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传统满族民居内多有火炕。传统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后来,传统火炕改良成吊炕,将炕洞(柴火燃烧空间)整体架空,用混凝土板作为导热材质,下面用砖块叠砌支撑。
下图为吊炕景观图和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辽东低山丘陵区的传统满族民居多选址在( )
A.山体南侧的山脚低洼处 | B.山体北侧的山脚低洼处 |
C.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 | D.山体北侧的山腰和台地 |
A.增大燃烧物和炕面距离 | B.提高薪柴利用效率 |
C.大幅度压缩了储物空间 | D.降低火炕建造成本 |

(1)描述干旱易发区的地理位置。
(2)分析干旱易发区旱灾频率较高的自然原因。
(3)提出缓解干旱易发区旱灾受灾程度的措施。
扎龙湿地是由于乌裕尔河下游没有明显河床,沟水漫溢,在南部低洼处形成的闭流盐沼湿地,主要接受乌裕尔河补给。长期以来,扎龙湿地少雨年份时土壤盐度增加,多雨年份时土壤盐度减小,但总体盐碱化不明显且湿地面积相对稳定。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乌裕尔河上游众多水库的建设,扎龙湿地的蓄水量低于理想蓄水量,明水面积呈现波动式减少;扎龙湿地大面积退化,甚至核心区也出现了部分土壤盐渍化现象。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早期扎龙湿地盐碱化现象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茂盛,涵养水源能力强 | B.旱涝频繁,沼泽水量维持稳定 |
C.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少 | D.泥沙淤积,阻碍水分蒸发析盐 |
A.大量疏干沼泽,扩大耕地面积 | B.水利工程建设,入沼水源减少 |
C.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增加 | D.人口增加,大量取用湿地水源 |

【小题1】甲、乙两幅图中的传统民居最可能分别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黑龙江 | B.海南岛山区 河南 |
C.黄海沿岸 新疆 | D.东北平原 福建 |
A.高寒缺氧、冬暖夏凉 | B.干旱缺水、木材短缺 |
C.多火山地震、降水稀少 | D.潮湿多虫鼠、土层深厚 |

【小题1】甲、乙两图中的传统民居分别位于( )
A.新疆、四川 | B.甘肃、浙江 |
C.陕西、江苏 | D.贵州、广东 |
A.地形 | B.气温 |
C.降水 | D.河流 |
A.东北和西北方向 | B.西北和西南方向 |
C.东南和东北方向 | D.东南和西南方向 |
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下图)。
(2)简述图中Ⅱ功能区水热条件的南北差异。
(3)安徽省地跨我国南方和北方,请列举说明安徽南部民居的特点。
某学生利用暑假在家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并对此作了如下一段文字描述:房屋多由晒干的泥块构成,多呈坐北朝南形式, 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农民为减少荒欠的危机,在耕地上栽种众多的作物。作物以冬小麦最多,还有谷子、甘薯、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
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该文描述的是哪一个平原的农村景观( )
A.松辽平原 | B.华北平原 | C.珠江三角洲 | D.长江中下游平原 |
A.冬季气温低,不能种植常绿林 | B.冬季落叶后,可获得较多光照 |
C.夏季树叶较多,能增加空气湿度 | D.阔叶林成熟以后,可提供木材 |
A.生长季太短 | B.冬季雪灾 | C.降水变率太大 | D.土壤砂化 |
在我国北方乡村房屋室内空间的演变过程中,炕一直是影响居民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传承各民族文化的独特印记。下图为我国辽南地区某村落27座民居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统计图(括号被数字为建设年份)。该村落中南炕数量明显多于北炕、东炕和西炕。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村落以南炕居多主要是由于南炕
A.便于瞭望庭院 | B.靠近走廊方便避雨 |
C.空气流通速度快 | D.光热条件更好 |
A.人口稀少 | B.房屋保温性能不足 |
C.务工返乡人员多 | D.厨房大多独立 |
A.年轻人对炕的怀旧眷恋 | B.政府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宣传到位 |
C.拆炕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 D.老一辈对炕的依赖及对炕文化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