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廉耻

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文字断句。
罗 仲 素 曰 教 化 者 朝 廷 之 先 务 廉 耻 者 士 人 之 美 节 风 俗 者 天 下 之 大 事
【小题2】下列对“异哉,此人之教子也!”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这人这样教育自己儿子,真是奇怪啊!
C.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
D.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小题3】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了管仲、欧阳修和作者对廉耻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三人的观点。
【小题4】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9:4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往余在吴中,常郁郁无所交,出门至于淮上,临河不渡,彷徨者久之,因与其地之贤人长者相结,而王君起田最与余善,自此一二年或三四年一过也。

王君与余同年月生,而长余二十余日,其行事虽不同而意相得,凡余心之所存,及是非好恶无不同者,虽不学古而暗合于义,仁而爱人,乐善不倦,其天性然也。生八岁而孤,事母孝,事其兄恭,其居财也有让。少为帖括之学,及中年,遂闭户不试。家颇饶,每受人负,折券不较,以是其产稍落,而四方宾客至者,未尝不与之周旋。

当余在太原,而余友潘力田死于杭,系累其妻子以北。少弟耒年十八,孑身走燕都,介余一苍头以见王君。王君曰:“我固闻之。宁人尝与我言,潘君力田,贤士也,不幸以非命终。而宁人之友弟,则犹之吾弟也。”迎而舍之。比其归也,则曰:“家破矣,可奈何!吾有女年且笄,将婿子。”间二年,耒遂就昏。王君与耒非素识也,特以宁人之友故,而余在远,弗及为之从臾也。

每为余言:“子行游天下二十年,年渐衰,可已矣!幸过我卜筑,一切居处器用,能为君办之。”逡巡未果,而别君之日,持觞送我大河之北,留一宿,视余上马,为之出涕,若将不复见者。乃明年,余遂有山东之厄,而海、岱以南大震,君亦为里中儿所齮齕,意不自得。又明年六月庚午,君卒。

惟君生平以朋友为天伦,其待余如昆弟,而余以穷厄蹇连,无能申大义于诈愚凌弱之日者。以十九年之交再三之约而不获与之分宅卜邻同晨共夕其终也又不获视其含敛而抚其遗孤。吁,可悲矣!

君讳略,字起田,淮安山阳人。家清江浦之南,卒时年五十七。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
(注)①帖括:科举考试文体名称。②系累:捆绑,拘囚。③宁人:即顾炎武。他原名绛,字宁人。④从臾:同“怂恿”,劝导。⑤齮齕(yǐhé):咬噬。这里引申为毁谤、中伤。⑥含敛:意思是办理丧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此一二年或三四年一也    过:拜访。
B. 每受人    负:亏欠。
C. 迎而之    舍:留人居住。
D. 逡巡未果 逡巡:滞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王君余同年月生   ②宁人尝我言
B. ①少帖括之学 ②能君办之
C. ①居财也有让 ②比归也
D. ①朋友为天伦 ②而余穷厄蹇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所记述的王略,为人仁爱,乐善好施,视朋友为兄弟,行文凸现了他仁义的品行。
B. 本文写王略,在概述他的品性、行为之外,还通过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他的为人及对我的挚情。
C. 本文写作者怀念朋友王略,既有敬佩、感激之情,也有自己不能帮助朋友的内疚、痛苦之情。
D. 本文语言平实,叙事客观,通篇不事修饰,文章详略得当,体现了作者自如驾驭材料的能力。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复庵记
(清)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选自《亭林诗文集》)
(注释)①中涓:太监。②黄冠:代指道士。 ③克:能够。④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⑤泫然:垂泪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2)介子推之晋公子()
【小题2】从文中看,范养民本非道士,之所以弃家隐居,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山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