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释:陈轸,战国时期纵横家、谋士。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C.爵为上执珪  上执珪:楚国最高的爵位
D.今君楚而攻魏 相:做宰相
【小题2】下列对原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B.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C.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D.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和陈轸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谋士,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口舌之利力挽狂澜。
B.甲文中的烛之武从国家利益角度陈述利害,使得秦军退兵。
C.乙文中的陈轸通过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陈述利害,使得楚将昭阳退兵。
D.乙文中的楚将昭阳之所以能被陈轸的言辞打动,是触动了他个人的实际利益。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
③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10:4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之。”

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简注)
①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逃亡在外,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待他。②贰于楚:跟楚国亲近而对晋国怀有二心。
(阅读指要)

晋秦围郑,形势危急,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派出烛之武去瓦解离间晋秦两国。烛之武在关键时刻展示了他的外交才能,最终说服了秦穆公,使之退兵。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晋函陵(______)   (2)今老矣,无能也已(______)
(3)邻之厚,君子也(______)   (4)唯君之(______)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无礼晋 ③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②佚之狐言郑伯曰   ④若不阙秦,将取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小题3】晋秦围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用简明的语言归纳烛之武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侯献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②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鼎为国③,信者亦臣之国,今欲臣之国,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注)①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②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③国:此指极珍贵的宝物。

(文化常识)“鼎”是古代的炊具,多为贵族所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形四足的。古代统治者还把它作为烹人的刑具,所谓“下油锅”即是。道士则用之以炼仙丹,后代寺庙里用作香炉。“鼎”也是古代立国的重器,相传大禹铸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置于王宫之前。上文所说的“岑鼎”,看来是鲁国的镇国之宝。“问鼎”意为篡夺权力,现也比喻希望在体育等赛事中夺冠。成语“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成语“大名鼎鼎”,意为名气很响。

(思考与练习)
【小题1】解释。
①以:___________;②破:__________;③全: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②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小题3】上文有两个“信”,请分别加以解释。
①“齐侯不信”中的“信”,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者亦臣之国”中的“信”,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在要不要献岑鼎这个问题上,柳季为什么感到为难?

同类题3

申胥自杀

《国语》

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体德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莲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先王之钟鼓,实式灵之。敢告于大夫。”

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乃违也。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

(选自《国语·吴语》)

(简注)
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因其原来建国于荆山一带,故名。③先王:指吴王阖闾。③员:伍员。④鸱鴺:皮制的口袋,可以盛酒,亦作鸱夷。⑤江:即长江。
(阅读指要)
吴王伐齐回来,责问申胥,有劝申胥辞官归家之意。申胥指出“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以此告诫吴王。作为一位明智、忠诚的人臣,在劝阻无效的时候,申胥以自杀来表明自己的忠心。而夫差恃强傲物,不可一世,最终落得个自尽的下场。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孤岂敢自(______)     (2)而天禄至(______)
(3)员不忍称疾辟易(______) (4)王曰(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此则大夫力也B.昔吾先王世有辅弼
C.夫不违,亡阶也D.夫天所弃,必骤近其小喜
【小题3】下列与“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立名于荆B.齐师受服
C.而投之于江D.盛以鸱鴺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
【小题5】从吴王和申胥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吴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而申胥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同类题4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A于楚( )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行李之往来( )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小题2】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A晋函陵  (   )
B越国以远(    )
C阙秦以晋(     )
D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
(2)夫晋,何厌之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庄公②以问施伯③,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节选自《国语·齐桓公求管仲》)

注①桓公:即齐桓公,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②庄公:春秋时鲁国国君。③施伯:鲁国大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终善之   遇:遇见
B.尝与鲍权贾    贾:经商
C.管仲因而之   信:使……建立信义
D.请之 生:让……活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鲍叔知贤/吾还也
B.生我父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C.以区区齐在海滨/若不阙秦,将焉取
D.必长为鲁国忧矣/今行而无信,秦未可亲也
【小题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B.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C.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D.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命运坎坷。他在发迹之前生活贫苦;多次战败逃跑;辅佐齐公子纠事败而被囚禁。
B.管仲足智多谋。他被任用后,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统一天下,成就霸业,都根据他的计谋。
C.管仲为政有方。他善于抓经济,富国强兵;办事顺百姓意愿;擅长转祸为福,变失败为成功。
D.管仲遭人嫉恨。他在鲁国时,曾遭施伯嫉妒而险被杀害;在齐国为相期间又惨遭少姬嫉恨。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