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兴趣小组的成员为探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50 min后试管溶液颜色
浅绿色
X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蓝色
 
注: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 cm的地方。
(1)本实验中,50 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_______引起的;若1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_____(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2)表中X代表的颜色应为______(填“浅绿色”“黄色”或“蓝色”),判断依据是________。
(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 | 题型:None | 难度:0.99
疟疾是一种血液传染病,疟疾的相关研究者中已有多人获得诺贝尔奖。
(1)法国科学家拉韦朗从病人体内找到了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获得1907后的诺贝尔奖。疟原虫寄生在人本红细胞中,破坏红细胞结构,影响血液对____________的运输。
(2)瑞士化学家米勒发明了化学物质DDT,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奖。用DDT杀来蚊子,在当时有效控制了疟疾的流行。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分析,用DDT杀灭蚊子属于_______________。
(3)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青蒿植物中分离出青蒿素(C15H22O5)并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在物质分类中,青蒿素属于化合物中的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2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莲是一种水生植物。当条件适宜时,莲的种子——莲子在淤泥中开始萌发,萌发后长成的第一片叶必须在几天之内破水而出,在水面上形成浮叶,否则莲会死亡。浮叶提供的有机物让淤泥里的幼体生根并长出一条地下茎,地下茎逐渐形成日后的藕。每小段藕之间同样可以长出叶,它们按照同样方式破水而出,最终形成了神奇的对称现象(如图)。

(1)生长在淤泥里的藕,其内存有较多的空气,这对藕的生命活动有什么作用?_______。
(2)莲的第一片浮叶与后续形成的叶,在从水底向水面生长过程中,它们需要的有机物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种莲的许多种子在池塘的不同位置萌发后,形成叶的对称特点相同,但在叶的大小、形态及生长状况方面存在许多差异。简要说明其异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颜色会影响消费.小李同学拟研发“绿色”食用色素,他以生长很快的入侵植物水葫芦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I.提取叶绿素

II.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取一些叶绿素粗产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室温(约25℃)下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号
叶绿素溶液(mL)
 调pH至
处理时间(min)
溶液颜色

3.0
9.0
10
绿色

3.0
8.0
X
绿色

3.0
7.0
10
绿色

3.0
6.0
10
黄绿色

3.0
5.0
10
黄绿色
 
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请回答:
(1)从表中其他数据分析看,X应该为________。
(2)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色素不适用于pH_____6.0食品(选填“<”或“>”)。
(3)叶绿素在植物活体内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它被叶绿素酶分解,在植物衰老和储藏过程中,酶能引起叶绿素的分解破坏。叶绿素酶的最适温度为60℃~82℃,100℃时完全失活,这说明酶的活性容易受到______影响。
当前题号:4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湖州太湖出产大葱和白萝卜,小科发现埋在土中的部分是白色的(细胞内没有叶绿素),而暴露在外的部分是绿色的(细胞内有叶绿素)。小科想:叶绿素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呢?于是她设计了如下实验加以探究。
 
甲组
乙组
环境条件
阴暗、25℃适宜温度
 
实验材料
长势相似的 10 株韭菜苗
长势相似的 10 株韭菜苗
处理方法
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
 
(1)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请您在表格空白处内完善乙组环境条件,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应将实验材料各改为 1株,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你是否认同以上观点, 为什么?_________。
(3)若小科的假设成立,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当前题号:5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有关右图所示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所示结构为植物的生殖系统
B.按同化作用方式区分,该生物属自养型
C.该生物能通过呼吸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D.该生物体的细胞中均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嫁接能否成功的关键是( )。
A.砧木的树皮上要割出T型口B.接穗横切口要扎好
C.接穗和砧木要粗细一致D.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内有大量的肠腺有利于增加小肠的吸收功能
B.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肾小管外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对血液的滤过作用
D.肠静脉连接肝脏有利于血糖的调节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8分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以下探究方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完善:

(1)如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岀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①的结论是:木条复燃是由于植物进行_______作用的结果该实验中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主要是由于叶片进行_________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
(3)请在(1)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来证实植物呼吸作用能够释放二氧化碳,设计步骤如下: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为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当前题号:9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下图为一项实验装置,用以测定种子萌发时密闭容器中气体容积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即调节X管与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并通过Y管上刻度尺量出气体容积。容积变化与时间之间关系如图所示。

(1)在6小时内气体容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种子始终保持活力的情况下,气体容积在10小时以后维持稳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该实验不足以证明气体量的变化就是由萌发种子引起的,请你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外界温度升高,则读取的气体体积变化将_______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当前题号:10 | 题型:None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