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抄书自序
顾炎武
炎武之先家海上,世为儒。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而倭闌入江东郡邑,所藏之书与其室庐俱焚,无孑遗焉。
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及晚年而所得之书过于其旧,然绝无国初以前之板。而先曾祖每言:“余所蓄书,求其有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
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又别有所得,合诸先世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
自少为帖括之学者二十年,已而学为诗古文,以其间篡记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作;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本生祖赞善公文集至数百篇,而未有著书以传于世者。昔时尝以问诸先祖,先祖曰:“著书不如抄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
先祖性豪迈不群,然自言少时日课抄古书数纸,今散亡之余犹数十帙,他学士家所未有也。
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
念先祖之见背,已二十七年,而言犹在耳,乃泫然书之。
(选自《亭林文集》卷二,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炎武之先海上 家:安家居住
B.万历初 洎:自从
C.二十年来幐担囊以游四方 赢:担负
D.昔时尝以问先祖 诸:兼词,之于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祖上世代都是读书人,到了顾炎武高祖时期,由于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家业开始败落。
B.顾炎武曾祖父为官清廉,又酷爱藏书,虽然官至兵部侍郎,从来不占用公家一文钱给自己买书。
C.自从遭遇变故,顾炎武便辗转迁徙居无定所,家传的五六千卷藏书大多也因为意外而散落丢失。
D.顾炎武的嗣祖父认为朱熹编的《通鉴纲目》赶不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教顾炎武读《资治通鉴》。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
(2)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
(3)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顾炎武祖上传给他的宝贵财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6 07:41: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廉耻

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文字断句。
罗 仲 素 曰 教 化 者 朝 廷 之 先 务 廉 耻 者 士 人 之 美 节 风 俗 者 天 下 之 大 事
【小题2】下列对“异哉,此人之教子也!”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这人这样教育自己儿子,真是奇怪啊!
C.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
D.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小题3】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了管仲、欧阳修和作者对廉耻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三人的观点。
【小题4】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复庵记
(清)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选自《亭林诗文集》)
(注释)①中涓:太监。②黄冠:代指道士。 ③克:能够。④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⑤泫然:垂泪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2)介子推之晋公子()
【小题2】从文中看,范养民本非道士,之所以弃家隐居,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山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复庵记

顾炎武

①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②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③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中涓:太监。黄冠:道士。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也D.乎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说“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主要原因是(  )
A.范君本就不愿与方士同流合污。
B.范君本就与李自成合谋挟东宫。
C.范君幼而读书,本为东宫伴读。
D.范君本一儒生,对明永远忠诚。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整散结合,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