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区域经济发展
- +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有专家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的次生盐碱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主要由于沿途地区海水入侵所致 ②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的半湿润地区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产生的 ④调水后,地下水位上升,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⑤这些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①主要由于沿途地区海水入侵所致 ②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的半湿润地区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产生的 ④调水后,地下水位上升,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⑤这些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②④⑤ |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随着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缓缓开启闸门,清澈的汉江水奔流北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个省市沿线约6 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近1亿人间接受益。读下图,回答问题。

(1)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2)分析南水北调对京津冀的主要有利影响。
(3)甲段输水管道深埋地下,主要优点有哪些?
(4)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水量和水质,简述乙、丙 两市在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两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2)分析南水北调对京津冀的主要有利影响。
(3)甲段输水管道深埋地下,主要优点有哪些?
(4)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水量和水质,简述乙、丙 两市在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两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读我国某区域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吸引沿海电子装配及部分加工企业转移到图示区域的区位优势条件是
【小题2】工业转移对该区域的影响包括
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②推动城市化进程 ③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

【小题1】吸引沿海电子装配及部分加工企业转移到图示区域的区位优势条件是
A.劳力充足 | B.原料丰富 | C.生产协作好 | D.环境优美 |
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②推动城市化进程 ③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下图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大陆部分投资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地理现象属于( )
【小题2】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不断在中国投资建厂,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 )

【小题1】图示地理现象属于( )
A.工业集聚 | B.产业转移 | C.资源调配 | D.劳动力转移 |
A.资金充足 | B.技术先进 | C.交通便利 | D.市场广阔 |
(题文)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面临产业合作和结构优化升级、完善产业转移和承接等重要任务。四川省产业吸引能力与上海差异大,最主要原因在于四川( )


A.对外联系不便 | B.科技水平低 | C.生态保护要求高 | D.劳动力廉价 |
皖江(长江安徽段)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苏、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岛”之机,形成了纺织、家电、汽车产业基地。据下图和资料,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岛”的主要原因是( )


A.消费市场呈饱和状态 | B.地价、劳动力成本高 |
C.能源、资源消费殆尽 | D.交通枢纽的地位下降 |
下图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 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消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 B.减轻沙尘暴对北京的威胁 |
C.过黄河后可以自流引水 | D.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 |
下表表示我国2007—2010年采掘、电力、燃气等产业在四大地区间的转移情况(单位:亿元)。据表完成下题。

【小题1】我国该类产业地区间转移方向主要是( )
【小题2】影响该类产业地区间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小题1】我国该类产业地区间转移方向主要是( )
A.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 B.西部向东部转移 | C.中、西部向东部转移 | D.东北向西部转移 |
A.劳动力 | B.产业政策 | C.原料 | D.技术 |
2004年12月30日,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结合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小题2】“西气东输”管道的开通,对西部地区的好处有

【小题1】“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地形类型 | B.人口分布 | C.城市分布 | D.交通线路 |
A.变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
B.拉动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C.促进大量人口迁入西部地区 |
D.解决西部能源紧张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