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四月天

阿贝尔

①林徽因的“四月天”是1934年的四月天,梁从诫一岁零七个月,也是少妇母亲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②“……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③客观地说,北纬31度55分的四月天,比林徽因诗里的四月天还要美。只是林徽因的美由心生,而这岷山里的美由天地生。

④四月天首先是天,它高了,蓝了,润了,空气里到处是一种“萌的离子”。花树受了这离子,开出了百花,结出了青果。溪河受了这离子,涨起桃花水,水也由碧绿变得微微浑浊。四月天的生命比起三月是明朗了许多,不管是庙里的百年老树,还是路边头年栽的小树;不管是房前屋后高大的乔木,还是河畔溪边低矮的灌木,都在春雨后生长起来。

⑤岷山里四月天的美最初是稀疏的,只能算一种点缀。也像是绿火苗,先是在河谷一带,一夜、几夜春雨过后,便往上窜了一大片。蕨类植物的苔,椿树、臭椿树、桤木树的叶芽,油菜花和豌豆花,都像是些精灵。清明青半山,山脚河谷里已经变青,半山以上还是冬景,只有野樱花、苦桃花烂漫。从清明到月中这些天,每棵树、每棵草都是一天一个样,每座山、每片山林也都是一天一个样,像是有个无形的人拿了画笔,蘸了颜料,在暗中作画。特别是春雨之后,作画的笔触格外重,春色一下浓了许多。有时接连夜夜春雨,每天清晨都会发现绿叶绿枝多出了许多,春意也浓了许多,就会去猜想那位画师是潜伏在夜里用笔的。

⑥这些时候,我差不多天天出门去到山野,觉得这么一个充满变量的美的时光不出去走走太可惜太对不起自己了。山野里那么多的花花朵朵,那么多的绿,那么多的带了百花香的风,原本就是给我们享用的,更别说乍泄的春光和宜人的气温了。几天前走这些山野的时候还是满目荒芜,今天一下子就置身丛林了。丛林也在变换,前天还稀稀疏疏,漏得下很多的春光,今天就变得茂密了,里面全是绿荫。山道旁的豌豆花也变成了豌豆荚,不几日前豌豆荚还扁扁的,嫩生生的,今天已经胀开了。樱桃树的叶子最先长圆,接着是杏树、白杨树、桤木树、青杠树。青樱桃躲在叶丛背后,涩涩的,可以读成整个四月天。四月天是十七八岁,不能超过二十岁,它的“萌”已经绽开,大量的“昧”化作绿色,又没能化完,所以翠翠的,带一点鹅黄。

⑦我也去北山青杠林,走那些石级,看那些青杠树。它们三月发芽,清明也只是浅青,清明过后便疯长起来。我通常都是在午后去青杠林,几百公顷的林子里就我一人,听得见树叶生长的声音。午后的阳光极好,从略显稀疏的嫩叶间漏下来,投在石径和树干上,出奇地清晰。阳光来得有多远,青杠树来得有多远,又同时遇见春天遇见我,说不清是幸福还是感动。不时有壁虎从石径上跳进木叶,它们丑陋的样子和敏捷也来得极远。它们从我的眼前倏地逃走,但我知道,它们是渡了千万年的海才来到岷山间的这片林子里的。

⑧有两个下午,青杠林已经长得很茂密了,石级上漏不下多少阳光了,只是叶子都还是嫩嫩的翠色,我走在林间的环路上。我熟悉这片林子,我在里面走了三十年,石径边的每一棵树我都摸过、抱过。都是民国时栽种的树,已经足够老了,还发芽长叶,一到四月天便遮天蔽日;这也让我遐想,让我感动。走在石级上,上上下下,青杠树把它们的绿荫投在我身上。树上遮天蔽日,树下却极通透、开阔,不管从哪一角度看,都能看见大片的树木。树干黑涔涔的,树冠却是翠绿。光是走着,不去想也罢了,一想感觉就上来了,视觉、味觉,尤其直觉,它捕捉到了最单纯、也是最本真的生命境遇,宛如鱼儿在溪水里。

⑨在享用四月天的美的同时,我更多体验到的是这美的虚幻。这美太明媚,太鲜嫩,太不确定,因此在我的直觉里显得不真实,犹如青杠林中的午后时光,光团摇曳,绿荫摇曳,刹那的永恒之后是万古的虚幻。是啊,一夜春雨之后树芽可以长出那么多,几夜春雨之后原本黛色棕色的山一下就变青了。四月天没有永恒的美,所以艾略特才说: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在荒地上养育出丁香,混杂着 /回忆和欲望, /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它的变化来得太多太突然,转逝得也太突然。

⑩四月还不是一年最葱笼的时候,但它呈现出的葱笼却是最具美学价值和生命力的,亦是最虚幻的。正是借了它的美与虚幻,那些午后我才有了对人生和时间更多的冥想。

⑪人生四月,人间四月天,美轮美奂,我们只能经过,不可挽留。

⑫林徽因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梁从诫走了,我的四月天也成了记忆。最美人间四月天,我想,人类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也过去了,只是我们不曾留意,总以为最美的月份还在后面。

(选自2013年《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说四月天是“十七八岁,不能超过二十岁”,因为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⑨段作者引用艾略特诗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分析比较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由林徽因的诗起笔,意在将诗中的四月天与岷山的四月天构成对比。
B.作者在描写中列举大量树木的名称是为了说明他对四月的岷山十分熟悉。
C.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借由联想,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D.本文以游历岷山的行踪为序,从各个角度描写出岷山四月天的自然之美。
【小题5】简析第⑫段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小题6】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描摹景物,请结合第⑦⑧两段,对此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2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

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这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度,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这种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选自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领导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201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第6版)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2015年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是时代的悲哀,材料二通过对比分析说明了中国科学家没有霍金那样的人格魅力。
B.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而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三则材料都试图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引导读者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的问题,体现了论者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期待。
D.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对此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二重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谈市场与行政力量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B.从三则材料来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不能止于现象,应该探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但是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评论就没有价值。
C.三则材料所持观点不尽相同,各有依据,这是论者基于自己的眼光和立场表达的见解,均能激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事件。
D.三者对科学家和明星地位的论说,有些地方针锋相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由此可看出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小题3】怎样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①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②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③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C.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小题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C.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在《旅行青蛙》里,藏着巴赞的电影理论

陈思航

近日,一只面无表情的青蛙在各大社交网络流行起来,唤醒了无数人的母爱与父爱。它来自日本HIT-POINT公司制作的手机游戏《旅行青蛙》。这样简单、休闲的一款游戏,竟登上了苹果应用商店免费游戏榜首位。它为何让玩家蜂拥而至?

借助电影创作的“窗户论”,青蛙游戏将画外空间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引导着玩家们通过脑补进入自己的角色。当青蛙不在家中的时候,玩家们难免要想,现在它踏上了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玩家们不免揣测它的心情,它在旅途上可能遇到的朋友,和它将要带回来的伴手礼。当玩家们凝视着两个一成不变的场景时,总是免不了要陷入遐想——没错,遐想。当玩家所能“掌控”的仅有两个场景的时候,遐想注定是没有疆界的。

“画外空间”被频繁地运用于电影创作之中,这可以从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的“窗户论”说起。巴赞认为,电影银幕是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在这窗口之外,是无限延伸的世界。换句话说,在巴赞的电影观中,世界就在那里存在着,摄像机所做的,仅仅只是选择窗口的位置。

优秀的电影创作者,永远不会放过对画外空间的运用。首先,它可以使叙事更为完整,譬如观众们最为熟识的画外音,经常在影片的关键处起到推进、暗示、评论剧情的作用。画外空间也可以使电影画面富有层次、扩充影像的意涵。在某些时候,画外空间甚至可以替换成观众们所处的空间,由电影中的角色直接向观众发话。

但是,《旅行青蛙》主要利用了画外空间的另一种更为重要的特性:诱发玩家(观众)的联想,增强作品与玩家的交互性,从而丰富玩家的体验。而在女性主义电影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这种手法的极端形式的体现。例如,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印度之歌》中,大多数的戏剧性动作都发生在画外或者镜像空间之中。女性主义影片是对主流影片的逆反,它们要求观众主动地参与到影片的“创作”之中,用联想补足影片的叙事,而不是随着创作者的叙事流被动地摇荡。

《旅行青蛙》虽为一款游戏,也将画外空间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一张精致的镂空纱,引导着玩家们填补着场景之外的空缺,从而进入自己的角色:一位户外旅游的爱好者,能够更为生动地想象出青蛙翻山越岭的过程;一位热爱考据的游戏迷或许会穷究游戏的算法,从而精确地定位青蛙旅行的目的地。而很多人提到的关于亲子关系的热议,想必也是更多发生在中国玩家的群体中,因为我们有着更为紧密的家庭关系与集体感。

毋庸置疑,在一款优秀的游戏中,可以嵌入动人的故事、电影化的画面与动听的音乐。游戏与电影一样,能够吸收各门艺术之所长。而使游戏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则是它更为突出的交互性。对画外空间的运用,无论是在游戏还是电影中,都是对交互性的增强,使观众与玩家更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完成”中来。但是,不同的是,在电影中,观众对画外空间的联想,削弱了创作者的控制力,而在游戏中,这种联想则削弱了玩家的控制力。

控制者的不同强有力地体现在主流商业电影和角色扮演类游戏之中,它也可以说明这两者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盈利模式。当观众走进影院,观看一部好莱坞商业巨制时,震撼的特效、紧凑的剪辑、不断推进的叙事拖拽着观众不断向前,迫使他们经历一次感官的洗礼;而当玩家们进入一个主流角色扮演游戏时,他们付费充值是为了使自己的角色更为强大,能够在游戏中叱咤风云。当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背后都是庞大的资本在运转着,听凭摆布的受众们也是文化工业中的一环——这正是阿多诺所批判的艺术的商品化。

我们当然需要一些不同的东西。当我们从“控制”中解脱出来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同一个艺术品,而艺术也使我们得以用不同的视角反思我们自身、反思这个世界。《印度之歌》静态的影像与极少的对话,让我们得以体认一种新奇的女性语言;而《旅行青蛙》的独特玩法,也使玩家在面对小窝时无尽的遐想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只独特的青蛙。

【小题1】第1段“蜂拥而至”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2段详细展现玩家进入角色的情况,对其用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揭示电影创作中“窗户理论”的具体内涵。
B.表现游戏画外空间能诱发玩家的丰富联想。
C.帮助读者对话外空间的概念形成感性认识。
D.为下文深入探讨巴赞“窗户理论”做铺垫。
【小题3】下列对画外空间在游戏中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能诱发玩家的联想,丰富玩家的体验。
B.能增加双方的交互,提高玩家参与度。
C.能使画面富有层次,扩充影像的意涵。
D.能削弱玩家控制力,多维欣赏艺术品。
【小题4】下列推断与文意一致的一项是(   )
A.玩家“掌握”的范围越广则遐想的空间越大。
B.巴赞认为电影银幕之外是无限延伸了的世界。
C.中国的玩家群体热衷于对亲子议题展开讨论。
D.阿多诺认为听凭摆布的受众使得艺术商品化。
【小题5】简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作者认为,游戏可以使玩家在无尽的遐想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①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②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③与世俗典籍并行的佛教、道教典籍中也有不少"伪经"。持正统观念的信仰者,为了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泾渭杂流,龙蛇并进”的现象存在。如果抛开正统观点,从客观研究的立场着眼,查明伪经出现的时代、作者,用它来说明作伪的时代以论证某时代思潮,找出它流行的地区以了解其传播的范围,其史料价值比号称“真经”的还矜贵。
④有幸生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伪书"、"伪文献",从而剖析它、驾驭它,使它为我所用。俘虏兵用好了,和正规军同样发挥战斗作用。好像对待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一样,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即可变废为宝。一切物质都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谁要说某种元素是有害元素,无用元素,那是无知。
⑤人们习惯所指的伪书、伪经,无非是说它不是所标榜的那种作品。如确凿地指出它的来历,摆在应当安放的位置上,它就是"真书"、"真经",一点也不伪。《老子》说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说,只要善于用人,根本没有无用的人;只要善于用物,根本没有无用的物。弃人和弃物,不过是那些未被认识,未被发现,没有派上用场的人和物罢了。这一层道理,一经说破,不难理解。伪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在于它的伪,而在于它有充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代替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后找到归宿,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此摘去了伪书的帽子。
⑥历史上有更多的不伪的书,号称学术著作,却没有学术性;号称科学著作,却缺乏科学性。因缘时会,也曾行时过一阵子。时过境迁,便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类“真作品”内容空洞,价值不高,不具备充当“伪书”的资格,日后自然无人提起。这种自生自灭的不伪的作品是大量的,它曾大量产生,大批消逝。主持这个淘汰选择的就是广大读者。靠了这个权威最大的裁判者,才使得伪书得以正位,劣而真的作品得以自然消亡。天地间之大公无过于是者。
【小题1】“伪书”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五段的论证层次。
【小题3】《列子》“不全伪”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

程耀恺

①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辞:“我是个村郎,只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这十五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感觉都是一首诗,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一个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篷窗、茅屋、梅花帐,是他的选择。

②我也是个村郎,因为时代发生了骤变,“篷窗、茅屋、梅花帐”像云彩一样飘逝了,我够不着了。这时候,城市吸纳了我,没办法,我只有在城市里过日子。城里的日子,有采采流水的好日子,有蓬蓬远春的美日子,有举步维艰的难日子,有平淡无奇的小日子,也有鲜花着锦的大日子。在这当中,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适合过小日子。

③别看这小日子,就是“白菜豆腐保平安”,没这么简单。过小日子,还有不管风吹浪打,自有风景可看的一面;过小日子,还有在你不想走的路上来来往往,在你不想待的地方安家落户,与你不相识的人同舟共济的一面。说到底,过小日子的真谛,就是不拘酸甜苦辣,自然而然地生活。

④诚如托尔斯泰所言,各家各有各的幸福与不幸,小日子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至于我的小日子,说得好听点,就是锅碗瓢勺交响曲;说得直白些,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不过,因为我粗识几个字,在开门七件事之外,我也买些书籍与刊物,这样一来,烹文煮字也就和我的小日子水乳交融在了一起。

⑤过小日子,当然要精打细算了,但绝不仅仅是精打细算。有朋自远方来,曾经共患难,而今相去三干里,相隔三十年,最难风雨故人来,开茅台,泡龙井,倾其所有款待,也在所不惜。又譬如,买一件羊毛衫,通常要问问价,说不定还要货比三家。若是添置电脑、数码相机之类,那就只在贵的里挑,拒绝便宜货。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总而言之,铢积寸累,是小日子的本色;一掷千金,是小日子的彩色。如此说来,小日子不是富,小日子也不是穷,贫困与富有,在小日子里,是没有重量、没有颜色的词儿。小日子好比量体裁衣,无所谓峨冠博带,称心如意才是根本。

⑥像我这样过着小日子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两重世界里的人。八小时之内,我是必然王国里的臣民,只知道为生存而生存;八小时之外,我是自由王国里的臣民,可以为看云而看云。我当臣民的时候,就听天由命;我当百姓的时候,就笑骂由心。我知道,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幸亏还懂得这一点点小道理,才不致被两重世界撕裂开来,依旧是个完整的过小日子的人。

⑦有一阵子,我在广州的一家公司做事。公司为房地产商做策划销售,我们就让甲方打广告,说什么“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买某某花园,就是买高兴!”我做策划做得久了,卖房子卖得多了,就明白买房子这件事,不见得有多少高兴,有点高兴,终归也要被折腾成落花流水。后来我退出了江湖,回到老房子里,回到小日子里,我下了决心,固守我的老巢,我深知小日子经不起折腾。小日子就像一只提水的木桶,外边至少要有一道箍儿箍着,才不致散板,不折腾就是小日子的箍儿,有了这道箍儿,小日子就能循序渐进,就能风平浪静。

⑧跨过了青年的混乱,越过了中年的不安,迈过了老年的苍凉,我的人生,就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如同一片树叶,在森林里生长与飘零。

(选自《思维与智慧》)

【小题1】文章第①段写董桥的一枚闲章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的含意。
(1)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
(2)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
【小题3】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要特別提到在广州一家房六公司工作的经历?
【小题4】赏析文章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