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申胥自杀

《国语》

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体德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莲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先王之钟鼓,实式灵之。敢告于大夫。”

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乃违也。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

(选自《国语·吴语》)

(简注)
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因其原来建国于荆山一带,故名。③先王:指吴王阖闾。③员:伍员。④鸱鴺:皮制的口袋,可以盛酒,亦作鸱夷。⑤江:即长江。
(阅读指要)
吴王伐齐回来,责问申胥,有劝申胥辞官归家之意。申胥指出“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以此告诫吴王。作为一位明智、忠诚的人臣,在劝阻无效的时候,申胥以自杀来表明自己的忠心。而夫差恃强傲物,不可一世,最终落得个自尽的下场。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孤岂敢自(______)     (2)而天禄至(______)
(3)员不忍称疾辟易(______) (4)王曰(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此则大夫力也B.昔吾先王世有辅弼
C.夫不违,亡阶也D.夫天所弃,必骤近其小喜
【小题3】下列与“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立名于荆B.齐师受服
C.而投之于江D.盛以鸱鴺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
【小题5】从吴王和申胥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吴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而申胥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3:09: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之,万民之幸也。武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小题1】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B.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C.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D.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小题2】下列对古代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的“子”。
C.三军,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后为军队的通称,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既,郑遂安  还:撤军。
B.君恩四海,天下之 惠:得到恩惠。
C.武往说师,老母之 系:挂念。
D.厚赏以郑也 利:利益。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
B.春秋时期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
C.“东道主”,文中释义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D.《左传》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的事件和人物。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大得多。
【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撤走)
B.夫晋,何之有?(讨厌)
C.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D.行李之往来,其乏困(供给)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从属二主)
B.以乱整,不武(容易)
C.之(答应)
D.使杞子、逢孙、杨孙之,乃还(戍守)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古代对人的尊称)
B.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
C.阙秦以利晋,君图之(只有)
D.吾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秦王说,与郑人盟。
D.以乱易整,不武。
【小题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6】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类型为意动用法的句子是()
A.晋函陵,秦氾南
B.缒而出,见秦伯
C.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D.焉用郑以陪邻
【小题7】翻译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