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ƒ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筼筜(yúndāng):一种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B.颔联中的“竞”字,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字,表现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
C.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小题2】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艺术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1-03 02:4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B.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C.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D.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人即早期的人,包括祖先或前人,也可特指父亲。这里指己去世的父亲韩仲卿。
B.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由于韩愈是子辈,十二郎是孙辈,故用“视”。
C.薨和殁是死的委婉说法,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曰薨,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殁。
D.斗、斛是两种不同的量器,唐朝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形容东西较多或丰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身世凄苦,家门衰落。他自幼丧父,三个哥哥也早逝,韩家两代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子孙,靠嫂子一人艰难抚养才长大成人,不想十二郎却又先他而逝。
B.韩愈沉浮宦海,无限辛酸。他十九岁初到京城谋生,十多年间,时而在汴州辅佐董丞相,时而在徐州辅佐军务,客居他乡,四处求食,并未求得高官厚禄。
C.韩愈身体袞弱,未老先袞。他在前一年委托孟东野捎给十二郎的书信里说,自己刚刚四十岁,就已经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担心叔侄不能相守。
D.韩愈自责悔恨,悲痛不已。面对十二郎在壮年突然去世的灾难,他不抱怨其他人,认为是自己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所致,责备自己对上不孝顺、对下不慈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论证从师必要性的一项是  ( )
A.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中心论题,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紧扣“解惑”二字,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D.将“从师而问”的“古之圣人”与“耻学于师”的“今之众人”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与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这如诉,余音袅袅段,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都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如不可平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超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糊涂
C.其破荆州,下江陵     :当
D.举匏樽以相  :同“嘱”嘱托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其身也,则耻师焉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C.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D.皆出于此乎 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是故益圣,愚益愚
B.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食埃土,下饮黄泉
D.顺流而
【小题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为其然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5】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送区册序①

(唐)韩愈

①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②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③。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②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④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 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⑤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 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 序以识别。

(注)①本文作于韩愈被贬阳山县令期间。区册,人名。②侔(móu):等同。③无所为而至:到这里后都觉得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④挐(rú)舟:划船,撑船。⑤逃空虚者: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

【小题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哉
【小题2】“阳山,天下之穷处也”,结合第①段,具体写出“穷”之处。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于第①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写了作者被贬之地偏僻荒凉的自然环境特点。
B.渲染阳山之荒僻,委婉含蓄地表达被贬至此的失意落寞。
C.“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侧面表现作者的生活状态。
D.用阳山的荒僻来反衬区生与“我”的情谊深重且特别可贵。
【小题4】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联系韩愈《师说》,试分析作者对“李氏子蟠”和“区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差异。
同:
异:对李蟠的情感是: 对区生的情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