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赤贫魅力测验

严歌苓

有一天出门没带钱包,我决定混吃混喝一天,测验一下自己的魅力。

我身无分文地出了门。那是一月的芝加哥,北风刮得紧,回去取钱便要顶风跋涉半小时,无疑要误课了。这时我已在地铁入口,心想,不如就做个赤贫魅力的测验,看看我空口无凭能打动谁,让我蹭得上车坐,赊得着饭吃。我惟一的担心是将使芝加哥身怀绝技的扒手们失望。

“蹭”上地铁相当顺利。守门的黑女士听说我忘了带钱,五个一寸长的红指甲在下巴前面一摆,就放我进去了,还对着我的后脑勺说:“要是我说‘不’,你不就惨了?你该感谢上帝,我一天要说九十九个‘不’,才说一个‘是’是呢!……”她笑得很狰狞,像个刀下留人的刽子手。

12:59分下课,很想跟同学借点午餐钱,又怕他们从此跟我断绝来往。开学那天,一个大龄男生借了一位女同学九块钱,下面就出现议论,说他一共只有两件衬衫,写作业用的一台老爷电脑是夜里从马路上捡的,常常闭伤风,得用棉被捂上才有点功能。我打消了借钱的念头,饿死也得为我们大龄同学争气。所有同学都进了校内那个廉价餐厅,我只好去校外昂贵的一家意大利餐馆,一个意大利小伙子过来在我膝盖上铺开又硬又白的餐巾。我点了鲜贝通心粉,吃最后几根时,我开始在心里排演了。吃不准笑容尺度,但不笑是不可以的,人家小伙子忙半天,至少该赚你一个笑吧。我眼睛盯着账单,手漫不经心地在书包里摸那个丢在我卧室枕边的皮夹。然后我站起来,浑身上下逐个掏口袋:“实难啊!”我说:“我的钱包没了!”

小伙子瞪着我,意大利人认为撒谎是人的次要弱点。他看着我自我搜身,一遍又一遍,然后摇摇头:“冬天穿得厚,扒手就方便了。”

我表示非常难过,如此白吃,还吃得那么饱。他连说可以谅解,都是扒手的错。他拿了张纸,又递给我笔,请我留下地址和电话。我说这就不必了,明天保证把饭钱补上,连同小费。他还是坚持要我的电话号码。写完后我抬头笑笑,这一笑,魅力就发射过分了,因为他眼神一下变得楚楚动人,问:“平时可以给你打电话吗?”我打着哈哈,说可以可以。芝加哥寂寞的异乡人,多情可以抗寒。

我打算徒步回家,走在芝加哥下午3点的黄昏。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每一步都耗掉一根通心粉的热量。很快我放弃了,跳上一辆巴士。一上车我就对司机说我没有钱,一个子儿也没有。司机点点头,将车停在一个路口,客客气气请我下车。我红着鼻头对他笑着,说明天补票不成吗?他说:“天天都碰上你这样的!来美国就为了到处揩美国的油!”我正要指出他的种族歧视苗头,一只皱巴巴的手伸到我面前。是个老头,怀抱一把破竖琴。他把手翻过来,打开拳头,掌心上有四枚硬币。我立刻拿出我那支值十块美金的圆珠笔,搁在他手里。他说:“你开玩笑,我要笔干嘛?”他摘下眼镜,给我看他的瞎眼。我问他在哪里卖艺,他说在公立图书馆门口,或在芝加哥河桥头。

下了巴士,离我住处还有五站地,我叫了辆计程车。司机是个锡克人,白色包头下是善良智慧的面孔。我老实交待,说钱包忘在家了,他静静地一笑点点头。我问:“在芝加哥身无分文,你会怎样?”他又静静一笑,摇摇头。到了我公寓楼下,我请锡克司机稍等,我上楼取车钱。更大的灾难来了:我竟把钥匙也忘在屋里。我敲开邻居的门。我和这女邻居见过几面,在电梯里谈过天气。女邻居隔着门上的安全链条打量我。我说就借十块钱,就借半小时,等找到公寓管理员拿到备用钥匙。立刻如数归还。

“汤姆!”女邻居朝屋内叫一声,出来一个六岁男孩。女邻居指着我说:“汤姆,这位女士说她住在我们楼上。你记得咱们有这个邻居吗?”我空手下楼,带哭腔地笑着,告诉锡克司机我的绝境,请他明天顺路来取车钱,反正我跑不了,他知道我的住处。他又是一笑,轻轻点头,古老的黑眼睛与我古老的黑眼睛最后对视一下,开车走了。

我想起田纳西·威廉姆名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一句话:“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这句话在美国红了至少30年。

注:严歌苓,旅美作家。其创作主要反映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人生命运。
【小题1】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北风刮得紧”和中间“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的环境描写,既表明天气严寒,也暗示生活赤贫。
B.黑人女士“笑得很狰狞”,照应了她的言行,表明她是一个口恶心善的人。
C.“钥匙也忘在屋里”的情节把小说推向高潮、有波澜、耐人寻味,丰富了内涵,深化了主题。
D.小说中的“我”是作家的自身写照,通过一系列赤贫魅力测试,真切感受到并深刻理解了“赤贫”的内涵。
【小题2】简析小说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女邻居隔着门上的安全链条打量我。
(2)“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小题3】从人性优劣的角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形象,谈谈给你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11:0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医学与人文:如何相处?

沈铭贤

①医学与人文的关系,是当今人们深切关注的一个问题,牵动着、困扰着广大公众、医务人员和管理者。

②美国一学者指出:“医学居于科学和人文之间,并且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含了双方的许多特性。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这段话精确地阐明了医学的人文本性。确实,古今中外都把医学视为治病救人的“仁术”,是最讲人文精神的。请看,“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这是西方医学开创者希波克拉底发出的强音。我国隋唐时期的名医孙思邈同样谆谆教诲:“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就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③然而,人们却痛切的感受到,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在当今中国,医学与人文的矛盾和冲突已相当明显,相当尖锐。

④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会出现医学与人文如此严重的脱离甚至冲突呢?

⑤美国著名学者、科学史的奠基人乔治•萨顿对二战期间德国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的表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以其学者的良知和睿智,提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追问:为什么在一个最文明的时代(20世纪)、最文明的国家(德国)、最文明的群体(科学家和医生)中,会发生“人性的完全堕落”的悲剧?他的回答入目三分,发人省醒。他说“这些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她们自己‘技术迷恋症’的受害者”;“技术专家可以如此深深地沉浸在他的问题之中,以至于世界上的其他的事情在他眼里已不复存在,而他的人情味也可能枯萎消亡。”

⑥萨顿犀利地揭示出一个人们不愿意看到甚至不愿意承认的事实:科学对人文的漠视和侵害。当研究者仅仅着眼于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成果、研究利益时,一句话,仅仅沉迷于技术指标时,便会丧失人道的情怀,沦为可怕的试验机器,走上非人道、反人道的歧路。

⑦《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外国医学伦理学开创者之一杜治政教授指出“技术主体化”和“资本主体化”的重要看法。医学的目的主体是人,医学的宗旨应该是也能治病救人,保护和增进人的健康。可是现在技术和资本成了医学主体,而且“主体化”了。杜教授认为,这便是当今医学与人文冲突、出现种种怪相、乱相的根源。

⑧我认为,价值导向和制度安排上的失误,便是更深层的原因。近30余年,我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实施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历史性的社会变革,新旧价值观念碰撞剧烈,价值观念变化快速。值此社会转型期非常需要倡导正确的、适当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并引导人们用这样的观念和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评价他人的行为。遗憾的是,恰恰在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存在重大失误。其中最大失误是“一切向钱看”。这种状况,不可能不对医务卫生系统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价值导向还渗透在制度安排中,并通过制度安排起作用。这里的制度安排,主要指政策、规章、考核、奖惩等。

⑨同时,医务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改善自身的形象。撇开不断传来的负面新闻,仅从我和一些老专家、老医生以及和一些中青年医务人员的接触和交往中,也深感中青年医务人员急需提升人文素养。

⑩讲到人文素养,   会联想起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些   很好,重要的   在于医疗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敬畏,对病人的爱和感恩。像大家闺秀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每天晚上总是提着灯为伤病员盖上衣被;像我国妇产科的奠基人林巧雅看望产妇时,总是用自己的手温暖铁架床,以免产妇接触冰冷的床架;像手外科权威顾玉东院士一再感谢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真诚表示病人才是真正的“恩人”。这便是人文素养的真正体现。因此,除了必要的知识教育和培训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非知识的道德实践。

【小题1】第②段中“人文本性”具体指______。
【小题2】第②段引用孙思邈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医学和人文冲突的根源在于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第⑩段空格处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  )
A.当然 往往还
B.总是 当然却
C.往往当然还
D.常常即使也
【小题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医学从本性上说是人文的,但当今医学却与人文渐行渐远。
B.第⑤段引用萨顿的话批判德国科学家漠视人文的现象。
C.“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对我国医务卫生系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D.作者反对技术主体化和资本主体化的倾向,主张要医学主体化。
【小题6】纵观全文,简述应该如何让医学和人文相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施蛰存面对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种种“不适”,充满了“惊奇”,而不是“震惊”。其区别在于 :一、“惊奇”属于“推测”和“理解”的范畴,而不是“拒绝”。二、从“惊奇”开始经由“推测”而抵达“理解”,是对一个新的“秘密领域”产生好奇心,并进入对话的过程,因此是“治愈系”话语,而不是“神经症”话语。三、面对新的、陌生的、甚至不可知的对象或谜团,要避免价值观念上的乃至理性上的先入为主,这是“惊奇”的基本前提,因此是“相遇”,而不是“逃亡”。与此相应的是施蛰存的小说观念(或称“惊奇的美学”):一、小说不是“笔记”和“新闻”。提供“震惊”体验的,不仅仅是现代城市、街垒、机器,“新闻”本身也是产生“震惊”体验的源头,或者说也是产生“创伤性神经症”的一个新的源头。二、小说注重“描写”,对于理性的归纳总结而言,对给予价值判断而言,小说就是“噜苏”的部分。“噜苏”是短暂的“震惊”之后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相遇和理解,因而它只属于“惊奇”的范畴。三、讲究叙事技术但不刻意为之,是对个别事物本身的关注,特别是对其个别性、特殊性的尊重,从而阻止了将事物变成符号。:学+科+网Z+X+X+K
施蛰存的“目光”是单纯而敏锐的,充满了赤子之情。他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式的理解。在他的作品中,现代都市不是“欲望”的对象,或者经验层面上的欲望化符号,也不是要被摧毁的罪恶渊薮。他是把它们当作“欲望的症候”来处理的,是作为“观照”的对象来理解的,是有待发现的“陌生化”的对象。它亦属于“惊奇的美学”的范畴——审美的而非功利的,情感的而非理性的。
施蛰存擅长描写“女性形象”。那些女性形象主要是都市里的女性:“恋人”、“情人”、“爱人”。“恋人”可以是想象的、梦幻的,它最具“精神性”,“情人”和“爱人”则分别增加了物质性和社会性因素,“恋”和“情”的成分则有所减少。施蛰存写女性形象,属于带有“精神修炼”色彩的逆向写作:“爱人—情人—恋人”,将“爱人”或者“情人”形象写成“恋人”形象。
施蛰存还是写“情欲”的高手。他对现代社会的“欲望”的分析,既达到了现代“精神分析学”的深度,又有解决“欲望”的东方式的智慧。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7年第1期张柠《施蛰存的观念与艺术》,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施蛰存艺术风格的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他对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种种“不适”,充满了一种和解式的“惊奇”而不是断裂性的“震惊”。
B.他并不先入为主地把“现代都市”视为罪恶,而是冷静客观地将它作为观察与审视的对象,对其充满理解与尊重。
C.他以一种“精神修炼”般的情怀,通过逆向写作,着力表现现代都市女性身上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D.他对现代社会的“欲望”,不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提出了具有东方式智慧的解决办法。
【小题2】下列选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施蛰存认为,小说不是对自我及社会的简单再现,现代都市人类“创伤性神经症”的源头在于现代城市、街垒、机器。
B.施蛰存认为,小说既要有其他文体所具有的理性归纳与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又要有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相遇和理解。
C.施蛰存特别注重追求叙事技术,关注并尊重现代社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而不是将其简单化、符号化。
D.施蛰存以敏锐的眼光,怀着赤子情怀,对现代都市社会带给人的种种不适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式的理解。
【小题3】“施蛰存面对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种种‘不适’,充满了‘惊奇’而不是‘震惊’”,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句话中“惊奇”与“震惊”的区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
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
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大家说着闲话。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在农村住过一段时
间,见过荞麦开花。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如今,那样的荞麦花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发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
开遍地白,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B.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C.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D.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小题2】“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荞麦花开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啥车?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B.“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以及为儿子感到而骄傲心情。
C.“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主人公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
D.“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苹果”的果心在哪里

①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iPod、iPhone和iPad产品系列不仅改变了IT业的世界版图,而且引领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和消费方式,创造了一种文化。

②2001年10月23日,苹果公司推出的iPod很快便得到市场的热捧,2005年全球销售量达1500万台。iPad推出时的最低售价只有499美元,这在当时出乎许多业界同行和消费者的预料,也压缩和封闭了其他公司类似产品的生存空间。奇妙的产品设计和不高的价格刺激了市场销售,巨大的销售量为苹果公司带来了惊人的超额利润。iPad和前期的iPod、iPhone为什么拥有价格优势?为什么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突破研发瓶颈、生产瓶颈并投入市场?关键在于苹果公司的产业链。

③iPad、iPod等的设计在苹果公司,但它的零部件供应和代工生产企业却分布在世界许多地区,它们要么拥有技术优势,要么拥有低廉的劳动力,要么拥有区位优势等。以长度相当于一张信用卡、宽度仅相当于三分之二张信用卡的iPod来说,其微型硬盘、解码器、PCB板等由日本东芝、韩国三星和荷兰飞利浦等国际知名企业提供。电池、充电器、触摸滚轮和耳机等主要由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企业提供。这是就零部件的供应而言。就代工生产而言,苹果公司将iPod的代工生产资格给了4家中国台湾企业,分别是广达电脑、英华达电脑、富士康和华硕电脑。这些代工企业又主要通过在中国内地的生产基地生产,以充分利用中国内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就销售而言,苹果公司一是利用沃尔玛的销售渠道;二是通过专门设立的专卖店;三是通过寻求有意向的经销商和代理商进行销售。在整个产业链的协作下,小巧、轻盈的iPod在美国市场上亮相的售价为299美元。

④iPad的产业链与iPod高度相似。美国权威市场调查机构iSupply的调查显示,iPad所有零部件的成本仅为219.35美元,还不及零售价格的一半,平均成本为260美元左右。苹果公司在iPad的产业链中的收益占增加值的比率为50%以上,据说台湾地区的代工生产企业只得到增加值的3%左右。

⑤“苹果”的聪明和可怕,不仅在于它超前的技术设计理念,而且在于它对全球范围内产业链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产业链本质上是社会分工的体现,对产业链的利用就是对社会分工网络的利用。

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注意到了分工的巨大作用,认为分工是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美国经济学家杨格后来进一步认为,生产过程中更有效率的方式是,选择首先生产某种或某些中间产品,然后通过运用中间产品再去生产最终产品。中间产品的种类数越多,生产的总体效率就会越高。用今天的语言讲,也就是社会分工越细密,产业链越完整,经济效率就会越高。当代经济学家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和克鲁格曼等人,又通过复杂、严谨的数学模型论证了杨格的观点。

⑦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苹果”的案例来说,企业都应该注重利用社会分工网络和企业外部的产业链。必须抛弃或修正追求企业收益增长的主要途径□□唯一途径是扩大企业规模的传统观念,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改变既定社会分工网络和产业链的构成。过去的一二十年内,我国不少企业沉迷于资产重组和扩大企业规模,常常效果不佳。

⑧如何在社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韩国的LG公司为什么能成为iPad最重要元件——9.7英寸触摸显示屏的供货商,从而在iPad的产业链中也分一杯羹?关键是LG拥有制造触摸屏的平面转换技术。这项技术不但使苹果平板电脑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稳定,而且配合LED背光显示技术,能够大大节省电能消耗。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和竞争力,就只能偏居产业链中缺乏风景的节点。

⑨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充分利用产业链是企业的王者之道。这是“苹果”给我们的启示。

【小题1】标题中“果心”的意思是_____。
【小题2】第②段介绍苹果产品热销以及由此带来的超额利润,其目的是_____。
【小题3】第③④两段分别以iPod、iPad为例说明苹果公司的产业链利用情况,请简析两段文字说明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小题4】填入第⑦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甚至B.也许C.以及D.或者
【小题5】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6】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企业不是苹果零部件的供应者,只有代工生产资格。
B.iPad所有零部件的成本只有219.35美元,相当于他的零售价格的一半。
C.当代经济学家杨格与迪克西特等充分论证了亚当·斯密观点的正确性。
D.文章批评了我国不少企业热衷于资产重组和扩大企业规模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