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席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B.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B.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C.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D.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因为每个人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都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10:50: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迈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于他许多作品,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之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而来,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太阳:“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融进了深刻的感受的想象和意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弗兰德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1986年2月

(有删改)

【小题1】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为什么会有许多“感慨”?
【小题2】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简要概括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
【小题3】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小题4】作者在这篇评传的最后写道:“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请对这句话进行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一天是哪一天

杨晓东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不能准确地记起,只记得入冬后一个静谧的晚上,油灯上的灯花瘦了又长,长满了又瘦;火妒里的火苗一闪一闪,温暖舒适。我趴在简易的饭桌上,歪歪扭扭地在本子上写下当天学的生字。母亲衲着鞋底,油灯在偏我的方向放着。突然,她停下了手中的针线,轻声地问我:“我的名字怎么写?”我刚随手在语文课本上写下一个“黄”字,母亲就连忙说:“怎么在课本上乱画,找个用过的本子,在背面写。”于是,我找了个用过的数学本,在背面一笔一画地写下“黄定秀”三个字。母亲眼盯着三个字,慢慢地放下手中的针线,拿起铅笔,在本子上一遍一遍地模仿着。母亲拿笔的姿势真不如拿针线的娴熟,但母亲极为认真,写了很久。这恐怕是母亲一生能写的三个字。母亲识字三个,却用一生写下了无尽的文字。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还是记不太清楚,只记得阴雨连绵的初夏,子规声声,烟雨满川。放在房檐下的木盆,一会儿就接满了屋檐水。在吃水靠挑的当时,接雨水洗衣服是每个家庭主妇首先想到的,母亲也不例外。木盆里泡着的是我的黄帆布书包,时不时散发出一股腥味。母亲边洗边说,这是哪条野狗跑到门上来了?因为雨淋在狗身上,常常散发出一种腥腥的味道。我便默不作声。直到晚上,我才给母亲说了实情:我上学时偷偷拿了家里一个鸡蛋,准备卖给学校附近的商店,换取两毛钱,去买包“月亮牌”方便面。我把鸡蛋装在书包里,没到学校,鸡蛋被压破了,书本连同书包都沾满了蛋液。母亲说:“我早就知道了,故意说是野狗子串来的腥味,妈是怕让你爸知道,你少不了一顿打。你以后千万不要自己悄悄拿东西,更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这是最不好的习惯。”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仍然无法记起,只记得早饭后雪花漫天飞舞,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深冬风厉,家家户户都掩门闲户,围坐在柴火炉边拉着家常。我和弟弟在雪地里开始忙乎着堆雪人。刚刚堆起雪人的身子,弟弟喊我:“哥,哥,有讨米叫花子。”我顺着声音望去,门前走来一个50岁左右的男子,头发乱蓬蓬的,驼着背,身上背着一个大破背包,上身穿着一件破棉袄,腰间用一根大拇指粗的布条捆着;两只不一样的解放鞋,用稻草绳缠了两圈,走路有点瘸;嘴巴微微张开,像是要说什么又没有说。这时,母亲出来了,问他是哪里人,他就咿呀咿呀的,原来他是个哑巴。母亲对我们说:“他肯定又冷又饿,快让他到屋里火炉边,给他热碗米饭。”他离开我们家的时候,母亲给他找了一双父亲的旧棉鞋。他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里,眼含热泪,不住地点头。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真的记不起来,只记得那是一个燥热的初秋,知了还在聒噪地喊叫。母亲被几个亲戚送了回来,走进屋,我连忙上去搀着母亲。母亲脸上毫无血色,一张灰土泛着蜡黄的脸瘦小无比,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双腿浮肿,走起路来显得僵硬和吃力;语言也显得迟钝,很想说但是又好似骨鲠在喉。那是母亲第一次出远门,和我们亲戚一块儿去河北武安的煤矿上,给工地做饭。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或许是身体早已有了问题,短短的十几天就病倒了。送回来的那一刻,妹妹和弟弟边烧水边小声哭泣。我也是第一次看见父亲潸然落泪。

那一天是哪一天……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农历2000年7月29日。母亲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那一天就是这一天,在这个世界上,我、妹妹和弟弟再也没有妈妈了。

(选自《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头划线处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环境的温暖舒适,烘托了记忆的温暖和美好,引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B.文章写作者偷拿家里鸡蛋去换钱买方便面,写这件事意在表现母亲对我的谆谆教育,侧面表现出家境的贫寒。
C.第三段中作者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描绘一个贫苦可怜的叫花子,侧面突出了母亲的为人。
D.“母亲识字三个,却用一生写下了无尽的文字”,含蓄隽永,写出母亲情怀的伟大,也在结构上领起了全文。
【小题2】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3】“那一天是哪一天?”这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结尾处又变成“那一天就是这一天”,又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⑦所以,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建成了大兴城(长安)。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你机会。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现在不也有把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么?
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小题1】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D.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小题2】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小题3】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74年的黄头绳

肖建国

那年,我6岁。麦子快要开镰的时候,大队要去老河口拉化肥。听到这个消息,庄子里的人都有些激动,因为可以坐大队的拖拉机进城了。

我对妈说:“我也要去。”

妈问:“老远老远的,你去干啥?”

我说:“去买一根黄头绳。”

妈不知道,扎头发用的黄头绳我想了很久。

正好老张嬷嬷一瘸一拐地带着儿子槽娃走过来。她进城去治病。妈说:“那你就跟着他们去吧。”我急忙带上过年攒的5分钱,乐颠颠地往外跑。

槽娃大我两岁,我喊他哥哥。

来到集合点,车上已坐了七八个人,他们都是想趁割麦前到县城逛逛,看看百货大楼里各式各样的商品,到茶馆里听一段《薛刚反唐》,或者《英雄小八义》,好好乐和乐和。老张嬷嬷去找“席别头”,治她的老寒腿。她没有钱,和槽娃各带一个窝窝头,算是晌午饭。

席别头”在老河口一带很有名气,年轻时练过武,会治跌打损伤、腰酸腿痛。据说县长病了,还要亲自登门请他看,该收多少钱,一分也不少。“他以前落难时,在我们家住过一晚上,说无论什么时候过去,都给看,不收钱。”槽娃说这话时,满脸自信。

拖拉机把人的骨头快摇碎了,才进城里。司机交代:“下午在拦马河集中,一起来,一起回。谁最后来,就罚谁唱样板戏。”大伙儿哄然而笑,三三两两结伴散开。

我随老张嬷嬷和槽娃去“席别头”那里。我们到时,屋里屋外都候满了人。“席别头”正在给人接骨,那人疼得缩成一团,叫苦连天。

老张嬷嬷小声喊了一句“席别头”。旁边有人呵斥:“哪儿来的,有这么叫人家席师傅的吗?”“席别头”一回首,看到老张嬷嬷。

“大嫂,你是……”

“我是涂家村老张嬷嬷啊!”

“哦,嫂子来啦,快坐快坐。”“席别头”让病人别动,返身进屋搬出一张小凳子,递给老张嬷嬷,问:“吃饭没?”

槽娃刚想接话,就被老张嬷嬷扯了一下:“吃了,吃了!”

“你稍坐会儿,我把前面这几个看了,就给你看。”“席别头”解释说,“他们上午来的,连晌午饭都还没吃。”说完,又交代几句:“茶水在暖瓶里,自己倒。到这儿,就是一家人,别见外。”

这么细心,倒让老张嬷嬷不好意思起来:“席……席……师傅,你忙吧,忙吧。”

“嫂子,你就叫我‘席别头’。一改,生疏了。”说话中,“席别头”又忙碌起来。

等老张嬷嬷推拿完毕,贴上膏药,日已偏西。“席别头”说:“嫂子,这个你拿着。”边说边塞给老张嬷嬷一个长纸盒子。

“这怎么行呢?你给我治病,我还没给你钱……”老张嬷嬷赶紧推辞。

“席别头”说:“嫂子,不要说是你来看病,就是涂家村的人都来找我,我也不会收一分钱。当年你们对我的关照,我都记在心上。回去后,你代我向全村父老乡亲问个好。”

在“席别头”的再三要求下,老张嬷嬷才拿住纸盒子。走出不远,槽娃就说:“妈,我想看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老张嬷嬷把盒子小心翼翼地打开。躺在盒子里的是六根金黄色的油条!

“妈,我想吃。”槽娃眼里冒出绿光。那年头,能见到油条,都是件奢侈的事,更不消说吃了。

“你的窝头呢?”

“早吃完了。你在治腿时,我和妹妹就分吃了。”

“不行,等见到大伙儿再吃。”

到了拦马河,老张嬷嬷把大伙儿都叫过来,正好12人。当六根金黄色的油条呈现在大伙儿面前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咦”了一声。老张嬷嬷将每根油条一分为二,对大伙儿说:“这是‘席别头’不忘当年关照之恩,特送给大家的。来,都尝尝,吃在嘴里,更要记在心里,别忘了人家对我们的恩情。”

那一次,我们把油条吃得很慢很慢,细细品尝那特有的香味儿。突然,老张嬷嬷说:“坏了坏了,忘了小妹妹的事啦!”

槽娃抢答说:“妈,你看腿时,我带妹妹买到黄头绳了。”

在大伙儿的要求声中,我慢慢掏出黄头绳。它装在透明的塑料袋中,盘成飞蛾的形状,细细的,绒绒的,在夕阳的抚摸下,犹如刚刚苏醒的蝴蝶,展翅欲飞。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忙前逛县城,看各样的商品,听一段《薛刚反唐》或《英雄小八义》就能够获得满足和快乐,说明当时人们的生活追求简单而纯朴。
B.“把人的骨头快摇碎了”“疼得缩成一团”“槽娃眼里冒出绿光”等句子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小见大,反映出当时的经济落后、生活贫困。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席别头”对病人的细心关怀,病人对“席别头”的尊敬,司机的认真负责,都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出来。
D.老张嬷嬷把油条分给大家,嘱咐大家勿忘恩情,既突出了老张嬷嬷的善良仁厚,也展现了淳朴的民风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中画线部分对“席别头”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1974年的黄头绳”为题目,可文章并没有重点写“1974年的黄头绳”,这个题目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⑵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 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⑶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⑷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⑸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6)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⑺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⑻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小题1】第⑵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悠然B.茫然C.欣然D.昂然
【小题2】简析第⑷段画线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小题3】请结合相关细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析老哑巴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试析“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5】下列对于“达子香花”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整篇文章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B.第(2)段中首次出现,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
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C.第(6)段中两次出现,是老哑巴命运发生变化的重要契机,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
在众人眼中的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
D.第(7)段达子香花再次出现,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强烈的映衬,美丽的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
却已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
E.作者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写达子香花,既写出了达子香花的美丽,又勾勒
出了老哑巴生活的自然环境。
F.达子香花象征老哑巴,达子香花在春天静悄悄地绽放,象征着老哑巴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奉献。
【小题6】本文与我们高中教材中学过的 (作者)的散文《老王》有相似之处,请列出
两点并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