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 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 + 北方地区
- 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 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我国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 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 南方地区
- 西北地区
- 青藏地区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上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的连线正确的是
【小题2】关于上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3】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上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小题1】上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的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
A.从①到② | B.从②到④ | C.从③到⑤ | D.从⑤到⑥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2)从地形、水文、气候方面分析运城盐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3)指出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4)该地为我国苹果的优势产区,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简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当地苹果生产的影响。
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南郊区,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自古以产盐著名。盐湖所处的位置是盆地内最低处,南东北三面是巍峨的中条山和吕梁山,西面是黄土台源丘陵。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2)从地形、水文、气候方面分析运城盐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3)指出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4)该地为我国苹果的优势产区,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简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当地苹果生产的影响。
读下图,我国三大自然区(I、II、III),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
【小题2】有关I、II、III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

【小题1】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条件不同 | B.水热条件不同 |
C.土壤条件不同 | D.光照条件不同 |
A.II区比III区纬度高,故热量较III少 |
B.III区比II纬度低且地势高,故太阳光照比II区强 |
C.III区与I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线 |
D.II区比I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与I区北部为界 |
读下面我国北纬35º~40º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2】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地点 | ① | ② | ③ | ④ |
年降水量(㎜) | 15.6 | 466.6 | 777.4 | 205.4 |
一月平均气温(℃) | -8.5 | -6.6 | -1.2 | -9.0 |
七月平均气温(℃) | 27.4 | 23.5 | 23.9 | 23.6 |
【小题1】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 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 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 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 D.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
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地理现象中,甲、乙两地共有的是
【小题2】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小题1】下列地理现象中,甲、乙两地共有的是
A.广泛种植水稻 | B.冬季河流结冰 | C.雨热同期 | D.水运发达 |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
C.石漠化严重、多旱涝灾害 |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
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小题2】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小题3】水稻在我国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也能种植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小题1】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A.西南区 | B.西北区 | C.南方区 | D.北方区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 B.北方区和西南区 |
C.西北区和西南区 | D.西北区和南方区 |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 B.地形平坦广阔,黑土肥沃 |
C.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高 | D.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多 |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材料二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有哪些;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特点是什么。
(3)分析南方产区长江三角洲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我国南北方地区粮食生产、耕地、水资源和人口情况

材料二: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表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 人均粮食占有量(千克) |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松辽河产区 | 53.9 11.5 | 67.3 19.7 | 85.1 31.9 | 328.4 366.5 | 400.7 495.2 | 421.5 569.5 |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长江产区 | 46.1 29.7 | 32.7 24.3 | 14.9 11.3 | 334.9 352.6 | 355.1 396.3 | 328.0 379.9 |
(1)分析材料一,我国南、北方地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的是什么地区?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有哪些;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特点是什么。
(3)分析南方产区长江三角洲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主要的限制因素有
①水系②地形③土壤④劳动力
【小题2】目前,长江中下游平原全国“粮仓”的地位已经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主要原因有
①土壤黏重②水资源短缺③种植结构调整④城市化占用耕地
【小题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主要的限制因素有
①水系②地形③土壤④劳动力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①土壤黏重②水资源短缺③种植结构调整④城市化占用耕地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