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素质一般指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低,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科学素质纲要》颁布以来,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对中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课标进行修订,开展科学教师培训,开发科学课程,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快速发展,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影视、科普网站等不断出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等活动持续开展。10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高。上述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据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比2005年的1.6%提高近四倍。

科学素质是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推进力度。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研究表明,201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

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现代公民科学素质服务体系,并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的目标。

(摘编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材料二:

自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平均增长由2005-2010年的0.33百分点发展到2010-2015年的0.59百分点,再提升到2015-2018年的0.76百分点,逐步缩小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10.38%增长到2018年的20.84%,在重点人群中居首位,保持了领先并快速增长的势头;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2.97%增长到2018年的10.14%;农民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0.97%增长到2018年的2.62%。

(摘编自《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

材料三:

受教育程度是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产生的基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明显提升。2018年与2015年相比,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有所下降,在历次调查中首次出现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下降的状况。这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保证具备科学素质的人数也能同比例增长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养已进入高位增长和缓慢提升阶段。

(摘编自《2018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主要调查结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虽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达国
家有差距,但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支撑。
B.2006年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均增长百分点明显提高,按这样的增长速度,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在2020年有望超过10%。
C.2007-2018年,从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不同人群科学素质水平的比较来看,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增长率最低,城镇劳动者的增长率最高。
D.对于中国不同文化程度公民科学素质2018年与2015年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都有所下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均有所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促进了我国中小学课程课标的修订、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的开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B.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我国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之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差距却越来越大。
C.科学素质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科学素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D.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再加上高文化程度人群科学素养提升缓慢,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会自然下降。
【小题3】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07:49: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不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译得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时,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C.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小题3】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同类题2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归 来

女 真

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冯秋萍还不舍得穿。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择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

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的东西。

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

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

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

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

“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

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主任请来主事。因为村主任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
B.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C.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
D.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
【小题2】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父

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了北方城市里的教堂、钟楼和修女,营造了浓浓的宗教氛围,属于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
B.“我”生活在这座北方城市里,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更具有真实感。
C.神父待人谦恭、和善,虽然觊觎外公的大衣,但事后又幡然悔悟,所以得到了外公的原谅。
D.两个舅舅一直对教父言听计从,外公“遇难”后,舅舅们不知所措,这是神父阴谋得逞的原因。
【小题2】小说中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结尾外公突然出人意料地活着回来,这样设计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小题1】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小题3】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
B.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C.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了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为丰富内容的过程。
E.文中“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象征了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
F.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启人深思。
【小题6】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艺恩网进行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19 年春节档 调查”结果显示,科幻片《流浪地球》以 85.6 分获档期满意度冠军。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这个听起来既疯狂又炫酷的 “末日故事”,来自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构成了电影《流浪地球》的基本内核。导 演郭帆的团队非常成功地把这个小说里面的中国内核,幻化成了电影里面观众看到的那份具 有强共鸣、强共情的中国式故事和情感。在《流浪地球》的出品方之一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 总经理张苗看来,“中国科幻影片和好莱坞科幻影片的最大差异,取决于有没有一个中国的 内核,而这个内核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人物、中国的故事和中国的情感”。

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赵葆华表示:“《流浪地球》在制作上显示出了中国电影工业 的成熟度,内容上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忧思和责任的担当,是一部让中国从电影大国 向电影强国转型升级的代表性作品。”

《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看到了发展的空间与希望,看到了与好莱坞大片竞 争的力量与勇气。影评人韩浩月表示:“国产科幻片可从《流浪地球》中获得大量可借鉴、 可复制的经验。以前国产电影都是‘土味儿科幻’,今后可以把格局打开,营造宏大的史诗 效果。”

(摘编自《春节档电影:高质量成就好作品》,《光明日报》2019 年 2 月 12 日)

材料二: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2 月 4 日刊登题为《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的文章,作者为史蒂文•李•迈耶斯。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同样,在电影业中,该国也是科幻片的后来者。这种局面即 将发生改变。

中国首部以太空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2 月 5 日上映,外界认为这标志着中 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

据报道,这部电影的预算接近 5000 万美元,以美国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不算高,但在中 国已经可以说是大手笔。7000 多人参与了制作。其中大部分场景拍摄于由房地产和娱乐业 巨头大连万达集团投资 80 亿美元在海滨城市青岛建设的东方影都。

郭帆说:“我真心希望这部电影至少不要赔钱。只要这部片子不赔钱,我们就可以继续 制作更多科幻电影。”

刘慈欣小说的流行可能会对此有所帮助。最近的两部好莱坞电影《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也有助于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两部影片都包含了重要的情节转折,正面展现了中国的 太空计划,在中国受到普遍欢迎。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2019 年 2 月 11 日)

材料三:

今天再谈论科幻电影,为了与之前的国产电影区分,人们往往会加上一个限定词“硬核”。 够不够“硬核”,成为评价科幻电影的关键指标。其实,“中国硬核电影科幻元年”的提出, 并非简单的噱头和炒作,而是各方面条件成熟后的“呼之欲出”。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过去引为笑谈的简陋特效逐渐成为历史。而中国电影 视效公司对视效数据库的建设和制片体制中“后期前置”逐渐普及,使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具 备摄制比肩准一线大片的硬实力和先进的摄制流程。而从人文思想演变角度来看,一战后, 西方世界对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对人类的“反噬”和伤害的思考一直贯穿于其科幻电影创作之 中,“废土”与“末世”构成很多科幻电影的主场景。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新中国成立以 来,不管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还是“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我们对科技进步主要持“可 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乐观精神。因此,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 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 年 2 月 15 日)

【小题1】下列关于科幻电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科幻电影可向《流浪地球》学习,寻求可借鉴的经验,改变“土味儿科幻”的 传统形象,营造宏大的史诗效果。
B.中国的科幻电影起步比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 影看到了发展的空间与希望。
C.当前世界科幻电影的制作标准由美国好莱坞确定,其对资金投入、技术制作、拍摄场 景等要素有着明确的要求。
D.一战后西方科幻电影一直在关注技术进步对人类的影响,很多科幻电影的主场景由“废 土”与“末世”构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讲述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暂时不可能发生的“末日故事”,这个 故事是很好的科幻电影素材。
B.赵葆华对电影《流浪地球》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它是一部让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 国转型升级的代表性作品。
C.电影《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都包含了重要的情节转折,正面展现了中国的太空 计划,在中国受到普遍欢迎。
D.简陋特效已从中国电影中完全消失,说明中国电影工业在拍摄理念、制作技术上已达 世界先进水平。
【小题3】今天人们评价中国科幻电影的关键指标有哪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