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传统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成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一个民族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用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 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这样,日积月累,署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像血肉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够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够不涣散,一个国家如何能够巩固。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化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便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接触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才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观其与之前的异同,虽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
【小题1】下列对“文化传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
B.一般说来,文化传统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习俗、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但并不约束个人的意志自由。
C.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童、集团的象征,保证了民族的存在、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
D.文化传统不会一成不变,它会随时间的变化吐故纳新,筛选整合,发生缓慢、渐进的变化,也会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内容。
【小题2】下列表述不是阐述“文化传统形成过程”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有自己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语言,也就有了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即共同心理状态。
B.民族的每个成员,在民族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
C.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并转化为该民族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童,逐渐积累,最终形成文化传统。
D.文化传统无处不在,文化传统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成分会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淡化,生活中的某些新的因素,经过筛选整合,也会成为文化传统中的新成分。
B.一个民族的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其结果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根本无法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
C.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接触,交流碰撞后的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的整合,会成为使自己的文化传统发生变化的新成分。
D.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接受外部世界影响从而产生变化的一种文化传统与之前相比,虽不一定面目全非,但会让人觉得陌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1 05:0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记者: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小题1】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B.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小题2】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D.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E. 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小题3】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么说”与“说什么”血肉相连,难解难分。不同的表达方式常使同一表达对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意蕴。
好文章往往都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怎么说”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有的独特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感知、把握。苏珊。朗格说:“当一个诗人创造一首诗的时候,他创造出的诗句并不单纯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件什么事情,而是想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去谈论这件事情。”((艺术问题))无视这种“特殊的方式”,就等于拒绝诗人的全部创造。此其一。
其二,有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感情色彩。“我没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与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原句“我没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相比,只不过少了三个逗号,就“说什么”这一点看毫无二致,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的表达方式中的强烈的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所谓 “文不逮意”之“意”也包括了情,情、意往往密不可分。
其三,有些独特的表达方式往往透露出它所特有的言外之意,同一对象如果采用别的表达方式那言外之意也就随之消失了。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中有一句“吾戴吾头来矣!”《新唐书)转录时删去后一“吾”字,林纾以为删得无理,虽然表达的内容一样。因为被删的那一“吾”字富于言外之意:“一则哂全军之不武,一则示一身之有胆。”如果只知其“说什么”,不问其“怎么说”,可就辜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一片苦心,当然也不可能学得如何遣词造句的本领。
当然,语言表达的问题不止是这些。
语言大师老舍在《人物、生活和语言》中谈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个戏,写国民党统治时期,两个小学教员谈话,一个说:‘看这群孩子多可怜,个个面如菜色!’我觉得‘面如莱色’就不够通俗。不如说成‘看看孩子们多可怜,个个面黄肌瘦!”更通俗些。只有观众听懂了,才能打动他们的心。假如把这话再改一下,改咸‘看看孩子们的脸!’这样观众不仅听得懂,还会引导他们去想,就更有力量。”写戏中人物的台词如此,一般说话作文也不例外。
(摘自王尚文《“说什么”与““怎么说”》,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可以反映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感知、把握。
B.可以表达作者的意思和他独特的感情色彩。
C.可以表达言外之意且难以用别的方式替代。
D.能够独立于内容之外而产生独特的价值。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同一表达对象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其内涵、意蕴也就可能产生变化。
B.诗人创造一首诗所运用的某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他全部创造的一部分。
C.哪怕只是几个标点符号的变动,作者所要表达“情”、“意”就完全发生变化。
D.阅读要思考文章“怎么说”,才能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苦心并学得这方面的本领。
【小题3】(小题3)(小题3)文章引用老舍在《人物、生活和语言》中的例子,论证了什么道理?(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具有最极端的物理环境。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大量观测证据均支持黑洞的存在,但是由于黑洞本身不发光,难以直接探测,所以天体物理学家只能在理论上去猜测黑洞的形象。

直到2017年4月启动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观测,人类终于有机会窥见黑洞的真容。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晚21点,事件视界望远镜团队发布了人类拍摄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看见”黑洞。这次发布的照片属于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的室女座椭圆星系M87中的一个超大质量黑洞M87*,它的质量大约相当于太阳质量的65亿倍。黑洞的图像呈环状结构,接近圆形,这是由强引力透镜效应引起的。同时图像呈现出南北不对称性,也符合多普勒增量效应的规律。

(摘自《南方周末》)

材料二:

据“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官网发布的消息,美国东部时间10日9时(北京时间10日21时),在美国华盛顿、中国上海和台北、智利圣地亚哥、比利时布鲁塞尔、丹麦灵比和日本东京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以英语、汉语、西班牙语、丹麦语和日语发布“事件视界望远镜”的第一项重大成果。

此次拍到首张黑洞照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实际上并非是某台特定的望远镜,而是一个虚拟的射电望远镜网络,由分布在智利、美国、西班牙、墨西哥和南极的8台射电望远镜组成。这些射电望远镜集合在一起同时工作,相当于天体物理学家拥有一台口径与地球直径相当的望远镜,这样EHT的分辨率才能达到拍摄目标黑洞的要求。

事件视界望远镜团队在2017年就完成了观测工作,而在两年后才发布照片的主要原因是观测获得的数据量太过庞大,以至于无法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完成“冲洗照片”的过程接近两年,首张黑洞照片才得以展示在我们面前。

(摘自新华社报道)

材料三:

EHT项目是由全球200多位科研人员共同达成的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黑洞现身”里的中国元素,很难不被外界关注到。

两年多来,中国的天文学家们全身心投入到了项目中,为照片首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研究的中国大陆学者有16人,其中上海天文台8人,云南天文台1人,高能物理所1人,南京大学2人,北京大学2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人,华中科技大学1人。从EHT的雏形起,中国科学家就一直参与其中,这也是为什么选择上海作为六个发布现场之一的原因。

此次给黑洞“拍照”时并没有中国望远镜参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境内的望远镜在观测波段、频率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与此项研究要求的条件不相符。不过,中国其实以资金支持的方式“贡献”了一台望远镜。这台望远镜名为JCMT,位于美国夏威夷,属于东亚天文台,中国通过给东亚天文台投资的方式获取了JCMT的使用时间,该时间内观测到的数据也被用于EHT项目。

而拍摄结束后,更漫长的照片冲洗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同样没有缺席。报道透露,EHT阵列的观测只持续了几个小时,但后期研究人员需要处理的数据是天文数字,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完成。可以说在数据分析方面,中国科学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不过,中国天文学界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还是个“参与者”角色。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指出,这次“算是重在参与”,但为在相关科研领域“机制性参与国际合作组织、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摘自《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大量观测证据均支持黑洞的存在,但是由于黑洞本身不发光,难以直接探测,所以天体物理学家始终只能在理论上去猜测黑洞的形象。
B.此次拍到首张黑洞照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实际上并非是某台特定的望远镜,而是一个的由8台射电望远镜组成虚拟的射电望远镜网络。
C.事实上事件视界望远镜的观测在2017年就完成了,数据量太过庞大,无法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是在两年后才发布照片的主要原因。
D.中国境内的望远镜在某些方面与此项研究要求的条件不相符等原因,导致此次给黑洞“拍照”时并没有中国望远镜参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件视界望远镜团队发布了第一张黑洞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看见”黑洞,是人类在黑洞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
B.在全球多个地区,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以多种语言发布“事件视界望远镜”的第一项重大成果,说明EHT项目是一项重大的国际合作计划。
C.分布在智利、美国、西班牙、墨西哥和南极的8台射电望远镜集合在一起同时工作,这样EHT的分辨率才能达到拍摄目标黑洞的要求。
D.虽然中国在EHT项目里只能充当一个“参与者”角色,但是为在相关科研领域机制性参与国际合作组织、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做出了示范。
【小题3】中国对此次黑洞照片的成功拍摄与发布做出了哪些贡献?请联系材料作简要阐述。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没有人在春雨里哭泣

鲍尔吉·原野

①雨点瞄着每株青草落下来,因为风吹的原因,它落在别的草上。别的雨点又落在别的草上。春雨落在什么东西都没生长的、傻傻的土地上,土地开始复苏,想起了去年的事情。雨水排着燕子的队形,以燕子的轻盈钻入大地。这时候,还听不到沙沙的声响,树叶太小,演奏不出沙沙的音乐。春雨是今年第一次下雨,边下边回忆。有些地方下过了,有些地方还干着。春雨扯动风的透明的帆,把雨水洒到它应该去的一切地方。

 ②走进春天里的人是一些旧人。他们带着冬天的表情,穿着老式的衣服在街上走。春天本不想把珍贵的,最新的雨洒在这些旧人身上,他们不开花、不长青草也不会在云顶歌唱,但雨水躲不开他们——雨水洒在他们的肩头、鞋和伞上。人们抱怨雨,其实,这实在是便宜了他们这些不开花不长青草和不结苹果的人。

③春雨殷勤,清洗桃花和杏花,花朵们觉得春雨太多情了。花刚从娘肚子钻出来,比任何东西都新鲜,无须清洗。不!这是春雨说的话,它认为在雨水的清洗下,桃花才有这样的娇美。世上的事就是这样,谁想干什么事你只能让它干,拦是拦不住的。

④春天的雨水下一阵儿,会愣上一会儿神。它们虽然在下雨,但并不知这里是哪里。树木们有的浅绿、有的深绿。树叶有圆芽、也有尖芽。即使地上的青草绿的也不一样。有的绿得已经像韭菜、有的刚刚返青。灌木绿得像一条条毯子,有些高高的树才冒嫩芽。性急的桃花繁密而落,杏花疏落却持久,仿佛要一直开下去。春雨对此景似曾相识,仿佛在哪里见过。它去过的地方太多,记不住哪个地方叫什么省什么县什么乡,根本记不住。

⑤春雨继续下起来,无须雷声滚滚,也照样下,春雨不搞这些排场。它下雨便下雨,不来浓云密布那一套,那都是夏天搞的事情。春雨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打雷谁不会?打雷干嘛?春雨静静地、细密地、清凉地、疏落地、晶亮地、飘洒地下着,下着。不大也不小,它们趴在玻璃上往屋里看,看屋里需不需要雨水,看到人或坐或卧,过着他们称之为生活的日子。春雨的水珠看到屋子里没有水,也没有花朵和青草。

⑥春雨飘落的时候伴随歌声,合唱,小调式乐曲,6/8拍子,可惜人耳听不到。旋律有如《霍夫曼的故事》里的“船歌”,连贯的旋律拆开重新缝在一起,走两步就有一个起始句。开始,发展下去,终结又可以开始。船歌是拿波里船夫唱的情歌小调,荡漾,节奏一直在荡漾。这些船夫上岸后不会走路了,因为大地不荡漾。春雨早就明白这些,这不算啥。春雨时疾时徐、或快或慢地在空气里荡漾。它并不着急落地。那么早落地干嘛?不如按6/8的节奏荡漾。

⑦春雨忽然下起来,青草和花都不意外,但人意外。他们慌张奔跑,在屋檐和树下避雨。雨持续下着,直到人们从屋檐和树底下走出。雨很想洗刷这些人,让他们像桃花一样绯红,或像杏花一样明亮。雨打在人的衣服上,渗入纺织物变得沉重,脸色却不像桃花那样鲜艳而单薄。他们的脸上爬满了水珠,这与趴在玻璃上往屋里看的水珠是同伙。水珠温柔地俯在人的脸上,想为他们取暖却取到了他们的脸。这些脸啊,比树木更加坚硬。脸上隐藏与泄露着人生的所有消息。雨水摸摸他们的鼻梁,摸摸他们的面颊,他们的眼睛不让摸,眯着。这些人慌乱奔走,像从山顶滚下的石块,奔向四方。春雨中找不到一个流泪的人。人身上有4000到5000毫升的血液,大约只有20~30毫升的泪。泪的正用是清洗眼珠,而为悲伤流出是意外。他们的心灵撕裂了泪水的小小的蓄水池。春雨不许人们流泪,雨水清洗人的额头、鼻梁和面颊,洗去许多年前的泪痕。春雨不知人需要什么,如果需要雨水就给他们雨水,需要清凉给他们清凉,需要温柔给他们温柔。春雨拍打肩行人的肩头和后背,他们挥动胳膊时双手抓到了雨。雨最想洗一洗人的眼睛,让他们看一看——桃花开了。一棵接一棵的桃树站立路边,枝桠相接,举起繁密的桃花。桃花在雨水里依然盛开,有一些湿红。有的花瓣落在泥里,如撕碎的信笺。如琴弦一般的青草在桃树下齐齐探出头,像儿童长得很快的头发。你们看到鸟儿多了吗?它们在枝头大叫,让雨大下或立刻停下来。如果行人脚下踩上了泥巴应该高兴,这是春天到来的证据。冻土竟然变得泥泞,就像所有的树都打了骨朵。不开花的杨树也打了骨朵。鸟儿满世界大喊的话语你听到了吗?春天,春天,鸟儿天天说这两句话。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描写春雨的降临,请分析其中写景角度的变化。
【小题2】第⑥段提到拿波里船夫唱的“船歌”,有何作用?
【小题3】本文多次写春雨中的“人”,请分析其用意。
【小题4】这篇散文语言生动有趣,请以第⑤段为例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