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 熊易寒
①既然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对于人性的判断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
②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一般通过丰富细膩的个案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而文学艺术通过虛构和艺术加工将人类置于两难境地,借助灵与欲、善与恶的冲突来展现人性的伟大与卑微。
③不同于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以简洁为美,崇尚简化的逻辑,为了逻辑的周严和推理的方便,社会科学通常会将人性简化为经济理性,假定人类行为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出于价值中立的原则,社会科学研究者总是极力避免对研究对象进行道德评判,经济理性作为“超善恶”的桌赋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定虽然具有较强解释力,但现实世界也存在无数反例。譬如,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搭便车者,很多时候也会为了公共利益或集体目标奋不顾身。人类的利他行为似乎与自利行为并行不悖。为此,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为这一假说增加了若干约束条件。
④我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驱动作用不亚于理性。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选择。利益因素往往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心理、情感来影响人的行为。在族群冲突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⑤法学与政治学学者唐纳徳·霍洛维茨认为,“对灭绝的恐惧”是族群冲突背后的群体心理,族群冲突有充满激情的、象征性的和忧虑的一面。“不满”、“恐惧”和“仇恨”等心理驱动力存在相互增强的作用。因为这些动机都暗含了“求变”的心态。“不满”与“仇恨”反映了行动者因自身利益或荣誉的得失而寻求改变现状,“恐惧”则反映了行动者由于害怕潜在的损失(安全、地位)而试图改变现状。
⑥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难以呈现复杂人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的精致化和科学化。现代的学术训练要求严谨的方法、小心的求证、充分的证据,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水准。但同时,也让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趋向琐碎的主题,在我看来,思想与方法、创见与证据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有思想、有创见,同时逻輯周严、证据充分的研究,自是上上之选。既无思想、又无证的陈词滥调,则与学术垃极无异。此外,还有两类学术作品介乎二者之间。
⑦一种有证据无思想,我称之为“精致的平庸”这一类研究在方法和技术层面可圈可点,符合现代学术规范,但是选题往往较为琐碎,用一套精致的方法论证了一个不重要的问题或者重复了他人的学术发现缺乏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另一种有思想无证据,我称之为“自负的深刻”。美国社会运动家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一书就是典型。作者属于在工人运动中自学成才的“工人思想家”,虽然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但长期的斗争经验和极其敏感的个性,让他对人性的本质洞若观大。在这本书当中充满智的顿悟和洞见俯拾皆是。虽然这种蒙田式的警句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但却可以轻易打动像我这样的专业读者。
③相比之下,我个人更为欣赏自负的深刻,因为它富有启发性,可以发展为理论假说,经由数据检验之后形成实证性的理论。而精致的平庸很少带给我们新东西,他们总是在重复我们已知的事情,或者说出我们不想知道的事情。
⑨社会科学家要真正地理解人性、揭示人性,一方面,需要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严格的学术训练这是我们区别于一般观察者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要倚重感性认识,重视自己的直觉和体悟,而不是过度地依赖数据和技术,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洞见。(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画线的词语“价值中立”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第④段中有关“心理因素”的观点,对第⑤段“族群冲突”这一事例加以分析。
【小题3】下列对“自负的深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负的深刻”在思想与方法、创见与证据之间末能找到平衡点。
B.美国社会运动家埃里克·霍弗是“自负的深刻”类的典型代表
C.与“精致的平庸”相比,“自负的深刻”更能轻易地打动读者
D.“自负的深刻”类的理论富有启发性,最终发展成实证性的理论
【小题4】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人文学科呈现的是具体的人,而社会科学更多地涉及抽象的人。
B.人类的利他行为证明社会科学中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说的正确性。
C.注意研究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通常来说是可以准确地测量人性。
D.一般观察者如果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也能真正理解和揭示人性。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0 08:47: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曲唱”是由中国戏曲传承者和戏曲爱好者在舞台空间之外进行的一种戏曲唱段演唱形式。这种表演方式代代相传,逐渐成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在千百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演出传统。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特别标明“良家子弟有通于音律者,又生当太平之盛,乐雍熙之治,欲返古感今,以饰太平。所扮者,隋谓之康衢戏,唐谓之梨园乐,宋谓之华林戏,元谓之升平乐”,由此可见,这种由普通人扮演的戏曲样式,与由戏曲艺人在勾栏做场演出的“娼戏”,有着判若渭泾的差别,分别代表了传统社会中的普通人和艺人群体对于戏曲艺术不同的接受方式和传承形态。

不论是哪个群体,他们传习的艺术核心内容实际都是以戏曲剧目为基础的曲牌、唱段和音乐等。也正是因为有曲唱群体的传承,戏曲艺术不但可以在戏场庙台进行整台大戏的表演,以供观众酣畅淋漓地观看听赏,也可以供戏迷票友在戏场庙台之外的生活空间中自唱自赏。可以说,前者是由戏曲艺人进行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艺术实践行为,后者则主要是由普通群体进行的艺术体验行为。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些戏曲剧种的曲唱群体颇具专业水准,有很多业余曲唱的传承者“下海”成为职业艺人,这充分说明“曲唱”是中国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一种极为传统有效的传承方式。

戏曲曲唱是以唱段演唱、传习作为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特点自然反映着戏曲声腔与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一是曲唱唱段具有普及性,其传唱的内容基本都是适合大众欣赏、自我娱乐的唱腔唱段,不论是一段曲牌,还是一段板腔,都集大成地展现了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文学成就。戏以曲传,一段流传甚广的曲唱就是一部作品最成功的段落,汇集了创腔者、词作者的艺术智慧。二是曲唱唱段具有代表性,鲜明地展示着戏曲行当、流派乃至剧种的基本特色,脍炙人口的唱段几乎等同于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的认同,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象是通过杰出的戏曲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得以彰显的,而这些艺术成就正凝聚在曲唱唱段中。三是曲唱唱段具有可流播性,这主要在于其词文唱腔的契合度高,使得曲调流畅且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自然能够满足观听者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对普通歌唱者而言,在适合的音域范围内展示简便、流畅的唱腔,是艺术欣赏与接受的重要条件。正基于此,“曲唱”当然会成为评价戏曲创作取得成功与否的一个市场标准,也自然会成为戏曲创作是否走向契合民众需求的一个艺术标准。

当前戏曲创作需要重视“曲唱”对戏曲传承传播的作用。在当前的戏曲发展中,戏曲市场是衡量剧种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准,戏曲曲唱作为市场接受的重要方式,实际也为戏曲创作和传承提出更多的要求,能够传承创作适合观众曲唱的唱腔曲文是戏曲音乐创作的重要努力方向。

(摘编自李春沐《曲唱传统与戏曲传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唱”作为戏曲唱段演唱形式代代相传,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演出传统。
B.“曲唱”与由戏曲艺人在勾栏做场演出的“娼戏”传习的艺术核心内容是一样的。
C.因为曲唱群体的传承,戏曲就可以在戏场庙台进行整台大戏的表演供观众欣赏。
D.流传甚广的曲唱汇集了创腔者、词作者的艺术智慧,适合大众欣赏、自我娱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明确了“曲唱”的概念,引用材料追述其历史,辨析了它与“娼戏”的不同。
B.第二段将戏曲艺人专业演唱与“曲唱”进行比较,强调二者对艺术传承同样重要。
C.第三段分条阐述曲唱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曲唱可作为评价戏曲创作的重要标准。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曲唱在当前的重要意义,给戏曲音乐创作指出了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在业余时间学习曲唱,可见古人对于戏曲的热爱和对戏曲艺人社会地位的尊重。
B.曲唱唱段一般是大众喜闻乐唱的,它能表现某个戏曲行当、流派乃至剧种的基本特色。
C.曲唱唱段的词文唱腔契合度高,能够满足观听者的审美需求,曲唱唱段就可以流播。
D.当前戏曲发展中,只要传承创作适合观众曲唱的唱腔曲文,中国戏曲就能够走向世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梵音律动的龟兹壁画

古龟兹地区是西域文化的重要摇篮,是乐舞的圣地,而龟兹壁画不仅是“佛教故事的海洋”,也是一部流淌着灵动音符和美妙旋律的乐舞史诗。

乐舞场景与佛教故事相伴出现在龟兹壁画中,是佛教文化内涵的一种反映:宗教仪轨往往与一定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在被命名为“音乐家窟”的克孜尔石窟第三十八窟,各壁满绘的精美佛教故事壁画中,可见大量的乐舞场面,尤以两侧壁上方的“天宫使乐”闻名天下。二十八身伎乐天人的乐舞场面热烈,气势宏大,与主室正壁塑绘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佛教发展中开启佛陀说法因缘的重大事件——梵天劝请。龟兹壁画中的乐舞场面出现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独特和丰富,是其他地区所罕见的。特别是其中出现的大量乐舞场面,很多在印度本土佛经中并没有记载,但在由龟兹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许多佛经中却有生动的描绘。龟兹壁画中出现了多达二十七种乐器,大致分为拨弦、吹奏和打击三种类型,其中尤以五弦琵琶、阮咸、箜篌、筚篥和羯鼓等乐器为代表。龟兹壁画中的乐器既有本土固有乐器,如五弦琵琶、羯鼓等;也有来自中原的乐器,如排箫和鼗鼓;还有来自西亚、印度的乐器,如竖箜篌和贝,既体现着多种文化在龟兹地区的交汇,也体现了其独特的乐器体系。

有乐就有舞。龟兹壁画中的舞蹈类型也多种多样,有持具舞、健舞、软舞、动物模拟舞等,其表演形式可分为单人舞、四人舞、多人舞、双人歌舞等。在这些形象中,持纱巾和彩带舞蹈的伎乐图很多,反映出中原善舞绸帛对龟兹的影响。同时,舞蹈与乐器结合,边演奏边舞蹈的也比较多见。那些小型、非卧弹的乐器便于拿在手上,既用于演奏,又用来作为舞蹈道具,成为龟兹乐舞的突出特点,与现在维吾尔族的歌舞形式如出一辙,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渊源。双人舞,是龟兹乐舞中最有表现力的舞蹈类型。在龟兹石窟的多幅“天宫伎乐”壁画中,龟兹乐舞的表演形式就采取了这种双人歌舞,即一人奏乐,一人舞蹈,或者边奏边舞。这种组合形式,在龟兹石窟以外的其他地区石窟壁画中尚属少见,这很可能与龟兹民间流行的双人歌舞有关。每两人就能组成一支小乐队,若是整个天宫乐队同时演奏,当鼓乐齐鸣,声势浩大,不同凡响。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舞蹈,正庄严了宁静、和谐的龟兹佛国。

众多的乐舞形象构成了龟兹石窟壁画的独特魅力,无声的石窟壁画也演奏出了华丽的丝路乐舞篇章。龟兹乐舞自汉时即入乐府,以其绚丽多姿的舞蹈、声势浩大的吹奏场面影响着中原及其周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隋唐时期,龟兹乐是中央王朝厘定的宫廷音乐的主要部分,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东传中原,极大地促进了汉地佛教艺术的发展,也对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梵音律动的龟兹壁画艺术,可谓充分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乐舞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龟兹壁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龟兹壁画中有众多佛教故事和乐舞场景,因此成了“佛教故事的海洋”和流淌着灵动音符和美妙旋律的乐舞史诗。
B.龟兹壁画中出现了二十七种乐器,大致有五弦琵琶和箜篌代表的拨弦、筚篥代表的吹奏及羯鼓代表的打击三种类型。
C.龟兹壁画中有持具舞、软舞、动物模拟舞等多种舞蹈类型,还有单人舞、四人舞、多人舞、双人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
D.龟兹壁画艺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方和西方乐舞艺术的碰撞与融合,是我国西域文化的重要摇篮和乐舞圣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克孜尔石窟第三十八窟两侧壁上方的“天宫伎乐”描绘了二十八身伎乐天人乐舞的场面,表现了“梵天劝请”这一事件。
B.龟兹壁画中出现了五弦琵琶、羯鼓等本土固有乐器,也出现了排箫和鼗鼓这些中原乐器,还出现了西亚竖箜篌和印度的贝。
C.在龟兹壁画众多的舞蹈形象中,有很多持纱巾和彩带舞蹈的伎乐形象,这应该是中原善舞绸帛对龟兹的影响。
D.龟兹乐舞的突出特点是乐器与舞蹈相结合,也就是一边拿着那些小型、非卧弹的乐器演奏,又将它们作为舞蹈的道具,一边来舞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龟兹壁画的一些乐舞场面在印度并无记述,却出现在鸠摩罗什翻译的许多佛经中,可见龟兹乐舞对佛教艺术的影响。
B.龟兹乐舞中双人舞这种最有表现力的舞蹈类型和当地民间流行的双人歌舞有关,因此在其他地区的石窟壁画中很少见。
C.龟兹乐舞影响并形成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唐代的大型歌舞曲《霓裳羽衣曲》和龟兹乐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D.龟兹乐舞对中原及周边少数民族,甚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地佛教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广泛而且深远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 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使用棍子、“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 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北极熊的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选自《动物游戏之谜》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娱说”认为,因为动物需要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所以必须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某种调剂和补偿。
B.汉斯·特贝等认为,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游戏对动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C.保尔·赖特等认为锻炼在动物游戏中的意义是最主要的。
D.“演习说”认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排演或演习以后可能出现的生活,使动物从小就能熟悉将来要掌握的“技能”和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小题2】下列哪一项不是“自娱说”否定“演习说”的论据(    )
A.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B.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C.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D.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小题3】北极熊常常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请根据选文的四种假说推测,成年北极熊玩这一游戏的目的可能性最小的会是哪一项(   )
A.适应将来的生存需要。
B.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C.锻炼自己的速度、敏捷能力。
D.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身体的灵活和力量。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例如在“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这两则著名的古代神话中,后羿和大禹等神话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也反映了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古代的英雄崇拜其实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因为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所以在古代神话中产生了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而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更被看作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如嫘祖发明养蚕,仓颉造字等)。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因此,中国上古神话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许多神话人物一直被看作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可见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正是中国上古神话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宗教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是极其淡薄的,即使在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它们对文学的影响也主要体现为作家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没有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例如在唐诗中,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且不说讴歌边塞题材的高适、岑参和关心民间疾苦的白居易、元稹,即使是喜爱刻画鬼神世界的李贺,其实也以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反衬着对美好人间的向往。又如明清的著名小说以社会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即使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孙悟空蔑视天庭的统治秩序,即使失败后仍保持着傲骨,对佛祖菩萨也敢嘲弄揶揄。《西游记》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因为那些妖魔全部都贪婪凶狠,残害百姓,有的还与天上神佛沾亲带故,显然是人间邪恶势力的象征。
(选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是天上的神灵和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如后羿、大禹等。
B.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如发明各种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
C.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即使是明清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
D.唐朝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即使是喜爱刻画鬼神世界的李贺,其实也以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反衬着对美好人间的向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间英雄后羿和大禹,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他们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
B.反映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愿望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C.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都是箭垛式的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
D.《西游记》中孙悟空蔑视天庭的统治秩序,对佛祖菩萨也敢嘲弄揶揄,反抗神佛失败象征了天上神灵力量强大,对上天一定要敬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神话最鲜明的文化特征在于他们崇拜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天上神灵,这也是其与中国上古神话最大的不同。
B.中国上古神话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所以许多神话人物一直被看作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
C.因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所以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古代英雄的集体崇拜。
D.中国古代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宗教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作家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影响和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冯端传

1923年,冯端生于苏州,适逢端午佳节,父亲冯祖培便为他取了这个简单的名字,冯端也就一辈子端端正正地做人。

冯祖培擅诗词,工书法,他鼓励子女自由读书,按照各自的意愿发挥潜能。而母亲常背诵唐诗宋词给孩子听。宽松的家庭环境,在冯端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

冯端读苏州中学时,就读当时的中央大学(1949年该校更名为南京大学)的大哥冯焕常买科普读物送给他,使他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受其启发,冯端还自制望远镜观察星体和星象,探索星座的名称和位置。随着阅读范围的拓展,他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对文史哲等领域的书籍也如饥似渴。

1942年,冯端考入中央大学,因自幼喜爱自然科学,便最终选择物理学。在恩师的谆谆教诲下,冯端系统学习物理知识,至此终身与物理学结缘。他还选修法语和德语,新中国成立后又学了俄语,加上之前掌握的英语,数门外语为他日后的科研与教学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中央大学学物理,学业艰难,学成不易。入学时班上物理系的同学有十多个,最后坚持读完四年大学的仅冯端等三人。1946年,冯端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因成绩优异,系主任、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对他说:“你留下来吧。”这一留,便是七十载。

从最初的助教到院士,再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从教遍物理学各个分支,到开创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先河,再到成为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位科学大师清晰的奋斗轨迹,让人敬仰。

20世纪60年代末,冯端以金属材料缺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外涉足不多的钼、钨、铌等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借鉴国际上刚问世的电子轰击熔炼技术,设计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制出钼、钨单晶体,为我国国防工业作出重要贡献。

“文革”后,冯端认为科学研究不能故步自封,应开拓新的领域。于是,他将视野转向晶体缺陷研究领域,同时提出将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组改建为晶体物理教研组,开展晶体生长、晶体结构与缺陷、晶体物理性能三方面研究。但是,质疑、反对和不满席卷而来,冯端顶着巨大压力,最终在逆境中坚持下来,他带领团队开展深入研究,阐明晶体缺陷在结构相变中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新领域,跻身国际前沿。

20世纪80年代,冯端将目光聚集到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汇合处,他通过实验论证了诺贝尔奖得主布洛姆伯根有关非线性光学晶体准位相匹配的设想,实现倍频增强效应,并进一步提出独创性设想,从研究自然界的微结构过渡到人工微结构。

20世纪90年代,冯端和严东生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开创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之先河。

2013年,冯端90大寿之际,我国物理学界20多位院士、近百位青年精英齐聚南京,为这位凝聚态物理学宗师祝寿,堪称学界盛事。

教书育人这件事,冯端也做到了极致。

从教近70年,冯端采用“分类教学”法,观察学生不同兴趣,以启发为主,适当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冯端也不赞同分科太细,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使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互交融。

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领军人物,冯端有多次出国进修的机会。但实验室尚在初创阶段,经费紧缺、工作繁重。他便分期分批将出国名额推荐给系里的年轻老师,并为他们指明国际上最前沿的科研方向,自己则一心扑到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上。

在学生眼中,这位高山仰止的物理学泰斗,是一位谦虚开明的老师。

相关链接

①冯端,物理学界泰斗、教育家,曾任中国物理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资深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冯端在体心立方难熔金属内位错的研究中,合作发现了浸蚀法位错线成象规律并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被誉为国内金属物理的“圣经”)专著。近年来致力于凝聚态物理学著作的撰写,发表了《凝聚态物理学新论》等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国际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命名为“冯端星”。

(百度百科)

②冯端创建了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并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领导,在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两次荣登榜首,他本人亦荣获“金牛奖”。

(互动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冯端出生时适逢端午佳节,因而父亲冯祖培便为他取了这个简单的名字,只是为了让他记得自己的出生日在端午节。
B.冯端读中学时,由于他大哥经常提供科普读物给他看,因而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与物理学终身结缘。
C.当年,在中央大学学物理时,不少同学因学业艰深而不能坚持完成学业,冯端却以优异成绩毕业,因而被留校任教。
D.这篇传记主要叙述了冯端的求学生涯、从最初的助教到科学大师的奋斗过程以及我国物理学界对他的肯定与尊敬。
E.由于冯端对于中国科学的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国际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命名为“冯端星”。
【小题2】作为物理学泰斗,冯端在科学上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为什么说“教书育人这件事,冯端也做到了极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冯端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科学大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