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了的怀念者
陈染
①人们的“偏执”还表现在对于往昔喜爱过的人物的专心致志的怀念。但是,世界在变,貌似始终如一的自己其实也在变化——多年以后,当与被怀念者再次相遇,我们竟悲哀地发现,所怀念的那个人出现的那一刻,竟成为了在我们心目消逝的一刻。
②有一年,一个早年爱过的男友从遥远的美国回来探亲,给我打来电话,说希望可以见见我。在分隔多年,我们都走完了各自的婚姻之后,电话中他的声音的确虚幻又缈然。
③放下话筒,我坐到一张黑色帆布椅中,在零乱不堪的一口袋旧相片里翻找出他十年前的一张照片。我端详着照片中的他——那是一个细长漂亮的男孩,他站立在一棵高大的褐色树干上,上身向下倾斜探出,正欲纵身跳下。穿着灯芯绒长裤的两条腿颀长地弯曲出一个漂亮的弧线,那一双东方式的绵长的眼睛眯成一条缝……
④然而,当我终于在冬日的某一天的晚上,在一间微光摇曳的酒吧里见到他的时候,我所做的一切精神准备还是被他的出现彻底粉碎了——一个宽阔壮实、脸膛红光的男人,忽然从昏暗的烛光里的一把木椅上窜到酒吧门口处正在四处探寻的我面前,他向我伸着一只肥硕的大手走过来,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咖啡色的商务大提包,沉甸甸的,像一个成功的推销商或春风得意的生意人。他大着嗓门宏亮地向我问好。
⑤我一时惊住了。此时此刻,四周阑珊模糊的景物与眼前切实的人物,低徊朦胧的乐音与面前嘹亮的问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不吻合。关键是,十年前的那个英俊清纯的男孩,就在这一瞬间消失了。
⑥我恍惚了一秒钟,立稳脚跟,然后就跟随着他那只醒目的大皮包,坐到了先前他坐着的那张桌子前。那一晚,他的话题始终围绕着那一只赢取了人生的大皮包展开,讲述他穿梭于美国与中国之间生存的发达和前程,讲述那个曾与他一起生活的女人应该倒给他多少多少钱——他的脸孔上堆满了多余的肉,以至于眼睛被挤得睁开时显得有些困难,嘴唇像两只油汪汪的肉虫子蠕动着,看上去如同一个老太太臃肿的脸。那一晚,我只记住了这张脸,在这张脸孔上我看见了时间的残酷。
⑦当然,我所指涉的决非只是那一张平面的脸,更多的是脸孔里边包裹的内容。
⑧母亲有一次对我谈起时光,她意味深长地说,当你老了,你身边的男人女人们就把流连的目光停留在你周围的那些年轻光滑的脸孔上的时候,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衰老的滋味。我懂得母亲的话。但是,我依然觉得衰老本身并不可怕。
⑨倘若让沧桑而丰富的尤瑟纳尔或杜拉斯与一位简单而漂亮性感的年轻女子在一起的话,我无疑会被尤瑟纳尔或杜拉斯那无与伦比的恬静又波澜起伏的 内心所吸引,在她们阅历沧桑的记忆深处,在她们若有所思地用不再年轻的手指撩拨起来的白发鬓角里边,肯定有一个无比洞深的仓库,里边储藏着人世间无数多的思想、眼泪和爱情。她们坐在损破的沙发椅上,语音缭绕,流水一般缠绵,每一个字词从她们的嘴中落下,都像一颗珍珠,如泣诉,如饱满的水滴一般的质感。我会为之深深感动。至于那位年轻漂亮的女子,我观赏她一分钟时间就够了,我不想与她交谈,因为担心一说话便把这一份美感给破坏了。
⑩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变化,自己的变化肯定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滑来。观望世界的时候,我们自己也经常“照镜子”已成为生活中必须的一件事情,而且,还要看到“镜子的背面”。
【小题1】为什么作者要细致描写男友10年前的照片?
【小题2】说说第七段中“包裹的内容”的含义。
【小题3】第九段中为什么“我” “担心一说话便把这一份美感给破坏了”
【小题4】你怎样理解第十段中“照镜子”和“镜子的背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4 12:0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手归向天地间

聂鑫森

马千里一辈子不能忘怀的,是他的亲密战友小黑。

小黑是一匹马。

马千里已八十有三,在他的心目中,小黑永远年轻地活着,活在他的大写意画里,活在他画上的题识中。他的家里,画室、容厅、卧室、走廊,到处挂着关于小黑的画,或中堂或横幅或条轴,或奔或行或立或卧,企用水墨挥写而成,形神俱备。

可如今他已近灯干油尽了,这一年来肝癌突然找上了他。他对老伴和儿女说:“我要去和小黑相会了,何憾之有!”

马千里不肯住在医院里了,他倔犟地要待在家里,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随时可以指着画向老伴倾诉他与小黑的交谊。尽管这些故事,此生他不知向老伴讲了多少遍,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

“我爹是湘潭画马的高手,自小就对我严加督教,‘将门无犬子’啊,我的绘画基础当然不错。解放那年,我正上高中,准备报考美术学院。”

“怎么没考呢?”老伴问。

“解放军要招新兵了,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向往戎马生涯的诗情画意,呼啦啦都进了军营。首长问我喜欢什么兵种。我说想当骑兵。”

“你爹喜欢马诗和马画,你也一脉相承。唐代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你能倒背如流。最喜欢的两句诗是:‘向前敲瘦骨,犹自作铜声。’”

“对。部队给我分配了一匹雄性小黑马,我就叫它小黑。它刚好三岁,体态健美、匀称,双目有神,运步轻快、敏捷,皮毛如闪亮的黑缎子,只有前额上点缀一小撮白毛。”

“小黑一开始并不接受你,你一骑上去,它就怒嘶不已,乱跳乱晃,直到把你颠下马来。”

“你怎么知道这些?”

“你告诉我的。”

“后来老班长向我传道,让我不必急着去骑,多抚小黑的颈、背、腰、后躯、四肢,让其逐渐去掉敌意和戒心;喂食时,要不停地呼唤它的名字……这几招,果然很灵。”

“因为你不把它当成马,而是当成人来看待。”

“有一次,你失足掉进山路边的一个深坑里。”

“好在我紧握着缰绳,小黑懂事啊,一步一步拼命往后退,硬是把我拉了上来。”

“你有时也画它吧?”

“当然画。用钢笔在一个小本子上,画小黑的速写。因老是抚摸它,它的骨骼、肌肉、鬃毛我熟悉得很,也熟悉它的喜怒哀乐。只是当时的条件所限,不能支画案,不能磨墨调色,不能铺展宣纸。这些东西哪里去找?”

“你说小黑能看懂你的画,真的吗?”

“那还能假。我画好了,就把画放在它的眼前让它看。它看了,用前蹄轮番着敲击地面,又咴咴地叫唤,这不是‘拍案叫绝’么?”

老伴开心地笑了,然后说:“你歇口气再说,别太累了。”

马千里靠在床头,眼里忽然有了泪水,老伴忙用手帕替他揩去。

“1952年冬天,我奉命去驻扎在龙山镇的师部,取新绘的地形图和电报密码本,必须当夜赶回团部。从团部赶到师部,一百二十里地,正好暮色四合。”

“半路上要经过一片宽大的谷地,积着一层薄薄的雪花,突然小黑放慢了速度,然后停住了。”老伴说。

“一个人影从一片小树林里走出来,接着便响起了枪声。是土匪!我迅速地跳下马,把挎着的冲锋枪端在手里。这块谷地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作掩体,形势危急啊。小黑竟知我在想什么,蓦地跪了下来,还用嘴咬住我的袖子,拖我伏倒。”

“好在子弹带得多,我的枪不停地扫射着,直打得枪管发烫,打死了好些土匪。我发现小黑跪着的姿势,变成了卧着、趴着,它的身上几处中弹,血稠稠地往外渗。我的眉上也中了弹,痛得钻心。我怕地形图和密码本落入敌手,把它捆在一颗手榴弹上,一拉弦,扔向远处,轰的一声全成了碎片。”

“小黑牺牲了,你也晕了过去。”

“后来,我被送进了医院……后来,我伤好了,领导让我去美术学院进修……后来,我退伍到了地方的画院工作。”

“几十年来,你专心专意地画马,画的是你的战友小黑。用的是水墨,一律大写意。名章之外,只用两方闲章:‘小黑’‘马前卒’。你的画,一是用于公益事业,二是赠给需要的人,但从不出卖。”

“夫唱妻随,你是我真正的知音。”

在马千里逝世的前一日,他突然变得精气神旺盛,居然下了床,摇晃着一头白发,走进了画室。在一张六尺整张宣纸上,走笔狂肆,画了着军装、挎冲锋枪的他,含笑手握缰绳,走在小黑前面:小黑目光清亮,抖鬃扬尾,显得情意绵绵。标题是“牵手同归天地间”。

待钤好印,马千里安详地坐于画案边的圈椅上,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小黑只是一匹战马,但马千里视小黑为亲密战友,病情加重后,他倔犟地要待在家里,以便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足见其情谊之深。
B.尽管马千里一辈子向老伴讲了很多遍他和小黑之间的故事,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一样,说明马千里不仅画得好,讲起故事来也特别有感染力。
C.“小黑懂事啊,一步一步拼命往后退,硬是把我拉了上来”,说明小黑已经视马千里为知已,为后文用身体掩护马千里作了逻辑上的铺垫。
D.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如用“何憾之有”“暮色四合”等文言和书面语表现了马千里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身份特征。
【小题2】请简要概括马千里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结构独具匠心,主要篇幅为马千里与妻子的对话。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任既是一种在社会中形成和发生的观念取向,也是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从本体论上看,相信人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具有实在性,是人生存于世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人对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各种对象都持怀疑态度,那么,他就无法运用相关的资源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从社会的层面看,人与人之间基于理性认知和一定价值原则的相互信任,是社会秩序能够存在的条件。康德曾对说谎无法普遍化问题做了分析,其中也涉及诚信及广义的信任问题。一旦说谎成为普遍的言说方式,则任何人所说的话都无法为他人所信,如此,说谎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尽管康德的分析侧重于形式层面的逻辑推论,但于形式的分析背后不难注意到实质的关联;说谎的普遍化导致信任的普遍缺失,后者又将使社会生活无法正常展开。这一关系也表明,社会秩序的建立、社会生活的常规运行,难以离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在相互信任的条件下,不同的个体往往更能够彼此交流、沟通,并克服可能出现的分歧,形成相互协作的关系,进而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共同体。

就个体而言,信任构成了其行为系统的重要环节。在行为目标的确定、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信任的影响都渗入其中。在现实中,个体的行为总是发生并展开于社会共同体之中,其行为过程也以不同的形式受到社会共同体的制约。这里既有认知意义上的相信,也有评价意义上的信任;前者主要指向事,后者则关联着人。现代行动理论常常以“意欲+相信”来解释行动的理由,根据这一观点可知,当行动者形成了某种意欲,同时又相信通过某种方式可以满足此意欲,行动便会发生。这种行动解释模式是否确当可以进一步讨论,但它肯定相信在引发行为中的作用是显然的。行为过程不仅涉及事,而且关乎人,后者与信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接受某种行动建议、参与一定共同体的实践过程,通常都基于对相关主体的信任。可以看出,认知层面的相信与评价层面的信任,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

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信任内含信赖。对他人的信任,以他人的可信性和可依赖性为前提,这种前提赋予个体以存在的安全感。前面曾提及,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对世界实在性的确信,是人生存于世的前提,而社会领域的信任,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它扬弃了个体面向他人时的不确定性,使人能够相互走近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彼此之间的距离感,从而既赋予个体存在以现实的形态,又使这种存在形态不同于“他人即地狱”的异己性。当然,基于信任的这种主体间关系,并不意味着消除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上所述,以理性认知为前提,信任不同于随波逐流式的盲从,这一意义上的信任与个体自身的独立判断相联系,既具有自觉品格,也体现了个体的自主性。

(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无法从生活于其间的世界获得维持自身生存的资源,则表明他必定对周围的各种对象持怀疑态度。
B.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社会秩序能够存在的一个条件,但这种信任要立足于某些理性认知和一定价值原则。
C.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社会生活的常规运行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构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D.个体行为的发生、展开及行为过程受社会共同体的影响与制约,这与认知上的相信与评价上的信任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文从社会、个体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层面,阐述了信任的产生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与层次的意义。
B.在阐述信任的社会层面意义时,作者举康德有关说谎的分析与研究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信任的最大敌人是说谎。
C.作者借用现代行动理论中“意欲+相信”的行动解释模式,证明认知层面的相信与评价层面的信任会影响个体行为。
D.最后一段在阐释信任对个体与社会的意义后指出,以理性认知为前提的信任也能体现个体的自觉品格与自主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的个体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协作的关系,更能够彼此交流、沟通,就能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共同体。
B.信任不仅在个人的行为目标的确定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起作用,还决定着其行为系统的各个环节。
C.相信能在引发行为中产生作用,既是“意欲+相信”这一现代行动理论的结论,又能促使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D.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信任内含信赖,对他人的信任,个体要想拥有安全感,要以他人的可信性和可依赖性为前提。

同类题3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夹克衫

王 溱

陈立这些日子躁得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儿领着一位穿着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检查身体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哭了。第二天复查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活检才能最后确定。陈立立马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手术避免不了。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花出去。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块石磨。

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女儿失业了。

陈立有些失魂落魄,拿着推子两眼分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来,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人家科长不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相告。科长听了叹口气说,你这日子以后难了。

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待遇非常好。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

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陈立说找谁好,科长说,当然级别越高越好,就看你的本事了。可我认识谁呀?陈立摊开两手说。远在天边近在跟前啊!科长看了看理发椅笑着说。

开口求市长吧,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

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

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因为一个下属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放下电话,市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中央八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

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

一天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件夹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衣服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

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对不起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长挥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陈立已经明白,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果然,老婆的胃部也发现了阴影。

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

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忙问,怎么回事?

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继续拿起剪刀。

好了,先说你的事。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巾对陈立说。

真的没事。陈立的眼圈都红了。

别忍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

陈立哽咽着把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

好了,我知道了。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

您的头发——秘书迟疑着说。

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别紧张,也别惊慌。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要有信心。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生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

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么?什么也不缺。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

市长坐在理发椅上看着陈立托着那件跟老婆跑了好几家商场买来的夹克衫,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好啊,谢谢你们。我收下了,我喜欢夹克衫。但要付钱,这是原则。你们帮我买来就是情谊,我收了就是领情。

后来陈立发现,市长还是一直穿着那件旧夹克衫。他悄悄问秘书,秘书告诉他,你知道那件夹克衫是谁给他买的?市长的母亲。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市长一直不肯丢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写“陈立这些日子躁得牙花子都肿了”,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小说中的科长,是一位细心、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想帮助陈立,并知道陈立不敢去找市长,便鼓励陈立大胆去找市长。
C.小说写市长的秘书,虽寥寥几笔,但血肉丰满,一笔“想上来阻挡”,一笔“您的头发”,写出了秘书的个性。
D.小说写“陈立托着那件……夹克衫”,“托”字很传神,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他毕恭毕敬的神态和自感礼轻的心理。
【小题2】小说中陈立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夹克衫”作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缺根筋的父亲
三三
那年夏天,父亲再一次提出教我游泳。我一站到水里就眩晕、恶心,然而,想到柜子里那件漂亮的还未上过身的孔雀蓝新泳衣。我决定试一试。
一路上,我一边翻看着漫画一边狂吃零食,父亲摸出一只塑料袋来装那些果皮纸屑。路过检票口时,又把它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箱。
到了沙滩,父亲停好车。他随手递给我一个袋子,那里面装着他给我带来的泳衣和泳镜,并指着旁边的更衣室让我换好后等他。我走进去,打开那个袋子,里面竟然是一大堆果皮纸屑。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刚才,父亲扔掉的那个袋子根本不是垃圾,而是我的游泳衣!
父亲见我还是穿着刚才的衣服出来,疑惑地看着我,打开了袋子。“糟糕!”他低声嘟囔了一句,急匆匆地向检票口走去。
当太阳移向西方的第一颗椰子树的时候,父亲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快拿去换上!”我又回到更衣室,当我把手伸进袋子,跟随我的手出来的却不是我那件漂亮的孔雀蓝泳衣,而是一团皱巴巴团在一起的红布头。 那是我小时候的游泳衣。
我拿着它就冲了出去。父亲挠挠头皮,“你给我新泳衣了吗?噢,我把这事忘了……我翻箱倒柜找了半天,才找到这件。”他冲我摆了摆手,说:“将就着点儿吧!一会儿天一凉,就游不了多长时间了。你看,它是有弹性的。好孩子,将就一下吧。”说着,他不耐烦地把我推进更衣室。
我只好穿上了那件儿童时期的游泳衣。那巴掌大小的一块布料,让我的整个后背露在外面,凉飕飕的!而它胸前绣上去的那只加菲猫,当时曾引起好多小朋友的艳羡,现在看上去却是那么恶俗不堪,一只眼睛还被我扣掉了!
我站在那里,任凭水里的父亲怎么招手和呼唤,就是站着不动。我昨天就准备好的,和那条孔雀蓝泳衣放在一起的游泳镜,在这时我没法不想起它来。我对父亲说:“我得戴游泳镜。”从第一次学游泳,我就习惯了戴游泳镜,对我来说,游泳时它和游泳衣一样都必不可少。
父亲抬头看了看日头,它已走到第二棵椰子树的树梢。父亲无奈地叹了口气,走上岸来,“在这儿等着,别动。我去买游泳镜。”
海滩上到处都是人。他们的脸上都是那么无忧无虑,一副快乐度假的样子。只有我无比沮丧,双臂交叉环在胸前,极力遮住我的胸部和那只一只眼的加菲猫。这都怪他。我越想越气越委屈,泪水在眼睛里打着转。突然,我想报复他一下,我做了他十几年的女儿,从来没有这个想法。这还是第一次。我决定把自己藏起来,吓唬吓唬他。
在一棵椰子树底下,我用沙子把自己埋了起来,连同我身上这件又小又旧的加菲猫游泳衣。我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会看到它了。
大海在阳光下闪光,沙子暖烘烘地包围着我,耳边传来海浪拍打海滩的声音。我的眼睛睁不开,不知不觉迷糊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嘈杂声传来,我睁开眼,不远处的海滩上,一个男人张着双手飞奔着。他向前跑,再向后,然后又再向前,像个癫狂的猴子似的,在海滩上乱窜,抓住任何一个可以抓住的人,问人家:我的女儿,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女儿?
那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父亲。
现在,他抓住了一个穿橘色制服的海滩救护员的胳膊,指着波浪翻滚的蓝色大海,大声叫喊着:我的女儿不见了,快救救她!说完,他放开救护员,朝前奔跑了几米,准备跳入大海。海滩救护员抓住他,看上去像在询问他详细的情况。在他们周围,人越来越多……看来,不能再这样藏下去了。我站在人群外喊了他一声,父亲怔了一下,迟疑着扭过头来。只见他两眼通红,脸颊扭曲,像个小丑。我长这么大,还从没见过一个成年人这样失态。父亲冲过来,一把抱住了我,像个孩子似的哭起来。“我还以为你被大海冲走了,你不会游泳……”父亲乱糟糟的头发向上支棱着,露出了发根的白色。父亲真禁不起折腾,他好像一下子就老了。
忽然,我羞愧起来,不敢抬头看他,恨不得再用沙子把自己埋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我”一站到水里就眩晕、恶心,但父亲还是再一次提出让“我”学游泳,这表现了父亲的固执和对“我”的冷漠。
B.父亲见“我”没有换衣服,原本疑惑的他在打开袋子以后马上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故匆忙去检票口寻找“我”的游泳衣。
C.小说中多次写到椰子树,这既是海边的自然环境介绍,又通过太阳在椰子树上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动,从而表现父亲的心理。
D.结尾写到“我”“恨不得再用沙子把自己埋起来”,从中可以看出“我”当时的心态,这与“我用沙子把自己埋了起来”的想法不同。
【小题2】小说以“缺根筋的父亲”为题,其“缺根筋”有哪些表现?请简要回答。
【小题3】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梳理“我”的情感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