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树能站多久?

耿立

①平原深处上的木镇,没有人能说清树能站多久。

②在我家的老院,空闲地随意地栽种着各式样的树,花椒、榆树,槐树,椿树,枣树、梨树、杏树,这些树每个季节早晚都不一样,有脾性有语言,父母能听得懂,这些树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父母对树有敬畏也有宠爱。

③母亲说一九四二年的大旱来临的时候,人们还没感觉,老鼠就从房屋的缝隙,从地边,从树上下来,他们成群结队,义无返顾地逃,随着老鼠出逃的人活了下来,后来想逃的也没有力气逃了,几千里的大旱,河南山东饿死上千万的人。

④那些年,树没有逃,树往哪逃呢?那些树还在老地方顽强地站着,在院子里,在村头。

⑤树不抛弃它立根的土地,人们回来了,但有些人没有回来,回来的是一把骨殖,埋在这片土地里,旁边栽种一棵树,那灵魂就开始在树下生活。

⑥我知道父亲有一个遗传爷爷的习惯,好背靠树干剔牙,刚吃过饭,还要喝碗水喘口气。

⑦“树枝是树扎在天上的根吧!”

⑧冷不丁父亲说出了这没头没尾的话,我们看不见树扎在泥下的根,但看到越过房檐的树枝,是啊,树是有两部分组成,那些地下的躲藏在土里的根,那些划拉在空白中的枝梢。我们猜想地下的根,他们呼吸地气,采集养分,我有时胡乱想,树根该是木镇最敏感的神经吧,她把细部把触角伸到泥土的深处,他们最理解泥土,他们抱着泥土。有时泥土累了,他们挠泥土的咯吱窝,直到泥土咯咯笑出声,笑的抽筋,父亲说那是惊蛰了。父亲的手也像皴皮斑驳的树根,他也在泥土里摸索,这手指也吸收泥土里的养分,什么时候,手指不能接受泥土的养分,那人也该成了泥土的养分,回归到泥土里。

⑨但我们能知道多少树的秘密,在我们不知道的夜里,树躲藏在我们的察觉之外,那时候的树是什么模样?即使高过房檐的树枝,我们知道多少呢?有些事是神秘的,树也是如此,长成一棵树不易,就如我家老院里的杏树,邻居家盖房打夯,虽然离我家的老院还有几十米的距离,隔着几家的屋檐,几处土墙,但没多少时间,那花也开晚了,果也挂少了,你说奇怪不?第二年还是如此,惊蛰三天了,这棵杏树,才迟迟疑疑地打点了花苞,勉强地露出了笑,像春天也蹒蹒跚珊迟迟疑疑,不想亲近木镇了。连续几年那棵老杏,都是高踞在我家的老院,不再繁花似锦,只几朵素素的花,像一个个翘凸的嘴唇,但说的什么我没听懂。

⑩父亲是听懂了,父亲说这树被惊吓了,得几年才缓劲过来,是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带,树有树的生存的方式。早春,木镇的树大都还没长出叶子,要不了几天,几场东南风一吹,那在屋角的树,原先还半死不活的树枝头上,就像一下长出了角,有红的,有绿的,好像要斗牛场上的牛的犄角。其实木镇的人看到那树枝,就说:发青了。那代表春天来了,对杏树也说:发青了,他们言简意赅,一针见血,他们不像诗人说春意在闹,这是完全不同的对春天的看法。

⑪有的树,是被人砍下死去的,那是木匠相中了或者有人想拿树来换钱了,确实很多的树不是它想活多久就活多久的,有一年,就是春分那天,一个响雷,把我家老院的杏树劈开了一半,父亲以为这棵老杏要死呢,谁知第二年的惊蛰夜里,没有炸雷,没有鸡叫,只是我家的狗突然汪汪对着父亲睡的屋子狂吠,父亲打开房门,吃了一惊,满满的星光下,那枝头的杏花像商量好了,一下子都张开了小嘴,是他们一起对着屋门喊父亲了么,小嘴吹出:唔……唔……。兴许那时父亲睡的沉,父亲没听到,那狗子看不下去了,就狂吠,父亲看到杏花开了,用手抚摸一下还剩半拉身子的老杏,回到屋里对我说:咱家的老杏没死。

⑫我感到我的枕上有泪,不知是父亲的还是我的。

⑬但木镇的树有时也会老死的,树在那里站着站着,有时候就空了,谁要踢上一脚,那树干就轰然仆地,是啊,树老会死,但父亲说木镇的树很少能老死,像人一辈子经历七灾八难,能活成个老头可不容易。

⑭后来,我在填写履历时,在亲戚社会关系一栏,真想填上老杏,年龄:八十,户口住址:木镇:党派:无:与本人关系:老杏比我高一个辈分,是我的父辈。

(选文有删改)

【小题1】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请赏析其妙处。
【小题2】第⑩段段末写出了木镇人与诗人对春天的看法不同,试分析其用意。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很有特色,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
【小题4】联系全文,概括“树”的象征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7:5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它能否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和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比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了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还需要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
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外部进路的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上,如果人类没有绝对控制权,就无法确保其安全可靠。
B.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在认知能力上还远不如人类,因为人类智能有自身优势。
C.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步伐是难以阻止的。
D.人工智能的复制性是人类难以抗衡的,人类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B.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强调人类要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持积极态度。
D.文章先明确态度,接着分析对策,最后强调人工智能安全问题需发挥外部进路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对很多事物的绝对控制权,人工智能安全的问题也应该会有解决的方法。
B.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信息帮助,但人类要把握最终决定权,而不能太过依赖它们。
C.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但人类也可以在发展中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
D.科学技术研究有禁区,因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古镇烟雨飘渺,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氲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蓬船……一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③ 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情倾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小河,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蓬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欸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在经济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④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朴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⑤慢慢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时而赏着窗沿口架子上的盆花,时而看看雨中的景色。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蓬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勾画在春雨中,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⑥这就是古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朴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画家、大文豪的吗?
⑦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汽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都湿漉漉的。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
【小题2】文章第四段末作者连续发出疑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全文写景所围绕的中心景物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一景物来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有人说,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纯属多余,应该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孝子培养不能舍本求末

郁喆隽

《论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孔子的话提出谈论“孝”的两个重要方面:“孝行”与“孝心”。有了孝心自然会有孝行;换言之,孝行是孝心的自然流露与结果。孝心是本,孝行是末。

近日媒体报道,某学会近日启动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主要针对4-6岁儿童,辅以考评、证书和跟踪等手段,计划5年培养百万孝子。此举恰恰是在培训儿童短时段的孝行,而忽视了长时段的孝心培育。此外,在该工程的推广和宣传中,充满了大工业时代的词藻、语汇和思维。它自身好比是一个批量生产孝子的流水线,而那些儿童孝子就是它的产品。我们想要知道的是,这些“产品”的质量如何,保质期有多久。

孝的教育应当培育“孝的精神”,即把“孝”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内在化到青少年心灵中。而那种将教育视为工程的技术思维,仿佛将“孝”视为人的一个“插件”,通过短时间的“加工”即可外在地获得,并且终身有效。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导致该工程从一开始就有舍本逐末之嫌。没有孝心的孝行不仅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将“孝心”还原成“孝行”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恰是这个时代鲜有孝子的深层原因。

社会化理论指出,由特定机构,如学校、培训机构执行的狭义教育,只能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起到很小的一部分作用;很多其他环节,诸如家庭、亲友、邻里、社区、媒体等广义教育,都可能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决定性的影响。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社会化的偏差。单纯狭义教育不是培养出“孝子”的充足条件;只有广义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对了,才能培养出“孝子”。这类似于所谓的“链条原则”——链条的整体强度取决于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当链条被扯断的时候,断裂的永远是其中最弱的一环。

社会学家们普遍认为,家庭对社会化的作用是最大且不可替代的,因此被称为“首要社会化”。从近几年的案例来看,家庭恰恰是上文所述的培养孝子过程中最长、也是最为薄弱的一环。今年3月,刚下飞机的男青年汪某因为母亲不能向他提供留学日本的费用,在浦东机场拔出两把尖刀刺伤母亲,后被媒体称为“机场刺母案”。庭审中汪母表示,自己为了工作需要长期出差,与儿子的沟通出了问题,而且平时也不注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可以说,可怜人也有可恨之处,汪母既是受害者又是其子行为失范的责任人。培养孝道的主要领域是家庭,家庭中的示范、榜样对青少年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孝道之所以能延续,其实质乃是好的父母与儿女相处关系在家庭中每一代人身上的重新体悟和建立。以此观之,由某个家庭之外的机构来执行“孝子培训”,不仅在其有效性上值得怀疑,而且有越俎代庖之嫌。

公域(社会机构)对私域(家庭)的直接干预本身从长远来看,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副作用”。一个外在的孝道规范,将抑制每个家庭直接参与对“孝道”的现代诠释,从短期来看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干涉了家庭的自主性和孝道的可持续性传承。

笔者无意质疑“孝道教育”在这个时代的必要性,但要时刻注意“入门须正”和“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道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孝心”与“孝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心是本,孝行是末;有了孝心自然会有孝行,孝行是孝心的自然流露。
B.某些培养孝子工程,认为通过短时间加工“孝”的“插件”,便可外在地获得“孝”,其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会导致工程有舍本逐末之嫌。
C.孝心与孝行,是“孝”的两个重要方面,“孝道教育”一定要抓好这二方面的教育。
D.培训机构只注重孝行教育,只有家庭教育才会抓住孝心的培养。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孝子培养上,文章认为社会机构对家庭的直接干预,从长远看,一定会带来“副作用”。
B.孝道的培养与延续,都应当在家庭中进行,是家庭融洽关系在每一代人身上的重新体悟和建立。
C.上海“机场刺母”案,说明了家庭恰恰是培养孝子过程中最长、也是最为薄弱的一环。
D.没有孝心的孝行是不可持续的,把孝行误作孝心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恰是某个时代鲜有孝子的深层原因。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是一种狭义教育,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小的一部分作用。
B.孝的教育,不应当只在孝行,应当培育“孝的精神”,把“孝”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内在化到青少年心灵中。
C.狭义教育是永远培养不出孝子来的,只有广义教育的每一环节都对了,才可以培养出孝子来。
D.孝子培养,既要重视学校教育,更要重视好家庭教育。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渔乡石板路
张一芳
海湾上裸露的金色岙滩,和散落在山脊间的黑瓦白墙,再加上阳光在深绿或浅绿的山坡和坳壑间走来窜去剪出的阴面和阳面,连结这些块面的线条,是用无数坚石垒接起来的石板路。蜿蜒、腾挪的脉痕勾勒出一条条白带,牵来扯去纠缠在村舍与村舍、岙滩与岙滩、村舍与岙滩之间,编织起渔乡的风景,连接着渔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数十里海角一隅,原来是亘绵的丘陵,起伏如龙蛰的山峦。说不出是哪年哪月,或许是走出大山的人们惊喜地发现蔚蓝的海,或许是穿风踏浪的渔人终于找到一块系舟的锚地,这一带渔民的祖先在这里搭寮砌舍。东山崖上砌一间石屋,西岙滩边搭一间木楼,只要有一户人家居住,他们就会修一条道路与外面的世界相通。或宽至一鱼竿,或窄至两脚板;或层层叠叠依山拾级,或嶙嶙峋峋面海而下。于是,缕缕炊烟便从这边那边的夕阳中袅袅升起,片片帆影便从这端那端的曙色里缓缓远飏。一处一处渔村,片石垒成尺宽的院墙,质朴而浑实,鳞甲也似;一处一处山岬夹峙的岙口,桅樯耸立,边幅如龙爪的风旗悬着。石板路拉近了期望和收获的距离,连接着安定、和谐和拼搏,渔乡的旧事和新梦就多了。
渔乡的石板路是男子汉的路。它是从莽苍的大山向着大海顽强地伸延,从浩渺的大海缘着山脊执意地攀援,就像无数虬结坚韧的灵魂,将粗拙凝重随片石一起嵌进它所凭赖的土坡或陡崖。只要是渔家的男子汉,或早或晚都得负重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他们襟怀如海,禀性如山,后跟稳扎而腿脚富于弹性,转身也似游鱼般,快捷而具张力。他们裸露结成凸包的胸脯和肱头肌,端起脑袋般大小的粗釉海碗,随处站在石板路的这里那里昂天喝酒,一抹嘴就干活去。那是一幅画图啊!数十人排成肩扛大网的队列,和接踵的扛撸掮帆的大汉们,伴着擂响的渔鼓和飘猎的风旗,在这里上上下下来来去去,演绎着暑夏和冬凉。他们也带回大海的馈赠,让石板路弥散着湿漉漉的四季荤腥,大筐小篓、车拉肩扛,通往晒场,通往山那边镇上的鱼市场。你看男子汉,无需看他的脸,他们的脸膛已被海风和太阳吹晒得如鲞皮般粗糙;也无需看他的手,他们扯网拉纲的手往往五指叉开如招风的葵扇;你看他们的脚杆吧,那一根根在颠晃的船上稳扎如塑的脚杆,踩着一块块岩岩岳岳的石板路,如同敲打着渔阳鼙鼓,打奏出渔乡生活厚重浑实的最强音。
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押在这样的石板路上。我成了众多闯海的男子汉中的一员,穿上栲衣扛着木橹出海,背上印着妻子儿女期待的眼神,也带着满身的鱼腥和浪渍,进门推醒一家大小的梦。在一个风高的雨夜,我提一盏桅灯出海,在海空闪电强光的刹那,我看到从海崖攀爬上来的石板路竟与大山纠缠,顿觉巍峨的山和浩瀚的海有着某种共有的灵性,更觉这些石板路有自身的豪气、执著。它在与我同悲同笑同泣与同歌,它是我生命与事业的依托,是我生存状态的一部分。
后来,人们知道,沿着故乡的石板路,可以走出冷僻和宁静,走出无奈和落后;可以走向更加广阔的海洋、更远的港湾;可以走到公路和铁路,走到外面多彩的世界。有些人在外面闯荡后还是回来了,他们想要改变渔乡的面貌,想在渔乡创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于是渔乡变样了,零乱砌叠的崎岖石板路,改造成宽阔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走过了花枝招展一路杨柳摆风的俏姑娘,也走来了拎着手提把生意做到西欧或者东南亚的小哥们。零落的村舍矗立成鳞次栉比的高楼,长成了敢和现代都市媲美的新城和小区。一出门就是霓虹照路车行如潮,看远处是跨越海湾的大桥横空出世,石板路上流年久远的恬静和安然,被另样的喧闹和热烈所代替。
石板路上昔日的光辉映着月色,盛满了记忆,石隙罅缝长出的青草开出的小花,宣示着世事人生的另一种韵致和沧桑。偶尔重涉这些石板路,仿佛在重读往昔。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头由远及近第勾勒出渔乡石板路的轮廓,突出明暗交替、动静结合的画面,营造了雄大壮阔的意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三段好第四段都写到渔民们的日常生活和独特感受,叙述的对象由群体到个人,这样写旨在深化“我”对石板路难以割舍的情感。
C.当代渔民通过石板路走向“更加广阔的海洋,更远的港湾”,这与先民建路的初衷相一致,反映渔民们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D.作品细致描写了渔乡的景、人、事,富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同时把渔乡置于变革发展的社会背景中,因而又具有丰富的时代气息。
【小题2】(小题2)请概括文章第三段所写渔乡男子汉的形象特点,并简析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来表现这样的形象的。
【小题3】(小题3)“渔乡石板路”在文中含义丰富,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