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目前中国共享出行的日活跃用户已超过1000万。共享出行的出现对公共交通起到了补充作用,同时提供了多元选择并创造了新型就业。网约车作为最为普及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在纽约的同类调研对比:中国一线城市的网约车比公共交通更具交通时间短的优势,这体现出中国一线城市的公共交通规划及便利性仍有改善空间;其次,中国消费者对网约车安全性的信任度低于美国消费者,因此,未来推动网约车消费可以在高性价比、便利和强化安全保障三个方面继续提升。此外,跟美国相比,中国的网约车司机多数为兼职,占到四分之三左右。
(摘编自《中国共享经济消费者调研》)
材料二:
在如今的全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万众创新的新的方向。从滴滴打车到摩拜单车,“共享经济”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也为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网约车平台到现在的共享单车,他们都是在调动社会资源来为用户带来优惠便利。在以前没有这些平台的时候,我们出远门是靠拦出租车,甚至雨天还多加钱等等,离得近我们会选择买个新自行车,骑车出门。在共享经济的今天,这些出行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我们带一个手机这些问题就已经全部解决了。不但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为人们带来了便利。
从共享经济的特点来看,重要的是使用,而不是拥有。所以才会出现了类似于滴滴出行、小猪短租、春雨医生等一系列具有这种特质的产品。我们期待在这样共享经济的新环境下,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愈发舒适、方便快捷。
(摘编自搜狐新闻《出行万象》2017.4.12)
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出租车企业面临互联网时代的窘境。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平告诉记者,滴滴和uber这些打车软件盛行后,给传统的公共交通事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正规出租车驾驶员的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降幅达15%左右。“原先每天的调度量为3万车次,现在大概1万车次都不到,下降了60%左右”。“如果我们不去改变,必将被市场所淘汰。”杨国平告诉本报记者,公司下一步的计划是要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增加现在年轻人喜欢用的软件叫车模式。公司正在筹划“大众出行”的APP等平台,预计下个月就会正式推出。
“正规车就是所有的出租车都是有顶灯,有租赁牌照和保险的正规车辆,正规人是指所有的司机都有营运资质并经过培训,并提供规范的服务。凡是接到投诉,就会线上线下结合,在当天就给出回复。”
与此同时,据传,滴滴快车公司也在探索与传统出租车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摘编自新浪财经《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出租车公司窘境如何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浪潮的出现,给广大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方向。
B.滴滴出行、ofo共享单车等产品更强调对产品的使用,而不是拥有。
C.公共交通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出行需求,而网约车的出现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D.传统出租车企业在滴滴和uber这些打车软件盛行后,面临极大的窘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网约车和共享单车更好地节约了社会资源,同时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B.共享出行必将改变我国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困扰人们的雾霾等环保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C.传统出租车与网约车相结合的方式才是其打破困局的解决之道。
D.有的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对网约车安全性的信任度低,跟网约车司机多数为兼职有一定关系。
E. 只要网约车在高性价比、便利和强化安全保障三个方面提升,就一定可以推动网约车消费。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共享出行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2 12:0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
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玩了场“吃货总动员”,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
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表示“挺不适应”,“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
“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陈晓卿说。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去年3月,《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拍摄。一年多时间,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
陈晓卿说,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
(载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05月22日09版,有删节)
【小题1】(小题1)根据文本,概括《舌尖上的中国》给国人带来的影响。(4分)
【小题2】(小题2)文章行文过程中多处引用导演陈晓卿的话,还引用了网友、资深媒体人和文化学者等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小题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2

作家许行被尊为小小说魁星,获得 “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他的许多小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被选入多种大、中学教材。《 立正》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有的读者甚至赞叹:《立正》登上了中国小小说的制高点,一篇《立正》,足以不朽。 阅读这篇小说 ,完成下列各题。

立 正

许 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到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为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哪!”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高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问。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被打发回了家。

事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上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呵!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9年3期)
(小题1)小说情节曲折有致,不断涌出奇妙的波澜。请结合作品,以“连长”的“立正”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理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脉络。



(小题2)“我”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概述之。




(小题3)这篇小说中的描写很精彩,品味下面两段话,简析其描写类型和表达作用。
(1)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
    
    

(2)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




4、关于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控诉国民党所谓的军纪对人的迫害和摧残,有人认为是批判“文革”中极左路线和行为。你怎样理解的?它是否还有更深的内涵?请结合小说内容试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并发布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通知,决定从2017年起在有关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田园综合体试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需要指出的是,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市场投入为主体,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适度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 
(摘编自《政策解读:今年起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2017年06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岛式圈层”田园综合体结构示意图
(资料于凤凰网《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材料三:
推进产业升级、带动村民致富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目标之一。“我们想以绿橙、茶业、石斛等种植采摘为特色,推动大里第一产业升级,同时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游客可以自己亲手采摘新鲜茶业和绿橙,并亲手制作自己的专属大里特色农产品。”深圳玉禾田集团项目经理薛峰介绍。
大里是黎乡,项目还计划在黎族文化上发力——打造以民宿为主,带动餐饮配套的黎族特色风情街;建设黎族手工创意园,让游客体验黎家古法酿酒等乐趣。  
(摘编自《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旅特色小镇》,2018年1月12日《海南日报》)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相较于城市,必须看到农民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很脆弱,还有很多农民在为生活苦苦挣扎。一些农村修了路,却没有能够让农民富裕起来的产业,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面对这样的客观局面,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乡村振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不文明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进行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真正深入乡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踏踏实实做工作。
我们还应警醒,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官员出政绩的一场秀,或是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理论上的热闹、媒体报道中的繁华。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让这股热度上下贯通,一直持续下去。   
(摘编自《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子”》,2018年2月28日中国经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农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要由社会资本投入运作,政府主要起指导和规范作用。
B.乡村旅游休闲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主导,成为整个田园综合体的吸引点,全面盘活休闲地产、商业项目及土地资源。
C.休闲商业项目作为田园综合体的配套板块,为整个综合体提供支撑;乡村休闲地产是综合体的核心板块,也是盈利点。
D.乡村振兴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各级政府要拿出勇气、智慧与担当,踏实工作,切实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是国家对田园综合体的顶层设计,材料二、三提供了开发模式及案例,材料四表现了对乡村振兴热的冷静思考。
B.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是农民,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激发农民投入开发的热情,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C.国家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主要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脆弱,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D.海南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增加了大里村民的收入,带动了村民致富,是开发成功的典型项目。
E. 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花架子”现象,媒体给予曝光,以期让政府官员引以为戒,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
【小题3】如何在田园综合体的开发中发展乡村旅游?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炊烟小记

①小时候有一种奇怪的爱好——看炊烟。就是到现在,还是很留恋,老是想把那种飘飘渺渺,如入仙境的感觉写出来。老婆说,你去年写了一篇蹬在茅坑上看日出的文章,害得同志们至今想起来还觉得臭烘烘。炊烟有什么好看的,灰蒙蒙、黑湫湫,远看似一条恶龙,近看如一方破布,还玷污空气,破坏风景,十足的坏蛋一个!否则,不会挨家挨户都去买一只脱排油烟机,把它毫不留情地消灭。

②可我总是忘不了那美丽的炊烟,尤其是晚炊。那时候红日西下,天边山脚一片绯红,黄昏悄悄地降临了,各家的屋顶上几乎同时飘起了炊烟,烟是乳白色的,很轻盈、很温柔,似翩翩舞起的长袖,如一路狂奔的马尾,又像点头哈腰的芦花。倘是无风的天气,那烟便如初学步走路的孩子,好容易摇摇晃晃地站直了,说不定一个惊吓又会仆地倒下,……。唉,那烟的轻柔无骨,万种风情,确实是很迷人的啊。

③不过,那时候倒并不欣赏它的婀娜多姿,而最关注的是它们的存在,是它的升起和降落。孩子们在山坡上,牛背上、树丫枝上尽情玩耍的时候,眼睛总是瞟着远方的炊烟。他们能在此起彼伏、互相交错的烟雾中,毫不费力地辨认出属于自家的那一缕,还能从它悠悠飘扬的时间和疏密浓淡上,准确算计出那灶上熬着的夜粥的稠稀,并不失时机地赶回去哧溜哧溜地喝个满头大汗。那个时候,炊烟是大家的希望,炊烟飘扬,心中不慌;炊烟不灭,生命不息!要是哪一家的烟囱忽然像烂泥菩萨一般静静地蹬着,不冒烟了,你想想,那份惊慌,那份悲哀,有多严重!啊,爹亲娘亲不如炊烟亲!

④炊烟慢慢地飘呀飘,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它是收工的号子放学的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老了,炊烟也老了,最近几年,它的喘息变得愈来愈短,愈来愈没了力气。

⑤炊烟老于城里,想当年,城里的炊烟也是很活跃的,城里的炊烟像足球一样被一张旧报纸追赶着,在窄窄的胡同里滚来滚去。城里的炊烟虽然也熬稀粥,但更多的是炖猪爪或是煎中药。城里的炊烟由于太多的油腻,好像沾了柴油的蝴蝶,永远也飞不高,总是在城里人高高挺起的胸膛上撞来撞去,远没有乡下的站得高看得远。所以城里人很不喜欢它,在用上煤气灶电饭锅以后,城里人便把炊烟永远地抛弃了。

⑥城里的炊烟难成气候,消灭了更好,没有人会去怀念它。当城里人把那些丑陋的煤球炉子扔进垃圾车的时候,也许体现的是一种进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开始。

⑦乡下的炊烟实在是田园风光之一景色,它无论是挂在树梢,还是浮在山脚,都有一种变幻莫测的美丽,它的美丽在于朦朦胧胧,任你想象。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茫茫飞雪,滔滔白浪,也可以把它想象成女郎的长发,新娘的婚纱,或是大明星们飘曳不定的裙裾。可惜的是这种过去每天都有的仙雾飘渺的胜景,如今却真的需要去凭借想象了。在现时的农村,虽然青山绿水依旧,炊烟却已很不容易看到了。这倒不是说所有的农民兄弟都已富得流油,都改吃面包夹香肠。而是他们也同城里人一样,挨家挨户用上了煤气灶和油烟机,而这种 “天天做饭没油烟”的玩意儿怎么能将变幻莫测的炊烟送到树梢上去呢。

⑧飘扬了成千上万年的炊烟眼看将要永远地消失了,留恋吗?当然有一点。但由于这次炊烟的消失竟不同于困难时期的不举烟火,那份恐慌心情是不会有的。或许,这将意味着人类将由此进入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世界了呢。

⑨何处再有炊烟?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写老婆以及他人对“炊烟”的厌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连用三个比喻写炊烟“似翩翩舞起的长袖,如一路狂奔的马尾,又像点头哈腰的芦花”,意在表现炊烟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特征(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小题3】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小题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的炊烟是田园风光之一景,有着变幻莫测的美丽。
B.“炊烟飘扬,心中不慌”透露出人们衣食无忧的幸福感。
C.“炊烟老于城里”,写出了城市和乡村炊烟的不同特征。
D.在作者的笔下,炊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生活的烙印。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何处再有炊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沧,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 亡国和王天下。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懑。他最后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文章题目表明他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 《大学》 《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最后是以正心为本。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 “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称,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每一个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仁义被扼杀,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天下即将灭亡。
B.顾炎武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国家不致倾覆即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又是每一个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C.梁启超的《痛定罪言》一文既呼吁人们要看清政府的无能,又唤醒人们应作深入的自我检讨,他认为要雪国耻,关键在于要自我修正。
D.顾炎武、梁启超在社会危难时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其中梁启超在顾炎武观点的基础上又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启超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振兴与危倾,都有责任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与顾炎武的明显不同。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的思想根源来自孟子,顾炎武、梁启超在论述自己的这一观念时就很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了孟子的议论。
C.孟子认为人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即拥有天下情怀。
D.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后世广泛流传,他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不应自惭形秽,而要有主人意识,只要我们每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就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人。
B.“正人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纣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可理解为,人类生存的世界,小到个人修养大到社会的兴衰,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孟子所说的“天民”与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类似,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做这样的人,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