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地无害化处理。以垃圾焚烧为例,垃圾分类能助力焚烧处理做得更好,可起到减量、减排、提质(改善燃烧状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国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见下表。

类别

类 型

比重

可回收垃圾

这些垃圾通过综合处理可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约10%-25%

不可回收垃圾

厨余垃圾

如剩菜剩饭、骨头、果皮等食品类废物及花草等生物类废弃物。

约40%-60%

其他垃圾

主要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果壳、尘土、食品袋(盒)。

约20%

有毒有害垃圾

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管、灯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一般使用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

约25%

 

垃圾分类,国外发达国家施行得较早,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他们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且不断细化完善,像《废物避免产生和废物管理法》《废物管理法案》《包装条例》《电子电器设备法案》《电池条例》等。

自20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德国民众接受了近百年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从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

在垃圾后期处理阶段,对于有机垃圾、纸类、玻璃类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种的有害垃圾,企业会通过不同车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每年的营业额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

另外,日本也是垃圾处理较好的国家。日本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的,最初只简单地分类,之后才逐步细分与完善起来的。到如今,垃圾分类的意识与方法早已完全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摘编自《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等)

材料二:


图一:2011-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图二:2011-2017城市垃圾处理量及占比走势

(摘编自《中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材料三

做好垃圾分类是解决好垃圾问题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垃圾处理的全部,垃圾处理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环节同时发力。

目前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正加大对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榆、分类处理4个环节中后3个环节的投入,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车的购买等,实现从投放到运输再到处理的整体链条分类,避免“先分后混”等问题。

事实上,实施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比如,餐饮外卖要不要配送许多餐具、网购商品包装能否尽量减少胶带和泡沫塑料、礼品包装能否更加环保……显然,从前端的人人分类投放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新城市垃圾管理不能只是一阵风,而需要各界同时发力,扎实推进。

(摘编自亢舒《垃圾处理,不只“分类”这点事儿》,《经济日报》2019年7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可变废为宝,如把纸张、布料、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
B.垃圾分类可使垃圾处理更科学有效,如分类后可改善垃圾品质,减少污染排放量,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垃圾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
C.厨余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40% -60% ,也是易腐垃圾,污染周围环境,因此,相比其他垃圾的处理,应更重视对厨余垃圾的处理。
D.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是垃圾分类后续程序,和垃圾分类一样考量着垃圾处理的水平,可以说,做好垃圾分类只是做好垃圾处理的第一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好,主要在于技术髙超和经济化运营,他们对垃圾进行了专业处理再利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B.截至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量在不断增加,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不过仍然做不到对全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C.据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以焚烧、填埋为主,这两种方式中,填埋是主要方式,占比一直在50%以上,不过呈下降趋势。
D.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方式,也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垃圾分类意识与方法融入人们的生活,有助于社会风貌得到更大改观。
【小题3】请结合材料,就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提出合理性意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0 10:2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D.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海权得以强化,中国就不一定要壮大海军实力。
C.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更月呜咽

肖建国

那年秋天,我在湘西一个叫瓦拿的小山村住了几天。

“瓦拿”是方言,意思是贫穷的山坳。这村子也确实太穷了,至今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土路,连通外面的世界。我从小镇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来到这里,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旧社会。

墙是土墙,瓦是灰瓦,斑驳的木门吱呀作响。室内简洁、干净。两把竹椅,一张方桌,还有朴拙厚实的木床。这就是老洼经营的“客栈”。

我到达时,太阳西斜。空空荡荡的院子里,除了树外,就是风。老洼对我说,村里全是老骨头,年轻人都出去捞世界了,孩子们则在山下上学。老洼五十出头,腿有残疾,出不了远门,就紧跟形势,把村民废弃的房屋租过来,翻修一新,办起客栈。

有人笑他,这穷乡僻壤的,鬼都不来,还会有人来吗?

老洼回应道,现在都进入渔网时代了,那么多的鱼挤在一个网里,这里的荒凉,说不定就是风水宝地呢。

老洼把一张张图片拋到网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野花,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应有尽有。于是,就有人舟车劳顿来了。老洼算算,除去成本外,每月能赚壶酒钱。

熟悉一下环境,天色已暗,袅袅升起的炊烟让小山村活跃起来。隔壁一老叟佝偻着腰,敲着木盆,发出咚咚回响,呼唤着山坡上晚归的牛羊。老叟一身黝黑,眉毛很淡,好像随时都会抹掉的可能。

他冲我笑笑,露出一张没牙的嘴,算是打了招呼。

整个傍晚,我看到六七位老人,他们行动迟缓。见到我,脸上都露出木然的笑。

夜里,我在半醒半梦间,隐隐约约听到一阵哭声。刚开始嘤嘤呜呜,嗓音嘶哑,持续低沉,像是用手掌捂着嘴巴,不敢让悲痛之声放肆开来。间或有些哽咽,顿几下后,伤心的抽泣则更加凄切。最开始是一个人哭,紧接着是两个、三个……哭声渐渐有了力量,越显悲壮。我在这悲壮的力量中,由迷糊变为清醒。咬咬舌头,疼!我明白,这不是梦,而是真实的存在。

人一清醒,恐惧便袭遍全身。我轻轻侧转身,那哭声就像看着我似的,忽然由高变低,混合的悲伤又变成了单一的呜咽。如泣如诉,凄凄惨惨,听之在左,忽而在右,我浑身起满鸡皮疙瘩。

这半夜三更的,难道有鬼不成?

看看手机,临近子夜。伸手拉灯。却停电了。虽然老洼曾交代过,夜里会停电。但在这个鬼魅迷离时刻,任凭我内心如何坚定,也有些不寒而栗。

我摸索到床头的搪瓷缸子,索性坐起来。这时哭声稍弱,可依旧在房间里萦绕徘徊。透过窗子,我看到半轮秋月浮在云雾缥缈的西天。西天很低,紧扣在屋檐下。哭声就好像从那里传出,通过风、通过雾、通过山岚,丝丝缕缕传入耳膜,钻进脑海。那月牙儿也对我发出清冷的笑,隐约可见的凤眼中,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

我骇然。哭声也戛然而止。这一夜,无法入眠。

第二天,我问老洼,可曾听到哭声?

老洼瞪着鼓眼泡,愣怔片刻,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似的说,没!我再小心询问老叟,老叟夫妇异口同声回答,没有啊。

我在诧异中感觉到,要么他们都在说谎,要么我真的是出现了幻觉。

好在第二天夜里,哭声再次响起。刚开始依旧是嘤嘤呜呜,有些强忍住似的。慢慢地又有哭声加入,悲伤的宣泄顺畅许多。我翻身起床,蹑手蹑脚走出小院。

白天,我已看好地形,非常自信哭声来自邻居的老叟。踩着月影,循着哭声,我轻轻来到老人的泥墙外。果然不错,有七八位老人坐在院中,倚着老榆树,围成一个圈子,正在默默哭泣。有的哽咽,有的抽搭,有的独自抹泪。院里院外,没有言语,只有嘤嘤嗡嗡、咿咿唔唔的哭声。哭到惨痛处,吓得半边月亮赶紧躲入云层,天地为之一暗。

夜虽不凉,我却瑟瑟发抖。老人们哭过一阵子后,你拉我一把,我拽你一下,互相搀扶着站起身来,然后各自蹒跚着回家。我揉揉双眼,静静心神,突然感悟自己冒昧地出现在这里,确实很不厚道。

第三天夜里,我期待哭声再次响起,可惜没了。

第四天依旧没有。

第五天,我要返回小镇,老洼来送我。走了很长一段土路,老洼才开口说话。他说得很缓慢:好多年了,都已成了习惯。人越老,越是想念外出的子女。特别是到了晚上,更觉得孤零零的无所依靠。刚开始,只有老叟因思儿哭泣。没想到这一哭,就好像在朦胧的泪水中见到儿子一样,思念之情顿时有所缓解。其他老人听到后,纷纷仿效。经多年验证,老人们在三更之月思念亲人,则子女感应更加灵验,都会及时打回电话。于是乎,这就成了老人们想见子女的一种习惯。

我听完,默不作声。突然问:这两天,小山村的电话多吗?

老洼一脸苦相,极诚恳地回答:没有。

不过,老洼旋即补充道,我说的这些话啊,你别当真,只当是一场梦好了。

(选载于《小小选刊》2019年第02期)

【小题1】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村里全是老骨头,年轻人都出去捞世界了: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在这悲壮的力量中,由迷糊变为清醒: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请简要分析老洼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三段的处理略显冗杂。对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

文化如何助力中国梦

马建辉

人们常说“诗必盛唐”,没有唐诗就没有盛唐,正是唐诗的大豪迈、大气度、大光焰、大悲悯形成了盛唐精神。盛唐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振兴,而以诗为核心的盛唐文化对于这次振兴,不仅是一种表现和摹写,更是一种深度参与创造的精神性、灵魂性力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顽强生命力及其对于民族进步的强大推助力。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是对优秀文化产品,特别是文艺作品作为推进民族复兴强大动力的有力肯定,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文艺创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优秀文艺作品以其动之以情、劝之以美的特性,“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既可以动员、鼓舞本国人民,形成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内驱力;又可以打动、感染和悦服国外读者和观众,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善意的外部助力,使民族复兴的前景越来越美好。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文化的繁荣发展与之相匹配。其道理就在于如果只着眼发展经济,文化上的建设跟不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失去平衡,就会导致物欲的非理性膨胀,从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于人的品德养成而言,没有节制的物化扩张和与之相伴的私欲膨胀是有毒的,而作为一种精神救赎的文化建设则是其解毒剂。有一个时期,人们讲道德滑坡,为什么道德会滑坡呢?就是强有力的文化建设没跟上,对物质欲望的管控节制机制失灵了。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也就是德的建设。文化建设作为德的建设,其主要价值就是在经济成长的进程中抑制泛滥的物欲,净化人们的心灵,修复人们破碎的道德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的民族能够树立起一种理性精神和崇高品质,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和道路。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无论其物质生产如何发达,物质积累如何丰富,它都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衡量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否,不仅有经济上的指标,更有文化上、精神上的指标。当然,提升民族境界是一个艰难的道德爬坡的过程,不是只搞几项文化工程就可以实现的。一个民族的道德境界,是这一民族成员的道德境界的集中体现。因此,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在民族境界的塑造和提升上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与民族成员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民族成员在实践中能够体验它、感知它、领悟它。而作为人们现实生活的形象、生动、细腻反映的文艺作品,在这方面显然具有着更为独特的长处和优势。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通过这样的文艺作品,民族成员就会为核心价值观的蕴涵和魅力所吸引,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出自《文心雕龙》,“疏瀹”意为引导使畅通。“澡雪”意为洗涤使清洁。),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洗礼,进入到一种较高的道德境界。随着这样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繁荣发展,民族成员就会得到普遍的精神滋养,民族的道德境界也会随之得以不断提升。

(选自2015年2月28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诗为核心的盛唐文化在盛唐时期的民族振兴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种表现和摹写,更是一种深度参与创造的力量。
B.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内核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对于民族进步的强大推助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见证者。
C.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们期待和要求文艺作品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D.优秀文艺作品能使民族复兴的前景越来越美好,因为它既可以动员、鼓舞本国人民,又可以打动、感染和悦服国外读者和观众,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济的繁荣发展与文化的繁荣发展不相匹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平衡,就会导致物欲的非理性膨胀,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B.没有节制的物化扩张和私欲膨胀对于人的品德养成是有毒的,而文化建设则是其解毒剂,因为文化建设具有精神救赎的意义。
C.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德的建设,道德会滑坡的原因在于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对物质欲望的管控节制机制不能发挥作用。
D.作为德的建设,文化建设的主要价值在于抑制泛滥的物欲,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树立起民族的崇高品质。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精神比经济、物质显得更加重要,一个伟大的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它必然崇尚真善美,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B.优秀文艺作品形象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 “入人也深”“化人也速”, 能够动之以情,劝之以美。如《边城》中洋溢的人性之美。
C.文艺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而核心价值观的蕴涵和魅力吸引着民族成员,使其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洗礼。
D.文化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文化艺术不断繁荣,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民族的道德境界也会随之得以不断提升,从而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的亮点与拐点
2017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丰收年,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创造了许多亮点,也显露出移步换形的发展拐点。有统计表明,我国的文民已超过3.6亿人。各层次网络写作人数约1300万,其中有600万人定期更新小说,签约作家达60万。40家主要文站储藏的原创小说达1400余万部,日增原创作品更新达1.5亿汉字。年度内新增网络作品超过300万部(篇),涌现出一批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网络文学市场规模首次破百亿,达127.6亿元,同比增长32.1%。
从作者阵容、作品存量、读者受众面、社会影响力上看,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有人把它与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的是,网络文学在快速增长中实现了向商业化、市场化转型。这即是说,以原创作品为源头,经过IP化版权转让,推进线上线下跨界融合,拉动影视、网剧、游戏、动漫、纸介出版、舞台演艺、移动阅读、有声读物、周边产品等大众文化生产,形成一条“文—艺—娱”一体化的全媒体经营产业链。这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增值最快的版块,也对网络原作产生了“放大器效应”。
作为文创市场泛娱乐产业的内容资源,网络文学带动了千亿级大众娱乐市场的孵化发展,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业绩和亮点。其中,两种现象格外抢眼:
一是网络文学排行榜助推网络文学精品化和主流化成效凸显。除了中国作协发布的网络小说排行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等常规榜单,2017年还赶上了两年一度的“网络文学双年奖”,并在属于传统文学榜单的“茅盾文学新人奖”中,首次增设“网络文学新人奖”。我们看到,榜单发布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激励作用,近两年已开始显现。猫腻、酒徒、血红、天下归元等资深作家持续发力,丢疯子、希行、红九、二日等新锐作家快速成长,《将夜》《赘婿》《男儿行》《战神之王》等上榜作品持续火爆。
二是网络文学域外传播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2017年,借助海外网络文学翻译站、国内外文数字阅读平台和实体图书这“三驾马车”,中国“网文出海”模式初步形成。与此同时.许多海外机构相继与国内企业合作,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许多优秀网文作品签下海外版权,数百部网络小说被译为英、日、韩、越等多国文字传播。网络文学走红海外,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网络文学大有可为。
除了频现的亮点,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还出现了几个拐点:
首先,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文学野蛮生长的状况有所改观,进入主流意识形态规制下的有序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坚持“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方针,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加强内容管理,创新管理方式,规范传播秩序,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如今,“大力发展网络文艺”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在这样的语境下,网络文学已不再是“赤脚奔跑的孩子”,而是柱会主义文艺的一部分。
其次,网络作家的关注度和文学地位有了明显提升。2017年8月公布的中国作协新会员名单中,网络作家占了51人。从过去的“网络写手”,到现在的“网络作家”,不仅是称谓的变化,也体现出社会的认可。
最后,网络文学走过了数量膨胀的规模扩张期,开始进入“品质写作”新时代。尽管原创作品还会继续增长,但增速可能放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无论是作品存量还是新作增量,都不会是网络文学关注的重点,而提高作品质量、追求艺术创新,才是问题的关键。从规模扩张进阶到“内容为王”和“精品至上”,势必成为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欧阳友权 文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规模巨大、成就斐然,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现象”之一。
B.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商业化特征。
C.我国网络签约作家数量众多,受到更多的关注,于是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网络原创小说。
D.中国的网络文学已形成一条一体化的全媒体经营产业链,其文化产业增值迅猛。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亮点”与“拐点”两个方面,先总后分,解读和分析网络文学的现状和特点。
B.文章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作比较,是为了重点说明网络文学所具备的巨大的优势。
C.文章指出以排行榜的方式来推动网络文学精品化,并举例说明其取得的不俗成绩。
D.关于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文章逐层递进地从国内市场的扩大谈到海外传播的大热。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大力发展网络文艺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往后网络文学数量的增速会放缓。
B.中国网络文学要想更好的有序的发展,需要在内容、管理方式和传播秩序上加强管理
C.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网络文学以其独有的新的方式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D.在“精品至上”的前提下,网络文学作品应该在作品质量和艺术创新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