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影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康熙乾隆所赐,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挖透几个朝代。老街流传个笑话: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了一段土墙。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是***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波。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就心照不宣,相安无事,得过且过。

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三个人当中,他年龄最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犯了点儿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模样了。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生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的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堆的名誉头衔。后是乔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还有点儿小意思,贾老都会现身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合上的发言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着场合的中间,百无聊赖,忽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的那副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街人办事爱请三位老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他们在场,场合就一下子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主家也就有了面子。
B.相对于其他两位,年龄最长的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他对自己是个“小三”耿耿于怀。他所制定的一整套健身养生计划,其实是在为日后的人生上位做准备。
C.小说开头说老街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可是后来在场合上,轮到贾老说话时,大伙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这说明大家对贾老并不尊重,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
D.小说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和散透出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
【小题2】小说第二段写老街三老之“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2 05:3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往阳台
刘国芳
我无数次梦见我往上带阳台的房子,在梦里我会久久地站在阳台上,看天上飘过片片白云,看地上走过芸芸众生。我在阳台上养了许多花草,把阳台装饰得美不胜收。我还在阳台上挂了一只风铃,让阳台发出美妙的声音。可惜,这仅仅是梦,梦醒了我发现我们呆在一间窄窄的屋里,我为此常常叹惜,对现实无可奈何。
我还无数次走近那些带阳台的房子,在那些带阳台的房子下,我会久久地举头仰望,看那些站在阳台上兴高采烈的大人孩子,看那些被花草装饰得美妙无比的阳台。有一户人家,真在阳台上挂了个风铃,微风吹去,“丁零丁零”的声音美妙无比。这时候我一脸的羡慕,迟迟不走。一个熟人,见我仰头张望,便问:“找人呀?”我竟然点头,我说:找我自己。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反反复复把一句话说来说去。有人问我以后嫁一个什么男人,我说嫁一个住着带阳台房子的男人。我说这话时神情严肃态度认真,但很多人都当我在开玩笑。有人也开玩笑说:有一个老头,住带阳台的房子,你嫁不? 
在我结婚那个年龄,真有人给我介绍过几个带阳台的房子的男人,但不知怎么阴差阳错,我与他们一一失之交臂,我最后只找了一个住着这么一间窄窄的房子的男人,带阳台的房子于是成了我一个长长梦。 
这个长长的梦做了很久很久,终于要结束了。 
一天丈夫回来,说单位集资盖宿舍,问我集不集资。我说集,为什么不集,但一定要住楼上,要阳台。把集资款交上去后,我恨不得那房子气泡一样立刻吹起来,我几乎天天去看房子,有一天甚至去了三次,在我的焦急渴望中,房子真在我眼前童话般地立了起来。 
我搬进新房是一个雨天,把一切收拾好后,我在阳台上站了很久很久。夜已深了,我眼里什么也没有。有风吹来,有雨飘来,我全然不顾。在阳台上我听到沙沙的雨声,这声音以往常听,但这一次我发现沙沙的雨声乐曲一样让人痴醉。 
我对阳台的体验仅限于这个落雨的漆黑的晚上。第二天一大早我又走上阳台,但楼上楼下“咚咚”的声音搅得我没一点心情,我俯身往下看了看,又仰头往上看了看,然后问他们,你们做什么呀?
回答:封闭阳台呀。 
我很奇怪,又问:干吗封闭阳台呢?
回答:都这么做。 
仅仅是两三天后,我发现我住的那幢房子所有的阳台都封闭了,封闭阳台的玻璃有花色的、黑绿色的、咖啡色的,既漂亮又气派。于是我的阳台相形见绌了,与周围的阳台格格不入。
我和丈夫在楼下仰着头看了很久,最后丈夫说:怎么办呢? 
我也说:怎么办呢?在我们发呆时,有好心的邻居走过,邻居说:你怎么不封闭阳台呢,都封了,你不封,显得寒酸。 
邻居又说:不要不舍得呀,钱是用的。 
我和丈夫相对无言。走上阳台时,我仰头看了看天,天上真的有片片白云飘过,这时候我真舍不得把阳台封掉,但转身看见周围芸芸众生时,我觉得这阳台不封不行。 
我于是跟丈夫说:我们也把阳台封掉吧?
一个月后,我家的阳台封闭了。 
我曾经向往阳台,拥有了,又亲手封闭了它。 
一天在封闭的阳台里往外看,灰蒙蒙的天上不再有白云飘过,地上倒人影幢幢,但幢幢人影中我好像看见我自己了,原来我就是其中一员。
阳台,又成了我一个长长的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常常久久地仰望那些带阳台的房子,以至于忘记了回家。这真实地表现了“我”十分“向往阳台”。
B.在周围阳台的映衬下,在好心的邻居的劝说下,“我”决定封闭阳台,尽管“我”内心一点儿也不情愿。
C.这筒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妮娓讲述了一个与阳台有关的故事,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意蕴。
D.这篇小说虽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没有酣畅淋湾的情感,却在简简单单的叙述中融人了深刻的主题。
【小题2】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题为“向往阳台”,但文中却花很多笔墨写封闭阳台。如果以“封闭阳台”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药芬芳

①2012年阳春的正午,我走进这间叫做“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

②“春泽”,是取自“春天的光泽”之意。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这样想着,我等候抓药的心情就比较悠然自得。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装中药的木匣子,大小一致,上面一律用规规矩矩的正楷毛笔字写着药名,有数百种药,可抓药的医生目光一扫药方子就能准确无误地走到装那味药的小匣子边,轻轻一抓,数量常常是八九不离十,这就是熟能生巧啊!中药最是讲究配药的分量,多一分少一分则药效有天壤之别。这就是中草药的奇妙之处!我看着抓药的医生有节奏地来回走动,他时或来到案板边看一眼医生开的药方子,时或轻轻拉开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小木匣子,取药,用小秤称,轻轻地抖去一些,确保重量的准确,而后返回案板,将药倒在黄皮纸上或纸袋中,再返回称第二味配药。他们的动作轻而柔,来来往往,脚踩在木地板上也从不会发出巨大空洞的声响。看着这流畅的动作,病人的疼痛仿佛也一下就减轻了许多。在中药店看医生抓药,谁都会赞同这样的说法:那抓药的医生本身也是一味药啊!

④药抓好了,医生朝空中轻轻一招手,“唰唰唰”就开始包药了。我暗自称奇,这多像魔术般奇妙神秘啊!仔细看,禁不住哑然一笑,原来看似虚无的空中还垂着一根根的白线呢。抬头望去,蓝瓦下的屋脊上还吊着一个个纺锤形的线圈呢。那些线垂在空中,医生们随手就可包药了,一点也不用担心线会缠在一起解不开。这样的方法,既科学又节省时间,实在是妙。

⑤中药包好了,配药的医生就大声喊出某人的名字。有人应声而起,取药离开,又有人进来坐下。等待的过程,有些淡淡的焦急,也有些心安理得。我看不见医生白口罩后面的表情,但那一双双眼睛却是同样的安静,同样的会说话,一如中药店里舒缓流淌的时光。与那样的眼睛对视,人自然而然会放下心来。药到自会病除的!

⑥中药成为我眼中飘着草木气息的意象,是在1980年的早春。那年我7岁,跟随着祖父,与中药结缘。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发霉的味道。这些方子,在如今的我看来,是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⑦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伯。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当我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让我仿佛遁入明清的旧宅里。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一味味带着神秘感、可以救死扶伤的药啊!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铺满了黄纸:半夏、冬青、春不见,莲心、防己、相思子,怀熟地、咸秋石、雪里青……

⑧这些药名,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

⑨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赏,就像欣赏祖父铜皮盒里那些闪光的银元和铜钱。但这些稀奇古怪的药材比“光绪元宝”和“乾隆通宝”可爱多了。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算了,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如今看来,我是低估了工业文明的力量,西药已经超越了中药,成为了看病的主导。而我当药铺郎中的梦想,也在时间的过滤器里,被淘洗干净。现在我更多的是成年男人的焦灼和忧虑,全然没有了当初站在药铺架前的豪情壮志。

⑩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度过的。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药。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⑪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掉了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几年之后,邱老伯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了。

⑫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读后我不禁感叹: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回想那些中药颗粒,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鼻息间的香气更浓重了。

⑬时光渐逝,病中的我同样垂青于中药的疗效。冰片、半边莲、夏露、荭草、紫藤……这些中草药的名字给我留下了绿色健康的记忆。每当我端着浓浓的中药汤,就仿佛看到草木森森,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⑭有时病中喝多了中药,我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常抬起衣袖闻闻那股草木的香气。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

(取材于林文钦同名散文)

【小题1】如果对文章中加点词语进行替换,替换后的表达改变了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熟能生巧——驾轻就熟
B.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C.不谙世事——少不更事
D.历尽沧桑——饱经风霜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即写在“春泽堂”抓药时所见景象,传递出中药铺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作者说抓药的医生“也是一味中药”,是因为他们非常熟悉中药药理而且技艺高超。
C.“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承载着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D.作者借周作人的话说明中药特有的草木香气带给人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弥足珍贵。
E.文章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叙写了关于中药的丰富记忆与联想,怀念中不乏忧虑与惋惜。
【小题3】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的中药药名吸引人们编制了许多有趣的谜语,请结合第⑦段的中药名为下面谜语选定谜底,将最准确的药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每空限写一个)
(1)三省吾身:____  (2)五月既望:____ (3)低头思故乡:____
【小题4】文章有三次关于“邱氏中药铺”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何作用?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小题5】本文题为“中药芬芳”,这里“芬芳”一词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小题6】文章结尾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和谐是我国古代戏剧的美学思想。内容上,戏剧是叙事文学,属再现艺术。但我国古代戏剧中却融入相当比例的表现因素,自我情意的表露、感情的抒发占了极大比重,我国古代戏剧逐渐成为了叙事与抒情并重的艺术。情理上,我国古代戏剧抒情性强,却又不是西方戏剧艺术那种不加节制的狂热宣泄,而是“发乎情,止乎礼仪”,是理智制约下的情,既不越出常轨,也无变态心理。另外,悲剧与喜剧本是两极,我国古代戏剧却是二者的融合,在极悲的情境之前或之后总有滑稽科诨调节悲剧气氛。作为悲剧人物对立面的反派角色也往往带有喜剧色彩,悲剧的结局也几乎无一例外地逃不脱“大团圆窠臼”。喜剧讽刺邪恶。但由于现实中邪恶势力强大,这种讽刺对于挣扎在邪恶之下的受害者而言,不过多是暂时止痛的制幻剂,仔细品味后更多的却是无奈的悲凉与心酸的笑。这些是悲剧的因素。
形式上,戏剧融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炉,等于是西方戏剧中歌、舞、话三剧的综合。表演上,程式化的表演属表现派,但优秀演员无不要求纯熟程式之上的体验,要演出规定情景、人物特定的感情、个性,要求“演人肖一人”。
虽然,我国古代戏剧是内容形式的和谐统一,但在内容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更重对形式美的追求。内形式方面,作者们对曲辞和音律美刻意追求,他们对每一字、每一曲、每一韵下极大的功夫,务求尽善尽美,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击节拍桌出痕”“推敲曲文如醉如痴”的逸事。
外形式方面,程式化本身就是形式规律化的美,是为了突出形式的作用,使表演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戏剧与同是综合艺术的电影不同,电影要求各种艺术取消自身形式的特点融进电影艺术中,服从表现内容,成为高度综合的有机体。而戏剧中各种艺术形式虽然也都为内容服务,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身的形式特点。装饰性很强的服饰、背景图案都保留着绘画的因素;造型感极强的形体、身段动作保留着舞蹈、雕塑的因素;曲辞几乎都可以当诗词来欣赏。其他如武术、杂技、滑稽表演等也都有一定的纯观赏价值。有时为了形式美,在内容与形式冲突时,宁可牺牲生活真实而不破坏形式美:贫不能褴褛,尼不能秃头,哭、疯、怒等都不能破坏形象的美感。观众对形式美也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他们可以百听不厌,甚至有专门听某一片段,看某一动作的偏好,可以为反派角色的演技喝彩。这些都出于单纯对形式的欣赏。
(摘自马立华《论中国古代戏剧美学思想的文化意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戏剧是一种叙事文学,但自我情意的表露、感情的抒发这些表现因素,在我国古代戏剧中占有较大比例。
B.我国古代戏剧不仅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也体现了“和谐”这一美学思想。
C.戏剧中,装饰性很强的服饰、背景图案,造型感极强的形体、身段动作以及曲辞都有纯观赏的价值。
D.在我国古代戏剧艺术中,当内容与形式存有冲突矛盾的时候,内容必须做出牺牲,向形式让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内容上,我国古代戏剧是“再现与表现”“情与理”“悲剧与喜剧”这些带有对立意义的因素的和谐统一体。
B.虽然我国古代戏剧中没有哪一部悲剧的结局逃脱了“大团圆窠臼”,但这种“大团圆窠臼”仍旧只是起调节悲剧气氛的作用的。
C.我国古代戏剧中的很多喜剧仅仅只是现实生活中,处于邪恶之下的受害者的制幻剂,这主要是因为现实中邪恶势力强大。
D.在我国古代戏剧表演中,优秀的演员不仅需要熟悉程式化的表演,更需要将所饰演的人物个性表现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戏剧抒情性强,但没有西方戏剧那样狂热宣泄;我国古代戏剧相当于西方戏剧中歌、舞、话的融合,这些表明中西方戏剧艺术异同并存。
B.我国古代戏剧的作者们,对曲辞和音律美刻意追求,务求尽善尽美,以致于观众们在观看戏剧的时候,“击节拍桌出痕”。
C.程式化本身就是形式规律化的美,戏剧中之所以有一些程式化表演形式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戏剧对形式美的追求。
D.虽然同属综合艺术,但戏剧与电影存有不同,其中二者最大的区别点在于:被融合在戏剧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自我特点是否被保留。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①如果把肥胖完全归罪于吃得太多,营养过剩,那是不太正确的。有些重体力劳动者,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还是身宽体胖。对于这个问题,英国科学家进行 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肥胖者体内存在一种功能特殊的基因,这种基因同体内的 3 号 染色体有关。由于这种基因藏在肥胖者的体内,故称之为“肥胖基因”。
②研究表明,肥胖基因原来是一种应付困难时期的保险装置,它可以促使身体 充分地利用一切食物,并将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储存起来。在一些长期极度贫困的地 区,居民体内的“肥胖基因”就比较多,以便从有限的食物中,吸收尽量多的营养 物质储存起来。然而,随着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不断丰盛,“肥胖基因”便成了人们的 负担,由“生命的保护神”变成了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③科学家发现,肥胖基因能促使身体制造出一种在血液中输送脂肪的蛋白质——“AOP-D 基因”。APO-D 基因赿多,血液输送脂肪越流畅,体内所积聚的脂肪也就 越多。医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人的“肥胖基因”喜欢隔代遗传,在多数家庭里, 胖父母一般不会将“肥胖基因”传给其子女,而会将它遗传给他们的孙辈。
【小题1】(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导致肥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能由于肥胖者吃得过多,营养过剩所致。
B.可能由于肥胖者体内“APO-D 基因”过多所致。
C.可能由于遗传所致。
D.绝不可能由于其父母肥胖的原因所致。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对“‘肥胖基因’原来是一种应付困难时期的保险装置”一句,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肥胖基因”有助于人们生活在极度贫困的地区。
B.说明长期贫困是形成“肥胖基因”的起因。
C.说明人只要有“肥胖基因”这种“生命的保护神”,便可以度过困难时期。
D.说明有“肥胖基因”的人能储存更多的营养物质。
【小题3】(小题3)下列对“肥胖基因”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肥胖基因”对人有害无益。
B.“肥胖基因”对人有益无害。
C.“肥胖基因”爱穷人。
D.“肥胖基因”弊大于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龙虎斗

陈玉兰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近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盘播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阉,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阉,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艰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竞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泰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采,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襄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蔬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合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这就是惊天地没鬼神的江湖神仙脚!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贳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阉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龙虎斗”有双层含义: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武。
B.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足见他是自私残忍之人。
C.从年轻人将比试所得的铜子递给秦班主可以看出,他寻到秦班主,并叫板比武,不是为钱而来,而是为了炫他的江湖神仙脚。
D.小说采用明暗双线的结构,明线是秦班主,暗线是袁班主;他们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再现了在乱世中戏班班主的不同命运。
【小题2】文中的秦班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第五段,作者用较多笔墨对秦班主的功夫做了细致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