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B.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C.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D.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人即早期的人,包括祖先或前人,也可特指父亲。这里指己去世的父亲韩仲卿。
B.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由于韩愈是子辈,十二郎是孙辈,故用“视”。
C.薨和殁是死的委婉说法,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曰薨,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殁。
D.斗、斛是两种不同的量器,唐朝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形容东西较多或丰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身世凄苦,家门衰落。他自幼丧父,三个哥哥也早逝,韩家两代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子孙,靠嫂子一人艰难抚养才长大成人,不想十二郎却又先他而逝。
B.韩愈沉浮宦海,无限辛酸。他十九岁初到京城谋生,十多年间,时而在汴州辅佐董丞相,时而在徐州辅佐军务,客居他乡,四处求食,并未求得高官厚禄。
C.韩愈身体袞弱,未老先袞。他在前一年委托孟东野捎给十二郎的书信里说,自己刚刚四十岁,就已经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担心叔侄不能相守。
D.韩愈自责悔恨,悲痛不已。面对十二郎在壮年突然去世的灾难,他不抱怨其他人,认为是自己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所致,责备自己对上不孝顺、对下不慈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10:46: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古之学者必有师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很多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一定
【小题3】翻译句子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水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尢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女子二人,皆幼。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小题1】下面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剌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白肆于山水间/
B.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滙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C.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D.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白肆于山水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厚,柳宗元的字。作墓志铭例当称死者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称字。讳,名。生者称名,死者称讳
B.皇考,古时在位皇帝对先皇的尊称,后引申为对先祖的尊称,在本文中指先父。旧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博学宏词: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始于唐,是为了解决科举出身后等待人仕所产生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之一。
D.葬:指安葬,安葬要进行葬礼。我国古代有五种礼制,包括凶礼、吉礼、军礼、宾礼、嘉礼;葬礼属于凶礼;婚礼属于吉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石置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本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
B.柳宗元被贬柳州,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
C.柳宗元俊才绝纶,名声早振时,达官贵人都争着和他交往,一旦被贬,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作者对此表达了深沉的愤慨。
D.作者在文章里浸透和倾注了丰沛的情感,也融入了对柳宗元做人与做文、做人与做官的评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2)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 愈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⑤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与后文“_________”这句话遥相呼应。
【小题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情,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4】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
冀北的马在世上属于多的,伯乐虽然善于相马,怎么能一下子让马群空掉呢?
B.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早晨选取一个人,选拔其中的特别优秀的人,晚上选取一个人,选拔其中的特别优秀的人。
C.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读书人,也无法到他们的住所去讨教礼仪。
D.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皇上)面向南方掌管天下,他所托付重任、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
【小题5】留守相公的“四韵诗”和韩愈的“序”立意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闻者(清楚) 师焉,或不焉(或者)
B.声非加也(洪亮) 其人也远矣(超出)
C.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反省) 君子不齿(提及)
D.而学于师(羞耻) 舟楫者(借助)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 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不如须臾之所学 师道之不传久矣!
C.皆出于此乎   今智乃反不能及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致千里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小题3】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何陋之有
D.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题4】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都运用了排偶句式,又注重长短句结合,极富有文学韵味,又富于论辩色彩。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