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7日是第23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世界主题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未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 “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 ”,国家林业局倡议:人人参与防治荒漠化,共建绿色美丽家园!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小题2】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红色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等。其中,“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红色荒漠化”主要是指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下图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

(1)分析甲地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2)导致甲、乙两地土地荒谟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导致丙地土地荒漠化外力
作用是
(3)分析乙地荒漠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题号:2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西北地区D.华南地区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冰蚀作用D.水蚀作用
【小题2】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彻底退耕还林B.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C.加强农业生产的综合开发D.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贵州省防治石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A.合理发展立体农业B.退耕还林还草
C.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D.全面实施坡改梯工程
当前题号:5 | 题型:多选题 | 难度:0.99
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判断该国主要的水汽地的依据是图中的
A.降水与河流分布B.经纬度范围C.国界线D.城市分布
【小题2】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A.调整农作物熟制B.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D.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B.开山取石C.过度放牧D.风化作用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云贵高原主要的荒漠化现象是(  )
A.石漠化B.盐渍化
C.沙漠化D.红漠化
【小题2】“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治风蚀荒漠化B.防治水蚀荒漠化
C.防治冻融荒漠化D.防治土地盐渍化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1年6月17日,全球迎来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将“林木维系荒漠生机”确定为今年的活动主题。这一主题将荒漠化与森林植被紧密联系,揭示了森林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警示人们要努力加强和保护好荒漠植被,加强荒漠生态修复与治理。
材料二:近年来,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移了大约1 000米。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
材料三:“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

(1)我国近50年来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
(2)由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下荒漠化在社会、经济、生态、生产方面的危害。
(3)材料三图中三道防线,其中林带主要发挥了________的功能,因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______,蒸发量比沙丘地区______。
(4)由图示可以看出,______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题号: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这些地区的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红色荒漠”形成机制示意图。

(1)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A_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__
(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造成哪些不利影响?__________
(3)填表比较:南方地区的“红色荒漠”问题与其他地区生态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当前题号:10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