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我们处的这个时代,视觉表达有很多可能性,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图像时代。同时又很遗憾,________我们已经不可能像古人那样长时间地凝视山水,________用心灵接近山水了,这个时代的视觉感受力正在出现问题。

②去年,有很多年轻人对浙江美术馆新春的展览提意见,他们觉得国画看不懂,他们要求有导游。上海世博会千奇百怪的影像,大家都没有说看不懂,怎么自己老祖宗的梅兰竹菊和山水就看不懂了呢?我指的正是这种感受力的失落。

③问题不在于图像太少,而在于图像太多。每天数以亿万计的图像出现在我们身边,这些图像把我们变成了消费和生命的碎片。这些新的媒体,或者称之为电子数字图像技术,不断地制造奇观,打开了视野,但同时也改变了人和生活本身的关系。

④另一方面,在今天的大众媒体里,仿像现象无所不在。所谓仿像,是指那种没有原创的图像。今天这种图像太多了,原作者是谁不知道。没有原创的复制成了身边的汪洋大海,我们看到了太多复制的奇观,但真正的事物在哪里?

⑤面对这样的现象,绘画是一剂良药,能够重新激活、唤醒感受力。画一个东西,一定要面对这个东西来画,这种人和世界同在的共构的方式,是绘画的本质。绘画会拯救我们因图像时代而带来的感受力衰落的问题,让我们永远和原朴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

⑥摄影太快了,镜头对准一咔嚓,什么都有了,不像绘画,要一笔一笔地画。在无数次抹掉重来中格物致知,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尝试接近。用图像的方式去切问,看是不是能够接近事物的真理,是不是能够把事物的遮蔽完全解开,使看不见的让人看见。这是绘画的本质,这是艺术的本质。

⑦中国人讲象,现象的象,大象无形的象,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象是什么?象既不是那个客观对象,也不纯然是我们内心的东西,象是对象和心灵的中介。我们通过象去把握对象,通过象去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所以中国人是以象为中介来本质地、整体地把握事物。

⑧中国人画画的时候胸有成竹,胸有成竹并不是他胸中有现成的竹子,是说他胸中有一片成熟的竹园。画竹子的时候他与竹子同在,画竹子的时候他变成了竹子,如此这般的生长。这是中国人讲的绘画,对今天体会视觉现象,把握图像的内在十分有帮助。今天我们以为已经掌握了很多先进的方法,无所不能,但创造力不是这么简单的,象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把握到的。象的踪迹在哪里?它不纯然在我们心里,也不纯然在对象上,它在我们和对象无数次直面的过程当中,它在生命的缓慢进程当中,它在身体痛切的所有感觉当中。

⑨今天苹果公司的Logo成了全球生活最活跃的图像。苹果的Logo后面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生命存在:英国科学家图灵是同性恋者,在他那个时代同性恋是有罪的,被逼着治疗,他不堪忍受折磨,吃了泡过氰化钾的苹果而自杀。这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图像,后来被图灵的粉丝乔布斯做成了遍布世界的品牌标志。今天用苹果的时候谁还会想到这个悲伤的、用生命来抵抗的故事呢?这个标志本身就是这个时代图像浅表化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

⑩今天要激活感受力和创造力,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够的了。这时候要有一种挑战的精神、自由的意志,一方面要坚持源自日常、源自底层的民间视野,强调社会底层的田野考察;另一方面还要能够理解中国人传统中内在的东西。比方说中国人画山水,既保留和自然的亲和,又不受纯然可见的局限,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与超越的姿态,所以中国的山水画不会被照相机代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你今天用照相机拍拍看?谁也拍不了一条江,但黄公望可以把一条江在一个6米长的横轴上画出来。以他当时的身高,他能够看到的江面有多宽呢?但是我们的老祖宗站到了天上,站到了神的位置去看山水,山水在他的底下不断地生发出来。这里头有一个对自然的独立和超越的姿态,中国人正是从这里不断地重返开端,这是中国人的山水画倾向。

【小题1】第①段空格中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由于……所以B.因此……于是
C.因为……并且D.既然……而且
【小题2】第①段画线词语“视觉感受力”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分析第⑨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小题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仿像是“图像时代”随处可见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它使受众感受到了大众媒体创造的奇观,也使受众从另一角度认识事物。
B.作者认为,在“图像时代”,绘画必须承担起它艺术形式之外的功能,创建人与世界的连接,拯救视觉感受力的衰落。
C.“图像时代”感受力的激活主要依赖于坚持源自日常、源自底层的民间视野,因此,艺术家应强调社会底层的田野考察。
D.中国的山水画之所以不会被照相机取代,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人始终保持着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的审美姿态。
【小题5】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用实例阐释第⑦段中“象”的概念。(文中已有的例子除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01: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袪魅,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
B.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C.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D.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中华大地,也必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B.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表现而诞生的,并论证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C.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
D.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B.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礼”也在不断衍化,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袪魅与建构。
C.虽然***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
D.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才不致于被外来文明吞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费正清:美国汉学家的中国情
1929年,哈佛大学的约翰(即费正清)以优秀的学业赢得了一份罗德奖学金,这也迫使他选择一个专业。在哈佛客座教授查理斯·K·韦伯斯特的指导下,他决定把中国近代的外交关系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不过,当时约翰对中国的了解几乎等于零。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信念”的选择,他敏感地认识到,“美国和哈佛大学都需要了解中国”。他说:“中国研究需要才智、想象力,需要探求、创新,更需要进取精神。一旦进入这一领域,我马上为之着迷。我不知道它会让我产生什么认识,也不知道它会把我引向何地。但这到底是一桩事业,一桩使人心醉神迷的事业。”
1929 年约翰事业有目标,人生遇伴侣,可以说是双喜临门。这一年的情人节,他在哈佛的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威尔玛·D·坎农。两人几乎一见钟情。接着约翰到牛津求学深造,他决定以“19世纪中英关系”为题撰写博士论文。但是牛津图书馆所存的资料不仅有限,而且是一面之词,他需要到中国进行实地调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
这样,他在1931年夏天争取到罗德基金会的支持,出发到中国调查、进修。1932年7月,威尔玛也到中国。在北平,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在北平,约翰认识了中国知识界的一些头面人物,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北平社会研究所所长陶孟和、中国地质调查所研究员丁文江等。这批中国学者既继承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某些优良传统,又受到西方现代教育的影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无疑是当时中国的精英人物。中国朋友中,跟他们友谊最深,也最受他们推崇的无疑要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约翰的中文名字费正清和威尔玛的中文名字费慰梅便是梁思成给他们取的。从中国朋友那里,费正清逐渐意识到中国面临的文化整合问题,那就是如何鉴别出过去的糟粕加以抛弃,又如何在外来的东西里挑出精华加以吸收。这种同时驾驭两种文化的工作实在需要智慧、毅力和勇气。这批中国知识分子在生活上经历了不同的坎坷,却始终保持爱国的赤子之心。
50年代初,对中国的研究在美国似乎是一张白纸,美国还不曾有任何一个大学有像样的中国历史专业,这方面的学术专著也寥寥无几。然而这项工作却有意想不到的有利条件,这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对抗状态,朝鲜战争使美国人再也不敢小觑中国。这样才刺激了美国学术界对中国的浓厚兴趣,费正清的研究才能得到更大的响应。
1946年,费正清回到哈佛不久,就积极进行中国研究的组织工作。同年,哈佛大学的部分学者组成了“国际和区域研究教授委员会”。这一组织使原来互不相干的学者和研究领域捐弃门户之见,汇聚到一起。福特基金会率先在1955年为哈佛提供资助用于研究中国经济。这种援助以及校方的支持,使费正清及其同事建立了哈佛东亚研究中心。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基金会不甘落后,先后慷慨解囊。“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不但开战后美国研究中国风气之先,而且其规模之大、出版之多与影响之巨,在整个西方也是首屈一指的。”
费正清面对的实际上是一块肥沃的处女地。哈佛仅有的一些有关近代东亚的资料既贫乏又肤浅,而且往往是以英国和欧洲人为核心来写的,亚洲只不过为这些富于冒险精神的西方人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而已。而美国却没有任何人真正了解这个美国的利益至关重要的地区,结果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行动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作为学者,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助美国人民廓清一些对东亚的模糊认识,这当然是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从1966年起,费正清就在探讨美中关系的前景,寻找改善两国关系的突破口。
在1966年6月号的《大西洋月刊》上,费正清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中国的新思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对美国政府当时的中国政策提出了疑问。自朝鲜战争以来,中美两国互相防范,在宣传上互不相让。中国政府把美国当作头号敌人,美国政府则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围堵中国。这种单纯的敌视中国的政策,多半受感情的支配,并无足够的现实依据。
一次偶然的机会,费正清跟后来成为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在飞机上邂逅,话题转到美中关系上来。费正清告诉基辛格,古往今来,中国的领导者在京城接见了无数“番邦”的来使。同样,***主席驾临异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美国总统却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去的地方。这次短暂的会面之后,费正清又先后给基辛格寄去了《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国外交的传统》一文以及论文集《中国的世界秩序》。在这些著作中他和他的同事详细分析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具体例子说明中国文化虽然有妄自尊大的一面,但是其外交政策的重点却是自卫。这些著作显然打开了基辛格的茅塞。用基辛格自己的话来说,费正清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摘编自《费正清自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929年费正清双喜临门,事业有了目标,另外在情人节迎娶了威尔玛·D·坎农,接着去牛津求学深造。
B.1932年费正清夫妇在北平结交中国知识界的一些顶级人物,与他们友谊最深的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C.费正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在朝鲜战争后才得到美国学术界的重视,因为当时中美处于对抗的状态。
D.费正清曾对美国政府针对中国的政策产生质疑,这些政策多为单纯的敌视,没有足够的现实依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费正清并非一开始便立志研究中国,甚至可以说是被迫的,在确定专业时他对中国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他听从了查理斯·K·韦伯斯特的劝告,这种选择完全是出于对这个教授的信任。
B.费正清在英国牛津求学时,发现牛津图书馆有关中国的资料不仅有限而且是一面之词,其中“一面之词”与后面提到的“往往是以英国和欧洲人为核心来写的”意思有相似之处。
C.费正清和威尔玛都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他们在北京结婚。他们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关系非常好,而且梁思成还给他们分别取了中文名字:费正清、费慰梅。
D.中国崛起了,对费正清的研究是有利的,学术界同仁对研究中国感兴趣了,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都投资了,不过只研究中国经济。
E. 费正清的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而且抓住可能的机会,甚至是偶然的邂逅机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让美国领导人知道,影响他们对中国的政策。
【小题3】1966年起,为了改善美中两国关系,费正清采取了哪些行动?请结合材料简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⑥年年如此。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⑨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假如不曾有小油灯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们那个连老师都配不齐的学校,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考上大学的。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从那天起,我似乎懂得了更多的东西。

⑩四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们却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变迁,照耀我前行的路,给我以启迪。

⑪其实,“灯如红豆最相思”的上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也许这是我思念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第⑤段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做新衣的忙碌和深沉的爱。
C.第⑧段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D.文章叙写回忆,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这句话?请根据文意进行阐释。
【小题3】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陆龟蒙《冶家子言》中说:“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意思是他的祖辈是做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有意思的是,文中的“东作”被人注释为“春耕生产”。其实,不仅仅“东作”是“春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这个方位词总是与“春”这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春风”就总是被说成是“东风”: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更有“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等,简直就是东风的解释了。

为什么在中国“东”这个方位词总是可以替换“春”这个季节词?这是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简单地说,春夏来临,太阳很快地把热容量小的大陆晒热,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气压变低;海洋由于热容量大,升温较慢,与同一时段的大陆比,海洋上气压相对高,因此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秋冬以后,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所谓季风就是指这样一年中方向有规律转变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中国的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春天,有季风从东面或东南而来,因此,东风也就可以包含春风的意思。

但是仅仅这样说,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因为东西南北这些地理方位词,都关涉到叙述者的位置。对有的人而言是东,但对另外的人来说却是西,南北亦然。对中国东部,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言,春天的风是从东面或东南面的大海吹来,但是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季风或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或从西北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固此春风就不应该是东风。另外,东南季风势力也有限,只能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此线以西,春风也都与东无关。东南季风吹到的内陆最深处,正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由此可见,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是中原人的视角占有了主导话语权。就文化而言,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因此中原地区的视角就成了全中国的视角,并影响到中国人称春风为东风。在语言中,凡是涉及地理方位的词,都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以谁的视角叙述,谁的视角方位词流行,就看谁的影响力大。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龟蒙将“东作”注释为“春耕生产”表明,在古代中国东风就是春风。
B.亚洲内陆和太平洋在热容量上的差异,促成中国东南季风在春夏期间出现。
C.在古代中国,不能掌握主导话语权,东南西北的方位指代就没有办法明确。
D.东南季风的影响,使中国的农耕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小题2】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请根据原文内容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了的怀念者
陈染
①人们的“偏执”还表现在对于往昔喜爱过的人物的专心致志的怀念。但是,世界在变,貌似始终如一的自己其实也在变化——多年以后,当与被怀念者再次相遇,我们竟悲哀地发现,所怀念的那个人出现的那一刻,竟成为了在我们心目消逝的一刻。
②有一年,一个早年爱过的男友从遥远的美国回来探亲,给我打来电话,说希望可以见见我。在分隔多年,我们都走完了各自的婚姻之后,电话中他的声音的确虚幻又缈然。
③放下话筒,我坐到一张黑色帆布椅中,在零乱不堪的一口袋旧相片里翻找出他十年前的一张照片。我端详着照片中的他——那是一个细长漂亮的男孩,他站立在一棵高大的褐色树干上,上身向下倾斜探出,正欲纵身跳下。穿着灯芯绒长裤的两条腿颀长地弯曲出一个漂亮的弧线,那一双东方式的绵长的眼睛眯成一条缝……
④然而,当我终于在冬日的某一天的晚上,在一间微光摇曳的酒吧里见到他的时候,我所做的一切精神准备还是被他的出现彻底粉碎了——一个宽阔壮实、脸膛红光的男人,忽然从昏暗的烛光里的一把木椅上窜到酒吧门口处正在四处探寻的我面前,他向我伸着一只肥硕的大手走过来,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咖啡色的商务大提包,沉甸甸的,像一个成功的推销商或春风得意的生意人。他大着嗓门宏亮地向我问好。
⑤我一时惊住了。此时此刻,四周阑珊模糊的景物与眼前切实的人物,低徊朦胧的乐音与面前嘹亮的问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不吻合。关键是,十年前的那个英俊清纯的男孩,就在这一瞬间消失了。
⑥我恍惚了一秒钟,立稳脚跟,然后就跟随着他那只醒目的大皮包,坐到了先前他坐着的那张桌子前。那一晚,他的话题始终围绕着那一只赢取了人生的大皮包展开,讲述他穿梭于美国与中国之间生存的发达和前程,讲述那个曾与他一起生活的女人应该倒给他多少多少钱——他的脸孔上堆满了多余的肉,以至于眼睛被挤得睁开时显得有些困难,嘴唇像两只油汪汪的肉虫子蠕动着,看上去如同一个老太太臃肿的脸。那一晚,我只记住了这张脸,在这张脸孔上我看见了时间的残酷。
⑦当然,我所指涉的决非只是那一张平面的脸,更多的是脸孔里边包裹的内容。
⑧母亲有一次对我谈起时光,她意味深长地说,当你老了,你身边的男人女人们就把流连的目光停留在你周围的那些年轻光滑的脸孔上的时候,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衰老的滋味。我懂得母亲的话。但是,我依然觉得衰老本身并不可怕。
⑨倘若让沧桑而丰富的尤瑟纳尔或杜拉斯与一位简单而漂亮性感的年轻女子在一起的话,我无疑会被尤瑟纳尔或杜拉斯那无与伦比的恬静又波澜起伏的 内心所吸引,在她们阅历沧桑的记忆深处,在她们若有所思地用不再年轻的手指撩拨起来的白发鬓角里边,肯定有一个无比洞深的仓库,里边储藏着人世间无数多的思想、眼泪和爱情。她们坐在损破的沙发椅上,语音缭绕,流水一般缠绵,每一个字词从她们的嘴中落下,都像一颗珍珠,如泣诉,如饱满的水滴一般的质感。我会为之深深感动。至于那位年轻漂亮的女子,我观赏她一分钟时间就够了,我不想与她交谈,因为担心一说话便把这一份美感给破坏了。
⑩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变化,自己的变化肯定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滑来。观望世界的时候,我们自己也经常“照镜子”已成为生活中必须的一件事情,而且,还要看到“镜子的背面”。
【小题1】为什么作者要细致描写男友10年前的照片?
【小题2】说说第七段中“包裹的内容”的含义。
【小题3】第九段中为什么“我” “担心一说话便把这一份美感给破坏了”
【小题4】你怎样理解第十段中“照镜子”和“镜子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