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阙 题①

刘眘shèn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标阙题。②:刘眘(慎)虚:唐开元进士,为人较淡泊,交游多山僧道侣。后人曾将他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称吴中四友。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B.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了。
C.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清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D.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小题2】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1-03 05:4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来护儿,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诣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合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待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武帝暴渐,内外惶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弯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弯。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衰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顺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选自《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日/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斛”,泛指多斛。斛,旧量器,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友爱朋友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京城,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并将它们放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写文章,宣扬礼乐教化。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收集编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武帝暴渐,内外惶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主讳纬,武成皇帝之长子也。帝幼而令善,及长,颇学缀文,置文林馆,引诸文士;而言语涩呐,无志度,不喜见朝士。自非宠私昵狎,夫尝交语。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奏事者,虽三公、令、录莫得仰视。皆略陈大旨,惊走而出。每灾异寇盗水旱,亦不自贬损;唯诸处设斋,以此为德。雅信巫觋,解祷无方。
初,琅邪王举兵,人告者误云库狄伏连反,帝曰:“此必仁威也。”又斛律光死后,诸武官举高思好堪大将军,帝曰:“思好喜反。”皆如所言,遂自以策无遗算,乃益轿纵。宫掖婢皆封郡君。宫女宝衣玉食五百余人。一裙直万匹,镜台直千金。竞为变巧,朝衣夕弊。承武成之奢丽,以为帝王当然。乃更增益宫苑,造偃武修文台。其嫔嫱诸院中起镜殿、宝殿、琦瑁殿,丹青雕刻,妙极当时。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所爱不恒,数毁而又复。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暖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又为胡昭仪起大慈寺,未成,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穷极工巧,运石填泉,劳费亿计。人牛死者,不可胜纪。狗则饲以梁肉,马及鹰犬有“仪同、郡君”之号。鹰之入养者,稍割犬肉以飼之,至数日乃死。又于华林园立贫穷村舍,帝自弊衣为乞食儿。又为穷儿之市,躬自交易。尝筑西鄙诸城,使人衣黑衣为羌兵,亲率内参临拒,或实弯弓射人。自晋阳东巡,单马驰鹜,衣解发散而归。又好不急之务,曾一夜索蝎,及旦,得三升。特旁非时之物,取求火急,皆须朝征夕办,当势者因之,贷一而责十焉。赋敛日重,徭役日烦,人力既殚,帑藏空竭。乃賜诸佞幸卖官,或得郡两三,或得县六七,各分州郡。于是州县职司多出富商大贾,竞为贪纵,人不聊生。自邺都及诸州郡,所在征税,百端俱起。凡此诸役皆渐于武成,至帝而增广焉。然未尝有帷薄淫秽,唯此事颇优于武成云。
初,河清末,武成梦大蝟攻破邺城,故索境内蝟膏以绝之。识者以后主名声与蝟相协,亡齐征也。又妇人皆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为之,于四远。天意若曰:“元首翦落,危侧,当走西也。”又为刀子者,刃皆狭细,名曰尽势。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 。高末之言,盖高氏运祚之末也。然则乱亡之数,盖有兆云。
(选自《北史•本纪•卷八》,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幼而令善 令善:才德美好
B.以此为德 修:修养修行
C.凡此诸役皆于武成 渐:熏陶影响
D.于四远 被:覆盖传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引诸文士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
B.奏事者 闻道也固先乎吾
C.宫女宝衣玉食五百余人   假舟楫非能水也
D.马及鹰犬有“仪同、郡君”之号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叙述后主在处理突发祸患时,只在各处设置斋戒,同时笃信巫术,但对禳求凶害却束手无策,初步刻画了一个治政能力平庸的君主形象。
B.后主承袭武成帝的奢靡,后宫花费惊人;又大兴土木,更新和添加偃武修文台。不爱惜物力,不体恤百姓,日后导致国家败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C.文章体现了史家直书特点,既交待后主少时良善、成人爱学写文章、有一定策算能力的事实,也记载了其奢靡无度、征收重税、卖官鬻爵的荒唐。
D.本文叙述了后主的生活与治政情况,所选材料能较好反映传主的性格特点与治政能力,文简事丰,剪裁合理,体现了传记体史书写作的传统特色。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暖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宠私昵狎,未尝交语。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
(2)特爱非时之物,取求火急,皆须朝征夕办,当势者因之,贷一而责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