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申胥自杀

《国语》

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体德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莲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先王之钟鼓,实式灵之。敢告于大夫。”

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乃违也。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

(选自《国语·吴语》)

(简注)
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因其原来建国于荆山一带,故名。③先王:指吴王阖闾。③员:伍员。④鸱鴺:皮制的口袋,可以盛酒,亦作鸱夷。⑤江:即长江。
(阅读指要)
吴王伐齐回来,责问申胥,有劝申胥辞官归家之意。申胥指出“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以此告诫吴王。作为一位明智、忠诚的人臣,在劝阻无效的时候,申胥以自杀来表明自己的忠心。而夫差恃强傲物,不可一世,最终落得个自尽的下场。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孤岂敢自(______)     (2)而天禄至(______)
(3)员不忍称疾辟易(______) (4)王曰(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此则大夫力也B.昔吾先王世有辅弼
C.夫不违,亡阶也D.夫天所弃,必骤近其小喜
【小题3】下列与“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立名于荆B.齐师受服
C.而投之于江D.盛以鸱鴺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
【小题5】从吴王和申胥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吴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而申胥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3:09: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选出加点字解释错误的的一项(   )
A.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
B.将焉取之 焉,哪里
C.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用做动词
D.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小题3】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以乱易整
A.敢以烦执事B.越国以鄙远
C.焉用亡郑以陪邻D.阙秦以利晋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弃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其地约。晋饥而秦粜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 晋世家》)
(注释)①代:交替、轮流  ②雍、绛:都是地名。③孙:通“逊”,谦逊、恭顺。④騺:马难起步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厌:满足
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伤害
C.已而其地约     倍:加倍
D.卒与粟,自雍属绛    卒:终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是春秋时期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执事”,指办事的官吏,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子”,这里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可以翻译为“您”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B.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C.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D.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小题5】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晋饥而秦粜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之有 厌:讨厌
B.若不秦 阙:侵损、削减
C.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 与:结交,亲附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为东道主焉用亡郑陪邻?
B.郑知亡矣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贰于楚也尝为晋军赐矣
D.无能也已且尝晋军赐矣
【小题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敬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D.“行李”原作“行吏”,指奉命出使的人,与现代汉语的“行李’意义相同。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