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岳飞(1103-1142)
-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翁卷(生卒年不详)
- 其他南宋作家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乌桕:落叶乔木、秋天树叶经霜变红。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1)诗中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秋天的特点?
(2)从炼字炼句角度,分析“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的妙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书愤(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①,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③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①[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高宗绍兴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洲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③[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小题1】上面这两首诗分别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所表达的辛弃疾与陆游的共同愿望是;①__________;“②_____”和“③______”两句又写出他们年华已逝却功业未成的伤感和愤懑。
【小题2】两首诗对战争场景的描写都堪称妙笔、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处,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场景的。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上述诗文的作者虽然都是___________(朝代)人,但从两人所处的时期来看,_______(人名)早于__________(人名)。【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小题3】《诉衷情》中,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与处境,用《岳阳楼记》中的话来表达,就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小题4】上述诗文都有作者的慨叹,前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后者以“微斯人,吾谁与归”作结,在感喟中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大政治抱负。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将:遮盖,这里指云。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隐瞒) |
B.良多趣味(确实) |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
D.哀转久绝(消失) |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小题4】[甲][乙]两文段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阙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 惟: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冬之时/久之不散 |
B.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 |
D.自非亭午夜分/自三峡七百里中 |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小题4】[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小题5】[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瞿塘峡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唐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晚,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杜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盖言难辨也。关西门正对滟澦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选自陆游《入蜀记》)
【小题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其 平 如 削 成 仰 视 天 如 匹 练 然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
【小题3】(乙)文中“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甲)文中与之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甲)文中“至于夏水襄陵”,(乙)文中与之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
【小题4】陆游到瞿塘峡可能是夏季吗?联系(甲)(乙)两文,说说你的看法。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②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③,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④,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⑤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陆游《书巢记》
(注释)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围。②枕藉:交错地躺在一起。③觌(dí):相见,④槁枝:枯树枝,槁(gǎo),干枯,⑤就:靠近。【小题1】课文(《短文两篇》的课后习题对虚词“之”的用法进行了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之”属于“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
B.水陆草木之花 |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无丝付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甲)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4】(甲)文中,刘禹锡因“ ________”而身居陋室不觉“陋”;(乙)文中,陆游因“________”而笑称自己的居室为“巢”。两人都不在意 _______ ,而是在意 ________。(①②用原文回答,③④用自己的话回答)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小题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小题2】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小题3】这首诗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景,直接抒写了诗人自己在农家做客的感受。 |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同时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
C.颈联描写了农人欢天喜地庆祭社神,讴歌了古朴淳厚的风俗。 |
D.尾联自然地流露出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小题1】首联写出了农村丰收的年景一个“__________”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道出诗人对山西村____________民风的赞赏。【小题2】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