。我们的技术能够让我们建造出所希望的任何世界,但我们迄今创造了一个值得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吗?或者更确切的讲,我们是不是在使我们生活的星球像环境学家所警告的那样不适合居住呢?

(4)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正在复制一个如星象学家米奇奥·卡库所总结的自我毁灭的银河模型呢?卡库认为在我们银河中的2000亿颗星球当中成千上万的星球上有大量的智慧生物存在。卡库总结道:“也许其他的文明是自我毁灭的。当然这已无法知道,但是银河系中我们这个部分的明显贫瘠可能对准了那个方向。现在也许轮到我们了……地球上的我们可能会变成一个其他文明所深思的死亡的文明。”

(5)上述推测不是毫无理由,因为人类从古至今从没停止过去做自己所能做的愚蠢的事情。但一个事实是,今天我们面临着我们祖先所没有的优势。其中一个优势就是我们日益提高的技术和生产力,这让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创造出了全球性的繁荣。我们所有的祖先都曾遭受过长期贫穷之苦,他们只能依靠数量有限的自然资源。然而我们今天从自然资源中得到的财富更少,而从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技术和科学知识中得到的财富更多。因此,__________。

(6)第二个优势就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着的通讯革命,它使得全部人类的所有进步都可以让所有人迅速地了解和使用。像掌握农业和冶金术这样基本的进步就不必经过几个世纪甚至上千年都还纯粹是区域性的成就,只在有限的和封闭的区域内被人所了解。

(7)今天,人类已经不再局限于使用自然界出产的物质。科学家们会先在实验室中设计出某种需要的物质,然后让这些“人造物质”流行起来。因而也就出现了从传统的石器、青铜和铁器时代到今天基于塑料、陶瓷、合成和其他定制物质的基础上的人造时代的加速进步。那些定制的物质可以用来进行骨移植、人造动脉甚至是整个人造心脏的制作。

(8)人类与生命世界和无生命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基本相同的变化。在天花病毒的感染这个全世界曾经都恐惧的疾病上,这个致使大批缺乏免疫力的居民死亡,随后美洲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波利尼西亚和加勒比群岛上的居民都遭受到了几乎灭绝种族、也曾在欧洲持续不断几乎达到了瘟疫的程度,并最终夺去了欧洲大陆人口的三分之二的病毒,已被彻底驯服。今天天花与人类的关系已经完全倒置了,只有一点病毒被储存在美国和俄罗斯的实验室里面。已知的最后一例天花病毒是1977年在索马里发现的,1980年所有自然状态下生存的天花病毒都被消灭掉了。人类的统治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几乎都占据了主导地位。物理学家维纳·汉森伯格总结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在地球上第一次面对的只有他们自己”。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讽刺就是,人类这种主导权正是全球的精神忧郁症的根源。

(9)与我们内在的自己、而不是与外部世界的对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术,还需要我们为知识的王冠添加一个伦理的指南针,以便提供正确的目的和方向。17世纪,当科技革命出现时,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就提醒人们要注意它的巨大潜力并提防它的危险。他热情地赞同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他又说这种追求应该带着“谦逊和慈悲”地进行。不是“为了心情的愉悦,或为了竞争,或为了比他人优越,或为了利益和名誉、权力,而应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

(10)福特罕姆大学的《社会健康指数》和电视屏幕上的每日新闻都清楚地表明,到目前为止我们忽略了培根的告诫。在这个分析中,关键词是“迄今为止”。这个词提出了全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目前的困境是否像以前曾遇到过的终将被我们克服的暂时的困境呢?还是因为它建立在人类天生的富于掠夺性和欲望的基因基础上,因而这种困境是永恒的?

【小题1】第(2)段加点词“造物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
【小题2】第(2)(3)段中能支持罗素“人类将比预想的更快地消亡”观点的理由有____。
【小题3】概括第(6)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5)段的横线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不再注定要实行个人第一
②不再注定想要为生存而进行无情的争斗
③这一点在揭露全球大面积存在的不公平的有关数据中很明显
④落后者遭殃的强权政治
⑤然而,传统的强权政治实际上还远远没有被抛开
A.②,①,③,⑤,④。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D.①,③,②,④,⑤。
【小题5】下列对第(7段)“人造时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造物质优于自然物质的时代。
B.制造了更多人造物质的时代。
C.创造了更多生命奇迹的时代。
D.以人造物质为发展基础的时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10:4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喜悦如莲

雪小禅

喜与悦,两个字都妙。我喜欢这两个字,喜字就是俗世里的好,是馒头上的那点红,透着欢快,透着喜欢。悦是禅意,是初雪的曼妙,是你与我初相见,刹那间的天崩与地裂。

喜悦是这样的好,大雪压住红尘,一个人在屋子里围炉煮雪问禅意,墙角的梅花透着清香,翻看一本老相册,听一段上世纪 30 年代录制的老唱片,给朋友打一个电话,告诉他,下雪啦。

喜悦是这样的美,有老友,10 年不见,忽然一日扣了门环。见到两下都怔住,从前的那个少年,如今手牵了小儿站在门外,笑逐颜开地介绍:囡囡,快,叫小姨。瞬间,眼睛就湿了。

喜悦还是,和三五知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半夜里跑到大街上吃烧烤,一人5瓶啤酒摆开,不用杯子,就这样边喝边聊,把爱情说上三千年,直到口也干舌也燥,直到泪眼朦胧。我见喜悦,是薄雾中的荷,淡淡的,旁逸斜出,透着人世间的欢与愁;喜悦见我,是一低头的羞涩,是一举手的婀娜。

几年前,我曾是那自以为深沉的人,一脸的忧郁与茫然,与人说话,必然引经据典,处处不忘卖弄与显摆;同学聚会,我定要去买新衣做头发,生怕别人说出半句不好。这丝丝虚荣心是我的铠甲,处处透着虚张声势。

去年,我去旅游,车在高速上飞奔,被撞倒时,我还正听着一段小夜曲。醒来时,大夫伸出一个手指问:这是几?

我看到两个手指头,然后笑她:你这是干什么?我又不是 3 岁儿童。旁边一同来的女友抱住我哭,我扭头看周围,全是我的朋友与亲人。他们说,你有一个小时不省人事,我们以为,你不在了。

刹那间,我恍如隔世。

我有一个小时,是在天堂了,如果无法醒来,我就是那边的人了。

我从此懂得,这余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赚来的,我要善待自己,要善待周围每一个人。从前,我对朋友挑三拣四;但现在,我常常以喜悦之心对待所有人、所有事。

朋友说我变了,变得这样随和喜气;家人说我变了,变得这样体贴与关怀。我才知喜悦的好,喜悦,不是一个人的喜悦,是我把喜悦生于内心,传播于人间的一种暖意。

早晨上班,我步行。看到有老夫妻相扶着散步,看到孩童背书包上学,看到早春新发的芽,我喜悦。因为,又是一年春来早,又是一天如此美妙。

上班,我和同事共同做了一个表,喜悦!因为同事说,本来这个表要两天做完,没有想到半天就搞定了。

下班,去菜市场,黄昏了,出摊儿的都摆了出来,九头鸟炸鸡排第三家最好吃,麻辣鸭脖子是“老武汉”做得最好。卖菜的一溜摆出来,红的红,绿的绿,上面淋了水,更显得那 样妩媚,有年轻女子提着一捆菜前面走,我看着女子提着满篮不重不轻的俗绿,竟然觉得她是诗意的。

一个小女孩子,不停地翻阅着路边每秆草茎的腋下,寻找那种艳红的小浆果,然后将其捏碎,酒红色的汁滴在椭形的指甲上,慢慢染成一圈儿淡淡的蔻丹。那是街道边上的另一景, 让我想起自己的少年,也曾经这样染过蔻丹。

这生活,是这样的美,这样的艳,这样的让人喜悦,我慢慢走着,提着红的红绿的绿的菜,唱着戏。黄昏里,一个喜悦如莲的女子,心情散淡,眼角眉梢间,有情,有义,有爱。如果你恰巧路过我身边,我会说:嗨,你也在这里吗?

(有删改)

【小题1】本文开头在点明“喜悦”这两个字的意义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说“朋友说我变了,变得这样随和喜气;家人说我变了,变得这样体贴与关怀。”你认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3】结合文意,请你逐条概述文中表达的“喜悦”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正既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公正既是伦理的,又是政治的,还是法律的。古代人对“公正”与“正义”的痴迷,东西方相同。古代人的智力尚未发展到精密区分的程度,在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公正”与“正义”通用。

西方人对公正的学术表达,一般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公正是一种免于极端的中间状态,中国的翻译者也将亚里士多德的“公正”翻译为“中庸”,这也许是古代中西相通的一种表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称,“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极穷会觊觎他人的财产,易犯小罪,极富则恣意妄为,易犯大罪。唯有中产阶级才具有中庸的美德,是城邦最好的统治者。相似的表述同样存在于《论语》之中,“过犹不及”是最精练的提法,相似的,“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最佳的状态则是“中行”。年少时,血气未定,壮年时,血气方刚,年老时,血气已衰。因此,要做个君子,就必须在不同时期要“三戒”:戒色、戒斗和戒得。

西方后世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归结为两个基本范畴: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分配正义是讲一个人的所得应该与他的身份、财富、地位和才能成正比的关系。几个人合伙做生意,投钱多的人得到的回报就越高。分配正义是贵族政治下的正义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矫正正义是讲原本平等的人因为他种原因而不再平等,比如杀人与被杀,打人与被打,那么就需要矫正,将不当多得一方的所得矫正给不当所失的另外一方。矫正正义是平民政治下的正义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后世的法学家延续了这样的思路,当哈特把“法治”理解为“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时候,他对正义的看法也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前者类似于矫正正义,后者类似于分配正义。

优士丁尼在《法学阶梯》中开宗明义地说,法学就是关于正义的学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他的应得。法律的基本原理有三: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康德则把优士丁尼的三原则衍生为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三个公式,第一,“正直的生活”,换言之,人是一个目的,而不是他人达成目的的手段。这是“我”的生活准则。第二,“不侵犯任何人”,这是社会交往的一般原则,涉及“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属于公法的范畴。第三,“把各人自己的东西归还给他自己”,这是指我自己与他人一起加入到生活的生活,涉及“我”与“特定他人”的关系,属于私法的范畴。这样,“我——特定他人——不特定外在世界”的三维关系如果和谐一致了,就可以达成正义的法律秩序。

(选自徐爱国的《“法律与公正”的古今观念比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公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正与人们多个生活领域相关,它既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
B.古代东西方人们对“公正”与“正义”痴迷,他们眼中的“公正”与“正义”可以通用,是因为当时他们在智力上尚未发展到精密区分的程度。
C.极端的中间状态是古代中西方文化在“公正”上都在追求的,所以中国的翻译者将亚里士多德的“公正”翻译为“中庸”,是有道理的。
D.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唯有中产阶级才具有中庸的美德,是城邦最好的统治者”和《论语》中所说的“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都可理解为是对“公正是一种免于极端的中间状态”这一观点的表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都关注了“平等”这一话题,虽分属于贵族政治和平民政治两个范畴,但都体现了平等原则。
B.“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是哈特对“法治”的理解,前者类似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后者如同“分配正义”。
C.优士丁尼认识到法律与正义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他强调法学应当关注给予每个人他的应得这一观点。
D.康德提出的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三个公式建立在优士丁尼的三原则基础之上,二者都思考了个人、他人、外在世界这种三维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提出想成为君子必须在不同时期要自我调整,做到“戒色、戒斗和戒得”,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行”才是君子应当有的最佳状态。
B.根据“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现行的分配形式中的“按劳分配”和“效率优先”原则都类似于“分配正义”。
C.在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根据康德的三个公式,我们如果构建了“我——特定他人——不特定外在世界”的三维关系就能够达成正义的法律秩序。
D.在康德看来,在权利义务上法律应当既要认识到人是一个目的而不是别人达成目的的手段,也要关注公法领域和私法领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坐在小巷中

虹珊

要离开丽江的前一天,我在它的一个小巷子里坐了整整一个下午。

回想这一路,每一步,我似乎无时无刻是在听从内心的调速。内心掌控着语言和行为,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我奔丽江而来,原以为没有任何刻意,其实,在内心深处,我希望的是能够一脚踏进远古,与精神上所追求的所谓安静、古典、明净、幽雅等等高度契合或相印。因为,一直以来,我以为,这些就是我最为崇尚的个性特征。

那么,在丽江,在最接近远古的驿途中,我究竟收集到了什么?春天花朵般密集的脸庞,夏天河流一样不息的语音,这些我都看到了听到了,然而,它们的无休无止和循环往复,使得耳闻目睹的这一切最终竟虚幻得像晃动在夜空下的水中月,是那么地令人生疑。

我,是否真的走进过这座古城?

似乎没有答案。东河从我的眼皮底下淌过,绿色的水草像美人扭动的腰肢。在我的身后,就是中河,在那里,茂盛的垂柳顺着长满青苔的石壁长长地弯向浅浅流淌的水中。而在这两条河之间,横亘着无数条被踩磨得化石般闪亮的石板路,上面正行走着来自五湖四海缤纷的脚步。

我有些弄不明白自己了,为什么要追踪几千里,去经历一个看似重复的经历?其实,仔细想想,它与以往的许多情形并无二致,甚至,与我坐在家里游历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有几分相似。

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在离开丽江很久以后,我仍然无法落笔。我不时问自己:曾经,坐在那个小巷中的人究竟是谁?是自己?是别人?还是踏进丽江古城的任何一个人?

后来,发生了汶川地震。我看到那么多人与我一样,为灾区的人民泪流满面、痛彻心肺、倾力相助,那种真情实意,就像灾难是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当人类面临着突发事件时,责任、义务、团结等等诸多人类的同一性很自然就过滤掉了个性中极为尖锐的部分,温情与和谐开始大幅度呈现。这时,我们像医生号脉一样,准确地捕捉到了彼此血脉的深处:它们首先是拥有了同一个源头,然后才开始分流,在大地上任意铺排和流淌,终而形成丰富的个体。

灾难绝对不是美,但美同样会在灾难中成长、含苞、开放——人类优秀的品质在瞬间就集结起来,向灾难发起了强大的反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不停地、反复地被感动着,被别人也被自己。原来,对于美,人们不约而同的习惯就是:真情实意地欣赏以及自我欣赏。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向着丽江进发,包括我自己。

后来,读了一点点尼采。从叔本华最忠诚的弟子转而成为一个最有力的颠覆者,尼采充分宣扬的自我。当他以彻底的反叛而让自我攀上人生之巅时,却不幸坠入了另一种特殊的人类群体所具有的同一性之中---疯癫,天才最终被个性的极度膨胀而毁灭了最宝贵的天才载体一一生命。他的个性也从此转化成了后人的某些同一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他,模仿他的思维、语言,模仿他个性中那些美丽的、闪光的部分。

与美相遇,欣赏之后也许就是这种无意识地模仿。当我坐在小巷的石板上,被那些古老的事物所包围时,我确信我窥见了纳西族人的凝神或者微笑。那时以为怀揣个性的我,其实也不过是在模仿他们,模仿他们在淌过生活之河时,歇息的某一个片段,或者驻足的某一个瞬间。尽管这种模仿显得笨拙,但十分真诚。事实上,无论怎样标榜自己的个性,我们永远也无法逃脱这种源于血液自觉燃烧的模仿热情,它与本能相关,与继承同质,它就是同一性诞生的母腹。

我终于有所悟,我的丽江之行,其实最终还是服从了人类的同一性,也正是这种同一性,才让我保持了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感受能力。

俗就俗吧。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可能,我还是会照样欢欢喜喜地融入人群,走向丽江。

在那里,古老的纳西族人,总会以悬置于时间之外的一些事物,比如水,比如桥,比如石头,比如语言,比如书法……安放如我一样后来者的内心。

(《散文选刊》2019.2)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离开丽江前一天写起,接着写丽江之行的感受,又写了汶川地震后人们的行动,到此作者才真正对丽江之行有了深刻的领悟。
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春天花朵般密集的脸庞,夏天河流一样不息的语音”,写出了丽江游客之多,熙熙攘攘的情形。
C.作者在明白自以为有个性的“坐在小巷的石板上”只不过是对纳西族人的一种模仿后,内心不免失落,认为是笨拙的,毫无意义。
D.作者写汶川地震、尼采,看似与前文无关,却揭示了同一个道理“人的个性最终会服从于人类的同一性”,这是散文“形散神聚”的体现。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小题3】结合文章概述“我”游览丽江这座古城的心路历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取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看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 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摸家底”。十多年过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1994年、1996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普查国内文化。
C.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小题2】请找出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B.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中。
C.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其文学创作成就。
D.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景,不同于一问一答的人物访谈。
E.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激情四射。
【小题3】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