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不行了,整整花了半个月。不是技不如前,而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

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

一路上,那些残垣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鹤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学扎风筝。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瞥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会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儿呀,而且,大都跑到了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箏。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

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是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终于有人陪了,鹞爷的心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始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鹤爷心里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箏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春景的描写提供了放风筝的条件,同时反衬下文鹞爷放风筝时无人陪伴的惆怅、伤感。
B.小说画线处的描写暗示农村人口流失,村庄即将消失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工业文明发展的深刻批判。
C.小说通过写鹞爷回忆过去风筝带给自己的光荣历史,交代了鹞爷“民间艺人”的身份,使情节更完整。
D.小说安排男孩随大人回乡祭祖,通过鹞爷和男孩关于“根”的谈话,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插叙了大龙要父亲鹞爷到城里去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有什么用意?请从结构、主题两方面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2:5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她长得像我妈
巩高峰
①在一溜打着赤膊的搬运工里,我见到她的时候,吃了一惊。嗯,女搬运工本来就很少见,何况她这么矮小瘦弱,我都不知道她能不能搬动一箱瓷砖。
②让我吃惊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昨天下午刚刚见过她,就在一家大超市门口。当时之所以多留意了她几眼,是因为她长得有点像我妈,满脸都是皱纹,看上去明显超出实际年龄。只是她看起来稍稍年轻一点,但是更瘦小,像远在千里之外老家的小一号的我妈。
③今天竟然又见到她,巧得让我不由多看了她一眼。她很敏感,很快发现我注意了她一下,而且她误会了我的眼神,特意从一排搬运工里跑过来,跟我保证说她能搬动,让我放心,她不是来混搬运费的。我不过是帮朋友一点小忙,替他看着搬运工腾挪一个仓库,盯着顺利装车就成。所以我朝她息事宁人地点头,说:“你可以挑小箱搬,注意别砸着脚。”
④她本来都转身走了,听我说了这句话,回头看了我一眼,显然又理解错我的意思了。第一箱她就赌气搬了个最大的,一箱足足70斤。我试过,两个人抬都有些吃力。她个头矮,不能像别人用背的方式,只好抱着瓷砖,身子后仰,下巴紧紧顶着,走起来有点摇晃,像一只笨拙的家鹅。虽然很吃力,倒也顺利搬到了仓库门口的车厢口。她停了一下,用右腿顶住,深吸一口气,“嗨”的一声将瓷砖举高了一些,由车上面的搬运工接过去。她掸了掸衣襟上的灰尘,扭头看了看我,眼神里有点小得意。
⑤第一车装满的时候,搬运工们突然嗷嗷叫着往上爬,争抢去卸车的机会。卸车钱一样,但是活轻松多了,所以需要的人也少,最先爬上车的四个人抢到机会。她反应明显慢了,挤到车厢边,四个胜利者已经坐在瓷砖上微笑了。
⑥动作慢的人自觉放弃,回来喝一通水,有的吵嚷着聊天,有的聚在一起打牌。她在门口很不甘心地看着车子走了老远,才慢慢掉头往回走,脸上是几乎要哭的表情。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那些男搬运工带着讥笑议论她时,都叫她“那个女的”。他们说她是从四川被拐卖到这的,卖给了一个大她十八岁的老男人。最初几年被拴在屋里不让出来,后来生了三个孩子,让她走也不肯走了。虽然,他们对她排斥又有些同情,觉得她不该来分他们的搬运费,也不该干这么辛苦的活。
⑦我把一个塑科凳子给她,示意她坐下来歇歇,“搬仓库怎么也得十几车,下一趟再去。”她勉强笑了笑,没说话。这些搬运工就她没带杯子,于是我用一次性杯子倒了水给她,她边喝水边谢了我三次。
⑧我说:“我昨天见过你,你不是在那个超市门口管理自行车吗?怎么又来干这个?”她听我这么说,惊讶地挑了挑眉毛,笑了,“那个活儿只干半天,下午四点到晚上十一点,上午都闲着没事儿,反正多赚一点是一点嘛,是吧?”她其实很健谈,只是说到小儿子叛逆、经常逃课,还跟她顶嘴、吵架,有时还偷钱离家出走时,她的脸上罩上了乌云。说着说着,她突然毫无征兆地哭了,鼻涕眼泪混在一块,一把抹了擦在鞋帮子上。那姿势、哭腔和表情,跟我妈当年为我生气时几乎一模一样。那么一瞬间,我很是恍惚,仿佛自己又在倔强地面对着伤心的母亲……
⑨后面的几趟车,我跟司机交代了,每趟都让她跟去卸车,而且不用挤在车厢里,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她很高兴,每次大家吼她,让她动作快一点上车,她都回头感激地朝我笑一下。
⑩她不知道,每次她一朝我笑,我就想哭。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一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自然段通过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用比喻、对比的手法,形象刻画出“她”搬运瓷砖的吃力以及不服输的倔强性格。
B.小说写到男搬运工对她态度的变化,既显示了她人生的际遇,也表达了他们对她的同情。
C.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更真实,自然加入与女搬运工的情感交流与情绪互动,增强了小说的情感力量。
D.女搬运工长得特别像远在老家的“我”的母亲,所以“我”同情她、关注她、体谅她、照顾她。
【小题2】小说开篇写到我与女主人公的两次相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作者刻画女搬运工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小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徒,“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徒,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登记,出生的人及时注册,死亡的人及时销户。
B.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禁止百姓擅自迁徙,人民不得已外出都要带着介绍信,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实行户口登记制度以后,政治体制更加严密,秦国获得了人口资源的优势,兵源充足,财力丰厚,最终赢得了诸侯争霸的胜利。
D.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户籍管理更加详细、规范和全面;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谈及秦国、汉朝的户籍管理,并与西周封建制进行对比,阐述了西周没必要也不可能进行全民户口登记的原因。
B.文章首段重点谈及秦国的户籍管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引经据典,罗列事实进行论证。
C.文章第二、三段详实地论述了汉代户口登记制度,比如户籍每年进行核査,而且登记的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等等。
D.文章末尾对社会结构进行探讨,从深层进行挖掘,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社会瓦解,无论是贵族还是原来隶属于贵族的“私民”都成为了公民,社会变得扁平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所有陚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达而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D.“编户齐民”制度让奴隶脱离贵族的掌控,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也极易让国民进入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唢呐王
宋志军
唢呐是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 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凤,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
这一带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 他们前去演出。这唢呐班不仅主人家请,有时候被邀请的亲朋也可以送,主人家办事,被邀请的亲朋不仅要备礼, 有时还会请上一家唢呐班,吹吹打打送上门去,既是对主人家的尊重,也显得自己办事排场。
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他 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 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便 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至于唢呐王为何一生未娶,有很多传言。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爱上了他,但遭到姑娘家人强烈反对,于是姑娘和唢呐王偷偷私奔,并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小唢呐。后来姑娘和孩子还是被其家人找了回去,姑娘被逼远嫁他乡,从此再无音讯。 孩子被扔到荒郊野外,任由唢呐王抱了回去。但这些传言终归没有证实,最后成了一个谜。
吹唢呐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 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 的音乐,唢呐二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在他内心深处,这把唢呐不仅是他的营生,还牵系着他一生的追求和深埋 于心的不可言传的故事,任由别人去说。他终身不娶,唢呐就是他的一切。小唢呐年轻,思想新,几次和唢呐王商 量,要唢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大吼,你不是我亲 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虽然还是演奏唢呐,可 心里却总有不甘。
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重彩, 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大概是年纪渐长,李伯打从前年起 祝寿搞得很隆重,搭起五彩缤纷的舞台,请他们父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吸引得四里八乡看大戏的人 如山如海。李伯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被唢呐王赢却好像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让二人相斗,父子成仇。第二,更生父亲的气,他不明白自己父亲竟然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为了那些钱要 将儿子逼上绝境。
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唢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要打败 唢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唢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所以, 这一次他有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
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唢呐王一曲《大祭桩》,让台下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唢呐的一曲《抬花轿》,又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越勇。这边观众如两股潮水,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 二人从早上一直比赛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唢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只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那边小唢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 时间久了,唢呐王渐渐露出败象。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唢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一些曲子。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唢呐的台子下,唢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 口鲜血,倒在台上。
小唢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唢呐,跑到唢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抱住了父亲。一阵混乱后,唢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唢呐时,被小唢呐拒绝了。小唢呐说,“您老走吧,正是您老 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恨您!”小唢呐通红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李伯沉吟了一阵,说,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着急, 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技艺,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赢回去!
小唢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呀——一下子扑到唢呐王身上。 唢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唢呐艺人都赶来了。小唢呐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唢呐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唢呐王”为题,含义深远,一方面提示了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唢呐王面对 流行文化进行不懈抗争的敬意。
B.小说开篇对唢呐艺术的介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情感,既为小说的发展营造了氛围,也表达了作 者对唢呐艺术命运的感慨。
C.李伯隆重的祝寿方式源自父亲的“设计”,这个设计包含着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小说 令人感慨的悲剧结局。
D.唢呐王父子俩打擂台时,太阳从“一只大红盆”“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说明二人较量时间长, 小说也从此慢慢进入了高潮。
【小题2】请结合小说,分析唢呐王对小唢呐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的叙事角度灵活,深具特色,请结合作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容器

周涛

①阳光从清冽、蔚蓝的天空中泼洒下来的时候,仿佛是被一个透彻的、空明而又高贵的容器过滤了。它看起来还是那样炽烈,那样明晃晃的,和所有正午的阳光一样炫目,但它其实已经不再灼烫闷人了。它从高空垂落下来,光芒四溅,游动跳跃,从这朵花转瞬蹿到那朵花,从这片草丛倏忽掠向那片草丛,依然可人和煦,但带着清新可爱的滋味,像一团充盈在天地之间的光芒的水流。

②草原塌陷或隆起在一些山冈旁边,线条流畅自然地结合着,宛如床和枕头的关系。

③远些的背景上,裸露出白岩石的山壁峻峭地雕刻出一些模糊粗犷的脸型,奇特的、一动不动地盯视着草原,表情怪异。

④再远,钢蓝色的山体便从浓艳的绿野中分离出来,组合成天边的一列坚硬而又披挂了深雪的高大尖顶营帐;它总能被人一眼望见,却让人总也走不近它们。这些耸立天庭的雪峰和草原浓艳的夏天离得似乎是太近了,近得令人不敢相信,这就使这些巨大的实体看起来很像是假的。纯钢一般湛蓝的山体,耸峙并插进蓝得宁静明洁的天空。两种蓝,高度和谐而又截然不同,你无法说清这两种质地的蓝是怎样在空间里被鲜明区分的。

⑤阳光仿佛从一个容器中倾泻下来,恣意地溅洒在草地上,饱满充沛,看样子不像是能够枯竭、不会有光芒泄尽的日子。

⑥这些光芒的暴雨无声地向下降落,无声而缓慢,均匀而有力,一俟接触地面,触碰到白的岩石和各种颜色的明媚的野花,便会在花瓣的光彩上惊跳起来,反弹并四处迸溅,光芒像是撞碎散开的水珠,向各个方向惊跳,划出优美的弧度,纠缠、交织,在宁静无人的夏季牧场上织出一片炫目的、灿烂的光芒彩雨。这奢华的、浪费的阳光,正独自毫无目的地倾泻着,仅仅是为了漫无边际的茂盛的牧草繁荣滋长。

⑦牧草长深了。滩上或山坡上的草已经没过了足踝,偶尔有些地方裸露出小块未被草植遮盖的地皮,好像是大自然的随意和疏忽;山冈顶上的牧场正透着阴凉之气,草长得更深厚,已经可以陷没人的膝盖。

⑧草原这时是一位画家,但只是画家而并不同时是音乐家。它在这块画布上涂抹油彩的时候,是非常愿意宁静的,在它色块汹涌奔流的空间里,任何细微的声响都能成为注意的中心。光斑在花朵上弹射、迸溅,却在草色深浅中被吸收,被融入,阳光渗入绿色的时候就好像水珠渗入厚壤那么容易。

⑨有时候蓦然间会从天空中跌落下来一两只黄鸭,嘎嘎地大叫着,扑喇喇扇动着两张短翅膀。从蓝色晴空的说不清哪处缝隙间跌落下来,嘎嘎的大叫声和翅膀的扑扇声震颤在原野山冈上,惊天动地,使人惊奇那么小的生物何以竟会发出如此之大的声响。黄鸭很像一个笨重、金黄的傻瓜,不慎从云朵上一脚踏空,划着弧度栽落下来,穿过光芒交织的彩雨,直向下跌,它嘎嘎的怪叫声仿佛是在大喊“救命”。结果,它一着地,就摇摆着屁股跌跌撞撞地走进草丛里不见了,虚惊一场。

⑩还有时候,会有三五只天鹅像一组大型客机在草滩上降落。它们不大怪叫,只是平稳地飞行着,渐渐降低,互相仿佛商量了一下,然后沿着一条看不见的斜度轻盈而下,保持着飞行距离,着陆;它们像银子铸就的一般,把自己优美的身体合适地放在碧绿草毯的陪衬之中。

⑾然而这一切并不引起草原的格外注意。它仍然宁静,光芒炫目或者因一朵云影的移动而暗转阴凉。

山冈在远处盘绕着。

⒀几匹像是失散的无家可归的马,悠闲地甩着长尾——尾巴上粘着刺球、草杆——驱赶蚊蝇。它们谁也不答理谁,谁也不想独自走得太远,就那么吃着草,偶或扬起长鬃披散的颈子来怅望一下远方,像小伙子离家出走有些后悔但又想不起家来的流浪汉。

山冈依然在远处盘绕着,没有移动。

⒂草的生机使它毛茸茸的、湿漉漉的,像是伏卧在那里的蜗牛,很久很久,它都没有动一下。巩乃斯河流得非常平静,随着地势的起伏偶尔闪露出一段水流,光芒并不耀目。它的拐弯处或平阔处长满了大片的芦苇,遮掩着它,使它像一个藏而不露、很有心计的动物。

⒃离河不远的略微高起的坡地上,正露出一排土房子。

【小题1】①到④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概括第⑥段所描写的阳光的特点。
【小题3】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景物充满生命的活力。
B.本文的句式多以长句为主,适合表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眷恋。
C.本文的语言富有个性,细腻又不失直率,精雕细刻又浑然天成。
D.本文虽然是散文,但具有诗歌的语言特点,押韵而富有节奏感。
E.作者运用色彩鲜丽的词语展现草原的独特风物与生命和谐之美。
F.作者融叙述、说明、描写、抒情于一体,笔势跌宕、情感充沛。
【小题5】两处画线句在反复中又有变化,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6】本文以“阳光容器”为题想象新奇又合理,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